化身博士1931

科幻片美国1931

主演:弗雷德里克·马奇,米利亚姆·霍普金斯,罗丝·霍巴德

导演:鲁本·马莫利安

播放地址

 剧照

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2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3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4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5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6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3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4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5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6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7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8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19化身博士193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23:38

详细剧情

  基克尔(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饰)是一名知识非常渊博的科学家,他将毕生的经历都投注到了探索人性的善恶奥妙之中,并且最终制造出了一种可怕的药剂,这种药剂能够令基克尔化身成为海德先生,基克尔将自己所有的恶意和坏念头都投射到了海德的大脑里。白天,基克尔行医救人乐善好施,待到夜幕降临,海德先生便会现身,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基克尔有一位名叫伊芙(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Miriam Hopkins 饰)的未婚妻,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要好,然而,海德先生的存在让基克尔不自觉的被名叫碧翠丝(Eric Wilton 饰)的放荡妓女所吸引。分裂的人格让基克尔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要消灭海德先生。

 长篇影评

 1 ) 双重性格,两个世界

        在电影界,总有一些角色是被导演拍来拍去,演员演来演去,观众看来看去而不厌的,比如海德博士,这位据说平时像绅士,喝了药水就成“禽兽”的变身博士,一直以一种神奇的魅力在电影中出现,其故事和气质也已经延伸到其角色和故事之外的更多影片中发扬光大。《化身博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史蒂文森名作,如果说他那部我特别喜欢的探险小说《金银岛》以情节的曲折和想象力取胜的话,那么这部《化身博士》就是以心理和社会性的深入挖掘而令人击掌了。这部小说出版后,相关电影拍了一部接一部,从默片时代拍到有声片,从黑白片拍到彩色片,可谓魅力永不倒。而最近看的1931年版的《化身博士》,从剧情,人物心理挖掘和表演上看,算是值得一提的一部。

        电影的故事其实已经耳熟能详,风度翩翩的杰克尔医生,发明了特殊药物,一旦喝下,便成为容貌丑陋骇人的海德,在两个角色间,他过着两种生活,纠结无比,并渐渐步向无法自控的深渊。事实上,《化身博士》要说是科幻片,也是以科幻故事为背景的“软科幻”,其本质更是一个精神分裂或者双重性格的心理惊悚片。作为双重性格的影片,往往在两种性格间需要一个桥接物,就如二元世界魔幻电影常需要车站、衣橱这样的穿越门一般。于是,“有病”经常是双重性格的过渡“穿越门”,而“病态”的定位也本身注定了这样的双重性没有二元世界的故事那么妙趣横生。这也很正常,我们常常感叹的是周遭的环境和境遇让自己不快,感到压抑无聊,那么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显然,更多人愿意改变身边让人心烦的环境,于是YY到另一个魔法的、未来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穿行常常是令人愉悦的过程,哪怕穿越到另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但是回到现实世界,感觉当下的美好也是令人欣慰的结局。而改变自己就不一样了,否定他人与他物,永远比否定自己来的轻松,于是,自我性格的切换是“有病”的,也是痛苦的,而杰克尔医生这样的喝药变化性格的举动更是“找病”,过程自然也就“找死”。

        杰克尔医生的行为也带着所谓“本我”和“超我”,“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一个上流社会的医生,转瞬间就变身一个相貌丑陋,与底层妓女纠缠的恶人。一个妓女似乎激起了这位医生的一种潜意识,一种本能,一种试图挣脱后天教育和地位给他身上的“枷锁”。但是,他本人是没有勇气挣脱的,于是,药物成了它通向另一种性格的纽带,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穿越门”。哪怕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社会新闻,某看起来衣冠楚楚的上流社会人物,被暴露一些看起来不体面的“猥琐”嗜好。是的,社会阶层是对人群的区隔,也自然带着各自的束缚,在不同社会,当一个人摆脱生存和经济的束缚,常常也自然带着其它身份上的束缚。杰克尔医生就在两种身份间纠葛,很难说他更期待的是怎样的生活,恭顺贤惠的未婚妻和风情万种的风尘女,两个女人,两种生活,将这位可怜的医生拉扯,他上了瘾的用药物进入放荡和充满征服欲的世界,但是又难以割舍体面的上流角色。在海德的世界,他体会快感,而在杰克尔的世界,他又充满负罪感。从这部电影来看,海德似乎更代表人的一种本能,追求肉欲与征服,充满躁动与暴力,影片对海德的世界有着赤裸裸的展现,特别衣着暴露和情欲表现在我看过的1930年代影片中已算大尺度。而通往杰克尔的世界,需要放下率性而隐忍,需要克制享乐而求知,而奋斗成功后,又为了什么?杰克尔到海德的转换,似乎给予了这样的人一个吊诡的困境,还是为了本能,杰克尔是一个极端,没有伪善的在行为上“两面派”,而是直接性格上“双重”了。杰克尔医生的纠结正在于此,他的身份冲突表现的是两个阶层的冲突,彼此不屑,彼此隔离,彼此厌恶,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彼此吸引。

        同为“双重性格”,可以拍的很娱乐,也可以拍的很深沉,而本片就在技术层面,让影片充满了社会性和代入感很强的氛围。影片开始一段用了主观镜头,我们随着杰克尔医生的视角,去查看他周围的世界,一种彬彬有礼的生活,令人感到舒适。接着,后面大部分时间采用的还是传统第三方视角,两个性格下的生活表现和冲突非常直观。主演弗雷德里克•马奇献上了非常精彩的表演,这种双重性格角色最考验演技,也最能给演员机会表现演技,马奇将两种性格下的人物都诠释的非常到位,更出色的还在于将这种冲突感和绝望感表现的逐步升华,直到高潮处的戛然而止。凭借此片,马奇荣登1932年的奥斯卡和威尼斯影帝,可谓实至名归。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0edecddef97cdf277c6381f.html

 2 ) FIFF19丨DAY2《化身博士》:一个“分裂的我”

第19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化身博士》,下面请看前线挣扎在人性两面的人们左右摇摆的评价了!

果树:

合格的商业影片,不管是对特技的想像力、还是对人物状态的猎奇,都足够有力紧凑。

冷雨醉清秋:

兽性的自我就是那个还没有进化成人类的猴子,就像马奇喝了药水以后,变成长相酷似猴子,动作还如猴子般灵活。

Pincent:

开场主观长镜头,暗示隐藏在本体内的他者人格。文明与野蛮一体两面,科学让人类回归到猿猴时期(又或者因面相特征而超前地具有黑人种族指涉?),追问“正常”的皮囊和阶级修养对于所谓的文明人有多重要?表现主义的阴影、灯光,镜子以及艺术雕塑等物件都具备暗示性,还有那些变形的效果与诡异的拍摄角度,甚至感觉到过多的视觉隐喻,加上对人本性的暴露让这部电影居然显得“相当色情”。

Morning:

流畅动人的电影,它的摄影有效的给叙事带来的周边的氛围,例如开篇主观镜头的神秘感,在这个电影里导演精准的认识到电影不是一个平面的东西,是一个立体的东西,每一场戏是可以通过表演、摄影等技术不停得网上叠加,从而变成一个自然滚动的球体,最难能可贵的仍旧是简单流畅,到了故事的中段以后这些都褪去于无形,服务于人格分裂这个形式。

一桶猫:

从一开头第一视角的使用就非常有趣,之后也运用了不少主观长镜头和特写,其中变身过程最为神奇,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本质上是一个讲双重人格的影片,演员把两种性格的人物都演绎得非常到位。

折射入网:

化妆效果很好,几处主观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理性与兽性的二元对立与转换在现在看来比较幼稚,但若把变身视作双重人格也很有意思。(另:在开头的主观镜头中,管家经过镜子前有穿帮镜头)

FranzCamus:

被弗洛伊德影响了许多的早期B级片,看出来也被德国表现主义所影响。出色的摄影技术与调度让整部影片显得赏心悦目。第一视角的使用也颇具想象力。弗雷德里克·马奇的精湛演技也足以拿下一座奥斯卡奖。

Her Majesty:

用电影直接讲哲学的典范,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哲学书。把善与恶彻底地分离后,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行恶,而不用把罪责归于自己而是归于人性阴暗面;善与恶不容易分离,又或者说释放不出双重人格时,一剂药水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FIFF19#第2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出炉,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灵魂脱离肉体却寄托其中

人类对于自己永远存在着认知上的二元悖论。一方面是文明却压抑,另一方面是野蛮却真实。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类,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怎么也说不好。影片的悲剧在于,灵魂的二重性虽然可以被激发被扼杀,但是肉体的唯一性却无法回避。多希望伴随着一声枪响,倒下了丑陋的hyde,我们英俊的博士可以复活。然而我们都知道,他们其实是一个人,就算不想承认,这个事实却无法改变。

 4 ) 【花絮摘录】WA-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1)

以下内容整理自华纳典藏(Warner Archive)发行的蓝光版一评轨,嘉宾是Steve Haberman和Constantine Nasr。

华纳这张碟的包装设计真的是屎,就一张图用到底是吧。但评轨干货确实多,怀疑就靠这俩评轨撑场面了。(骂完记得买.jpg)

听力水平有限,听错了别怪我。


·关于剧作

马莫利安并不认为《化身博士》是一篇恐怖小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悲剧故事:Jekyll是冒险家,是先驱。他试图凭一己之力对抗道德约束下的旧维多利亚社会观念,却发现只有借助Hyde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因此他并没有将Jekyll和Hyde看做正邪对立的象征(尽管除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改编作品都是如此处理)。马莫利安的Hyde的形象并非是“怪物”,而是“动物”,展现的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你不会因为动物茹毛饮血便认为它们是邪恶的,对吧?”)。

在原始剧本中, Hyde的第一次出现并非像如今影片里呈现的那般,因管家的出现紧急又变回了Jekyll,而是遵循了原著的经典段落:Hyde走上街道伤害了一位无辜的小女孩,签了一张支票来息事宁人,而签下的名字是Henry Jekyll。考虑到这一幕势必会让观众将Hyde与“恶”挂上钩,这一桥段最终没被选用。于是我们看到,Hyde第一次走上街道所做的事情是摘下帽子,让倾盆大雨打在自己身上——一种天真纯粹、甚至带有孩子气的举动。他是Jekyll所渴求的那份自由。


·关于摄影

马莫利安本是戏剧导演,有声片出现后才被挖到好莱坞。《化身博士》仅仅是他指导的第三部电影,但他在其中展现出的对“电影”媒介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导演(强烈安利他的第一部电影《欢呼》,堪称剧场人教电影人如何拍电影)。在《化身博士》中,大量的信息和情绪通过画面、表演及音乐传达,台词仅做辅助。例如在Jekyll终于如愿让婚礼提前举行,回到家弹琴庆祝的段落里,原始剧本中Jekyll有一长段独白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但最终成片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欢愉的音乐下,由鲜花和雕塑等繁华的装饰物构成的蒙太奇——但其传达给观众的情感显然要远胜于台词。

本片的视觉风格深受德国默片的影响(茂瑙《最卑贱的人》、杜邦《杂耍班》)。马莫利安大量使用POV画面,以此希望能让观众与Jekyll感同身受(之前读到一篇文章,说Jekyll的POV画面里对马奇的声音进行了处理,借以表现“骨传声”和“空气传声”的差异。不过我个人没感觉出来= =)。相应的,本片中也出现了大量演员直视摄像机、打破第四堵墙的画面。

此外评轨里提到了一个我从未注意到的隐喻:结尾Hyde被子弹击中后,画面给到马奇躺在实验桌上的正侧视角,我们看到他的面容逐渐从Hyde变回Jekyll。这个画面本身是在效仿20版,因为约翰·巴里摩尔素有“the great profile”之称,所以用他的正侧脸作为结束画面。但马莫利安在拍完马奇正侧画面后,又将相机拉远,最后定格在透过炉火远望众人的画面。说这个是在暗示“Jekyll的灵魂将受浴火焚烧”……


·关于角色

前面已经说过,马莫利安希望的Hyde并非是邪恶的象征,而是人的原始形态。他不像巴里摩尔版的Hyde是纯粹的怪物,却又比后来斯宾塞·屈塞版的Hyde要更粗鄙骇人。屈塞版的Hyde其实有一部分Jekyll的成分,比如他的Hyde甚至还会弹钢琴(实话实说,屈塞这个Hyde妆我是觉得化了跟没化一样= =)。

马奇塑造的Jekyll和Hyde可以看做是两个独立的角色。他演Hyde的时候声音也跟演Jekyll时不一样(评轨特别指出这种差异不是戴着道具獠牙造成的,而是他有意为之)。原本Hyde前往酒馆寻找舞女Ivy时,有一场他在饶有兴趣地围观酒馆门口血腥斗殴的戏,但后来被取消了——因为马奇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表演直接展现出Hyde的凶暴,没有必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侧面辅助了。随着故事发展,Hyde对身体的掌控力逐渐超过了Jekyll,于是Hyde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而Jekyll越来越虚弱(妆容上,黑眼圈和皱纹越来越明显了)。这一变化在Jekyll与未婚妻Muriel诀别的戏中达到高潮:通过背影,我们看到Jekyll的身体逐渐变高变大成为了Hyde。而这一幕还强化另一层含义,即Hyde是从Jekyll的身体中生长出来的。

评轨中特别对Muriel进行了分析。在其他的改编版中,这一角色基本是纯纯的工具人,对女角色的关注都在舞女上。但在本片里,Muriel是一个重要且强势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她在与Jekyll的情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Muriel会为了Jekyll主动站出来挑战自己父亲的权威,而每当Jekyll前来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也总会接受并为Jekyll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个人觉得结尾Jekyll想跟她诀别那场戏表现得最明显,妥妥女A男O既视感。pre-code里面这种男女关系的处理也很常见)。


·其他一些散点&吐槽&一些不算冷但可能也不算热的相关知识点复盘

① 1931年对于古典好莱坞恐怖片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年”。环球带来了托德·布朗宁的《德古拉》和詹姆斯·惠尔的《科学怪人》。派拉蒙受此启发,赶在年底推出了《化身博士》(但其实本片的首映礼是在1931年12月31日,大规模放映是在1932年,因此也有一些资料会将本片的年份定为1932年)。

此后好莱坞进入了制作恐怖片的热潮之中,环球建立了其“八大怪”的IP一骑绝尘;派拉蒙买了半个动物园拍了《亡魂岛》与《动物园凶杀案》;向来易被影迷忽视的RKO拿出了《金刚》;就连标榜人畜无害的MGM也有《畸形人》(梅耶:布朗宁他忽悠我!)。但随着制片法典的步步收紧,后来者们基本都只剩逆天的化妆术作噱头,强凸道德感的结尾令其故事深度远逊于31年的“三元老”。

② 派拉蒙的计划是翻拍自家1920年的默片版《化身博士》,因此其首选是默片版的男主约翰·巴里摩尔,但巴里摩尔表示“不想再出演相同的角色”。马奇是马莫利安的首选且唯一选,而对于派拉蒙来讲,让这位因在舞台上出演巴里摩尔而出名的年轻男演员来代替巴里摩尔似乎也能凑活。据评轨所说,最初打算继续沿用20版里Hyde的造型,马奇也拍摄了相应的定妆照。嗯,我也想看,但没图。

③ 《化身博士》能够上映多少算是个奇迹,因为其化妆的恐怖度和对“性”的种种露骨暗示在当时都太太太超模了。1934年《制片法典》开始严格执行后,重映版的《化身博士》被删减了近40分钟,包括所有的变身蒙太奇。2003年本片首次发行DVD时,修复人员恢复了所有被删减的片段,也是至此本片的完整版才终于回归观众视野。

④ 1941年,MGM决定逐帧翻拍31版《化身博士》。他们购置了31版的版权,并为了防止公众发现他们翻拍的过于“原汁原味”,就此将31版雪藏起来。因此数十年间31版《化身博士》没有进行任何重映,公众只有在电视台上才有机会看到删减版。【来,跟我一起骂梅耶!】

⑤ Hyde的面部造型基本是化妆师通过用胶水粘黏固定马奇自己的皮肤完成的,因此对马奇的脸造成了不小的损伤,拍摄完成后他就被送去了医院,好在他并没有因此毁容。马奇随后凭借本片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这也是奥斯卡头一回将表演大奖颁给一向不受重视的恐怖片——当然啦,颁完这茬该不重视还不重视,下一个获此殊荣的恐怖片是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

⑥ 影片开头,Jekyll演讲时处于画面高位,俯视着摄像机(观众);而到影片后半程,Jekyll经常处于画面低位仰望其他角色,包括他多次仰望天空以寻求上帝的帮助。两种镜头的对比深意想必不用我多说。

⑦ 突然一pre-code:Jekyll把拐杖戳进了圆圈里。大家都懂我什么意思吧!【受不了你们这些搞pre-code的了!】

 5 ) 是不是管风琴的好莱坞首秀?

我知道管风琴=大反派标配,这是好莱坞传统,但我好像找到了鼻祖?

因为在这个传统出现之前,管风琴代表着宗教信仰,代表神。而在这部电影开头,还能看到管风琴曾经的标签的影子。博士用管风琴弹了一段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只不过被反过来用了,圣咏由基克尔博士弹出来一点都不神圣,还让人后背发凉。最神圣的就是最邪恶的,最干净的就是最脏的。当年的好莱坞导演很有想法啊。

虽然现在类似的梗已经被用烂了,但古早的管风琴反派还挺酷的。

 6 ) 人格分裂片的蓝本电影



 化身博士本身非常吸引人的设定和故事使得其被翻拍了很多次,但其中个人觉得最经典的就是1931版本了。也许是因为其处于好莱坞pre-code阶段的特殊背景,31版本的化身博士也充满了表现主义的风格,在艺术表现上也较大胆,对暴力和性的描写也不予避讳,其杰克尔医生和海德的极端形象塑造更是最大的成功。
 
  
电影版与小说的最大不同能看出此片的动机,原本海德的身份是作为一种悬疑的推动,读者并不知道海德是谁,直到最后才解谜,而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就是观众一开始就看到了杰克尔医生服下自己的药后变成粗暴的海德的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特效惊叹程度垂名青史。这种在当时崭新的犯人一开始就被观众所知的手段不但没有抛弃悬疑和恐怖的元素,反而让只有观众知情其它角色蒙在鼓里的状况更加吊人心弦。同时也指出了该片的侧重在于人的心理层面的恐怖,而非单纯的怪人袭击的恐怖。


关于化身博士对心理思想上的先进性,跟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许也有所关联,30年代心理分析这个学术范围刚刚开始投入使用,也是佛洛依德的意识与潜意识,超我自我本我等理论发表的时期。试看看杰克尔博士和海德,不就正是一个人的自我跟本我的对比吗,杰克尔是克制,理性的一面,但终究不能扼杀潜意识里存在的原始,本能的兽性。随着电影的剧情推移,浮现出台面的海德其实反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掌控权,最终只能走向毁灭的道路。而通过性格分裂巧妙展现出人性的两面这点也远远超越了很多同样题材的疯狂科学家片,成为了后世经典。

 短评

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杰克尔首次露面在镜子中出现,影射了服药后海德尔的双重人格,使用赋格曲配乐(对位,属调模仿主题)也是对应了双重人格,未婚妻与妓女也是一组对应元素。摄影特技表演都相当惊艳。

4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Paramount 96min版 // Rouben Mamoulian说他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拍摄尝试是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待考,1923《最卑贱的人》更早一些,且也是移动主观镜头。

9分钟前
  • 鹰头猫
  • 还行

明明邪恶人格更应该是翩翩公子而不是人猿好么!还有容我吐槽一下这个设定。丫的真的是个科学家吗?你丫以为两个人格好玩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弄个药出来无性生殖自动克隆啊?那个笑声真淫荡,男猪演技很牛逼,但总觉得心理挣扎没有演出来

12分钟前
  • 当代社畜
  • 还行

DON'T LET YOUR BAD SIDE TAKE OVER YOU

14分钟前
  • démodé
  • 还行

目前看过的最好的早期怪物片,居然还不是“怪物专业户”环球出品的。弱弱问一句:马奇老师您为何身手如此矫健!

16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Fredric March。着重描写人物自身善与恶、文明与原欲、本我与超我相悖离的心理分裂状态,最吸引人的是其中表现幻变的镜头,在技术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19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大胆的POV、过场剪辑非常诡异的雨刷、丝袜腿的叠印、旋转镜头+叠印+声效(意识叠加)最后归回POV。变身过程的几次演绎都非常精彩(镜子、身体部位特写)不少突然的推镜头不断贴近人物及变焦。技术限制导致的运动卡顿很具时代气息甚至更染上了一种战间的现代机械感。此外不少夜景的阴影处理也颇具表现主义特征。多年后我们有了被拯救Dr.Jekyll--绿巨人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視覺語言先鋒:開頭的POV鏡頭、長鏡頭,以及全片的剪輯手法。內容方面:獸性與人性,原始與文明,慾望與克制,對比強烈又震撼。但與原小說還是有較大出入,少了哥特式恐怖效果,多了愛恨情愁。PS.很難想像兩人竟是由同一人扮演,化妝效果太贊了,演員演技也絕佳!

25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舞台戏剧导演,文学改编,开场以令人惊叹且流畅的摄影机运动引人注目。以一个少见的经过遮挡并运动的POV镜头开场。明显受技术限制无法甩镜头只能拿剪辑在钢琴和管家身上对切。遮挡物的暗角模拟人眼边界。|《宾虚》中蓝红变光的风麻病人反用。2q

30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伟大的剧本,伟大的故事。沸腾的锅和长巷追逐的表现主义,镜子的装置主义。镜头大量使用长镜头、特写和对角线。叹服的特效和化妆,剧场式的表演,惊世骇俗,尤其吓人。March的表演堪称裱起来的神级演出,看到最后都还是惊叹正反对比的表演出自同一个人。近期最佳观影体验。

33分钟前
  • 马盼盼
  • 力荐

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细节,马莫里安版的就像一部经典cult片,弗莱明版的就像一部中产阶级阳痿片~

38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长镜头主观镜头,变身的那些段落真心强大啊。另外,男主很帅。片子很先进。

39分钟前
  • Mmm
  • 还行

适合跟同年的Frankenstein对照看,两位Dr.有异曲同工之妙。Dr.Jekyll与Dr.Frankenstein都是那种为了探索科学未知之境而不惜破除禁忌逾越雷池之人,这种人在循规蹈矩的世界里就是天才、疯子、狂人与怪胎的混合体。Jekyll在路灯下对朋友Lanyon发表的那番议论与Frankenstein在塔楼里对教授说的那番话何其相似。而从Jekyll分裂出的Hyde也可与Frankenstein造出的怪物形成对照,两者都是“人”本能的恶,在不受任何约束与教化下的自然的恶,又同样有善恶的二元冲突与斗争。两部恐怖片的主演都贡献了精妙又可怕的表演,都有神经质的一面。就结局而言,Jekyll玩火自焚,无可救药,而Frankenstein若没有35年续集里复活,本也已死透了。

43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1931年!经典恐怖科幻类型,今晚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从社会和心理层面层层推进,连绵不绝。第一视角的主观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抓人眼球,变身时候的叠化蒙太奇,无疑极具开创性。人们衣冠楚楚,只是社会律法约束太甚,一旦释放,欲望如同酒精点火一样,简直欲罢不能,因为这事太TM爽了。8.4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诚实地说,虽然我不好这口剧情,但是我好奇March的俊美帅气。男主产生欲望时,或者说是这种欲望受到刺激程度变强时会变身,这还挺叫人玩味的。变身后的男主竟写信叫朋友送药水来,还愿意变回他所认为的伪君子,虽说他犯了事。哈,没变身的男主跟我印象中的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有些区别,感觉他们不会说“去巴黎度蜜月”,要说也是在自嘲,我又可以想想绅士问题了。男主有些镜头还会让我想起普卢默。

45分钟前
  • 野老鹳草
  • 还行

因为想了解下马奇所以看了这部,最后是靠你们马奇老师的颜值看完的……历史意义固然有,但因为故事太熟悉,实在忍不住挑刺。有几幕我总觉得男主下一秒就要唱起Jekyll&Hyde里的唱段了(音乐剧后遗症),前面交代未婚妻和邂逅妓女的部分拖太长(未婚妻部分无聊且男女主毫无化学反应,台词棒读严重,未婚妻演技级差;妓女部分讨好观众的fetish展现实在太多)……主角对研究的狂热表现得不太连贯,总感觉是以身试药前才进入正确节奏。最喜欢的是分裂开始变身后黑眼圈的那个阶段,可惜就那么一点点

4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悲剧 让人心碎 男主塑造的很成功 演技也棒棒的不管是对神的祈祷还是对女主的告别。这种浪漫爱情我喜欢!告诫科学不要自大 也算是对科学未知的恐惧吧!拍摄化妆技术还蛮惊人的。了不起

48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力荐

不少表现主义的影子,在表现伦敦夜雾的神秘和鬼魅上着力不小;开场的主观长镜、对角线的分屏画面都非常具有实验精神;摄影太棒了,配合男主的精彩演出,31年的科幻效果竟如此之好,相比之下41年的版本弱爆了!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版导演水平确实很超前。 几乎看不出Jekyll和Hyde是一个人演的,March的Jekyll太有感染力了,这点可能是其他表演最难比及的地方。可惜我实在不喜欢这个结尾。

54分钟前
  • \t^h/
  • 推荐

出神入化的编排,出神入化的表演。以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赋格接BWV639开场,然后是长达3分钟的移动主观镜头,奠定了双重视角和悲剧性基调。对镜自照、一镜特效、叠化和划变转场,以及推轨镜头精确、有力的调度,今天看也令人叹服。也因此,这个二元、扭曲的故事,将人狠狠抛入一种伦理的焦虑中,善恶赤裸裸地极化在decency与beast的两张脸上,却互为彼此,就像见证恐怖的,是爱神那无辜的羽翼。科学(确切地说是生化技术),被放在僭越“造物”的审判台上,我创造了我控制不了的怪物,那就是我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史蒂文斯回归、或不如说预见到一种二十世纪的神学反思“我看到了一丝光,但不知它通向何方。” 马奇的表演本身就是特效。南方车站聚会里的纵跑墙壁投影,原来出自这里。

56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