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爱情片美国1948

主演:琼·芳登,路易斯·乔丹,麦迪·克里斯蒂安斯,马塞尔·乔内,阿特·史密斯,Carol,Yorke,霍华德·弗里曼,约翰·古德,Leo,B.,Pessin,厄斯金·桑福德,奥特沃尔迪斯,Sonja,Bryden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2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3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4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5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6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3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4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5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6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7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8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19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2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兹威格的同名小说,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   1885年,14的丽莎(琼·芳登 Joan Fontaine 饰)暗恋着住在隔壁的钢琴家斯蒂芬(路易斯·乔丹 Louis Jourdan 饰)。风流的斯蒂芬常把女人带进他的寓所,而年少的丽莎则对那个神秘世界羡慕不已。即便搬走后她仍对钢琴家难以忘怀。当她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女郎,回来寻找钢琴家,并同他发生了关系。钢琴家很快将丽莎如其他女子般遗忘。丽莎生下了他的儿子后来嫁给了一个奥地利贵族。15年后,两人再次相逢,她离开丈夫最后一次献身于这个她惟一所爱的男人,钢琴家如往常一样逢场作戏,并将她很快忘记。最后儿子得伤寒而死,心力交瘁丽莎写了封长信给钢琴家,述说了15年来她从未停止的爱。丽莎死后,悲痛的丈夫要求同钢琴家决斗,在读到丽莎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后,原本准备逃走的他登上了驶往决斗地的马车……

 长篇影评

 1 ) FIFF10丨DAY7《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在抬眸对垒的场合吞咽千言万语,在肌肤相亲的时刻相隔千山万水

第10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渣男怨女疏离荒凉的评价了!

米米:

女性对爱情的向往,是纯真的,忠贞的。一直活在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中,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现实,所以也造就了这样的悲剧。

若不能爱别人,怎会爱自己,也造就了男主的悲剧。

果树:

一部完美小说的近乎完美改编,唯一不满的点是对女主的悲惨结尾太简略带过,或许导演也不忍心吧。

野凡:

整一年前,我看了孟京辉执导黄湘丽主演的独角戏版同名话剧,剧中黄湘丽把一个为爱癫狂的女子演的酣畅淋漓,这部影片中女主角的演绎少了些癫狂,以至于她的结局也变得有些突兀。

kc512:

渣男怨女的故事,有点受不了这种太直白的情感。幸好演员演得很收敛,而最后五分钟使出煽情大绝:回忆和鬼魂,让整部片收尾时情感还颇完整,形式拯救剧本的例子。

曲有误:

暗恋浪漫到无可救药,她是他的过客,而他却是她一生至爱,满腔情,终错负。

子夜无人:

有一种爱情就好像应该是这样,无因也无果。在抬眸对垒的场合吞咽千言万语,在肌肤相亲的时刻相隔千山万水。琼·芳登释放的美感像镜中花、水中月,饱满得恣意吞吐,又孱弱得不盈一握,看起来就是一副动辄要掏心掏肺、沦陷一生的样子。不过在我心中这个故事更应该是像张爱玲式的,有尖刻,有钝痛,而不是如本片一样把这种无根之萍般的暗恋包裹成一颗糖果,好像在说是握着它的人掌心太烫才会把它捂热到融化,而不在于一开始对方给你的就是一颗过期糖。那种悲剧感不是像秋风扫一扫落叶,而是有更加强大的内在宿命。说起来徐静蕾版本虽然手法极差,但情绪表达上是抓到了一些那种疏离和荒凉感的。

我们敏熙:

好莱坞爱情片模式对好文本的又一次摧毁,变得“干净”之后反而让人有反胃感。

Pincent:

小女孩迷恋年长男性,但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永远长不大,明白得太晚,在情感上还是女人更擅长。太柔情了,好莱坞式包装成就了这个原著最好的改编版本,像一对黄金时代金童玉女之间的浪漫,同时伴随着虚假、易逝的属性。

法罗岛帝国皇后:

你痴情的来有点像个憨批,患臆想症的女人爱上爱情本身。

Bob Chow:

先看了孟京辉和黄湘丽的舞台剧再观影,更加有震撼,因为女主的形象有着本质的不同。空间的对称和娓娓道来的情窦初开不断地以此来铺开后面的思量和追寻,赋予了电影内的叙事元点。看似是对女子命运坎坷和爱情中乏力的捉弄,实际上正与此相反,以一种病态的坚持去定夺命运。信件和花,维多利亚式的街道和咖啡馆,本质上令人回望边际的情绪,它轻巧,无序,浮在空中,但是会被每一个观众所呼吸。

#FIFF10#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很好

刚看完。

无论男女演员,从服饰到眼神,从情节到音乐,都是经典。
琼芳登我很喜欢。那个男角也是气宇不凡,很适合。

比国产的那个扭曲的好多了。

 3 ) 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人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心灵的诞生。


“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
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

一封信,数行字,满纸回忆。
穷其一生的暗恋。
终是一场没有主角的游戏。

“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
久远的午后。
悠扬的琴声。
秋千。少女。
暗生的情愫,一寸一寸成长。
回眸,微笑。红云飞上青春的脸颊。
从此,一生交付了。
    
她一直就在他身边,他却始终不知她是谁。
追随来到他所在的城市,从此,这里就成为“我们的城市”。
雪地,楼下,夜夜的守望。
又一次偶然回眸。多情的眼神捕捉到守望的眼神。
似曾相识的亲切,扑面而来。
走近。
心跳,如鼓。乍惊还喜,似真如幻。
爱情,在暗的夜开出花来。
白玫瑰,在胸前幽幽吐露芬芳。
“从现在开始,它就是我的最爱了。”

一夜。
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甜蜜绽放。
然后,那列火车,将他带出了她的生命。
转身便成天涯。

“没有一个事情是偶然的,每一步都有意义。”
再次相逢,错的时间又遇错的人。
依然是似曾相识的亲切。
沉思的眼神,辨不出曾经爱恋的面容。
那一夜的记忆,如很多很多石子中小小的一枚,静卧水底,闪烁不定。
岁月久远。芳菲无数。

心痛,仍期待。
难舍那多情的眼神。
一生的痴恋。
然而,得到,必失去。
一边是舒适安逸的生活,一边是无着无落的暗恋。
“你可以选择做好的和对的事,也可以选择毁灭自己。”
终挣不出内心的呼唤。
放弃,统统放弃。
“我除了他以外一无所有,一直都是这样。”
      
又一次追随而来。
重逢的喜悦,仍掀不起初识的记忆。
眼前女人仍如花,他,却记不起为他最醇美绽放的那刻。
唇上的吻缠绵依旧,却也陌生如昨。
欲言又止的心事,始终无从开幕。
痛,排山倒海。
心,渐冷。
馈他白玫瑰,伊人却渺渺。
“我不知去了哪里,日以继夜地增加我们之间的距离。”
      
终于,终于,他感觉到了这不朽的爱情。
记忆慢慢复苏,思念无路可遁。
而那个陌生的、看不见的女人,在他悔恨的泪光中,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4 ) 琵琶语:聆听一世安睡

2003年《琵琶相》问世,2004年徐静蕾自编自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用的主题音乐之一,就是《琵琶语》。光是看选材和音乐的选用,徐静蕾就值得尊重和夸赞。只可惜,琵琶语在影片中犹如惊鸿一瞥,虽然惊艳,到底还是很不到位的。这样的曲子原本配这样的电影,老徐实在很有底蕴的,只是没能静心的深挖下去,这不是徐的错,要怪就怪大环境吧。林海已经是奇迹,这个时代,不指望太多。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不过,徐静蕾改编的真的挺好。尤其是影片前一段,干净、清丽、质朴的江南女孩比起不再年轻的琼芳登来感觉好太多了。这一段的演绎,几乎让我误以为这是原创自中国作家的手笔。
女孩一头撞上姜文的一刹那,琵琶语应声轻起,委婉柔弱,恰似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然后,女子娓娓道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所有的热情聚集起来,。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这一段叙说也是感人而心酸的。爱,不是谁都有幸体会到的。有时,你有颗童心,或许就够了。徐版电影的精华其实在这里。

美国版《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远在1948年,黑白电影的经典。土豆视频还搜得到,也很清晰。当然,就茨威格的小说来讲,美国版的演绎自然更加无可挑剔。茨威格擅长细腻的心里描写,法籍导演马克斯 奥菲尔斯也很擅长细腻的电影表现手法,这样的合作不完美也难。
徐版是个中国式的梦境吧,开场还不错,后面被现实击得粉碎,不要说徐静蕾,本土china的任何一位知名导演都是无法尽兴演绎的,这是国情。不再浪漫的年代,无论你本该多么优秀。
美国版够完美了,但依然摆脱不了徘徊的忧伤,同样是国情,一个文明的毁灭或道德的沦丧带给有良知者的无尽悲悯。

听完音乐,看完电影,读完小说。什么也比不上平静而安宁的生活。

 5 ) 四场白日戏,三场葬礼,一封来信

如果一句话来形容马克斯·欧弗斯的电影「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就是二流故事,一流调度。大学的德国文学课老师谈起茨威格时,曾不无蔑视地说他是个二流作家。在欧弗斯的改编下,茨威格的二流性,至少是这部作品,更显得无可辩驳。

四 场 白 日 戏

全片仅有4场白日室外戏,剩下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夜晚,或是白天与黑夜迹象不明显的室内。在“多”的衬托下,这4场白日室外戏,显得十分打眼,它们是女主L在追逐Brand的这场冒险悲剧中,为数不多的“安全”时刻。但尽管如此,这四场戏的每一场,B都以直接或间接在场的方式,幽绕着L。

第一场搬家戏。L在门口撞见了B的华美家具并被迷住,旁白自述称那一天是她“心灵的诞生”的时刻。第二场荡秋千听琴。L和B第一次见面,在给他开门的一刻爱上了B。这两场戏构建了L对B义无反顾的“自毁性”爱慕情感,这一情感也成了贯穿全片触发叙事前进的机制。

第1-2场白日戏

但这两场戏对L如此厚重华丽、悲剧性的情感构建其实并不让人信服,这不是欧弗斯电影创作出现纰漏的问题,是原著小说的先天不足。

回到影片本身,与白/夜戏形成呼应的是L着装的颜色——黑色和白色。L对B的感情经历了爱慕、靠近、相恋、等待到绝望的5个阶段,不管那一阶段,但它们本质上只是L为这段从一开始就在经历死亡的爱情守寡的注脚。因此,导演在服饰上位L选择了近乎丧服的黑色,来突出L类“寡妇”的处境。

第三场晒地毯,Lisa借由帮B的管家抬地毯并借此进入B家。爱上B的L,这场戏中所穿的长裙,颜色由之前的白色系变成现在的暗色系。到了第四场的林茨相亲戏,远离B并暂时断绝了念想的L,服装颜色回归到了白色。但导演这场戏划分成了三部分,用隐性与显性兼具的调度来强调B的在场,并预示相亲的最终失败。

L和父母三人走在会见相亲对象的路上,背景中闪现“Zum Wasserfall”(德文:瀑布由此走)和“Zur Station”(德文:车站由此走)的路标。瀑布作为一个激情与危险并存的符号,将L欲求继续追逐B的潜意识带出;而车站不仅象征自由,还是逃离林茨回到维也纳的连接媒介,它们无一不在暗戳戳地敲打着L与观众的神经。

接着导演欧弗斯透过人物与人物、城市与城市的对位来唤醒L对B在场的意识:相亲对象(喇叭手)——B(钢琴家),林茨(是有音乐的)——维也纳(音乐之都)。最后这种意识成为一种绝对认知:L以自己和B私定终身为理由,拒绝了相亲对象的求婚,并回到了维也纳。

回到维也纳后,白日被黑夜全面代替,L登场的服装也成了全黑的抹胸晚礼服。

三 场 葬 礼

L在全片经历了3次“死亡/葬礼”,这3场戏恰好构成影片剧情走向的三个最关键的转折点。看片过程,第一次意识到L其实是一个在经历“葬礼”的类“寡妇”形象,是在她来到车站送前往米兰去开音乐会的B这场戏。

一身全黑的她站在月台,一边流泪一边向远去的B挥手,旁边的黑色护栏像极了墓地栅栏,护栏上的尖顶设计有如刺剑,同B的离去形成暗合,对L形成万箭穿心般的攻势。

列车的汽笛声以及检票员的催促声,像警报一样警示着时间的紧迫与他们关系的告急。原本只计划离开两周的B,从此消失在L的世界。

第二场“葬礼”同样发生在车站,此时的L和B时隔多年后再次重逢。为了解决自己和现任丈夫以及B的三角关系,L将儿子(她和B的孩子)送出旅游。同样的全黑礼服,同样的含泪挥手告别,同样的黑色护栏,同样的离开两周,远出者同样消失在L的世界(儿子死在了爆发伤寒的火车上)。

送别儿子的这场戏,确认了之前我关于“葬礼”的猜想,同时相信一定还有第三场的存在,但影片到结束也没有出现。把剧情重新捋一遍后发现,早在这两场之前就已经出现过。这场“葬礼”由两场戏构成,L车站逃走+B同其他女人回家。

L车站逃走这场戏,原本是一个长达1分20秒的长镜头,但中间导演用了一个L的特写镜头将其切断。切断前,镜头以L继父为中心人物进行走位移动。一面要清点行李、一面要掐时间上车的继父慌乱不已,镜头跟着他以90°角来回蜿蜒摆动。

到这里,欧弗斯看似在呈现车站旅客的混乱状态和继父的人物性格,其实是在处理L在必须前往林茨和不愿离开维也纳的矛盾心态。特写镜头的出现,L的面部表情清楚地确认了她的纠结和犹豫。从特写切回后没多久,L趁父母不注意溜出了车站。此时镜头变成以她为中心人物,以一个顺畅的180°半圆周运动,目送她跑出车站。

L离开车站时背景中的德文“Ausgang”(出口)像一道祝贺,但更像一种讽刺。费尽力气折回去,等待L的却是B带着女伴回家过夜。B和女伴的着装,像一对刚从教堂完婚的新婚夫妇,而角落中的L身穿黑色大衣、头戴黑礼帽。少女时期的爱情童话,就此湮灭。车站一方面是L和B爱情的连接媒介,另一方面也是送他们爱情下炼狱的火葬场。L在这三场“葬礼”中,分别埋葬了自己少女时期的爱情幻想、成年后的爱情,以及不会再有的爱情结晶。

有趣的是,之后L和B一起回家过夜戏,欧弗斯用了和“B同女伴回家”完全一样的长镜头调度。镜头像躲在角落的偷窥者,俯看沿着旋转楼梯而上男女,只是第一次扮演“窥视者”的是L,而第二次银幕前的观众成了填补这一空缺的观看者。观众看到L成了那个B身边的那个女人,目睹了她的胜利,同时观众也先验地预见到将有下一个女人来替换掉现在的L。

一 封 来 信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是导演马克斯·欧弗斯1948年拍摄的作品,相较于他后来那些更经典的代表作作品,陌生来信更有欧弗斯影像风格“集大成”之作的气质。不论是影片结构、故事风格、叙述形式、人物特征,还是镜头调度,几乎都能在之后的作品中找到复现时刻。

「一封来信」有着典型的环形结构,影片开始于现实中B将和L的老公进行决斗,发展于L的书信回忆,最后结束于现实中B赴约决斗。1950年拍摄的「轮舞」,欧弗斯将环形结构的形式发挥到极致,以致于之后当人提起「轮舞」,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结构。

Spin(旋转)是欧弗斯十分喜欢的意象,这一意象在他的电影中无所不用其极,前面提到的影片结构(环形结构),场景设计(楼梯),人物的行动(舞蹈),蒙太奇镜头之间的切换(内向旋转溶解转场),镜头运动方式(圆周形运动),以及主题内核——让男女天旋地转、失去自我的爱情。

L第一次见到B,是在旋转楼梯上,她首次体验爱情的幻灭,以及最终获得爱情也都是在楼梯上。1953年的「一封来信」是表现欧弗斯Spin风格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从开场某夫人挑选典当物耳环的长镜头,到某夫人与外交官的相遇,再到勾连前全片故事与人物的耳环的流转,处处是旋转。

在欧弗斯的影片中,经常有一个类似“中介”的角色来做为影片的讲述人,他们会作为旁白贯穿全片,还会作为作为换场元素存在。「一封来信」是L的信/L的画外音作为这个客体,到了1955年的「劳拉·蒙特斯」是作为流动剧团表演嘉宾的女主劳拉·蒙特斯,她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主角。

「一封来信」的魔力在于,看完有如对欧弗斯的作品做了一次复习的功课,以及对他的喜爱抑制不住的又多了一分。

 6 ) 到希望他没想起她

影片的最后,男主看完信后落了泪,一幅幅画面在他脑海里显现。他终于记起了她。

  这估计让广大观众宽慰了许多,因为在原著里,女主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男主只觉得心中隐隐作痛,那个女子的模样,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他从未记得她,过去,现在,永远,他都不会记得了。

  不过他不记得她的名字,其实应该是压根没问过。老仆倒是清楚地写下了女主的名字。

LISA,她叫LISA。

  男主唤着他才知道的名字,最后甚至愿意为了这个女子去和她的丈夫对峙,他出门时,他仿佛看到了13岁的LISA,娇羞地,满脸通红地偷瞧着他。

  说是一幅悲剧,但其实这是完全遂了观众的愿,不管怎样,他记起了她呀,他流下了后悔的泪了呀,女主这么多年的爱,终究还是有回报的。

  改编之后的电影仍然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好故事,但是作为单恋的故事来讲,却少了几分滋味。书里女主故意没有留下她的照片,男主也真的没有想起她的样子,这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单恋,残酷而真实。

  因为欠了这一点,所以本来想给4分的,结果回头想想,以琼芳登的颜值,男主记起她也是情有可原的,就算不爱可是长那样起码也是很喜欢的程度,我决定还是打5分了。

  最后,放一首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一直想到的一首诗,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短评

马克斯·奥菲斯代表作,一部伟大的爱情片。节奏、调度、布光、摄影、剪辑与配乐都登峰造极。琼·芳登将坚贞纯洁的痴情女子演活了-高潮时令人心碎的眼神。剧作上的几处改动甚至使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著。结尾幽灵幻影与回忆蒙太奇使人潸然泪下。模拟火车游世界,楼梯运动镜头,白玫瑰。(9.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茨威格有名的几篇小说里,普遍有病理性痴狂的人物,和男主重逢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女人、周旋在女人间无法控制性欲的音乐家(天知道他对女主说的那些话对多少女人说过了),其实这个故事从音乐家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奥菲尔斯的特点清晰,流畅的移动运镜(这种运镜最低限度能强化电影内的空间感,而在这里还添加了对往日优雅时光的怀恋和无法把握的怅惘),精致的服化道,让这个故事充满纤薄易碎的质感——女主拒绝相貌堂堂的年轻中尉(耷拉在背后的军装很漂亮),过程中用了两次马车或人流遮蔽他们接触细节的设计,令你不自觉为女主揪心。女主逃回维也纳终于见到男人,他们开始不停续费的游乐场火车之旅,窗外是画出来的移动风景,这幸福来得这么虚幻。30岁的琼·芳登演技一流,驾驭十几岁的女孩角色毫无压力,终其一生是没有名字的白玫瑰

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男人不懂得去珍惜爱他的女人,无形遗骸她,而女人为他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这足以让他抱憾终生,回味一生。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很悲伤的电影。琼芳登柔弱的气质,楚楚可怜的语气,她甚至都不敢直视男主角,闪烁的眼神就像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一样单纯,不求回报。路易斯.乔丹笑起来也很迷人。不过电影一开始让芳登去演少女时期的女主,看她成熟的“老脸”非要扮少女,尤其是和真的少女站在一起,太突兀。

1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女主比原著幸福很多了,不再只是隐隐绰绰一股穿堂风,一阵远方传来的乐声。琼芳登把女主三个阶段无数表情演得太真切。普希金的奥涅金是另一种结局。请不要再讲这是暗恋,世上有他妈上过床的暗恋?女主付出的是持久爱的行动,只是在集邮男面前保持尊严,认出她,即看见人群中特殊的个体,才算是有爱,于是这段爱情产生震撼之美。在奥菲尔斯眼里,接受决斗去送死就是男性对爱的献祭了。但,集邮男对情感和事业都躺平的缘由是什么呢?人生太容易了所以空虚?

1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2021奥菲尔斯回顾展,9/10,这才是大师应有的水准嘛,奥菲尔斯卓越而独到的导演手法使这部精心构思和充满神秘吸引力的影片放射出宝石般的光泽,叙事与抒情紧密地融合在电影镜头语言中,两位主演的表演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完美程度。琼芳登完美的从十三四少女到三十多岁人妻跨度,表演出隐忍卑微却失踪被遗忘的暗恋者。最后路人那句词“小姐,我在哪见过你,一定在某处见过你”对应遗忘家斯蒂芬,知道真相的男主只能倒叙回忆起数次相遇去决斗场。我爱你,与你无关,忘不了琼芳登那幽怨坚定的眼神,也许她爱上的,只是自己所付出的心。琼芳登,对戏中人物内心把握十分精准!超爱她!!!

21分钟前
  • 🐈 家肥猫猫🐱👿
  • 力荐

1:多次出现的螺旋阶梯上升镜头展现出优美的环形结构,表现主义、闪回叙事,形式主义让《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一次精彩的名著改编。2:游乐园旅行火车的布景道具,剧院收帷幕退场般的镜头构图,留到最后一刻让乐师们厌烦,让侍从灭灯的情人,这些电影语言。或是见于奥菲尔斯日后的作品中,被他运用至纯熟,或是为后世的其他电影作品所传承。3:出演了《蝴蝶梦》、出演了《简·爱》,琼·芳登仿佛成了文学名著里的一副美人肖像画,《深闺疑云》又把她打造的我见犹怜。而这次她在车站与爱人送别,火车的烟雾在她背后升腾而起,这个形象延续自嘉宝的《安娜·卡列尼娜》,其所包含的悲剧意味也延伸了她所饰演的角色的深度。

22分钟前
  • 望汐
  • 力荐

茨威格的陌生女子是水仙,只配當男子一生中密不可分卻又時刻無視的擺設品,更是小說那些「夢見但也僅是夢見」眾多女子之縮體;歐佛斯卻把陌生女子變成樓梯,儘管步伐走得如斯螺旋迂迴,最終仍踏進男子的靈魂成為回憶,成了有名有姓叫莎莉的only。僅是文字過渡到影像的形式改編?當然不止。

27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将茨威格小说原作中的作家改为钢琴家其实是很恰当的。因为必须依靠光影声音将这个才气逼人,魅力四射的爱慕对象表象的流光溢彩,才能解释这个女人为何这般飞蛾扑火一般~

28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把这部电影视为培育火焰的过程吧。电影是纯洁的,但琼·芳登和路易斯·乔丹真的是那命定的一对?也许这世上并没有藏于书中的精灵,但至少请互相爱慕。另一个问题:那些满是尘世污垢的痛苦,被导演无情地隔绝于他理想中美丽温暖的火焰。而我所想要的,是苍蓝的,冰冷的,却能让灵魂沸腾的洗礼之炎。

30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这个改编非常中规中距,个人认为并没有徐静蕾的版本好.

31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看过的(包括戏剧)三个版本在内最保守的一个版本。除了和年代背景有关,更和当时道德教化的社会环境脱不了干系。本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无趣之处)在于个这个“Unknown“女人的祛魅,毫无神秘感之后也就毫无深情可言。

33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在影院看到效果完美的胶片,如梦似幻。两个主角选得太合适了,琼芳登娇贵柔弱,路易斯乔丹风流又英气,简直就是书里走出来的人。音乐贯穿全片,台词精致又不失幽默。今天最惊讶的还是发现自己完全忘记徐静蕾那版是怎样的了。。。=_=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看了奥菲尔斯好几部,这个真的是最喜欢的一个,茨威格剧本加持,李斯特的钢琴曲来做背景音乐,再加上导演出众的摄影技巧,让我沉迷其中。丽萨的错爱搭上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可爱情中的事谁说的清呢!

38分钟前
  • 楠腔北调
  • 力荐

琼·芳登柔弱的气质让人怜惜,路易斯乔丹延展的嘴角神秘莫测,是哀叹悔恨抑或虚幻厌倦,二人都奉上了伟大的表演。华丽的运动镜头和人物复杂的调度,整个影片意象丰富,视觉上流畅,复杂,无与伦比。无论从技术还是内涵,奥尔菲斯绝不下于奥逊威尔斯。

40分钟前
  • 醉舟
  • 力荐

暗恋果然是最感人的。与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比,本片少了很多机关枪式的对白,也让这个电影文艺味更浓了。他对她是一夜欢愉,她对他却是一生所爱,感情的不对等自然就悲剧了。琼·芳登真是美,那种柔弱的气质。路易斯·乔丹也是英俊的一塌糊涂。打算再看看徐静蕾那版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的一生都在追寻更高的高山,而我的一生都在追寻你,我与你素昧平生,我只是那支微不足道的白玫瑰。P.S.茨威格写的太美了,一切的改编都刻画不出那种深入骨髓的爱。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黑白片独有的光影之美,环境(室内和街景)的构图、场面调度都极为精致,那个夜晚的诸多片段连缀在一起也很动人,无论是人、事、景都美极,音乐也恰到好处。痴念与执着,无悔地爱着心中的梦幻泡影,女子在这个世界的悲惨命运却终究贯彻了她是生命主人公的坚持。主观唯心或是对宿命的自觉都令人动容。

45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用尽生命最后一刻去爱一个风流天才音乐家的痴情和勇敢的十九世纪女子。在琼·芳登从14岁的少女,出落成年轻女性,再到33岁的风韵十足的人妻的逐渐蜕变之下,爱的眼神却始终未变,爱的时间承载在一封纸信里。这本电影最大的奇迹在于,用几近完美的结构,在相同元素的变奏下,再现了他们的一生。

47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对比下来,徐静蕾那版女主更爱的不计后果。个人觉得徐静蕾那版改编的很好,更有韵味。这版出来男女主演颜美,衣服华丽,似乎比不了了……个人意见

52分钟前
  • Moonlight Ba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