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爱情片美国1988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德雷克·德·林特,厄兰·约瑟夫森,帕维尔·兰多夫斯基,唐纳德·莫法特,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斯特兰·斯卡斯加德,Tomasz Borkowy,雅克·西龙,拉斯洛·绍博,弗拉迪米尔·瓦伦塔,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孔苏埃洛·德哈维兰,Claudine Berg,让-克劳德·布永,尼文·布施,让-克洛德·杜芬,若西亚娜·莱韦克,Charles Millot,杨·涅梅茨,Olga Baïdar-Poliakoff,哈娜玛丽亚普拉芙达,Marrian Walters,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2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3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4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5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6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3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4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5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6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7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8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9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18 16:51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术医生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生活在对女人追逐的快乐中,享受着性的快感。画家萨比娜(莉娜·奥琳 Lena Olin 饰)是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但在一次去温泉疗养院出诊的过程中,托马斯结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饰)。不久,特蕾莎只身来到布拉格,二人结婚。托马斯在婚后依然不改与萨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恶习,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却碰上苏联武装入侵捷克。三人先后逃亡至瑞士日内瓦,萨比娜认识了当地大学教授弗兰茨(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饰),特蕾莎失去工作终日闷闷不乐,带着小狗卡列宁孤身重返布拉格。在自由与束缚之间,托马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本片是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1989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提名,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女配角(莉娜·奥琳)提名,并获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不能承受之轻

布拉格之恋中,特丽莎离开托马斯时在信中写到:生活于你轻松自由,于我却如此沉重。我非但不能支持你,反而成为你的负担。那么让我回到弱小的祖国去吧。于是,她回到了布拉格,依附于人的生活无疑是一个梦魇,不平等的爱叫她羞愧。这个简短情节却有无尽意义。以前曾有人笑我的签名档里的“我谋爱,也谋生”,说由此折射出我头脑里某些理想化色彩来。也许他是对的,长久而真正的爱是奢侈品,爱需要尊严,需要独立,需要恒久忍耐。

值得一提的是,特丽莎和托马斯,一个认定因爱而性,渴望独立幸福的婚姻,一个四处留情,两个生活态度迥异的人最终仍然成就了这段布拉格之恋,唯一的遗憾是当他们的安宁生活真正开始,生命却嘎然而止:两人死于大雨中的车祸。生命无常,何况爱呢。

 2 ) 布拉格之恋——爱比死更冷

合肥晚报“我爱菲林”
文/饭小鳗
 
丹尼尔·戴·路易斯的电影从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菲利浦·考夫曼编导。
这次他们两个要震撼并且侵占我们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布拉格,原著出自一个颇具争议但是同时才华横溢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城市差异日益缩小的时代,小资盛行,于是几乎人人都知道米兰·昆德拉,几乎人人都听闻那个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米兰·昆德拉无疑很聪明,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说“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看来菲利浦·考夫曼深深领悟了这句话,他让影迷们相信,如果《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全相符合,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曾经长时间不愿意去尝试这部电影。我说过,对于改编原著的电影,一定会让人觉得仓促或者轻浮,似乎火候不到,半生不熟的别扭。但是因为菲利浦·考夫曼,因为那天想看看某些沉重的爱情,结果我毫无防备爱上了丹尼尔·戴·路易斯。爱上他的眼睛。有些片刻我甚至有种错觉,以为我就是特蕾萨,甘愿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他,直到没有回头路。
 
我不知道除了丹尼尔·戴·路易斯,还有谁能出演托马斯。他那浅蓝色迷人的眼睛,只需一秒专注,就能让女人心醉。只是他从不停留。
电影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在布拉格,有位医生……”。曼妙的陈述方式,缓慢但是不显得罗嗦。
接着便是支撑电影的五个大的部分:
托马斯去特蕾萨的小镇和特蕾萨相遇;托马斯和萨宾娜;布拉格政变;瑞士的特蕾萨和萨宾娜;最后,是回归田园的托马斯和特蕾萨。
整体构架和原著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菲利浦·考夫曼添加进了无法细数的只属于电影镜头的美感,配上背景若有若无的音乐,伴随长时间的人物面部表情定格,模糊的背景,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构筑人物命运的主线,反而显得苍白而不重要。
 
米兰·昆德拉在设计托马斯的年龄和阅历上的时候,把托马斯定义成了40多岁的离婚单身男人,家里除了沙发床没有正式的床,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也无法忍受做爱后女人睡在身边。
《布拉格之恋》中,关于托马斯的性格都没有变,但是他的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丹尼尔·戴·路易斯30多岁,单身,“了解女人比了解脑部结构更加专业”。
这样设局的好处,一方面更加符合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气质,另一方面,就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而言,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加容易投入。
而作为女性观众,无论站在特蕾萨的角度还是萨宾娜的立场,在爱这个男人的同时也恨起了这个男人,但是,又是谁也无法阻挠我们逐渐原谅他。
 
对特蕾萨而言,她的整个世界是重的,她的重心都在丈夫托马斯身上。她恨托马斯的出轨,但是又不能离开他,她恨自己,却没有解救的方法,于是精神处在混乱的边缘。
因为她同我们大多数女人一样,永远也无法理解男人的身心分离——他们对你说爱你,但是又告诉你身体不能忠于你。而这一点,恰恰是托马斯已经习以为常的秉性,对他来说,追逐别的女人,同别的女人做爱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和心属于谁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剩下的问题就全在特蕾萨那里,走或者留,看你是不是能最终割舍。
但是此时此刻,在这样一个男人发现自己竟然和女人有了共眠的欲望,他称之为爱情后,他不知道他自己既是罪人,同时也成了受害者。他,真的就还可以像原来一样心安理得去找别的女人玩性爱游戏么?
到是萨宾娜,对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还是男人来说,显得更加洒脱和前卫。
我一直觉得米兰·昆德拉塑造萨宾娜这样的角色是在暗示些什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萨宾娜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使得她的性别模糊起来。或许她也爱托马斯或许她也想过要过正常稳定的生活,但是她都没有让这些想法阻挠过她的自由。她用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那么她在整个剧情中体现了中性特有的魅力。
 
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厚厚的原著来说,在萨宾娜身上,还是显得仓促了。但是一点都不影响美感。
托马斯带着特丽莎和他们的朋友来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将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结束,他们在最后狂欢着,喝着酒,跳着舞。
菲利浦·考夫曼故意地设计了一个场景,让托马斯与特丽莎来到一个“№ 6”房门前,对应了前面他们一开始在小镇见面的时候的机缘。
第二天早上,是山间的绿树环绕小道,雨水混合着雾气,托马斯开着车,微笑着看着坐在边上凝视他的特蕾萨。
朦胧的镜头,充满水气和绿色,伴随着音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一切厚重的轻浮的,未解脱的开放的,完成的未完成的主题,也到此随之结束。
 
我用以前写过的一些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片断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托马斯的隐语,特蕾萨的压抑。
托马斯是圣徒是好色之徒更是思想者。他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
而特蕾萨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到托马斯身边的孩子。河水汹涌,怎么就能把这个放着孩子的篮子往水里放,任它漂呢?
有时候所谓命定的东西,就是有不断轮回的剧情,即使枯燥,也要上演。
欲罢不休。身心疲惫。却丝丝入扣。
这,就是爱情。


2004年11月7日 上海

 3 ) 或许,我就是那等爱的Tereza...

   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爱和幸福的憧憬是无二的。所以,爱上了由严肃小说改编成的这个通俗故事。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
我轻易就爱上了菲利浦•考夫曼,爱上了他镜头下的东欧。尖刻与华丽、幽默与妄想、寓言与童话,捷克的音乐常常给人惊为天人的美感,就好象起风的日子里街头长发飞扬下的惊鸿一瞥。
小说里讨论的那些生与死,灵与爱,忠诚与背叛,失望与期待,在这里可以暂且搁下,我只是迷醉与影象和音乐,河边的白鹅,安静的土地,神秘的黄昏,特丽莎的眼神……爱情居然有了史诗般的神采。
还有,爱死了朱丽叶.比诺什。据说这是她的处女作。有一种新鲜的美丽,放纵自由,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渐渐学会勇敢,却哀伤地绝望地爱着托马斯。她说:下次你再去找那些女人,带着我去行吗?我帮你给她们脱衣服。无望至此,直教人无奈叹息。
    一时惊觉,这样的无望,曾经的自己,何其相似...

 4 ) 在轻盈中沉沦

《布拉格之恋》,它更显赫的原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简单叙述开始后,我在背后放了一个靠枕,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不再动了。

三个小时,不是对昆德拉的膜拜抑或对试图对考夫曼的改编有何质疑,只给我一个故事就好。

汤玛斯在小镇和特芮萨相遇,她尾随他回到了布拉格,住在了他的家里。一场舞会过后,汤玛斯意识到自己的嫉妒,他们结婚了。一条带领带的小猪见证了他们的婚礼。

电影也好,书也好,这都是一场突兀的情事。除了刘易斯充满诱惑的蓝眼睛和比诺什粉嫩的婴孩般的面孔以及中间的寥寥数语,我并不知道,爱情发生的理由。当然,也许我们是更应该期待这样无由的爱情的。

昆德拉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所以,托马斯应该是爱着特芮萨。她打破规则住在他的家里他的床上,她握着他的手入睡,他在她噩梦醒来的时候环抱着轻轻哄她入眠,“在我的怀里睡吧,像一个婴儿,像一个小鸟儿,像一个哨子,像一个哨子吹出的动听的旋律……”

然而,汤玛斯无法停止对其他女人的追逐,无法停止跟他们做爱。

萨宾娜是汤玛斯的众多女人之一,当然,她是不同的。我有一个感觉,特芮萨是一个孩子,而萨宾娜是一个女人。比如特芮萨孩子样的眼睛,婴儿般透红的皮肤,还有,她穿朴实的看来毫无吸引的粉色的Bra,甚至是宽松的底裤,这跟电影的久远无关,因为萨宾娜显然不同。永远穿着黑色的内衣的萨宾娜,画家,热爱自由和历史感,总是喜欢戴着一个祖父留下的黑色的帽子,眼睛里透出的是聪敏和了然于心。她说,我并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只是反对媚俗。

汤玛斯或者说昆德拉是个神奇的人物,他让两个女人相识,萨宾娜帮特芮萨找到一个工作,让她成了一个摄影师,在日内瓦的时候,两个女人甚至互拍对方的裸体给彼此做模特。当萨宾娜的手在特芮萨的后背轻轻移动的时候,我几乎觉得心惊胆战,还好,她的手很快停住了。两个女人,面对情人的妻子的身体和面对丈夫的情人的身体,探询、嫉妒、奇异或者某种程度的相惜,究竟哪一种感觉会比较多一点?

无法不欣赏萨宾娜的洒脱和自在,当她在火车上打开窗子将头伸出去然后满脸雨水的回来,当她戴上帽子坚定的站在那里解开外衣,当她的情人告诉他自己离开妻子时她脸上的绝望以及带着泪水的长吻,当她为了自由决然的逃离,我感到深深震撼乃至景仰。而特芮萨,特芮萨却让我感觉心疼。她了解了丈夫身体的不忠,却相信他爱自己,她试图让自己跟他一样,将身体的交融看作一个等同吃喝拉撒的简单生理过程,却发现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爱情是一个画地为牢的过程么?汤玛斯、特芮萨,他们都作了爱情的死囚?

影片最后是欢快的田园生活,特芮萨穿着粗布衣裙做饭洗衣,汤玛斯用他握手术刀的手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耕作,当年那个带领带的小猪长大了,他们带着它去乡间的小酒馆喝酒、跳舞。那一夜,他们没有回家,汤玛斯拥着特瑞萨走进NO6房间,我看到他修长的手指上黑色的泥土的痕迹。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夜。

萨宾娜在他乡接到了他们的死讯,泪流满面。

再回到乡间的那条路,清脆的山林,朦胧的水气,车子慢慢驶向深处,消失。

轻盈或者沉重,生命都不过是短短一瞬,而死亡、消逝却是永恒。

那就在最美的时候结束吧。

小提琴声响起,我轻轻的念:她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怎么能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比喻是危险的,汤玛斯还不知道,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5 ) 不能承受的戏梦人生

年轻的医生托马斯的私生活放荡不羁,在他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萨宾娜和特丽莎。
萨宾娜是画家,她与其它女人的不同在于,她能从精神上理解托马斯。
特丽莎原来是咖啡店的女侍,像最纯洁的一道光,托马斯爱上了她,不同于其它女人。
但是他们是捷克人。
个人的情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的旋涡,托马斯他们在餐馆碰上了几个莫斯科来的大人物,他以俄狄浦斯讽刺那些人,并在之后将自己的言论发表。
苏联用武力干涉了“布拉格之春”,平静的生活无法继续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进程交叉重叠演进。
他们流亡到了瑞士,三个人的生活仍是纠缠,但特丽莎先离开了,她不想等到自己被抛弃,回到了捷克。而同时,萨宾娜去了美国。托马斯幡然醒悟,回到了特丽莎身边,回到仍被苏联控制的捷克。
托马斯由于那篇政论文章而且不愿写悔过书,被贬职、下放,最终失去了工作。在迫害中,托马斯在沉浮中继续着轻浮,不断的让女人脱下衣服,终于让特丽莎也无法忍受。作为对爱人的报复,她与酒馆中认识的技师上了床,但这并未减轻自己的痛苦。她本不是适合出轨的女人,希望中的背叛并未带来肉体的愉悦和精神的解脱。
这最纯洁的女人,像清新的空气,和托马斯的放荡成了最明显的两端。
终于托马斯夫妇离开布拉格,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
终于故事也走到了尽头,宁静中的小货车在雨中摇摇晃晃,画面一暗。
萨宾娜的眼泪。
后来看到过类似的文字:每个人生命中会有两个女人,一个是萨宾娜,一个是特丽莎。
朱丽叶·比诺什演的特丽莎。
丹尼尔·戴-刘易斯演的托马斯,他在生活找到过自己的特丽莎么?也许有过,一个个女人都成了他的故事,连阿佳尼也最终未能幸免。
伊莎贝尔·阿佳尼在出演《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的时候会知道这是她的谶语么?

 6 ) 爱情的分量

  我常常不自禁地模仿托马斯在布拉格之恋中的语调在心里默念“Take off your clothe!”这是一句有魔力的话,每一个女人都为这样的男人着迷,她们都神情愉悦地服从着他。这句话就像某项启动指令,本来严肃刻板的女性会为此放下抵抗,她们的面庞突然被点亮般的生动。
 
  丹尼尔戴刘易斯几乎是我见过的体态最优美的男演员,瘦削的脸,苍白的肤色,过高的眉骨使得一双眼睛更为深邃,当他微笑着注视你,你就会有一种被盯住的陶醉。他身材修长,有着极其严苛漂亮的比例,当他向你伸出手,你显然无法拒绝,那真是一只漂亮的手,细长的手指,有力的骨节,并且透露出情欲。他走路的姿态显示出他良好的修养与风度,没有一处是破绽。
 
  而他的优美成为托马斯使人信服的前提,如果不是这样一种形容的男人,沉着地坐着,把头固定成一个微微低下的角度,笑着抬高一边的眉毛,用一种使人迷惑的语调说出那样一句话,如果他不是如此迷人,他只会招来女性的痛殴而非奉献的肉体。
 
  面对这个有魔力的男人,可爱的特丽莎立刻坠入情网。她还有着少女的样子,一直到她们结婚,她都保有少女般红扑扑的苹果脸,个子娇小,有小动物的表情。她在温泉疗养院见到这个英俊男子,他把手擦在裤兜里阅读一本书,维持一个凝固的姿势,摄影机镜头里的他具有一种雕塑之美,静态的力量。突然抬头对她作了一个要杯酒的姿势,她读懂他的唇形,科尼纳白兰地。只有几句交谈,她爱上他,全身心地投入。
 
  然后是一场疯狂的奔赴,她来到布拉格,两手空空敲开了他的门。他们做爱,特丽莎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小鸟忽然找到了森林一样兴奋,她露出快乐而痛苦的表情。当托马斯在清晨醒来,他的手被特丽莎握在手里,他不得不用一本书代替了自己的手,然后温柔仔细地吻过特丽莎的每一根手指。
  
  不得不说到托马斯的另一位重要的女性,美丽的萨宾娜,神秘的萨宾娜,让人疯狂的萨宾娜。她总爱戴着一顶男式礼帽,那得自于她的祖父,她常常赤裸着身体戴着它,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女性主义者,在各式各样的镜子面前展示自己,欣赏自己。她不同于他其他的情人,他们并不止有肉体关系,他们有灵魂的相互探讨,他对她感叹“生命如此之轻。”
 
  托马斯像一扇门,他为两位女性打开了门,使得陌生的她们有了交集。对与这个男人,她们心照不宣。特丽莎从睡梦中惊醒,脸色潮红向托马斯叙述她荒唐的梦境,她缺乏安全感,她知道他的浪荡行径,但她不能说服他,正如她不能说服自己。即使他也为她嫉妒,即使他们结婚,她始终不觉得安全,她敏锐地洞察着这个男人的一切。她甚至尝试着去体验他的性爱分离的理论,但那只能使得她更加的害怕与迷惘。
 
  特丽莎给萨宾娜拍了一组裸照。因为布拉格被苏联军队侵入,他们来到了日内瓦,特丽莎的新闻照片不被采纳,她被建议拍一些美丽的身体。这两个女性在不属于她们的城市里赤裸相对,我不知道当特丽莎透过镜头注视着的萨宾娜的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我清晰的看见她隐藏在镜头后的眼泪。
 
  特丽莎又回到了布拉格。她不能接受空洞的完全依赖的生活,她回到了让她有存在感的弱小祖国。托马斯追了回来,但一切都已经不同,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他们。特丽莎还是要离开。他们来到乡下农场,和见证他们婚礼的小猪呆在一起,还有卡列宁。安静地快乐地劳作过日子,然后是突如其来的死亡。
 
  影片结尾的地方,萨宾娜收到了他们的死讯。他们在一个大雨的日子,在小酒馆喝酒跳舞,托马斯像从前一样坐在桌边看特丽莎和别人跳舞。他们在小旅馆过夜,特丽莎站在托马斯的脚上跳舞,托马斯蒙住他的眼睛,走进六号房间。那真的是温柔的一幕,她的脚在他的脚背上显得那么娇小,脚尖还跳着轻轻点地的舞步,他们的步伐那么和谐。第二天开车回家的路上,她问他,你在想什么,他说我觉得我从未如此快乐。在活着的最后一瞬,他奔腾漂泊的灵魂终于停留下来。他们能够一直相爱。
 
  我总是怀念看这部片子,我喜欢它的男主演和女主演,我喜欢它的故事,我喜欢它的氛围,我甚至喜欢里面充满情欲的空气。我能感觉到爱的存在与分量,即使生命如此之轻.

 短评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4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8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死在彼时也不错。

9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10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18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20分钟前
  • 萬和生
  • 力荐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2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

25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29分钟前
  • NARUMI
  • 还行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3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35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

39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4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我喜欢萨宾娜。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43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还行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48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比诺什美人

50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

5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