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

科幻片美国2019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约翰·奥提兹,弗雷达·福斯·沈,凯拉·亚当斯,拉维·卡普尔,金伯莉·伊丽丝,埃莉莎·佩里,丹尼尔·萨乌利,吉米·希尔兹,库纳尔·杜德赫克,格雷格·布瑞克,艾莉森·瑞德,莎莎·康普,娜塔莎·雷昂,洛雷尔·伯德·多夫曼,哈尔茨卡·库扎,希拉·M·洛克哈特,马洛里·露,安妮·麦克代尼尔斯,珍·莫里洛,罗切尔·罗斯,瓦莱丽·罗斯

导演:詹姆斯·格雷

 剧照

星际探索 剧照 NO.1星际探索 剧照 NO.2星际探索 剧照 NO.3星际探索 剧照 NO.4星际探索 剧照 NO.5星际探索 剧照 NO.6星际探索 剧照 NO.13星际探索 剧照 NO.14星际探索 剧照 NO.15星际探索 剧照 NO.16星际探索 剧照 NO.17星际探索 剧照 NO.18星际探索 剧照 NO.19星际探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9

详细剧情

  一名轻度自闭的航天工程师罗伊,他的父亲在20年前离开地球前往海王星,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务失败,有去无回。而罗伊此次也要飞越太阳系,找到父亲,并查清当年失败的原因。

 长篇影评

 1 ) (转载)《星际探索》拍摄前后及其科学性

翻译者:四皱殷

导演詹姆斯格雷和NASA专家们的访谈合集 (长篇预警)

詹姆斯格雷2011年开始与伊森格罗斯编写《星际探索》的剧本,它耗费了这十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最初确定的框架片长不超过两小时。他最近的电影主题都围绕人们冒险前往神话般的地方,治愈他们的内心。格雷给每部电影都涂上了经典饰面,以模糊它们在一起产生的对立感: 他的电影规模越大,就越深入探究人类体验中最根本的东西。

这部电影延迟上映好几次,各种传言,到底发生了什么?

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制作这样的电影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图片编辑本身很难。结构非常简单,困难的是制作大量带有视觉效果的世界万物。你必需重新拍这类照片,绘制动画,进行渲染,再把它剪进拍好的照片。如果不合适,需要重新制作。这个过程无穷无尽。

另一方面,这个制片厂已经被另一个制片厂收购。迪斯尼买下了这个制片厂(福斯),无法同时发行两部自制电影。其实我挺开心的,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秋天上映更好,这样我有更多时间制作特效……

《星际探索》的成本是你过去电影成本的总和。这么大笔预算,你有最终剪辑权吗?

我没有。这样的预算,很少有导演有最终剪辑权。但是这部电影的主要赞助人是阿诺恩米尔坎(以色列亿万富翁和摄政企业创始人),他支持创造各种规模艺术。阿诺恩参与的第一部电影是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第二部电影是《喜剧之王》,第三部是《妙想天开》……他知道冒险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让我加入愚蠢的东西把影片商业化,布拉德和我试图在拍摄的每个过程都忠于自己的想法。

对于工作室承担的风险,不存在强制妥协吗?

这在当下唯利是图的环境里确实已很常见。但如果你和一个像布拉德皮特那么有影响力的演员合作,你知道他在那里,要么是为了辩论和提出意见,要么是为了帮助改善你的处境。这部电影有妥协之处,但考虑到它的大小,妥协之处可以说很少。和一个与你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拍电影是非常大的幸运。电影最后40秒不是我的,但我的结局在电影中。

如今,随着太空电影发展,出现了很多关于太空电影的科学研究。你也如此吗?

是的,我们开始和能联系到的太空专家交谈,甚至在家里和宇航员们一起共进晚餐。我真的很喜欢这项研究。我们很多场景没有使用绿幕,而是实景拍摄。我们在沙漠中拍摄月球和火星段落,但是当我看录像时,我的心脏病发作了,因为沙漠中的植被和生命比想象中的多,看起来不像月球或火星。于是我说,“我们该怎么办?”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了高分辨率月球和火星图像。因此,电影中的地表是月球和火星。你基本上在看火星上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但我还是搞错了一些事,因为科学会更新。例如,必须经由月球前往火星。为什么?因为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离开月球轨道所需推力比地球小得多,不需要使用大火箭。不需要过多燃料。所以他们去火星时会使用“门户”,它位于月球“较宽松的轨道上”。我弄错的是,他们将从月球轨道而不是月球表面进行发射。

我们还对他们所述的许多科学原则进行美学诠释。什么意思?如果去火星,他们说定居点大部分位于地下。原因很明显,他们认为地下有熔岩隧道,是现成的住所。我们的生产设计需要考虑走廊和隧道。现在,用什么灯?保存情感核心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嗯,荧光灯往往是冷绿色,因此可能选择暖光。所以我们开始将很暖的光作为火星上的照明。如你所见。

我们没有严格遵循科学,我们追求的是理性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你可以研究巴兹·奥尔德林的轨道力学论文,但最后,你知道它是为了忘记它。

这部电影很多场景配色非常大胆

我们像画家一样考虑配色我们深入研究了——听起来有些做作——称作色彩象征的东西。你可能会说它不真实。这种配色是为了追踪罗伊的情感经历,我们认为它可以增强体验的主观性。

海王星为深蓝色,所以我们在室内使用浅蓝色,火星室内使用朦胧的橙黄色。这是为了提醒观众处在哪个星球上,处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从暖色到冷色。我们很注重实际光源,不担心某个场景的过度曝光、另一部分曝光正常,不完美的摄影更显真实。

所以定下霍伊特·范·霍特玛为摄影师吗?

制片人艾玛·托马斯推荐了他,我想找懂技术的人,假设出零重力状态。霍伊特同时是工程师——明白如何制作场景,如何拍摄,以及如何制造效果——惊人的艺术家。

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的表现非常出色,你是怎么想到让他出演罗伊的?

罗伊非常脆弱。他就像个没成年的男孩。布拉德是一个传奇的电影明星,他能赋予这个弱点一丝颠覆性,因为人们只希望他脱下衬衫(确实脱下了)。如果我让华莱士肖恩饰演宇航员也会很有趣,这个剧本非常适合喜剧,但它不会颠覆我们对阳刚之气的看法,我需要的是能刺穿现存男子气概神话的演员。把自己像石头一样抛向遥远的太空,这需要勇气。但面对内心冲突、拥抱自己的某些部分(人类习惯让自己忽略它)则需要另一种勇气。神话要由神话去打破,布拉德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有意为之,但我注意到,《星际探索》以《2001太空漫游》结尾的反转为开场。第一张图片是带着头盔的布拉德皮特,几乎与《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幕星童的装备一模一样。然后画面转移到地球,与库布里克拍摄方法正好相反。不禁让我思考,我是否在看星童一步步变成为悲伤的中年男人?

这完全出人意料!我从没想过。哇,太奇怪了。不,我在开场白中使用布拉德的形象,我想暗示这就像他做的梦,也让观众明白这是人的神话,不是神的神话。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际上与《2001太空漫游》相反,是吗?

过去六周里,很多人问我关于《2001太空漫游》的问题。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五部电影之一。在《2001太空漫游》中,猿类触摸黑色巨石,它与《星际探索》真正想要分享的是,用一种不偏见的眼光看待不久将来的愿望。这不是幻想而是科幻小说,或者说是准科学事实。但是如果你看这个故事,其并没有相似之处。《2001太空漫游》它并不是人类神话,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凯尔·杜拉。事实上,你会感觉哈尔(计算机)很亲切,也会为独眼龙感到难过。可以看出,库布里克试图坚持创作神话题材——就像许多60年代的电影制作人发现约瑟夫坎贝尔的书《千面英雄》——人们感觉自己在某个领域未取得较大成功,就把电影变成更抽象的、带有神明的神话。作品闪耀出天才的光芒,缺陷变成了长项。我们试图有意识地做《2001太空漫游》相反的事情——忒勒玛科斯的视角,奥德修斯走了20年,留下儿子一个人生活。库布里克谈到外星人,他们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尝试表达 “外面什么都没有,人类就是我们的全部。不要在宇宙中寻找虚假的神。小绿人是不会来这里救我们的”。

说到这一点,我喜欢你在《星际探索》中加入的关于反乌托邦世界的小暗示。比如,布拉德皮特是北极圈战争的老兵。

整个月球上的主题就是关于这个,还有狒狒。有几个关于人性的基本真理。我是进步的信徒,但如果你不得不绘制它,它大概会像这样[用手做上下锯齿状运动]。不是稳定向上的直线。我们现在的生活优于1300年前,当时人们担心黑死病,普通人也许只能活到大概28岁。现在的生活更美好。但是还是在特定时间点爆发了上百场战争。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本性的核心部分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它始终伴随着我们。

所以我们殖民月球,月球海盗真的必然出现吗?

你想想这个逻辑:你在月球上需要吃东西,对吗?你不能吃牛肉,月球不能放牧。月球引力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土地上能种蔬菜和水果吗?问问自己,月球上有什么?主要是加工食品和人造肉,还有快餐。月球的很大一部分可能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什么区域呢?然后,你在一个区域发现了其它区域没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会怎么做?你可能带了国际条约,但如何执行?因此,存在关于月球情况和我们身份的基本核心真相。如何弥补差距?我们试着传达这种必然性。

这在罗伊的旅程中也有述及,对吧?他会在各处进行死亡人数统计

他是死亡天使!他亲眼目睹全体船员死去。

虽然这部电影对外层空间的生活持悲观态度,但它呼吁你在地球上珍惜你周围的一切

听起来很老套,但难道这不是真的吗?很可能会有外星生命,但我们从60年代开始就往宇宙发出信号,结果什么也没听到。有一个术语叫“费米悖论”——如果外星生命丰富,为什么他们要保持沉默?好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和它交流。如果我们不能与它沟通交流,我们就无法在有限的生命中遇见他们,那他们到底是什么呢?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在距离地球200光年的RU72V98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人,都无关紧要。谁会在乎这个?你不能和它们交流,因为太远了。那么答案是什么呢?不在于独自一人,不在于交流。而是在于我儿子给我看树叶上的一只螳螂。感谢你的妻子和孩子,在生活中寻找美。这听起来很老套,难道这不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吗?还有什么呢?似乎任何其他东西都只是一个幻想的投射,你可能会迷失在其中。这是一种干扰。我有点喜欢人类这个物种,尽管我们有缺陷和失误,但我很高兴成为一个人。

最后的问题,你想感谢谁?

只有一个名字是需要感谢的:特蕾西·K·史密斯,她是《火星生活》的作者,获得了普利策大奖,这是一本关于悼念父亲和凝视午夜天空的诗集。在《上帝遍布星空》这首诗中,作者写道:也许这更像生活在深海:静默无语,心情愉快,奇怪的仁慈,古老的格局。

特蕾西的措辞转换令人难以置信,我在和她的通信中,研习她直白而诗意的语言风格,融入到了罗伊大段的独白中。

退役NASA宇航员Garrett Reisman,布拉德皮特,现役NASA宇航员Tracy Caldwell

罗伯特·尤威尔,NASA和SpaceX工作30年的资深工程师

作为这部电影的顾问之一,你和谁一起工作?

詹姆斯格雷导演本人和美术部门人员。詹姆斯在拍摄前、制作前和拍摄时都会定期要求我提供意见。在许多镜头拍摄时,比如从月球起飞和降落在火星的时候,我真的就坐在他旁边,我戴着耳机听着台词。詹姆斯会转身说:这样对吗?这样看起来没问题吗?这里我们该怎么办?然后我会提出建议,当布拉德必须从那个惊慌失措的家伙手中接手的时候,他该说些啥…

导演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他会尽量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探索物理学。例如:‘你能在月球上开枪吗?’答案是能,在太空中一把标准的枪能够正常使用,子弹有它自己的助燃剂。

另一个问题是,‘你能从地球上和海王星上的某个人实时通话吗?’很不幸,你不能。据我们所知,光速就是光速,所以你有相当大的延时。

‘在零重力下,血液会是什么样子?死人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但总有一天会有人不得不面对这些不测。是的,这些事情是物理学范畴。他还对核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子辐射、物质和反物质提出了疑问。我们的谈话总是很有趣,他的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星际探索》描述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的未来,那时可以商业旅行到月球,美国在火星上有一个中心。你有没有考虑过什么特别的日期?

我想大概是四五十年以后吧,差不多这样。但我也可以说恰恰相反。我想这就是詹姆斯想要的。拍摄的方式有一种复古的感觉,有点蓄意为之。很多人会看着飞船说,等等,为什么不让电脑来做这些呢?但我的论点是,看看今天的美国空军:我们仍在驾驶B52轰炸机——飞行员的曾祖父在上世纪50年代就驾驶过它。如果你有一个可靠的东西,并且它是有效的,那么就不要再瞎弄了。这是你在所描绘的宇宙飞船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背后的部分理论。

在最后的剪辑中有什么让你惊喜的地方吗?

令我惊喜的是,我没想到它描绘得这么好。微重力场景中你可以看到小小的水珠漂浮在水面上。这看起来很酷。我认为唯一另一部真正展示出这一点的电影是《阿波罗13号》。25年前拍摄那部电影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不得不使用美国宇航局的飞机,它可以零重力飞行,并且和演员们每隔30秒拍一次,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现在我们通过CGI技术和其他手段,你可以在屏幕上创造奇迹。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坚持事实。这正是《星际探索》与众不同的地方,詹姆斯格雷对科学有着强烈的追求。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激励新一代,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更加地活跃,就像《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对我的激励一样。

为了让人们对太空感兴趣,你们有没有把《2001太空漫游》这类更具试探性的电影与更具历史性的电影区分开来?

这是必要的,因为你必须要体现未来的事物,抱着乐观的态度。试探是很重要的,瞧瞧斯坦利·库布里克,1966年拍摄了《2001太空漫游》,他基本上预言了iPad。太不可思议了!这正是你在电影中看到的,鲍曼和其他宇航员坐在发现号上,他们用一个iPad在看BBC新闻。激发了史蒂夫乔布斯的灵感,我想可以说这部电影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有iPad的原因。在电影之前是书籍,例如儒勒凡尔纳的著作,激发了真正的工程师和真正的科学家,想出他们最终所做的发明和发现。

加勒特·雷斯曼,退役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在2008年和2010年间,飞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两次太空任务

听说你参与了剧本修改?

我们许多人现在正在考虑,在我们太阳系的另一个星球上制造一个人类可以持续生存的环境,尤其是火星这个红色星球,并认为那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我认为我们必须考虑:如果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乌托邦呢?如果是反乌托邦呢?如果我们能用火箭打破引力的束缚,用先进的科技将人类运送到另一个星球,但是我们人类的弱点会伴随着我们吗?如果结果不好呢?在这部电影中,格雷探讨了这个问题。

拍摄期间,你也亲临现场了吗?

是的,帮助确保电影里描绘的太空飞行尽可能的准确。不过,故事优先,归根结底,这部电影并不打算成为一部纪录片,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破格,以增加戏剧性。

比如,在影片最后的关键时刻,皮特饰演的角色流下了眼泪,太空中眼泪是不会掉下来的,这违背了零重力定律。格雷以艺术破格为由,决定保留皮特的眼泪。他在现场跟皮特说,“对不起,这一幕我留着了。伙计,你的演技太好了。”

这部电影依赖的太空旅行工具和技术,都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水平,但正如你在科幻电影中所期望的,仍在潜在可行的范围内。电影中描绘的在微重力环境下乘坐汽车或进行太空行走的感觉非常真实,因为我自己做过这两件事。

除此之外,你还提供了什么经验?

处理太空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专业知识。我在和格雷谈话时提到了两件事,在一次长时间的探险中,最糟糕的事情是自负和无法胜任……这两件事会破坏船员的凝聚力。

盖伊·克里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资深科学家

是什么契机让你担任了这部电影的顾问?

他们对科学很感兴趣,也想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他们是真正的视觉型人员,这是我们产生共鸣的语言。我们给他们看了一些阿波罗的照片和视频,一些宇航员在月球上摔倒的照片和视频。

片中出现的车辆和火箭类型是我们公司正在研究的东西。所以当你看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字样出现在飞船的侧面时,它会发出一个信息,即一个关于进展和我们想去哪里的信息。

除了LOGO外,Cepheus的一些设计模仿了洛克希德关于火星大本营的提议,火星大本营是一个将宇航员从月球转移到火星的建筑。

我们还谈论了从核技术到太空电梯,再到月球车的一切事情。

迈克·马西米诺,现役美国宇航局宇航员

在影片中,罗伊有一个设备可以帮助他进行心理评估,你觉得这个元素怎么样?

如果我们要执行这样的任务,走这么长的路,这是必要的。离地球那么远的人可能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状态。他们需要做好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达到极限的准备。我完全可以看到未来我们使用这样的技术来评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你觉得任务开始后的那些一系列情节怎么样?

他们登陆火星的那一幕,有一个执行任务的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然后他们必须接手。我认为当时布拉德饰演的角色执行了正确的流程,使得他的同事有机会纠正自己,然后在正确的时间接手。这就是我希望在类似情况下执行的方式。关于事情的走向,我想他们有个不错的主意。在你的旅程中,你将体验到零重力,就像任何月球之旅一样,除非你想通过人工设计在飞船上创造重力。一旦你受到重力的影响或者像在木星这样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很大的重力。我觉得他们描述得很准确。

从心理上来说,你认为去太阳系的边缘会怎样?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一个元素是宇宙中其他生命的概念。我一直以为我们能找到点什么,而他却什么也没找到,这对我来说更可怕。当电影中提到一些走了那么远的人想回去的时候,我认为这很有意义,在我看来这是对的。这就是当你在外面的时候,为什么与家人的交流如此重要。

PS:《星际探索》中体现的太空探索史上的成就包括

当罗伊坐在一张会议桌旁解释他的新任务时,身后是一排火箭和航天器模型。这些小型模型包括双子座泰坦二号火箭、带有龙门塔和发射平台的土星五号火箭、水星舱和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

名人堂的走廊上可辨认的是阿波罗11号机组人员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艾琳·柯林斯,第一位执行航天飞机任务的女性;梅·杰米森,第一位在太空飞行的非洲裔美国女性;布鲁斯·麦坎德莱斯,第一位执行无系绳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罗伊乘坐维珍大西洋的商业运输工具前往月球。理查德·布兰森公司的另一个部门维珍银河公司,正在接近亚轨道飞行的付费乘客。

在飞往月球的途中,机上娱乐系统上的一个滚动标签显示,第一次登月飞行是在1968年12月,这指的是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8号任务。

退役航天员普鲁伊特(唐纳德·萨瑟兰饰)告诉罗伊,他和罗伊爸爸曾经就读普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超过二十多名宇航员,包括第一个以及最后一个(到目前为止)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即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尤金·塞尔南。

月球漫游车是源自于阿波罗月球漫游车(LRV)的演变,包括了它的网状风格的座椅和铜色挡泥板。

Cepheus的驾驶舱借鉴了NASA航天飞机飞行甲板上的部件,包括数据输入键盘和固定在驾驶员和飞行员座椅后面的数字定时器。

其他航天器内部,包括利马项目的设计,借鉴了国际空间站的外观,包括它的一些硬件。

“影片中为主角提供新鲜食品的种植技术源自SNC的VEGGIE系统,它已经装备在空间站,为NASA宇航员提供种植的植物。”内华达山脉公司(SNC)在推特上写道。

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创作的音效素材包括两个旅行者行星探测器数据产生的声音。这样做是为了在电影中,用原声反映罗伊飞过的真实位置。

 2 ) 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五十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

“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我确实很喜欢这句话,当看到影片中飞船的名字叫“利马”时,忍不住一个激灵,全身为之一振,而思维再也无法从《白鲸》这本小说身上跳开。

皮特饰演的Roy就像是以实玛利附体,成为一船人中唯一幸存的那个。同时他的身份,或者说“心理身份”,也恰好对应圣经中以实玛利“被遗弃者”的寓意。

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所对应的,无疑就是因为偏执的复仇意愿而害死了自己和几乎全部船员(除了作为故事叙述者活下来的以实玛利)的亚哈船长了。

而那头名叫莫比·迪克的鬼魅般的白色抹香鲸,就是片中父亲一直要寻找的地外智慧生命。

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下,属于本片自己的戏剧冲突则是,被遗弃的儿子一直不能接受父亲的选择,他固执地想要父亲对自己道歉,想要父亲幡然醒悟,对自己流露出爱与悔恨的眼泪。

这几乎造就另一个亚哈,而且这个亚哈已经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害死了自己的船员,也已经被命运的链条缠住,即将被“莫比·迪克”拖进死亡的大洋(太空)深处。

然后他醒悟了,他的父亲不可能如他所愿那样回头了,而他跟他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啊,为何要那么偏执呢,又为何要那么自私呢。

活在当下,活在岸上,不好吗?

命运对他还是有一丝温柔的,还给了他一次脱钩的机会。他从亚哈退化成了以实玛利,幸存成为接下来的主题。从偏执的妄念中逃离,回归人情,好好活着吧。

毕竟,没有外星人,人类还拥有彼此。

 3 ) 宇宙中无新鲜事

冯内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写到,“无尽的宇宙所给予的奖赏,只有三样:空洞的英雄主义,匮乏的幽默感,和无意义的死亡。” 这在斯普特尼克发射之前就写下的句子,透露出一种对人类探索的悲观。当背负使命的宇航员终于置身于星光之中,他或许会失望地发现,宇宙中没有为他准备任何新事物。他所面对的,还是头盔玻璃上映照出来的自我,耳边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被周身宏大的孤独感,和脑内不停歇的自我质询所笼罩。

詹姆斯·格雷绝对是冯内古特宇宙观的信徒。他对宇宙的奇观不感兴趣,也无意寻找创世神一样的高级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亲任务的失败,直接否定了人类在宇宙中不孤独这一假想。茫茫太空对他来说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者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那些并不新鲜的挣扎和痛苦。

格雷非常善于探索人类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他将自己的主角放入一个陌生的场景,用环境的变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动他们认识和接受自我。他把移民女人放进她梦想中的美国,把一心求功名的军人放入险象环生的南美丛林,而这一次,在无边际的黑暗和星光之间,他放进去了一个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星际探索》的主角Roy是一位优秀的宇航员。即使任务中遭遇意外跌落云端,他的心跳也从不超过80。这份Roy引以为豪的冷静,和对航天工作狂热的忠诚和热情,都继承自他的父亲,一位多年前执行任务时失踪的航天英雄。然而他很快被当局告知,他那消失在海王星边缘的父亲没有死,并且可能是目前整个宇宙内紊乱能量波的罪魁祸首。Roy被要求前往火星,向父亲的飞船发送信息以得到具体定位。

从月球,到火星,再沿着漫漫太空到达海王星的星环,这一趟旅途被分割成了几段视觉盛宴,每一个停靠点都充满未来世界的细节设计。曾掌镜《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的Hoyte van Hoytema,将他手中的宇宙铺满风格化的色彩,带来一种沉稳又令人窒息的美感。

这是一个太空旅行早已普及的时代,飞往月球的商用航班和月球基地的商铺像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一次致敬,空姐微笑着告知毛毯枕头套装要125美元,DHL和Subway的招牌在人流头顶紧挨着。而好笑的商业气息笼罩的基地之外,是一片被月球海盗统治的荒野,铺着冰冷的黑与白。在这样的白色荒原之中,上演了一场月球表面的疯狂麦克斯,追逐,枪战,紧张的类型片元素一个不落,却因在真空而近乎无声。

火星是人类最远的一个外星军事基地,地下被铁锈红所笼罩,荒凉的白柱间徘徊着一条狗。Comfort Room的墙上是幻化的大朵艳花和自欺欺人的自然风景,而基地之外,有的只是一片苍黄。

色彩之外,《星际探索》也带来了一些主观视角下的太空体验。翻转着向地球急速坠落,呼吸粗重地与异形在舱内搏斗,穿越幽蓝的小行星带,虽然都不算新奇,但也都是太空电影沉浸式魅力的体现。

然而《星际探索》题眼中这场探索,并不是穿越星际的外部旅程。心跳不超过80的Roy,不只是对危险毫无感觉,他的麻木和疏离夺去了他对人类情感最基本的感知。他是冷漠的丈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等着枕边妻子的影子渐渐淡去;他是不合群的同事,看着同船其他宇航员玩乐而自己无法融入;而最内心深处,他是无所适从的儿子。

被父亲缺席了整个童年的Roy,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人生的锚,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里去。没有人教过他如何生活,也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去爱,所以他只能日复一日坚守着父亲教导的那些知识和准则,推开身边一切表达善意的人,一身空洞的孤勇,向照片墙上父亲的英姿看齐。

这解释了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所有的冲突和危险都显得缺乏紧张感,像是和观众刻意保持了冷淡的距离。我们和Roy之间有着一层隔阂,观众感受不到在跌落中翻腾的Roy的恐惧,感受不到他对同事的同理心,感受不到他面对威胁生命的危险时的求生意志,就算大特写打到Pitt脸上的沟壑和睫毛上,也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在观察这个人物。

但伴随着他离旅程的终点越来越近,伴随着一次次更新的心理测试和Pitt沉稳的旁白,这层毛玻璃被慢慢砸开,Roy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人类。他的心跳开始加速,回忆的片段不断闪回,他开始思念妻子,想起她含泪说出的“我也有自己的人生”,开始想起童年那件黄色外套,开始流泪,眩晕,反思和悔恨。

Brad Pitt在本片中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的表演之一。在小小的录音室,Roy放弃念稿,讲起和父亲的往事,那些一起看的黑白电影,父亲教的数学题。在一个情感疏离的男人人生第一次的剖析自我中,Pitt的一边眉毛微微抖动着,克制和汹涌同时在脸上浮现,最终忍不住涌起热泪。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于Roy也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英雄标签,他渐渐从别人口中知道了父亲的多重身份,他是个罪犯,是个疯子,也是个忠诚的理想主义者。跨越了星际站在父亲面前,Roy终于第一次释怀了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伤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为一个人的他,而不是作为父亲,丈夫,或者什么国家英雄。跨越三十年,Roy终于完成了迟来的精神上的弑父,从此他是个与父母割裂的个体,获得了第二次新生。

有网友戏言说,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那你看不懂《星际探索》。但理解Roy并不需要仇恨那么强烈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来标定自己的价值,在互相伤害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和相亲,在逃避命运的路上,成为与父亲或母亲相同的人。


《星际探索》不是一部没有遗憾的作品。它的短板很突出,节奏慢,格局小,沉闷无聊,作为科幻片也存在一些设定上的疏漏,注定会造成它口碑的两极分化。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比起导演的前作《迷失Z城》,《星际探索》最大的两个缺点,是片段间缺乏统一,和几乎放弃塑造女性角色。

《迷失Z城》在丛林和现实世界中有机穿梭,直到两个世界无间融合,家里房子的外墙都长出茂密繁叶。但《星际探索》,虽然每一场戏都足够有趣味,在整体感上还是缺少一种柔顺的和谐。《迷失Z城》奉献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妻子形象,独立大方,温柔能干,但《星际探索》中的两个女性角色,Liv Tyler饰演的妻子在银幕上时间不超过3分钟,Ruth Negga饰演的火星高层,虽然在被拒绝参与任务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凝视镜头,这个角色还是几乎没有在塑造上有过多努力。

但抛开这些缺点,《星际探索》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太空电影。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他接受采访时几乎都在感谢工作人员,或是用科学术语正襟危坐地讲着他的发现。作为在月球表面留下脚印的人,他只字不提自己在那里的感受,自己的情绪,不讲在太空中回望地球会不会孤独,或是无限的宇宙是否让他想起家庭。《登月第一人》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这段缺失的对话,但《星际探索》更进一步,更奢侈地用一整个宇宙做背景来探讨个人情绪和心理问题。这种特别,值得任何形式的褒奖。

当Roy回归地球,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他,在最后一次心理测试中说:“我仍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我不再害怕。我与身边的他人产生联结,我与他们共同承受生活的负担。”

“我会去生活,然后去爱。”

 4 ) 为什么说Ad Astra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

先说一句,昨天看的提前场。看到第20分钟的时候已经是???了,看到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气笑了——就是那种“WTF is this”的荒诞感,结果坐我旁边的妹子被最后布拉德皮特和他老爹的生离死别感动哭了……大概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吧。首先我要跟达米安查泽雷道歉:我原本不太喜欢他,但是回过头来看,《第一人》拍得牛逼!查泽雷牛逼!面瘫脸高司令演得牛逼!接下来我大概会主要对比达米安查泽雷《第一人》诺兰《星际穿越》维伦纽瓦《银翼杀手2049》来谈谈,至于提前场最后环节几位老师提到的2001,我应该不会提——您配钥匙配几把?您配么?您不配!

三个维度对比:科幻,视觉,主题。

从哪开始说起呢……这片子有种“槽点太多无从下手”的感觉。那先从科幻开始说起好了。首先我要在这里下一个判断:这个导演实际上并不懂科幻。在这个片子里体现得很清楚,这片子也不是一个科幻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片子的整个科幻的worldbuilding缺少一种“整全性”。什么叫整全性?就是说片子里一切的科幻的元素,从剧情的,到视觉的,都是以同样的逻辑建立起来,为同样的一个主题所服务的。所有伟大的科幻片都具有这种worldbuilding的整全性,最近的最杰出的例子是《银翼杀手:2049》;他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自洽的。顺便说一句,我认为《星际穿越》在这种整全性上做得是很不足的;当然,这可以算是诺兰的风格,他一向是要以自己的美学取向压倒实然的逻辑延伸,这点在《敦刻尔克》体现得更加明显。

具体到Ad Astra,你可以看出来,电影很明显的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随机的把一些元素扔进电影里。一开始的所谓“电涌”,这个基本的麦高芬设定就很成问题:这东西在科学上合理性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几十年前的在遥远的海王星的飞船会造成这么大的灾害?你们为什么就这么确定这个所谓的“电涌”就是那个“利马计划”造成的吗?“反物质”是什么鬼?好吧我们姑且认为这就是一个电影麦高芬,真实和逻辑无从追究,那么怎么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这个麦高芬就不见了?突然这个片子就转向了父子关系,这个危机的解决就变成了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破裂了?在影片开始设置一个巨大危机作为驱动力促使剧情的前进,这是类型片的惯用手法,但是这片子到后面明摆着就不是一个类型片而是一个文艺片,那么这个典型的科幻类型元素加在这里,只能是对电影的主题完整性造成巨大的撕裂。我今天听了一个消息,说这个片子实际上2017年就拍完了,但是18年秋天试映观众普遍表示看不懂,福克斯高层非常不满,直接抢了导演的最终剪辑权,大量补拍,最后才是现在这个版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可以理解这个开头了:因为这个所谓的“电涌”很可能在原始的版本里根本没有,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现在这个状态,很显然是一部高成本特效片(还别说有布拉德皮特),福克斯不可能放手让导演搞成一部神神叨叨的文艺心理片。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四不像的故事。

一个很大的整全性问题(当然大概普通观众看不出来),就是其中的太空航行的技术层次的问题。科幻片的worldbuilding需要在相应的技术层级上做出对应的视觉呈现;一部刚刚走出地球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和一部银河探索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的设计很显然会是完全两样的。这部电影里的太空飞行器的机械设定基本上原样照搬了现实中的太空飞行器的视觉(因为这样比较省钱?),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个能够轻松往来于整个太阳系的技术层级,而这个很显然是非常迷惑的。为什么已经有地月定期商业航班了,载具仍然是火箭?为什么都有月火定期飞船了,载具还是火箭?为什么特么的从火星飞到海王星,载具还是火箭啊?

这只能说明导演对“技术层级”这件事没有任何概念。片中所有的太空飞船的内部陈设,仍然是现在已经存在的空间站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到需要在太空中长期驻留的飞行器需要如何设计,以及其正确的呈现方式会是什么样的。至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参考《火星救援》里的那艘地火飞船就行了。(那艘飞船基本原样照搬了NASA的火星探索白皮书中的飞船构型;2001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标杆)电影本身就说了,从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但是这艘飞船的内部设计,看得出任何能够让一船人在上面生活17天的设计吗?更别说这艘飞船后面飞到海王星需要79天,那可是两个半月,电影中展现出了任何能够让四个人在上面生活两个半月的支持设施吗?这可不是拍几个布拉德皮特在零重力下漂浮的蒙太奇就能完成的。

《火星救援》里的地-火飞船“爱马仕”号(无误

接下来我要聊一下这个79天的问题。我十分怀疑导演对太阳系有多大毫无概念——人类历史上只对海王星执行过一次探测任务:旅行者2号,1977年发射,1989年抵达,途中旅行时间12年。地球与海王星的距离超过4光时。人类现有的技术能力显然没有任何可能发射出一艘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实际上以NASA现有的估计,地-火载人飞船的航行时间为80-150天(考虑到地-火轨道相对位置),如果我们做出大量的假设性的技术突破,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也起码是一个单程5-10年的任务。

当然,这是现实情况,电影本就是虚构。但是偏偏这在电影内部的逻辑也说不通——一开始的设定是布拉德皮特他爹前往海王星执行生命探测任务,项目是三十年前启动的,他爹已经失联十几年了——我这个时候一想说哦去海王星单程飞16年然后失联了,那么远也回不来挺合理的。实际上在电影中后段他爹的信息揭示是海王星太远了他的船员思乡心切发生叛乱他不得不镇压,这个片子最终的主题也是去展现遥远的海王星星际探索的寂寥,然后你告诉我其实从火星飞到海王星也就79天?再加上从地球到火星的时间,从地球飞海王星也就三个月嘛!喵了个咪的在20世纪初,从上海坐轮船去洛杉矶花的时间是58天,也就远三分之一而已,有什么好思乡心切的?有什么好寂寥的?三十年了,你们就一次都没肯派个飞船飞三个月去调查一下情况?而且地-火摆渡船轻轻松松就能当火-海摆渡船,这说明技术上大大的有余力嘛!我买张机票飞一趟三藩也能在Pier 39感受一下遥远的故乡的寂寥不是。那个蒙太奇剪的,布拉德皮特醒过来发现木星到了,睡过去,再醒过来发现土星到了,再睡过去;最后醒来的时候海王星到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在坐高铁。

至于最后核弹放了一屁把布拉德皮特光速崩回地球这事我就不详细展开了,那里我都看笑了。姑且不说在技术上如何可能,权当导演用蒙太奇把中间三个月时间都剪掉了吧。

从整个片子的结构来看,我觉得这个片子不拍成太空片,拍成一个“主角他爹去南极洲探险失踪,儿子在美国海军当兵然后去南极洲寻找他爹的痕迹”的主题,比太空更加合理和切题。特别是中间那个挪威飞船的故事完全可以无缝切换成在南极洲旁边捕磷虾的渔船(导演很显然不明白轨道,加速,减速,和推进剂之间的关系,才写出了“我们要不要停下来帮忙”这种台词,他把太空脑补成大洋了)。我之前没看过詹姆斯·格雷的片,回来一搜,发现他之前拍的一部《迷失Z城》,妈的跟我的脑补基本一模一样……于是《Ad Astra》其实就是把《迷失Z城》换个皮重拍一遍是么。

第二个维度,视觉。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直接让我愣住——黑底出红色字幕,妈的这不是原样照抄《银翼杀手》么。后面的这片子被很多人称赞的视觉上的元素,我其实是觉得:导演大概率是找了几部最近几年的科幻电影,然后把其中的很多画面截下来,跟视觉指导说,看见没我就要这种风格的。中间火星的场景基本模仿《银翼杀手2049》,而且模仿得还很糟糕;牛蛙的艺术感觉可不是这个导演能比的。至于最后的那一幕,则显然是照抄了《Gravity》。特别是最后的拉着绳子甩出去那一场,完全是《Gravity》里乔治克鲁尼被甩出去的原景重现,况且导演还把阿方索卡隆在《Gravity》里犯的唯一一个轨道力学错误给照抄过来了:惯性系,惯性系,惯性系,喂!

接下来我想借着这个片子讨论一下这几年的太空片的一个摄影手法:其实也就是《星际穿越》和《第一人》。这两部片子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太空飞行的写实感:彻底抛弃所有的太空上帝视角镜头。

什么叫上帝视角镜头?我贴一张2001的图就明白了:这就是上帝视角镜头。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仿佛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的眼睛)是一个隐形的上帝,漂浮在空中。在太空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简单的,飞行器从屏幕左边飞到屏幕右边的镜头,那么摄像机本身的存在是在哪里呢?

《2001:太空漫游》

当然,一般观众注意不到这些。但是诺兰和达米安查泽雷是很敏锐的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达米安查泽雷是如何与诺兰交流或者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星际穿越》和《第一人》中所有的太空镜头,都是以“飞行器上安装的摄像机”的形式呈现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打破这一规范。我记得《星际穿越》的上帝视角镜头只有飞船穿越木星和虫洞,而《第一人》中则是从月球表面拍摄登月飞船降落。这有点类似于绿草当年拍《谍影重重》,用长焦镜头快速变焦模仿一种“远处偷拍”的纪实感;而诺兰和查泽雷用这种类监控摄像机视角来展现出太空片的纪实感。

《星际穿越》

《第一人》

而Ad Astra里的太空镜头……只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廉价的特效感。火箭的造型都模模糊糊分辨率很低的样子;至于火星的场景——那真的是抄《银翼2049》的车祸现场——为什么一个红色星球的地下基地里的灯光要以红色为主题?后面布拉德皮特从水里游到发射场是一种怎样的迷惑行为?

Ad Astra里分辨率很低的火箭

第三个维度,主题。

这不是一个科幻片,我再重复一遍。从主题而言,这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与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你可以勉强把它当一个文艺片看。我刚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琢磨的一件事情是为什么福克斯会眼瞎给这个片子投了这么多钱,只要是稍微靠谱一点的制作人不都能看出这本子是个巨型车祸现场,肯定票房扑街么。后来听人说是布拉德·皮特特别喜欢这个导演……好吧。这里的问题在于,你甚至不能用“文艺片”这个词来给它辩解,说它不好看是不符合你对于所谓的“视效大片”的预期(“你不就是想要看一个动次打次的科幻“大片”么!文艺片怎么你了!”),因为论票房扑街和不赚钱,《银翼杀手2049》珠玉在前,那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论探索内心和探索太空的纠结和统合,《第一人》珠玉在前,那又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

这不就原样照抄银翼2049么

你可以看出福克斯是真的很努力的想要把这片子弄成一个类型片,奈何导演烂泥扶不上墙。中间去援救挪威籍飞船的部分莫名其妙前后都不挨着,但是手法完全是照着一个太空惊悚片的手法来拍的;后面抢夺飞船那一段拙劣至极的打斗,几乎可以当做一个喜剧段落来看。但是福克斯啊福克斯,你得接受教训。人家华纳兄弟就光棍至极,豪掷两亿给牛蛙拍《银翼2049》,随便你拍,票房能赚钱算我输。结果人牛蛙不负众望果然拍了一个票房扑街的片子,但是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高成本强视效的作者电影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它是21世纪之后最佳科幻片。怎么港,人家华纳兄弟就是有情怀。

真的回到电影的主题,也就是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来,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是布拉德皮特从头到尾絮絮叨叨的独白,告诉观众他不爽,他想要逃离,他与他爹关系不好,因为他爹抛弃了他——导演你还记不记得电影的基本技法?Show, not tell. 整部电影下来你看不到为什么他和他爹关系不好,因为观众对他和他爹的前史一无所知。他的老婆同理。从电影一开始布拉德皮特就投入了一系列的行动当中,你完全看不到这些行动是如何能够支持他的内心活动,只剩下他自己不停的叭叭叭“我感觉不好”“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不喜欢这里”,妈的这完全是我的内心戏好么。

这里我就要拿《第一人》来对比了。高司令演的“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同样是跟他的家庭关系不好,承受巨大的孤独,最后还是顶住压力上了月球,那么他是怎么拍的?与老婆的吵架,女儿去世了,当试飞员在临近空间轨道差点解体,做登月模拟器训练的时候直接失事多亏反应快才活下来,同事则直接在模拟飞船里被烧死。你可以看出在这些巨大的危险和压力下,高司令变得面无表情,最后要一步步的将自己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最终完成那个史无前例的任务。他的外在的危机和心理的危机是统合而互相促成的,你看到最后才能理解他的人物,以及他在月球表面做的那些事。而Ad Astra好了,所有角色全体工具人,包括布拉德皮特自己。所有的人物出现,说了台词,布置了任务,然后就消失了;最后就剩一点塑料父子情,你还不知道这个父子情是咋来的。

总的来说,如果这片子的预算是500万刀,导演能够把他的原始剧本实现,那么它最后的呈现没准会在豆瓣上进一个“小众科幻神作”的豆列什么的。但是现在这种哪都不挨着的状态,只能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你没法抱着任何预期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四不像。 论科幻片,它不能及格;论文艺片/家庭伦理剧,它也不能及格。

哦对了,可以这么宣传:这片子是美国版《上海堡垒》。

 5 )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

James Gray热衷于在他的电影中探讨父与子,一种在不同的背景下被扭曲、折射、涂乱的相同的默契与背离关系,但在《星际探索》里,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影片中的主角视为自己的化身,借剧中人内心独白之便剖析父子间的精神纽带。换言之,他躲在剧本里、以心理治疗师的口吻向观众递送着他熟稔于心的主题,而我们,也从未如此直白而坦率地被赤裸裸的情感所击中。

但稍等片刻,在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别忘记,《探索》是一部科幻片。它确实是,近十年内,口碑不俗的太空科幻片随着人们对宇宙不见褪色的兴趣而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式的风潮,直到今年的登月50周年、更多纪实类电影与传记片也加入了它们征程无际星辰的行列。但从更传统的《火星救援》到更非传统的《地心引力》,它们都不是《探索》应当归属的派别。这并非因为James Gray是被众人千篇一律形容的、所谓的反类型导演,而是因为这些电影都选择不去触及、或至少是不去凝视浩瀚宇宙中最无处不在的介质:孤独。

Ridley Scott思考过人类漂泊在太空中的存在危机吗,当然,但只是余光扫过;Alfonso Cuaron更进一步,他不仅用余光,还上下打量了这庞然巨物的神态,并且借数字胶片让影院中的观众也身临其境;只有James Gray向深渊投去了凝视,半晌不移开目光。三角对比一下,究竟是什么被放大了?是宇宙的壮美。相比《引力》的黑白布景,《探索》大幅度拓宽了光谱,从月球的黑白、到火星的昏红、再到海王星的瀚蓝,这种从色彩滤镜上致敬80年代科幻片的做法使人不自禁便溺入了非真实的迷离光影中。更不必说刻意放缓的摄影与频频出现的空镜头,都将这种美升华到一种摄人心魂的神性境界。

但宏大的美总与空洞的核相关。宇宙的壮观,正如Roy在影片中所说,其下什么都没有。被放大的壮美也意味着被扩散的虚无,越有对比、越深知生命的渺小。这正是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的某一面体现:从纯粹的故事上抽离,并将视线放回到人物的内在。但千万别以为Gray会对故事置之不理,恰恰相反,他也选择用情节设计来强化这种本能的无意义。资源争夺,遭遇袭击,违抗命令——这些单拎出来已经很出色的桥段非但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更将冷不丁降临的死亡摊开在观众面前。当你就快要与某个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下一刻故事便宣告了他毫无征兆的、即刻的死亡。这种被太空裹挟的荒谬正是影片中无孔不入的氛围之正体。

所以当观众意识过来时,他们已经和Roy产生了心理上的联系。只要不去抗拒,Roy的孤僻和自闭轻易就能赢取我们的共情。但他的孤僻是群居的孤僻,在影片一开始,他甚至想投奔宇宙好逃避身后的喧嚣,结果却迷失在无尽的寂静里。于是,电影精彩的另一面也可见一斑:Gray借太空旅行交融了两种不同的孤独,亦即用一种极端的孤独去倾吐另一种极端的孤独。随着电影的进展,Roy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要讲清楚这一点,还得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父与子。

关于《探索》中的父子关系,众人观点皆大相径庭。有朋友说,这只是一个在成长中欠缺父爱之人的疗愈故事,普通平庸;也有影评人如Brian Tallerico说,这对父子隐含着宗教指向,Roy寻找父亲正如人类追寻上帝,在途中他逐渐从完美过渡向残缺(心律逐渐紊乱)、并最终坠入凡间。这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解读。但我认为电影想要表述的讯息既不浅显、也不深奥,它更普适也更哀伤、向我们描述着一条随时可能成真的假设:你的父亲只是一个谜,而你一辈子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遥不可及。

多么心碎的事实。同Roy一样,我们憧憬着父辈长大,却何曾想过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他们?直到某天醒来,你发现你最爱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轮廓,你回忆中的雕塑坍塌了,更残忍的是,你一直以来在追逐谁的影子成人?羁绊变成谎言,这不仅是Roy难言的困境,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担忧降临的灾厄。但无论他们再缺席,在生命中的某日,我们都成为了父亲。就像Roy爱着怨着父亲,却也变得和父亲一样渴望着潜入太空的避难所;就像《藩篱》中的儿子,恨着骂着父亲,也逃不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这,才是James Gray和《探索》迂回传达的主题。Roy直到被太空无止境地炙烤时才明白过来,他的孤独是无爱的孤独,而归宿是出逃的家;父亲的孤独才是群居的孤独,他的归宿在宇宙的边缘。当电影迎来高潮时,Gray的镜头捕捉到了全片最具启示性的一幕:Roy和父亲被一根绳索连接,最后Roy解开了绳索,父亲慢慢地飘向远方。它的象征性是如此强烈而明晰,我甚至认为这会是最完美的结局画面:子女与父辈间的纽带会断开,而那时,我们将做出选择、怀揣着伤痛和希望在相反的方向与他们渐行渐远。

 6 ) 这是一部没有主题的探索

说实话这TM就是好几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凑起来的好吗?这电影从最开始到最后我怀疑主题都TM变了,这片子逻辑上根本讲不通啊,比如:

①既然地月火可以通信,你们TMD用得着把男主千里迢迢送到火星上去开语音直播吗?

②既然总部已经知道他爹到底在那边经历了什么,那干嘛还拐弯抹角派他儿子去灭了他老爹?

③导演亏你想得出来让男主爬下水道上火箭。

④火箭发射时候舱门打开了,我就不信火箭不会当场栽倒;

⑤火箭发射这里面的人都不受重力加速度影响的?

⑥月球上引力多少导演你没看过登月视频哪?月球基地上的人一个个步伐矫健的,不弹飞到太空里去了才怪呢。

⑦从火星到海王星就79天,你们有费这功夫的劲多少警察船不派去把那帮人捉回来了?

⑧早期计划的飞船飞了几十年,失联十几年,好吧,就算飞了十几年然后躲到海王星上不走了,现在有技术3个月就飞到那,你不赶紧过去把人接回来重新发射最新技术的飞船?

⑨几十年前搞得高深反物质动力技术飞船,飞tm十几年到那位置,过了几十年你们还过来过去发火箭干嘛?而且发火箭79天,反物质动力十几年,当初你们决策者到底考虑了什么性价比下了用“反物质”做动力的决策?

10.当年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反物质”动力反倒是“放屁”挺牛的,直接把地球电磁场都吹爆了。以我原始人的头脑想不清楚,这么一个牛B的科技要飞十几年到那,现在又回到火箭技术飞他79天就能到。牛B科技放个屁影响整个地月火电磁场,那这火箭动力发射时候岂不是要把火星喷飞了?

11.到了海王星,你登陆舱都被小行星撞的没法对接了。回来时候您就举个遮光板就回来了?感情登陆舱外皮用的铁是小高炉里练出来的啊?

12.进了利马计划飞船,你tm就剩一个穿旧毛衣老头?而且男主在下面飘着,老头从上面站着?导演你对引力再没概念也好歹考虑一下逻辑吧。

13.儿子来了,取了数据,俩人要走,老爹突然就飞了?为嘛要飞啊?你想飞自己在那十几年你不飞,非得这会儿拽着你儿子,然后还让他放开,你自己飞。十几年了你就等着飞给你儿子看一眼啊?

14.到了海王星还遇到电磁攻击呢,进去飞船就剩他老爹一个人了,然后他老爹告诉他电磁攻击是他手下人搞得,他解决了他们?你知道你儿子要来才解决的啊?你儿子来了也都不看看电磁攻击咋弄的,被他老爹解决的人都TM在哪,拉着他老爹就GO HOME了?

15.发射电磁攻击的是他老爹手下,现在都被他老爹解决了,他老爹也飞了。你干嘛还把那么牛B的科技飞船给核爆了?

16.这核爆都能把他飞船几十天送回地球,我在想旁边的海王星应该早TM被轰碎了吧。

17.你从返回舱里出来就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英雄了?咋就英雄了呢?你tm在火箭发射时候害死一船的人都不管了?

18.最后,无论他上没上到海王星火箭,人家都是要去拿核弹炸了利马计划飞船回来的,你去害死一船人不还是这结果吗?就为让你父子俩说两句话就搭上这么多人的命?你算的过帐吗?

还有很多逻辑上搞不通的地方,实在无力吐槽了,看哪儿哪儿不对劲。

这片子实在不能给更高分了。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下。回忆整部影片,我实在找不出有任何正能量的东西能被表现出来。哪怕负能量?能量?……好吧,看来没有向观众传递任何能量。

 短评

一上来一束华美的光斑,雕刻出来的俨然是一个宇宙,是在格雷的宇宙中,与太阳系众星等同的是面孔,打在太空盔与绵长走廊上的强光与剪影,正如日月蚀一样美丽又孤独,有妥协的痕迹但还是稳稳地坚持抵达终点。

6分钟前
  • TWY
  • 推荐

绝美克制的太空画面,克苏鲁式的故事架构,依然沉稳帅气的布拉德皮特,极度舒适的文艺配乐和节奏,这些都是《星际探索》吸引我的魅力。很多人评价影片虎头蛇尾,相反我觉得这是影片区别于传统动作科幻片的品质,突出了太空歌剧风格,有人很喜欢,有人昏昏欲睡。影片表达意义在于每个人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生命的答案,无限的太空可能会让你找到答案,但人类精神上的沙漠太空却无法滋养。人类很伟大,人类很渺小。

11分钟前
  • 大聪
  • 推荐

为了争夺资源,人们袭击其它月球车;为了逃跑,人们导致巨涌席卷整个太阳系;为了息事宁人,人们企图炸掉里面还有活人的飞船。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人类仍然没有失去自私的天性。人类永远在伤害同类,并且永远不会吸取教训。时代每天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人性。他们派克利福去探索宇宙,事后却想卸磨杀驴;他们知道利马计划出现了问题,却封锁消息,不允许形象受损;他们利用罗伊联系克利福,却阻止他参与下一步行动,甚至把他蒙在鼓里,什么都不告诉他……克利福看透了这一切,他厌倦了人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要挣脱地球的引力,投向宇宙的怀抱。地球再也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他属于太空。一百年前,向往自由的人们逃离北上广;一百年后,向往自由的人们逃离太阳系。他解开绳索,纵身一跃,像放纵不羁的大侠,像看破红尘的禅师。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B-】从片中几场寥寥几笔的场面戏看,詹姆斯格雷是完全有能力拍出一部特别又好看的类型片的——但他不想。太空题材往往让人联想起一些宏大而普世的内容,可格雷偏偏把观众所期待的这些都剔除了,转而去代入一个孤独者内心世界。在这个故事中,太空不再是提供冒险或奇观的推动源,而是利用环境本身的“异,静,幻”特质,让其成为展示角色心境的场所,很难分清是这茫茫宇宙烘托了罗伊的孤独,还是它其实就是罗伊内心世界被具象外化。很多人吹它的理由是影像好,确实不错,但问题在于:你说这影像水平和作者性有真的高到《飞向太空》的地步,以至于可以因形式化的极致忽视文本薄弱吗?显然没有。那就还是得看故事,可故事又真的太简单和无趣。那么最后本片只能遗憾的成为,一个很像某种顶级艺术作品,实际上却夹了生的瑕疵品。

18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二刷,并没有改观太多。皮特的表演确实蛮真诚,但据说大段独白的台词都是公司让加的,觉得信息太少…最近太空片都在探讨个人情感,人类的空虚在地球上已经解决不了么…但是上了太空依然没有解决。配乐无功无过吧,不论如何太空片这样拍真的太无聊了

21分钟前
  • 西天黄
  • 较差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披着太空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基本上导演是把《迷失 Z城》又翻拍了一遍太空版……作为艺术电影,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为科幻片,它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笊篱。

25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Venezia 05 一段飞往星辰大海的远征,最终却是一部指向内心的求索之旅。虽然孤独、返家、星际殖民等主题都是近年科幻电影中的高频词,然而文本的文学性和影像语言的诗意都让整个观影体验沉浸感很强。月球一段的“太空疯狂麦克斯”、太空舱猩猩的异形感等等,将不同空间赋予不同的色调和质感,每个sequence都各有高潮。虽然最后的落点让我个人有点失望,但是承认人类的渺小、对孤独的恐惧和暗藏疯狂的潜质,或许是这个物种永远无法寻觅到另一种智慧生命的局限性,或许是导演cynical一面的一种表达?

26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27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完蛋,电影院里睡着了...从见到爹到炸掉爹期间都发生了啥(捂脸

31分钟前
  • ARoBttH
  • 还行

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終結孤單。James Gray(又)醞釀了一場情感與救贖之旅。他擅長的窗框層次感的調度、濃厚的黑,這次找到一個微妙適合的所在——宇宙——鑲上他慣有的烏雲金邊。這個冒險其實像是主角說的I am pulled farther from the sun的諧音,這場之旅也是father to (from) son :父親船上的絕望感染像是伊卡利號,而自己則是一個人的索拉力星,但不是星球映射了內心,而是更主動的在他人(宇宙)作為反射物上追尋與認識自我。不如說像是潛入內心的宇宙(父子兩人疏離穩定到非人的心),他發覺父親無止盡追尋的宇宙太過龐大美麗,而那裡愛與溫度太稀缺——比他以為自己低限需要的還稀缺。他在太陽系邊緣認識到極限,觸碰到邊界,才框限出他原來是人,折返出自己的疆域。

33分钟前
  • Wallys
  • 推荐

还是比较平庸的。

38分钟前
  • JC
  • 还行

站在《地心引力》肩膀上,但此刻又实在觉得《地心引力》有点俗。但从某个方面,又把狭义航天电影沿着《地心引力》反方向做到了尽头(足可见《地心引力》厉害到彻底奠定了新的航天电影语法)大概算是詹姆斯·格雷《史崔特先生》,也是近年这几部太空片最大公约数,说是平庸的极致也不为过。

39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星际穿越这种伪科幻,催生了降临、星际探索之类的纯商业而伪文青科幻片。其特点是,把人的感情放大到大于宇宙,缺乏基本的敬畏,用CG造出了一个毫无神秘色彩、到处都是人类情感、毫无想象力、没有科学幻想可言的宇宙;其显著特点是从头到尾故弄玄虚氛围配乐,让正常人抑郁,让抑郁症不想活。

40分钟前
  • 桥下雪
  • 很差

闪回中前妻亲吻后颈,Roy下意识地闪躲;海王星上Roy伸出手,父亲下意识地退缩——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即便是太空题材,格雷还是一如既往地古典,也一如既往地被低估。

42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一直在怨念詹姆斯·格雷导演上一部《迷失Z城》在国内上映的时候,被大规模的删减,对于这种反类型的作者导演,删减是最致命的伤害。这回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星际探索》,每次看完格雷导演的电影,都想打五星,他的视听语言就是电影,很有老派电影人的感觉,但他在剧作上一直是反好莱坞类型片的,想看故事的人永远都不会在他的片子里爽到,有视听洁癖的人又很容易高潮,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影评人会对格雷这种作者电影情有独钟的原因,他是好莱坞的异类。这部新片在情绪的控制上跟《降临》有的一拼,孤独的情绪从电影的第一秒蔓延到最后一秒,以一个男人内心的自我剖析讲他如何打开父亲的心结,在看过眼前宇宙的虚无之后,有勇气去面对过去逃避的身后的一切。不以情节见长,整体的故事节奏却是没得挑,可以用完美的艺术品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喜欢这个片子,虽然没太关心具体都讲了啥…就觉得俩小时嗖地就过去了,我像是享受了一场冥想,所以准备在我的personal genre中加一个meditation film…发现这种飞向太空的片子中,老婆老公什么的都是最先让步or被放弃,血缘变成一种desperate eternal connection;这大概是由人类和地球的关系决定的吧。虽然最后皮特说要to live to love,但怎么看都透着绝望…这样在当下比较令人舒服?因为这样感觉飞向宇宙是因为地球绝望了,而不是因为科技发展了。

44分钟前
  • 推荐

《爸爸再爱我一次》,剧情和科幻设定都挺无脑的,节奏很催眠,靠皮特颜值强撑。与地球无异的月球和木星生活基地还算有点新鲜感,但那么远跑一趟就为发条语音?他爹打算怎么一个人在外太空生活下去?学马特达蒙种土豆都比这里更现实啊。

4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7分,不知为什么,进入太空之后,大家都变得哲学了。一个人的太空之旅,会更大放大孤独感,尤其将个体放置于无尽宇宙当中,这也成为影片最大的魅力。不过,最种孤独感和背后的冷,总觉得与这个寻父主题及父子关系不太搭,稍有点怪。相比还是更喜欢去年高斯林那部。当然,皮特还是帅的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有银翼杀手2049的视听效果,但是不够,好像想要表达深层含义但是又浅尝辄止

51分钟前
  • 下吧下吧赤道雨
  • 还行

男主是〇〇人吗怎么会这么热衷于给自己找爹,中年男人的daddy issues 会有任何人共情吗?GROW UP BRO!

5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