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

科幻片美国1993

主演:山姆·尼尔,劳拉·邓恩,杰夫·高布伦,理查德·阿滕伯勒,鲍勃·佩克,马丁·费雷罗,约瑟夫·梅泽罗,阿丽亚娜·理查兹,塞缪尔·杰克逊,黄荣亮,韦恩·奈特,杰拉尔德·R·莫伦,米盖尔·桑多瓦尔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照

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2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3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4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5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6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3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4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5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6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7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8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19侏罗纪公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08:44

详细剧情

  哈蒙德(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饰)立志要建立一个非同寻常的公园:恐龙将是这个公园的主角。他把众多科学家收归旗下,利用琥珀里面困住的远古蚊子体内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培育繁殖恐龙。结果如愿以偿,他把怒布拉岛建立成了一个恐龙公园,坚信可以从中赚取大钱。然而,科学家们则忧心忡忡。  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虽然公园有电脑系统管理,但却因为被员工破坏而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失控:所有的恐龙逃出了控制区,人们纷纷逃窜却逃不过恐龙的魔爪。恐龙自相残杀,人们亦死难无数,最后幸存者寥寥,只得四人逃出生天。怒布拉岛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长篇影评

 1 ) 自然、混沌与女性

时隔14年,曾经圆梦无数的“侏罗纪公园”终将于今年6月重新在大银幕上向全球的观众敞开大门。 值此时节,正好将1993年的第一部找出来再次观赏,不禁深感其中的种种细节仍然非常值得玩味。即便作为年过二十载的“老片”,其立意、制作以及文艺价值依旧在科幻这一类型片中一览众山小。纵使当代的“大片”多如牛毛,但相信这部影片在很多观众的心中始终地位不减,能够唤起当年心中的那份崇敬以及顶礼膜拜的庄重仪式感。 以下文字(理所当然地)含有剧透。而且话说回来,若你到现在都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话,那我觉得是时候审视一下你目前的人生是否完整了。 ↓————————剧透线————————↓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部科幻片只是一部充满视觉奇观的冒险生存片。但若稍加留意,相信你很难不被本片丰富的层次与饱满的角色所深深吸引。 本片从表面上看最为浅显易懂的主题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扮演上帝的角色,复活了灭绝已久的恐龙。然而,科技的力量犹如孩童手中的枪一样,其重点不在于能否使用,而在于是否应该使用。而男主角Alan的设定也是“与高科技气场不和”,比如他在摸到电脑屏幕时,屏幕会暂时失灵。而他自始至终都对侏罗纪公园抱有疑虑和不信任。 影片中的百万富翁John豪赌造梦,但最终是希望为自己圆梦。而讽刺的是,本应认同并庆祝科学成就的三位科学家,本着自身的认知和良知,无一例外地对复活恐龙这一行为持保守或是反对的态度。反而是代表投资方审慎考察公园安全性的律师Donald在利益面前显得贪婪狂妄。 三个人群所代表的三种态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John的心态无异于普罗大众——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见证和体验奇观,丰富生命的意义。而科学家则代表着促使人类发展、上进的无限推动力,即人充满创造力的高尚一面,而其挣扎在于如何辨明道德的底线,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同时又需要克制行为。律师一角则隐喻了人类世俗的一面,利益的诱惑不时会引人做出错误的决定,酿成灾祸。 影片则借着故事从三组角色的角度分别做出了解答:任何体验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让人成长、学会活在当下;在John对公园的失败表示迷惑不解时,女植物学家Ellie一语将其点醒道,“这一切是无法用逻辑想明白的,而必须去用心体会”;而律师和公园程序员Dennis因为屈从人性的脆弱而走向了自身的毁灭。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包含了本片探讨的第二个主题:平衡(控制)与混乱(变量)。 侏罗纪公园最为引以为傲的成就在于其发达的科技不仅复活了恐龙,还建立了复杂的自动化系统控制着小岛上的生态以及各项设施。然而,因为人的不完美,人造的任何系统也必然无法尽善尽美。因此,一场在自然界中平常无比的风暴便让高科技的人造系统崩溃得一败涂地。 在导致系统失灵的因素中,除了自然方面的以外,同样也有人为的。程序员Dennis便是出于私利,在错误的时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便是在人类系统中存在缺陷的具象表现。无数的小错堆积起来便会引致巨大的灾难。在电网意外关闭后,恐龙所代表的自然野性便冲破了人类的控制,获得了自由。 女孩Lex在经历一系列惊吓后,对男主角Alan表示说讨厌肉食恐龙。而Alan却说肉食恐龙只是顺应自己的天性。这便是在说自然本身其实是没有偏向性的,并不存在所谓善良或是邪恶的动机,一切只是道法自然,顺应天意。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影片中的自然力量虽然因为打破人的控制而造成了破坏,但也鬼使神差地维护了平衡。另一个很具体的例子便是程序员Dennis设计类似病毒的漏洞导致系统瘫痪,而其实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不可为之事。而在他偷到胚胎准备逃走以谋取私利之时,风暴所代表的自然力量将其困住,随后,另一自然力量——双脊龙杀死了他,即解决了动机不纯、不尊重自然力量(以胚胎来换取钱财)的人类反派,从某种意义上伸张了正义,维护了平衡。而他处心积虑偷走的胚胎最终在混乱中被冲走、掩埋,即从化石中提取出来的生命再次归于泥土,完成循环。 平衡与混乱的循环转换是各种变量相互作用的一个永续过程。这一主题也同样反应在了男女主角的身上。作为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两人在看见活生生的恐龙后自嘲会失业。而研究混沌理论的科学家Ian也戏谑道古生物学家即将灭绝。之后,男主角与两个小孩在树上过夜时,Lex问Alan以后如果不再挖掘化石会改行做什么,Alan说自己不知道,只好顺应改变,随之“进化“。这便是生活本质中的不稳定与不可预测性。正如恐龙一样,虽然盛极一时,但最终自然选择让其灭绝,而其中的一支则进化成鸟类,存续在现世。影片的倒数第二个镜头便对准了主角们在归途中看见的海鸟。这又与影片的自然主题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即“Life finds a way(生命会找到出路)”。 这句台词最初是出自Ian之口,他认为侏罗纪公园的存在所代表的是人类利用科技强奸、亵渎大自然的行为。从表面看来,人类对一个小生态圈成功地进行了控制,但这种短暂的控制实质上是个幻象。John因为公园系统的崩溃而深受打击,但也仍然执迷不悟地妄图下一次能够修正错误,建造出完美的主题公园,以圆儿时的梦想。此时,Ellie却说,“人自始至终都无法控制现实。这才是幻象”。意指John的失败不可用理性去分析,只能从心里去体会个中缘由,即不管是否心怀美意,企图控制自然的尝试本身便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应当跳出这种不切实际的幻象,着眼于尚在身边的爱人,活在当下。而John也终于从梦中惊醒、接受了残酷的幻灭,但也终于放下了童年的幼稚执念,领悟了重要的人生哲理。这一幕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可谓十分强大。 随着自然力量一再冲破人类的控制,影片所探讨的第三大主题也很巧妙地铺展了开来。即女性凌驾于男性的力量。因此,可以说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权电影。 在影片开头,主角一行人的直升机将要降落到小岛上时,Alan的安全带因为两头都只有插槽,而没有插栓,因此无法正常使用。这是剧本中相当绝妙的一个暗示:安全带的插槽即the female end,代表女性。另一方面,岛上的恐龙因为受基因改造而只有雌性,无法在野外环境中繁殖,所以这两个问题在实质上是有共性的。而Alan通过将两条安全带缠在一起,最终成功把自己固定在了座位上,这即是在预示岛上的恐龙最终突破了单性环境的限制,成功地在野外繁衍了开来,正好作为“Life finds a way”的又一绝妙印证。另外,影片中,人类本以为将恐龙关起来便安全无虞,但随着一系列意外的展开,所有的恐龙都冲破了束缚,找到了出路。其中,尤以伶盗龙为甚——它们学会了开门。这是非常明显且充满冲击力的视觉表征。不止于此,在树上过夜的一幕中,Tim祝福感冒的腕龙(目前学界已重新定名为Giraffatitan / 长颈巨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而在影片中,作为一种控制途径,若人类不提供赖氨酸,恐龙将会全数死亡。而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恐龙以自然的方式通过进食获取了赖氨酸,得以存活。这何尝不是老天给生命指明了一条出路。以上种种细节让人不得不赞叹剧本中多重的巧思。 在游览车上等待暴龙出现的一段对话中,Ian为了表示对滥用科技的不满而说道:“上帝创造恐龙。上帝毁灭恐龙。上帝创造人类。人类毁灭上帝。人类创造恐龙。”紧接着,Ellie接过话柄,继续说道:“恐龙吃掉男人,女人继承地球。”这也是本片以充满趣味的方式在讽刺男性的愚蠢在于过于鲁莽与自大而最终让自己陷入了险境。而女性所代表的自然的初始力量能够轻易突破男性的控制。比如前面所提到的雌性恐龙推翻男人的压抑,成功繁衍后代;以及当Dennis的程序让公园失控时,其使用程序的画面正是一张被高度物化的泳装美女图。即,女人的出现击溃了男人设计的精密系统。 如果我们够细心的话便不难发现,影片中仅有的两位女性角色,对故事的进程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Ellie帮助John领悟到人生意义,这一教化的过程赋予了Ellie一种近乎母亲的身份。而之后也是Ellie自告奋勇,冒着生命危险去机房恢复了园中的电力,因此John才能够成功联系到救援人员。而讽刺的是,在Ellie出发之前,John下意识地把女性认定为是弱势力量,说其实该他去恢复电力,因为他是个男人,而Ellie是个女人。在伶盗龙追杀主角一行人时,Lex先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和弟弟带出险境。此后,Lex还凭自己对电脑技术的了解在关键时刻重启了公园系统,恢复了电话通讯。而弟弟Tim之前却略带贬义地说女孩子不应该宅在房间里把玩电脑、当书呆子(nerd)。 之所以说本片的角色塑造成功,就在于人物的内心戏不仅合理,而且得到了剧本细节的充分支持。比如男主角Alan从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小孩的厌恶;他在上游览车之前故意躲开两个小孩,自己坐到了另一辆车上;Lex在途中摔跤,在被Alan扶起后抓住他的手不想放开,而Alan却露出了嫌弃的神情。但随着两位孩子遇险,Alan首次担负起责任,保护了他们。在试图带Tim爬出车外时,Alan跟Tim说爬树很简单,只要想象自己是在从树屋中往下爬就好。Tim说自己的爸爸没给自己造过树屋,Alan低声回了一句其实自己的父亲也没有。这也是暗示Alan之所以抗拒小孩或是不愿成为人父很有可能是与自己幼时缺失父爱有关。而影片开头就提到过John的女儿,也就是Lex和Tim的母亲正在处理离婚,因此也不难想象Lex和Tim也正在经历父爱的缺失。如此同病相怜的经历,以及多次险境中的陪伴,让Alan与两个孩子都得到了成长,彼此的关系也很自然地越发亲近。最后在返程的直升机上,Alan更是把两个孩子紧紧搂在怀中,慈爱地看着他们熟睡。而Ellie也沉浸在这一幕中,欣慰地露出微笑,十分温馨。 本片中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元素,那就是呼吸。呼吸不仅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象征,其中还承载了相当丰富的情感联系。比如片中的暴龙在雨中一口气吹翻了Alan的帽子;而伶盗龙在追击主角时,对着门上的玻璃吹出了雾气。这些镜头无一不反应出了呼吸中所代表的生命的力量。此外,Alan在看见生病的三角龙时,说这是他幼时最爱的恐龙,而亲眼见到后更觉得这是最美的存在。随后,Alan把自己紧贴在三角龙的身体上,以无比满足的神情聆听着它的呼吸。此后,Alan在试图救醒遭电击的Tim时,以人工呼吸的方式与Tim交换了气息,这也进一步地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相信不论是片中的角色,还是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能够体会这一句美言的深意:“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breaths we take, but by th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呼吸的次数,而在于那些让我们屏息凝神的感人瞬间。)” 如果一部电影既充满娱乐性,又启发了全世界的想象力,还能带观众进行深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了。加上本片对CG技术的使用可谓开天辟地,但同时也足够克制没有滥用,再辅以宏伟壮阔而又不失优雅稳重的配乐,这部电影已然承载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不但寓教于乐,而且历久弥新,终成旷世经典。 《侏罗纪世界》,我们6月见。 微信公众号:Joe是宅

 2 ) 侏罗纪公园

最为完美的恐龙电影,难以想象电影尽然诞生于1993年,在伟大的导演的带领下,那个儿时无数次从画书中看到的恐龙,那些熟知的恐龙名字,都在电影中不断进行了阐述,震撼而且动人。故事的发展也十分惊险刺激,夹带部分的恐怖和幽默,同样也是属于儿时夜晚的不断噩梦也再次重生了。一段惊险的遭遇带了惊险的冒险之旅。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剧情,符合理论的思考,而在于横跨了电影时代的意义,也让我们无数人记住了伟大导演
前半段的铺垫还是很累赘的,到恐龙出现时候看着水杯震动的处理,悬疑感和《大白鲨》有相似之处,还有那段厨房的追逐戏也是玩的很有意思。桥段玩的不错,剧情就提升不少。总的来说以那个时候的特效加模型,还是非常震撼人的,即使现在看这种特效也丝毫不觉得落伍。

 3 ) 做影评要分年代

如果一部电影总是以现在的水准来衡量那是不公平的,这部电影在当时的特技和创作水准都是顶尖的。从93开始就一直是票房冠军直到97年地泰坦尼克号超越,到2007年还留在全球票房排行榜前10名。这是最好影评了

 4 ) 《侏罗纪公园》:不如怀念却依然相见

有什么比女人更害怕汹涌的时光流逝?

答案是:视觉特效电影。

 

犹记得当年在电视机前看到《侏罗纪公园》,霸王龙(文中所有恐龙称呼均依本人习惯,与电影翻译有出入,下同)在台风来临的暴雨之夜缓缓现身,如暴君驾临。极富现场感的恐惧让屏幕前的我屏住呼吸,那个巨大身影便成为了少年心底挥之不去却又念念不忘的奇妙存在。

电影的震撼还不止于此,科学家初临小岛时,见到高大的雷龙出现的第一幕,以及电影最为重头的迅猛龙猎杀情节,都让人记忆深刻。

这部生产于1993年的电影,在当时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奇观”,他基本代表了斯皮尔伯格在商业片上最高的成就,简单直接、繁复而不凌乱,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故事主线与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还是制造出观众见所未见,甚至无法想象却又真实无比的震撼画面。

在那个电脑CG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电影工业的时代,斯皮尔伯格作为先行者,完美做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

相信那是对所有观众认知与见闻的一次巨大冲击,当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此有血有肉地出现在大荧幕上时,粗重的鼻息,迅猛的动作,以及灵动仿佛透射着智慧的眼神,都让人觉得导演只是把动物园中的某种动物牵出来直接拍摄而已。那简直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有时你仿佛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在一旁静静注视着那些自在的家伙罢了。

想象力无止尽,电影却能把那些异想呈现为某种“真实”,所谓“梦境成真”,尽管对于很多观影者来说,那也许是惊恐混杂着愉悦,苦乐参半,说不清是“美梦”还是“噩梦”的纠结,但它毕竟成真了。

然而遗憾的是,当年的中国观众,并无缘得以在大屏幕上见识这部奇迹般的电影。

1993年,徐克在《青蛇》里搞出了两条毛毛虫一样的大蛇,这部音画俱佳的水准之作,特效反而成为最大败笔;陈凯歌拿出了最值得骄傲的作品《霸王别姬》,也成就了中国叙事型商业电影的巅峰;周星驰、刘镇伟分别推出《唐伯虎和点秋香》和《东成西就》,一不小心日后也都被奉为经典;“功夫皇帝”李连杰甚至在一年内演了好几遍黄飞鸿、方世玉、张三丰和张无忌,成为香港武打片“不二”之选。

可惜,无论好莱坞还是香港造,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依然是来自录像带和还不怎么清楚的彩色电视。屏幕中小了好几号的恐龙,单声道的音轨,或许还不如港片里的女鬼与僵尸来得恐怖。

然而即便大多都是野路子,是闭路电视是录像厅是转了好几遍画质已经磨损的录像带,但《侏罗纪公园》依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未来的好几年里,直到VCD、DVD的时代,甚至到CG技术大放异彩,它依然显得如此卓而不凡。

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魅力所在。

于是,到了2013年,距离此片上映已经整整过去20年,这部电影方才以3D转制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大银幕上。而中国即将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这部电影以如此浓墨重彩的方式回归,也算是对中国观众一份额外弥补。

如今,我们不仅有了3D,还有了更加清晰的放映设备,甚至有了“那么大”的IMAX,还有什么能比巨幕更能展现恐龙们的世界呢?

虽然几乎已经忘记了《侏罗纪公园》的具体情节,但电影当年带给我的完美印象,却依然根植于脑海中,走进影院,去看IMAX,这简直是必然选择。

然而也是这样的冲动,让我忽略了一个必要却又易被忽略的事实,以至自己未能及时调整预期,而变得若有所失。

是的,那便是“时间”。

在评价电影前,也许要先说些题外话。

电影,作为影像的艺术,本身就包含“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因此也就产生了所谓“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的分野。

电影诞生之初,本来就被作为一种娱乐手段取悦大众,而作为艺术的电影,不仅能再现现实,更能呈现奇观。一段时间,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是相互对立却又互有融合的两大类型,双方总是在互相拉扯中各领风骚。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无疑带动整个电影体系往艺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而80年代后,消费时代的到来,好莱坞技术流崛起,又让奇观电影取代叙事电影成为主流,电影的故事情节及对白成为服务“画面”的附庸。

尽管这几十年来,主打视觉的“奇观”在全世界攻城拔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水线已经研发出一套可以跨越地区、文化、人群的所谓“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与之相应的则是叙事电影与艺术电影市场的日益萎缩,虽然还有欧洲市场的固守,有学院和电影艺术家们的坚持,但在整个产业中双方势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影响力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

于是卡梅隆可以一次又一次依靠对新技术的研发升级成为电影世界之王,而伍迪艾伦则永远只能固守一批相对小众的观众群体。尽管也有斯皮尔伯格、克里索托弗诺兰这样可以兼顾视觉与叙事的天才导演,但一方面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所谓兼顾,难免左右互博,有所妥协牺牲,失之纯粹,常有佳作,却也鲜少传世经典。
纵然如今主打视觉的奇观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业的绝对主流,但其也有一个先天的无法克服和避免的缺陷,那便是技术更迭与时间洗礼。

任何一部所谓特效大片,无论在出现的时代如何惊为天人,如何绚丽逼真,如何猛烈刺激,都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当然,鉴于影片的实际质量,这种保质期就好比是美丽的女人,胚子好会保养的,也许能保持青春二十年,而有些则可能只有短短三五年,但无论再如何青春逼人,美艳不可方物,都无法逃脱时间的魔咒,终有老去一天。

视效电影同样有这样的顽疾,比如当年初看《泰坦尼克》,沉船海难逼真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可多少年后再度温习,各种明显的CG特效如同入眼的沙子,时时逼人出戏;同样境况的还有《指环王》,曾经王者归来的宏大场面,看得我眼角湿润,可是再见蓝光时,那些批量制作出的CG大军,拼贴得甚至有些粗糙的浩瀚场景,都有些让人败兴,反而是夏尔那些轻松的段落,温情依然。这还都是拿过奥斯卡,堪称叙事与视效双全的例子,还有最早的《哈利波特》,曾经的《星球大战》系列,早期的皮克斯动画,以及每年都有大片们,全逃脱不了如此宿命。即便目前依然传奇的《阿凡达》,以及最近在国内热到爆表的《环太平洋》,也必有一天步入这样的结局。它们或许会因为历史贡献而被铭记,却无法再在几十年后,像它们今天震撼我们这般再去刺激未来的观众。

反而是一些叙事电影,几十年前的旧作,甚至黑白默片,却依然保留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说这么多题外话的原因,是因为重映的《侏罗纪公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虽然有新的3D技术包装,有画面修复,然而再看《侏罗纪公园》,却依然不复当年震撼,那些留存记忆的美好感觉,反而在观影的瞬间不翼而飞了。

这么多年,我们受益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已经完全日新月异,我们接受各种绚烂的视觉特效、奇观胜景的轮番轰炸,无论眼光与期盼,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市场,变得更加的挑剔和敏锐,甚至更加刻薄。

我们既希望看到更加逼真和刺激的画面,也希望故事可以讲得更加曲折老到,而这对于一部20年前的电影而言,这样的期许有些过于苛刻了。

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因为它所留给我的那份完美印象,那是承载着少年梦与美好的全部寄托。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它也是那无数让人爱上电影的理由之一。

客观地说,抛开演员略显夸张表演,整个《侏罗纪公园》故事情节紧凑、叙事流畅,斯皮尔伯格的调度已见大师风范,惊悚、动作、幽默等各种元素也一应俱全。甚至连特效,拜托手工艺人的细致认真,如今看来也依然非常出色,十分逼真。

霸王龙雨夜现身以及迅猛龙捕猎的情节依然精彩刺激,在影院引来惊呼连连。故事虽然简单,但论及电影的完成度与流畅度,今日诸多大片都难以企及,可称为商业导演的教科书。

这些好,都是如此显而易见,只是,当《侏罗纪》再次回归为一部电影,那些它所承载的梦却在倏忽间全部丧失,不复存在了。

这只是一部精彩的、用心的、值得去影院一看,保持了多年票房纪录,却并非完美的好莱坞电影。

而如果打上1993年出品的烙印,则足以在电影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也许人到老年的斯皮尔伯格也逐渐意识到了奇观片的桎梏,他随后便创作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近年的《战马》与《林肯》更是舍弃了对宏大视觉场面的营造,转而沉下心来去讲述故事和描绘细节。

有得有失,褒贬不一,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宗师不可逾越的地位。

再没有这样的天才,电影种类之丰富、叙事之多样,开风气之先,在奇观电影与叙事电影之间切换游刃有余,又饱受专业人士与市场的共同肯定。

而我们,得益于这些大师的辛勤耕耘,在每个阶段总能收获他们用心的馈赠。无论失望、疑惑或者念念不舍,我们因为一路有他们作品的引导,才在现实中逐渐勾勒起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我们长大了,电影或许也长大了,世界每天依旧前行。

或许相见会若有所失,我却依然不肯只是单单怀念,每段有关电影的美好岁月。

Ps:

1、第一次发现电影中居然有塞缪尔杰克逊。

2、总局的刀子好快,多处被下手,以至于电影中一个死人的镜头都没有,绝对绿色环保。

3、3D效果……只是给了电影一个再映的由头而已。

4、20年前的特效电影,依然是国内难以企及的技术高度。

5、最好的3D效果永远还是IMAX片头的广告。

 5 ) 作为一名侏罗纪公园的死忠粉丝,我觉得有必要说两句

本人对侏罗纪公园的设计,幕后,拍摄,极为着迷,买过它的概念设定书,找过很多幕后拍摄资料,还买过很多周边,不乏当年按照设定图做的温斯顿工作室的作品,1:1恐龙模型道具的原稿小样,英文叫MAQUETTE~侏罗纪公园,这个系列的亮点,内涵?还是逼真的特效?好吧,是特效,那么各位,它的特效的亮点在于哪里?你们只看到了该系列恐龙的逼真,没错,很逼真,因为那是美术设计师们按照心理学去设计这些恐龙,让它们看起来很有现代动物的质感,逼真可信,并且对原化石复原的形象进行了改造,比如眼睑更上挑,嘴裂更大,更上挑,让其看起来更凶残煞气。但又不失真实的质感。现在看侏罗纪公园,依然觉得真实感强烈,找不到破绽。那是因为该片采用了模型拍摄,模型是实物,不需要特效对光影的模拟,而是实实在在的光影,没有破绽。而那些模型都是大神斯坦温斯顿监制的,做过仔细的雕刻和处理,几乎跟活物一样了。个人觉得吧,文青们,不要再挖侏罗纪公园的所为内涵或者发表一些感慨了,没意义的。这部片的价值不在于这里,而在于它的恐龙设计,真的,快20年了,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或者恐龙电影,能做出侏罗纪公园的恐龙质感的。其恐龙设计影响了现今很多的恐龙艺术跟文化。很多作品都学习侏罗纪公园那头部宽厚,嘴裂上挑,眼睑突起,眼窝深陷,上颚鼻子后有三块隆起的雷克斯暴龙的形象。

 6 ) 魅力

《侏罗纪公园》本身就很优秀,在镜头画面带给观众的震撼再惊叹也仅带来视觉冲击,或许能让你旁边的女神偶然啊出声来,却不能就此带来抓向你肩膀寻求保护的机会。真正让她恐惧到颤抖进而抓向你肩膀的是影片的整体节奏和场景氛围,以及那近乎完美的剪辑。希区柯克曾一度通过控制节奏和氛围的方式让恐惧直逼心灵,斯皮尔伯格自然也深谙此道。通过剧情的推进,结合镜头的巧妙运用,再辅以逼真场景的营造,似乎就已经足以将观众的心提起来,接下来要发生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将观众的恐惧感逼迫出来。但斯皮尔伯格并不仅止于此,他要来得更猛烈些,运用不可预料的剪辑手法,直接将观众的心肝提到嗓子眼。所以你会在汽车停在暴风雨中,周围安静,绵羊消失,水杯微颤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微缩小腿,然后在暴龙的突然出现时猛地一颤;会在接通电源和翻阅电线栏杆的蒙太奇镜头间忍不住紧张;会在迅猛龙打开房门,步步走进厨房时为两个孩子提心吊胆......。斯皮尔伯格似乎早就读懂了观众的心思,将所有能够让你恐惧的元素都调整到最意想不到的那一点,然后在你自以为有所准备的时候让你不知所措。 这便是《侏罗纪公园》的魅力所在,要吓到你,但不恶心你;看上去是历险,感觉却是惊险;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停止,看完后又情不自禁要回味。

 短评

小时候看的,剧情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那时太小被吓得不轻,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美女菜kun
  • 推荐

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年前守在家里21寸的大屁股长虹彩电前瞪大双眼看恐龙了。虽然3D特效让人恶心,但是还是让我久违的激动了一把。豆瓣上装13的文艺青年们,醒醒吧!时间扼杀不了经典!你们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时候能见到恐龙吗?

8分钟前
  • Granty
  • 力荐

记得还是在电影院看的,当时觉得好逼真,后来冒出来一系列有关恐龙的作品。斯皮尔伯格的又一划时代作品。

13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力荐

几个地方吓到我了 差点踢到前面那位

14分钟前
  • 幸运的青苔
  • 力荐

没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斯皮尔伯格是聪明人,但是是那种圆滑的热爱大众的聪明人,跟诺兰不一样。不过话说斯皮尔伯格每年拿侏罗纪公园主题公园三千万美元的顾问费,所以哪种聪明人能过得更好,高下立见。

17分钟前
  • MayaDey
  • 推荐

本该有的热情都被蓝猫和动物世界给消磨掉了,没啥感觉了。。。看了下幕后,发现有些恐龙像暴龙是电脑做的,有些像迅猛龙是实物模型与真人结合的,这个看的目瞪口呆,太逼真了,动作模拟、皮肤纹理、脖子结构的处理等做的相当牛,前所未见侏罗纪公园的精髓大半都在这些恐龙上了吧

22分钟前
  • 萤木C
  • 推荐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片的震惊感。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看到这片时我觉得无比幸福!~

29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真的好可怕,喜欢恐龙电影,真的挺精彩的。尤其是躲恐龙的时候,真的感觉很紧张。好看

30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少年
  • 推荐

小时候百看不厌

32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现在看后面还是非常好看的, 恐龙很逼真呀, 不过假3D真是不咋地. 虽然是有取悦女性主义者的意图, 不过实在太敷衍了, 骨子里还是大男子主义呀. 皮衣吐槽帝数学家最后就消失了, 现在看挺失望的, 他应该吐槽到底呀.

33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第一次相信电影没有什么不可以!也从此为电影着迷。2007.5.29 DVD home

38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刚看首映回来~恐龙真的好聪明,会开门的小短手~但是尼玛!老娘真的命都吓没!

43分钟前
  • 1s Mindy。
  • 推荐

Life will find a way.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10多年前的经典影片,我看过不下10次,整个剧情可以倒背如流。10年后翻牌成3D,上座率依然可以达到9成。影院里很多小朋友被吓哭,十几年前的好莱坞特效现在看来仍然震撼。只能说经典就是经典,永远无法超越!

51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推荐

3星是现在看来的评价,其实这对影片并不公平~~

56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孩提时最最梦想的主题公园

6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故事、情节、画面。永远的经典,难忘的过去时。恐龙,那是人类对远古永远的惊奇。

1小时前
  • 心随我动
  • 推荐

传统的模型和全新的电脑特效的结合,打造出超越时代的恐龙盛宴;而在出色的视觉享受外,斯皮尔伯格还讨论了许多其他的东西:理想主义的幻灭,自然力量与科学武器的关系,还有他最喜欢的孩子的元素;而这一切的杂糅并没有破坏整体的表述,出色的惊悚氛围营造和极强的娱乐性,斯氏一直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系列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