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长大成人

喜剧片美国2010

主演:亚当·桑德勒,凯文·詹姆斯,克里斯·洛克,大卫·斯佩德,罗伯·施奈德,萨尔玛·海耶克,玛丽亚·贝罗,玛娅·鲁道夫,乔伊丝·冯派特,史蒂夫·布西密,柯林·奎恩,蒂姆·麦道斯,马迪森·雷利,郑智麟,杰克·戈德堡,卡梅隆·伯艾斯,亚历克西斯·妮可·桑切斯,Frank Gingerich,Morgan Gingerich,纳吉·杰特,琪娜·安妮·麦克兰,丹·帕特里克,提姆·赫利希,布莱克·克拉克,诺曼·麦克唐纳徳,Jonathan Loughran,杰姬·桑德勒,莎蒂·桑德勒,珊妮·桑德勒,丹尼斯·杜根,比利·康

导演:丹尼斯·杜根

 剧照

长大成人 剧照 NO.1长大成人 剧照 NO.2长大成人 剧照 NO.3长大成人 剧照 NO.4长大成人 剧照 NO.5长大成人 剧照 NO.6长大成人 剧照 NO.13长大成人 剧照 NO.14长大成人 剧照 NO.15长大成人 剧照 NO.16长大成人 剧照 NO.17长大成人 剧照 NO.18长大成人 剧照 NO.19长大成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44

详细剧情

  1978年,有五虎之称的少年篮球队在赛事中最终获胜,他们的教练罗伯特鼓励少年们去夺取更大的人生胜利。三十年后,五虎之一的费德(亚当•桑德勒 Adam Sandler 饰)已经是好莱坞知名的大牌经纪人,他和妻子莱克斯(萨尔玛•海耶克 Salma Hayek 饰)生活无忧, 孩子们养尊处优。这天费德突然接到告知罗伯特教练逝世的电话,于是匆匆赶回新英格兰,和当年的四位队友一起参加葬礼。今日的家具商艾瑞克(凯文•詹姆斯 Kevin James 饰)、娶得老妻的卡林(罗伯•施奈德 Rob Schneider 饰)、吃软饭的科特(克里斯•洛克 Chris Rock 饰)以及西吉(大卫•史派德 David Spade 饰)和费德五个家庭一起回到年少时生活过的湖边别墅,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被吵吵闹闹的日常生活淹没已久的珍贵情感……

 长篇影评

 1 ) FIFF21丨DAY6圆桌《长大成人》:一首来自“第六代”的冷门歌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Morning@西北化为乌有@DudeLebowski@Leo@大钊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六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来自内地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冷门之作《长大成人》,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3星,被忽视的第六代佳作。“朱赫莱”以精神父亲式的符号形象指引主角“长大成人”,并在虚无荒蛮的世界里坚定理想主义,最终幻觉中成功“复仇”。经由男主的步伐勾连起生动的音乐圈群像,对80年代摇滚乐生态的呈现优于娄烨的《周末情人》。然而明显的删改痕迹还是使影片显得残缺和断裂。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2星,男主长大成人的标志应该是最后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没有去复仇,一群人的成长故事勾连上时代的变迁。可惜对人物的塑造全部都浅尝辄止…..显得多少有些匆忙和粗糙,电影之外男主角消失的故事更加吸引我。

场刊嘉宾 Leo

2星,说实话我是很容易跟那个时代的发生的故事产生共情的,但是这部电影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每个桥段都让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疏离感。造成疏离感的原因在于好像那个时代就只有那些事情在发生了,这些事情反复被演绎,纵然再深刻也变得乏味了。整个观影的过程我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对于我而言,只能说这块儿钢坯没有被练成钢铁了。

场刊嘉宾 Morning

1星,我比较简单,就是不喜欢这类电影。在不喜欢的基础上,它几乎没有什么加分项,感觉都是扣分项,所以就低分了。

场刊嘉宾 大钊

4星,80年代的暴力与冲动,仁义使者“朱赫来”这名字多有象征意味,我可以在屠杀中完成救赎,也可以在有“朱赫来”的地方再次相遇,旧时代的摇滚已经消亡,让我们在有朱赫来的城市再次干杯。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是我觉得作为背景信息必须要去补充的(此处感谢@西北化为乌有 提供的资料),就是删改问题。通常来说我是觉得最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作品就基于它的面貌来看更公平,但《长大成人》经历过的一切本身就是巨大的不公平。该片于1995年杀青,中间经历了11次删改后于1997年问世,最明显的两个改动发生在开头淡化了一些时代背景的描写,以及原本的结尾并不是一场幻想、而是真的付出了行动再坐牢、出狱后继续游荡人间。当然改动还不止这两处,下一个问题还会继续说到。

所以这里想先让大家谈一下的就是,你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是否对删改痕迹有所感受?然后听完我的介绍之后,对比改动前后,是否觉得对电影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其实没有感受到删减….而且我感觉男主角最后没有把暴力付诸实践反而就是我能想到的电影里他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标志。

场刊嘉宾 Leo

同样没有感受到删减对原作的伤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感觉到了删改,最大的感觉就是我认为终结在复仇就非常好,导演刻意用了一个彩色转黑白的设计来强调那种暴力的突如其来,那一刻就是男主全片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长大成人的标志。

场刊嘉宾 Morning

剧情上不太有,但段落衔接的流畅性来说是有的,在我的角度看来,不算实质性的伤害。

场刊嘉宾 大钊

我比较明显的感受是结尾幻想那段,我相信是真的,且因为他这么做有高潮。后面的美化结局也没有说一定让片子拉跨了,我的观感是电影提供了俩个结局,且我都很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所以大家觉得结尾是真的发生了更好,还是止于幻想更好?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觉得各有各的好,但是我比较偏向是幻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倾向于真的发生,起码会更有力,情感更顺畅,而幻想结局,至少从电影目前呈现的来看,比较苍白,也比较仓促。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幻想吧。

场刊嘉宾 大钊

在不知道删减的情况下我认为那个幻想是有导演委曲求全的感觉,所以俩个结局都去相信。我的排序是这样的,暴力结局>双结局 远> 和平结局 ,我们看到的是双结局。我特别喜欢结尾那句,“让我们在有朱赫来的城市相遇”,满满的象征和理想主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个话题就是关于大钊一直有提及到的,田壮壮这个角色,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他的,我觉得他身上承载的精神寄托非常丰富,有关于父子的、有关于时代的、有关于《钢铁》意志本身的,大家可以展开谈一谈。以及还是延续前面的删改问题,其实在原本的版本里,男主角对田壮壮的寻找只是阶段性的,但在后来的版本里被加重和放大了,也可以说说你们觉得哪种处理方向会更好。

场刊嘉宾 大钊

?朱赫来是田壮壮演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笑死。

场刊嘉宾 大钊

厉害厉害,真好。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觉得这一切从田壮壮开始,最后也以他为终结,挺好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田壮壮这个角色带着一点上一个时代的那种很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相信未删减版本在前半段能有更多这种呈现,然后男主角就继承着这种精神力量去对抗下一个时代的虚无和颓废。

场刊嘉宾 大钊

我感觉现在的呈现已经是阶段性的了,对朱赫来的寻找。如果再去弱化肯定不好,朱赫来这个线很重要,精神支柱。最开始是主角“失败人生”的一个书写,这角色太过平庸,平庸得像我、像我们大多数人,深深体验到他的那种不甘、愤恨、懦弱,然后在这种成长书写下,朱赫来就活活像书里走出来的。

场刊嘉宾 Morning

我觉得这个角色的戏可以再少一点,没有现在这么实,我会更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这是这个电影比较特殊的一笔,因为通常这类题材的电影里,帮助男主角完成最大的精神塑造来源一定是女性。《长大成人》里也有两个对男主很重要的女性,但没有田壮壮重要。

场刊嘉宾 大钊

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这个片里的女性也很值得研究。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好直接和它1:1对比,但显然马小军的成长中,最关键的是米兰;《牯岭街》(也不好直接对比),最关键的是小明。

场刊嘉宾 Morning

一直是这样,到现在的这类电影都是这样。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盛夏未来》帮助吴磊的是张子枫。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所以我觉得这部是比较不一样的。《兔子暴力》帮助李庚希的是万茜,这里就非常特殊。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样来看,《长大成人》里我比较喜欢的女性角色,那个兰州女孩,更多像一个与男主同行的人,而不是指引。

场刊嘉宾 大钊

人物都塑造的十分丰富,尤其是两位同龄女性。只有那个反派男配比较单一没什么变化,因为这种人物的丰富变化和时间跨度之大,有拍出一种时代变化的感觉。

场刊嘉宾 Morning

但我就觉得朱赫来没有写得很好,只是一个设置,这很可惜。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确实,朱赫来在这里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物,太不立体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或者说他就是一个符号,如果把朱赫来纯当做符号、精神来看,我觉得就说得通了。

场刊嘉宾 大钊

是的,说是一个设置也是有道理,就好像是一个救赎者或者帮助者,完成任务后牺牲,但因为他本身承载了丰富的精神象征,甚至成为理想本身,就像我们说毛、说切格瓦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90年代的人都是很有理想、但不知道理想在何处的人,田壮壮的性质就是这样。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里他也是这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他的存在就是注定要被寻找、追逐、崇拜的,可是我们的一切寻找、追逐、崇拜是来源于,我们失去了它,这点要到时过境迁才能发现。

80年代的人是真真切切地触碰或者至少是以为自己触碰到了理想,可是80年代末发生了那件事……所以我看待这部电影一直都觉得是伤痕电影,我看得非常难受。开头那场地震不光是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地震,也是80年代末摧毁了很多人理想的心灵地震,从一开头就建立起了大家都是余震里的孤儿。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开始过度解读了吗?请注意尺度咳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个解读真的非常棒。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罢了,我对90年代的内地电影都非常有感情,甚至90年代的内地电视剧也是。那种精神面貌你不能粗暴地说今天看不到了,而是因为就是不一样了,那种面目模糊的、介于灰色地带的“混沌”,已经被擦掉了,今天国内不同阶级的一切烦恼都是基于具体的物质现实问题的烦恼。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所以暴力版本的结局里,男主就是在和那种精神缺失之后的畸形结果对抗,哪怕对抗的结果也是牺牲自己,还是要用尽一切去对抗。

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兰州女孩听的那首歌,是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

场刊嘉宾 大钊

这歌名有点讽刺啊,放在那个背景下。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请大家谈一谈对于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情绪的感受。我不觉得它是一种纯粹的消极或者丧,其实它是很踏实、很有力量的。但是结合后来现实世界当中的发展轨迹,男主的演员失踪、女主的演员吸毒至死,好像真的变成了一种很悲哀的情绪。其实这部对我更倾向于一部感受、情绪型的电影,所以我能理解前面有些人不喜欢,因为感受很私人。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种信仰缺失的悲哀,电影和现实可以对照着看,暴力版的结局里被男主刺死的两个人,蒋朋克和那个餐馆老板,一个所谓的“艺术家”,一个是发财腾飞的成功人士,在现实中可能真的从那个时代走向成功的人,就是他们。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现实和电影形成了对比,现实比电影残酷多了。

场刊嘉宾 大钊

所以需要电影来反抗、宣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们今天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的“理想”是“我想……”,现在的理想是“我要去做……”,我们今天说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恰恰现在这一代是留给“想”的空间最少的一代。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想做摇滚明星。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最后一个话题,我一般最后都是喜欢发散一下其他作品。我自己看的时候最直接产生联想的是《本命年》,因为这两部电影给我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情绪一模一样,还有一部电视剧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然后如果结合“青春成长”这个主线本身,可能更容易联想到声名大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包括你是否觉得它启迪到了后来一些内地独立电影的创作。

往前、往后都可以,或者也可以说有没有其他你想推荐的,关于描写90年代的创作。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娄烨处女作《周末情人》,拍的是几乎同时代的上海地下摇滚乐圈子,那里面的人物,也有相似的精神状态。主要是里面有贾宏声,还有小鲜肉时期的王志文,但是那个更多的侧重还是娄烨那种情感关系,也算是第六代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很多这类电影,都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有人想做果儿,我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也做,笑死。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感觉这部电影里男主角的成长相对被动,我自己去想的话,大概是《小孩与鹰》吧,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男孩,成长是不自觉的。

又想到一个我很喜欢的《捕鼠者》,青春伤痛电影,但也不一样,很难讲,我只能说在部分的情绪和情感上,这几部电影有点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还想到一点感受是,那个时代的电影里,你能看到个人情绪和时代情绪是一致的,今天first每年也有层出不穷的新导演,在讲他们的自我情绪、私人情绪,但基本都是非常碎片的、独立的、各自断裂开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所以说第六代之后也不会有第七代了。

#FIFF21#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成长如蜕 蛹化成蝶——电影《长大成人》阐释

      你还记得你是怎样长大的吗?经历过哪些人、哪些事?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末期,关于革命,早就因为历时久远而成为上一代的记忆,我们是红旗下隔了几代的蛋,革命、红旗、崇高都在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中消磨殆尽。反观上一代的成长史,他们赶上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经历了世界观、人生观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个最好的年代,也可以是个最糟的年代。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中的青年成长于八十年代,不管是年少时滚着铁圈、嚼着口香糖、听着邓丽君,或是玩着摇滚和行为艺术,总是在窥探着成人世界,并在某一天长大成人。
       电影《长大成人》的叙事主题是少年成长,主线是少年周青长大成人的故事,电影开头突如其来的地震正是隐喻蒙太奇手法,地震就是一次精神的断裂,这种断裂是代与代之间不可避免的,周青一代正是与上一代发生的历史疏离了,所以成长道路必然更加艰难。周青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寻找精神依托的过程。长城作为历史古迹,正因为它的牢固、雄伟和坚不可摧,所以象征着一种向上的人生状态和依存的精神底蕴。主人公登上长城,找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本书,也隐喻着周青一代从“铁”炼成“钢”的过程,同时也代表着一代青年成长的过程。
       电影以少年周青视角展开,周青是一个生长在八十年代的孩子,经历了四人帮倒台和改革开放,政治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邓丽君的歌也可以公然在街头飘荡。电影开头就是一场周青对父亲的叛逃,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周青的父亲在逗鸟,这时的父亲处于镜头的中间,象征着父亲的权威,父亲对儿子第一次改造就是剃头,却在周青的逃离下无疾而终。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市井小民,镜头的第一个画面定格在父亲在悠闲的吹哨遛鸟,这与以往的父亲形象不同,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男孩尤其如此,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周青的父亲喜欢逗鸟、喝酒和打人,并没有更深层次的精神继承,更多的只是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周青对于父亲始终没有崇敬和畏惧。周青的父亲并不是周青成长的榜样,更不可能成为其心目中的英雄。少年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引导者是十分重要的,男孩成为男人更多依靠父亲的角色影响,所以周青对剃头的逃离是对其父亲的叛离,也是对其父所代表的一类男性的否定。当周青发现父亲和发廊女的私情后,竟将父亲挡拒在车门外,甚至发出了一阵笑声,这更是对父亲的一次明显的拒绝。对于父亲形象的否定,正是周青寻找精神父亲和重构自我的第一步。
       也正是因为亲生父亲在精神上的断层,使得周青的成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他必须寻找到一个内心的父亲,来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这个精神父亲之一就是朱赫来,朱赫来第一次出现是周青被工头惩罚时,镜头随着周青的主观视角缓缓移动,在窗户的木栏之间可以看出周青仰望的高度,朱赫来强壮的体魄成为父亲力量和勇敢的象征,朱赫来打抱不平的表现更像是一场英雄的表演。精神父亲之二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英雄人物保尔,这个饱尝了生活苦难的人物,是个完美的英雄,他在战火和现实生活中炼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的性格,即使最后全身瘫痪,仍然能战胜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这种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理想的坚持都深深的打动了周青,所以在被迫离开自己的理想时(乐队的解散而成为一名锅炉工),周青在体力劳动中燃起了生活的热情。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其实朱赫来和保尔对于周青来说已经精神同构了,朱赫来给他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个时代的故事时,周青已经被那代人所拥有的高昂的激情和精神所震慑,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朱赫来总是在夜里独自一人抽烟、看书、思索,但周青已经将朱赫来看做是现实生活中的保尔,所以朱赫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保尔。周青随即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动力,并转变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观,充满力量和斗志的生活和工作。导演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来完成朱赫来形象和保尔形象的重叠,周青看到书的残本,到最终在朱赫来处发现了全本,象征着周青由起初人生观的稚嫩和不完整,到最后形成了统一。最明显的一段,莫过于将朱赫来的骨头植入周青的身体,为什么不是亲生父亲的骨头植入?朱赫来的骨头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男性的力量、权威和一代人的精神理想,父辈的骨头长在下一代的身体里,这里的肉体弥补,正是给心灵残缺的青年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男性血液。一到下雨的天气,周青的骨头就隐隐作痛,这不仅是催促着少年不断找寻精神的完整和人生的意义,而且更暗示着这种硬性的移植所造成的创伤,外在精神的植入总是要经过一个自我融合的过程,所以成长总是会产生阵痛,阵痛就是一次成长的蜕变。影片中周青一直在寻找着朱赫来,其实寻找的过程就是他确认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成人”的过程。
       除了父亲的角色,电影中还穿插着讲述了一类人,他们是周青的同龄人,他们一直伴随着周青从少年成长为青年,以他们的成长作为周青成长的对照。首先是纪文,纪文作为周青青春的启蒙者,是个叛逆、新潮的青年,他最早拥有了很多人向往的吉他,也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女朋友,甚至组建了代表一类理想的乐队,这些都是周青所向往和崇拜的。作为一个引领社会潮流的人,纪文是耀眼的,他有着少年所羡慕的一切特质,不羁、骄傲,甚至是狂躁的情绪,但光鲜外表下是一颗冷漠的心,他对付绍英没有爱情,对乐队成员没有兄弟情,永远只奔着自己想要的而去,这个自私、冷漠的灵魂一旦为周青所洞察,周青就彻底产生了反抗的情绪。于是才有了周青拿着枪前去复仇,尽管这场复仇在枪的走火和周青的被打下落幕。其次是小莫、蒋朋克、ET之类,这类人似乎占据着青年人精神的居高地,这类青年剃着代表流行的发型,喝着啤酒,啃着药,玩着看似高级的行为艺术,在酒吧里演唱着“我忘了忘了在睡觉,也忘了忘了我为什么想笑”这样实际看似前卫现代的歌曲,实质上充斥着精神的虚无和生命的苍白。正如周青所说,“我发现我跌入了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子,这些人原有着健康的身体,但失去了健康的精神”。他们天天都在装模作样,他们不知道理想为何物,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为摇滚、嗑药就是现代生活的本质,其实他们都在虚度青春,这种“自由”更像是一场对自我的放逐和丢失。最令人震撼的是,小莫喊出了一个真相,“满大街都是我兄弟”,导演将这种精神的萎靡直指当时的所有青年,也指出了一种真相,就是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多数青年都是这样,被现实生活抛离,被颓废和无意义所裹挟着,不是前进,而是退后。他们要么就是纪文一类,在社交圈可以混的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利益的疯狂追逐淹没了崇高的理想;要么就是ET类的整日摇头换脑、无所事事,在颓废中浪费人生的美好时光;要么就是小莫类的茫然无知,跟着一伙人瞎起哄,最后无辜陷害顶罪,锒铛入狱。周青在看清这类的人的实质内心后,选择了拒绝和逃离,他向小莫说,“以后少带我来这种地方,哥们儿见多了”,拒绝像小莫一样生活;他对ET说,“少跟我玩颓废,我看见你就想吐”,也否定了ET的活法;虽然周青依旧不认同纪文的生活方式,电影却借纪文的嘴说出了所有这类人生活的本质,“其实你跟街上走的那群傻帽一样,跟我似的,凑合活着吧”,纪文也许是看透了现实,却无力反抗,只能“凑合着”随波逐流。这群精神“垮掉的一代”,就是我们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往的崇高和神圣被瓦解了,他们无意再回顾;面对西方价值的全面冲击时,又无力抵抗,最后只能走向意义的虚无,抓不住生活的本质,只能在现有的迷幻中麻痹自我。周青逃离这精神空洞、青春苍白的群体,也是在拒绝精神的无力,所以他一直寻找着朱赫来,其实他是在寻找英雄般的气质,想用朱赫来精神重构自己的肌体,成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周青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女性形象,由始到终周青的母亲都没有太多镜头,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母亲的缺位,母亲本是少年爱的启蒙和性的启蒙的引导者,电影中的付绍英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她身上有着母亲的温暖性和情欲性,付绍英在抗震帐篷坐在周青的对面,镜头从她的脚移动到她的脸,就构成了少年周青的所有性幻想,这里的爱有情爱,还有难以言说的姐爱或者母爱。这次对爱情的萌动和朦胧是极其美好的,少年的纯真幻想最终还是打破了,付绍英子对着周青不屑的说,“别以为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啊”,原来年少美丽灵性的初恋女孩已经成为一个世俗平庸的女子,周青拥有美好的面容和青春,却没能成长为一朵健康的“花”,真让人唏嘘不已。第二个就是周青在德国遇上的一个女孩,他只提过一次,德国人教会了周青弹琴,也教会了女孩吸毒,她跳楼后差点没命。我们可以猜测,周青为什么会去德国,可能是去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联系吉他,但也许是他想逃离当下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的一次长途跋涉。那为什么没有和这个女孩在一起,也许他们两个的精神是背离的,所以最后周青选择回来,回来寻找朱赫来,寻找一直以来追寻的英雄的精神,还有一份有意义的爱情。影片中的兰州女孩,是周青的另一个影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她和周青一样,也寻找着生活的力量。兰州女孩经常听的歌曲是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歌曲中反复唱着,“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传达的就是她的生活状态,也是很多青年的生活常态,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在飘来飘去中忧伤着想着未来。她是孤独的,周青又何尝不是,兜来兜去,还是一无所有,当看到他们两个互相依偎的时候,是最美的画面,两个孤独的人,他们不问对方的过去,因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虽然来历可能不同,但内在精神气质上却是统一的。
       电影最后的结尾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是结局的不明朗,周青在打听到朱赫来的故事后,做了一场白日梦,梦中他拿着刀砍伤了强奸犯经理,并且戳瞎了他的眼睛,最后在举手投降的时候他露出了笑容,这场对于朱赫来精神的膜拜仪式本来可以成为全片最好的结局,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愿望,周青一直希望能够成为朱赫来那样的英雄,但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英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逃离了颓靡的人生,却还是无法抵挡精神的无力,理想只能是理想,现实还是依然强大。电影最后介绍到强奸犯接受了法律的制裁,而周青也和兰州女孩约好在有朱赫来的地方汇合,我觉得这个结局使得电影最后怪模怪样,周青到最后还是没能成为一块成功炼成的钢铁,他不是朱赫来,他不是保尔,他只是一个青年,追逐着形而上的意义,但这样的追逐还是让人觉得感动,少年在蜕变时总是要经受精神的考验,才能长大成人。其次是朱赫来的形象有一定的类型化趋向,朱赫来经历过政治的动荡,后来被刺瞎了眼睛,又被爱人抛弃,这其实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物,他在现实中一遇到了如此多的困境,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在他身上造成任何可见的伤痕,也是十分不可信的,要知道苦难有时可以成就一个人,但也可能异化一个人。继而我们还可以追问,周青所追寻的就是朱赫来一类人的理想,其实朱赫来代表的是不是真正健康的理想和意义呢?这种理想和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碰壁,会不会也是一场虚无?影片都没有再深入下去,而这种质疑是可以进行下去的,导演没有告诉我们。
       电影《长大成人》展现的就是一个少年的精神成长史,故事却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突然记起关锦鹏的电影《地下情》,周润发为什么揪着电影中一干人等做朋友,他说,“我快死了,我想看你们,怎样浪费,与我一样,浪费自己的生命,感情。”对生活的无知与无力是最恐怖的,正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才要活的像样,回头想想,我们是如何度过我们的青春的?有没有在浪费着生命?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现有的社会中,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电影展现给我们的是周青的人生,当黑暗中面对自己,你选择成为小莫、ET一类精神萎缩的侏儒?还是像崔健所唱的,敢于回去砸烂那些破盒子,回去撕破那个烂旗子,追问盒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

————已经发表在2012年《读写月报》上,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3 ) 成长的困惑,人性的复杂

我看过这部电影 2015-01-11 修改
我的评价: 推荐
演员演技不怎么样。但是我喜欢电影的内容,成长过程中一直无法准确定为自己的坐标,你以为你是英雄或者狗熊,其实你什么都不是。萨特说过,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究竟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一直倒现在我都不知道,善良与凶残,真诚与虚伪,勤劳与懒惰很多很多的对立有时候发现都存在。 突然就想到国产电影(夜车)里的女警察,很难说她是什么样的人,一方面维护法律的尊严,一方面又纵容和羡慕隔壁舞小姐的美貌与放荡。人真的很复杂,一瞬间见的恶魔就可以让你沦陷,一瞬间的天使也可以成就你的伟大,不要简单以一件事来界定一个人,要宽容,要理解。成长的过程漫长而迷惑,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就可能成长为舍呢样的人。

 4 ) 其实不是个东西

07.16.04.The.Making.of.Steel.1997.SUBBED.DVDRip.XviD-iMBT
长大成人
导演:路学长
主演:朱洪茂 朱洁 田壮壮 吕丽萍

  这部第六代导演执导的著名禁片在民间的名气一直很大,但最近经过屡次修改后才终于通过审查,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看过原版,但这部修改后的电影并不是一部令我很满意的作品。

  片子看到半截的时候,就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部反映成长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两者的差距是显然的。《长大成人》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对社会的批判上,这使得对影片中那种糜烂生活缺乏体验的观众并不容易产生代入感,而前者注重于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刻画,暴力的倾向,被压制的情欲,这些都很容易在每一代的观众心中获得共鸣。

  不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想谈一下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周青在发现杀害他的恩人的凶手之后,他拿起尖刀,冲到凶手所开的饭店复仇,在收银柜背后是一场血腥的搏杀,正义终得伸张,恶人终得报应。
  但这一切不过是周青臆想中的场面而已,在现实中,他依然卑微的活着,面对凶手他只有退缩。
  据说这个结局是导演在电影审查的压力下作出的修改,最初的版本中,这一刀是实实在在的扎下去了的。这一变动还招来过不少非议,但是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一修改,使得主人公完成了长大成人所必须的洗礼。忍耐,接受现实,这是主人公最后学到的东西。

  影片中,付绍英面对周青的纠缠说,“不要以为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这一句话很精到的点出了主题,把周青自以为是的英雄情结击得粉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扮演付绍英的演员是个小美女,说出这句直刺心窝的话的时候,眼角眉梢略带着点笑意,害得我连着看了四遍才能继续往下看下去。

  其实又何止“不是个什么东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尾,马小军等人都已长大,坐车兜风的时候跟傻子打招呼,傻子回了一声响亮无比的“傻B”,这一声呼喊真的每次都能令我如痴如醉。它以最后致命的一击,完成了对整个成长历程轨迹的描绘。

  在《长大成人》中还有异曲同工的一处,周青的一个吸毒而沉沦的朋友在恍惚中大喊,“满大街都是我的兄弟”,作者批判的意图同样是明显的,但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导演让主角远离了这些所谓的“兄弟”,他让主角自始至终保持着清白,始终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加以批判,这大大削弱了整部影片批判的力量,他哪怕将主角隐隐约约流露过的一些动摇和彷徨仔细刻画一下也好,但导演没有,他骄傲的将主角,亦即将自己与所批判的对象撇清,这很难让人满意。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但远不及姜文那部天才之作,作者缺乏克制的愤怒情绪影响了他的表达,而自视清高的骄傲影响了他的力量。

 5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今天来谈谈已故导演路学长,和他的处女作《长大成人》。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刚刚辍学半年。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卡拉是条狗》,印象很模糊,也根本不知道路学长是谁。这个人是王小帅的同期,好像还挺牛的,我竟然没听说过这个人——当时这样想着打开了网页,最多带着一点点对逝者的敬意。看了《长大成人》之后,才有些震惊。那时候仗着自己看过不少片子,挺没羞没臊地持续自大着,这一耳光还是挺到位的。

我们这一代人,遇见这样的片子的机会很少:有地域和时空上的距离感,却感觉很亲切;手法上都是正经学院路数,构图严谨,运镜流畅,选题和视角却很老辣;总让人忍不住意淫,这里和那里,如果让我来操作一下该多好,其实是因为片子本身伤痕累累。这样的电影我后来还看过一部,是蔡尚君导演的《人山人海》。不过蔡导已经很幸运了,被缝一大块儿肥肉上去,终究比不上抽筋拔骨。

看完之后我就码好烟酒去找我爸聊了。路学长在他的“第六代”同窗里,应该属于不太显山露水的观察者型选手,这样的人往往越有才华越内敛,反而朋友圈和眼界比一般人更广,看这个社会也更透彻。我们身边应该都有这样一个同学或者朋友。他们平时心里藏着的看法通过文字,电影等别的途径表达出来,杀伤力尤其猛烈。“我发现我跌入了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子,这些人原有着健康的身体,但失去了健康的精神。”“少他妈跟我在这儿玩颓废,看见你就想吐!”这类对于九十年代前后,摇滚圈子污浊一面的批判,便是其眼界之深,痛击要害之狠的佐证。

但这只是个人体会。还记得当时我爸抽烟的样子,这个导演很不容易,这个片子也很不容易,他说。更详细的大家可以去找一下程青松老师对路学长的访谈。一个人长年受肾病所扰,拍出这样的作品,送审三年,修改十余次,所忍受的煎熬旁人难以想象,更不合适大书特书,只在下面几处引述一下。

“我爸是个剃头的,技术堪称一流,这些是他早年带点朋克风格的作品。”这是开场白,尽显语言功力。像这样开头点出人物过往,是比较现实而残酷的做法;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是“一直以为我爸是个平凡老百姓,突然有一天发现他以前是玩朋克的/混黑道的/专门捡孩子的”这样的剧情。于是周青(男主角)的父亲注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七八十年代老大爷的形象,他人生最光鲜亮丽最朋克的几页已经翻篇儿了;作为父亲,他的权威仅由儿女对他的畏惧构架而成,其中崇拜的缺失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盘活了片中的人物关系:这份崇拜从周青父亲这里流失,但又在一个强健而正直的火车工人那里找到了归属。相比较之下,《老炮儿》里李易峰对六爷的反抗情绪和对母爱的缺失都找不到出口,爷俩喝两盅就强行解决了矛盾,我觉得并不能怪李易峰演得不好。

周青在废墟里找到的半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加速了崇拜缺失对他的影响。对于纪文这样玩最潮的音乐,泡最漂亮的妞的先锋人物,周青本应是羡慕甚至崇拜的,但他一直对纪文的自私霸道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罕见的自我意识很强,以保尔柯察金为楷模的主人公,周青遇到了他的朱赫来。在体魄强健,三观极正的朱赫来那里,周青的崇拜和效仿的对象得以代入,身上的戾气和胆怯被克制和洗净,由此人骼得以完整。纪文和朱赫来代表着每一个男孩儿成长史里的两个重要符号,敌人和楷模;这两种人在电影里看似优劣分明,现实中往往很难分清。更加残酷的是路学长还原的现实,坏人越来越难以界定,好人往往难以善终;正因如此,我们选择敌人和楷模的标准,越来越难像周青那样始终如一。

电影的前半部以朱赫来的不辞而别结束,转眼已到八十年代末,其中的断层难以弥补,但凭心而论已经处理得很好了。

周青从德国回来,没有朱赫来的音讯,反而遇上了纪文,和发小一起再次在纪文手下做乐队。都是命。正如周青所说,纪文这个“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人”西装革履地活到了现在;而他曾经最好的朋友小莫,则陷入毒品和滥交的泥潭不能自拔。路学长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为肾炎复发,病倒两年之久;而成年周青的饰演者朱洪茂,则是他多年的好友,也是圈内知名的吉他手。可以说周青在八十年代末北京摇滚圈的这一番经历,其中的迷惘惊诧和麻木,都源自路学长和他朋友们的亲身体会。对摇滚和大麻文化的盲目吸收形成了这个不知所谓的狂热圈子,三教九流可以随意混入;不知为何,蒋朋克这个把洗脚和卖白面儿当作行为艺术的脏逼总让我想起今天的某个胖子。

说实话,《长大成人》全片各种抽烟吸毒和械斗的镜头看得我都有点诧异了——过审十几次都这样了,原片得多硬核啊。确实从今天的审查标准来看,所有所谓“不堪”的场景都得到了完整甚至露骨的展现,周青经历过这一切,他的发声批判也站得住脚,这也算是广电和导演个人的一次紧密合作了;片子不用出走国外,也不用潜伏地下,从最后顺利公映反响热烈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差强人意。我们几个学生再次重看的时候,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硬伤。虽然结尾处的白日梦部分可以截去,但那也只是个人喜好;毕竟宣扬正能量的结局我们已经见得多了,何况转场手法也挺机智的。

现在孩子吃肥肉都嫌腻,不懂猪油那个香。这么比喻好像怪怪的。

周青从德国回来,一直怀揣着寻找朱赫来的使命感——对于一个陷入精神困境,为生计发愁的青年来说,这样的使命感过于正面,过于无私了。按照路学长的原话,“你对另一个人曾经有过的需要在多少年后可能某个时间回想起。或者在某种心情下,会突然想到”,而不应该是一个持续寻人的过程。朱赫来的线索成就了连环画与吉他对决的延续,也成就了社会光明面对黑暗面的掩盖。这多少说明了九十年代广电审查的骇人之处,他们能够潜入原片摸清脉路,并真正地把旋律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一处我们应该能够察觉到,当周青找到吕丽萍饰演的朱赫来旧爱,撕开照片换取那一滴眼泪的时候,这里算是一个情感点,但全片几乎本色出演的朱洪茂似乎没有把握住。

也许对于路学长来说,一直苦心营造的半纪录片式写实风格到这里已经被破坏。现实中一个人成长阶段得到的引导和助力是短暂而有限的,所有正确的方向和虚妄的春风都无法依靠。朱赫来原本只是这漫漫长路一小段上的引路人,他被适时抽离了周青,只留下一截腿骨;周青实际上是自己一路磕磕碰碰走来的,可能下一秒他就会坠入深渊,但他依旧是凭着自己的信念和准则在横冲直撞,磨损并重塑自己的肉身,如此长大成人。

读到这里,你是否能设想路学长导演是如何为上述种种而心焦,与审查抗争十余次,十余次修改自己的心血,最后依然努力呈现出一部结构完整,剧情明晰的电影。 相比而言《老炮儿》,剧情,人设,历史因素都可以不谈,单说TFboy那个毫无意义焦都不给对上的镜头,甭管你管虎有多不乐意人家有多死乞白赖,那都是对演员和对观众的双重侮辱,更是对自己创作的不负责任。

最后送给你们路学长导演的一段话:

“其实我特别想做的是《长大成人》之后我自己写的本子,拍哪一个并不取决于我。我觉得国内在院线方面应该照顾国产大片之外的影片。如果没有这个渠道的话,我认为中国电影会慢慢地越来越有问题。而国外这样的院线很成熟,而且需要大量的片源。那么我们拍的所谓独立电影,就只能在国外放映。我画画的时候,画得不好往床下一扔,可以一辈子不看;我学电影的时候就觉得电影一定要给观众看。从良心上讲,如果我拍的电影中国观众看不到,我觉得那没有意义。我可能也太较劲了。”


仅以此文纪念电影相关所有逝去的人。两处原话引自《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先锋电影人档案——生于1961~1970(程青松、黄鸥著)》(2002年出版)一书中程青松对路学长的访问





如果喜欢,可加微信公众号。
<图片1>

 6 ) 总有一个人,适时出现,刷新了你的三观

    看完这片子,单曲循环了逼哥的《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跟我说话》,竟莫名的感动。
    我太喜欢这个结尾了。 两个人各自从北京和兰州出发,在有朱赫来的地方集合。
    生命中,总有这样的人,在适当的时刻出现,从此刷新了你的三观。 对周青来说,纪文是,付绍英是,朱赫来是,蓝眼睛是,兰州女孩是。
       一辈子很长,本来并无什么追求,要不是那些人打入了生活,用描述勾起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也许只是这么平静的活着。















只可惜。。。男女主角在现实里的结果都不好。

 短评

信仰的崩塌、继承和复仇。隐喻丰富、意向丛生的一部杰作。

6分钟前
  • 力荐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在寻找一个样本,来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样本可能是各种新闻和文艺作品里的人,也可能是在生活中自己身边的某一位。而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样性,有时会让年轻人感到困惑,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百分百的好人或者坏人,它也不一定会直接指向一种美好或残酷的人生。可能在不断的迷茫和拉扯中才慢慢意识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长大成人的过程。而反观现在这个时代,猛然四周望去,“样本”本身的多样性仅体现在标签化的增加,而真正思想的宽广度则大大缩减。我们已经进入了一段平庸而失去浪漫的年代。

10分钟前
  • 徐大仙!
  • 推荐

我很想知道没有做删减改动的原片的样子,当然必须向这部第六代导演的禁片致敬,我觉得所谓艺术家一辈子的功课就是锤炼自己的感情,嗑药或者异常行为并不是无法原谅的事情,那是他们深入挖掘感情的一种渠道和方法,导演更多并不是倾向于个体,而是整个社会当时的风气,保尔柯察金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12分钟前
  • 或许吧
  • 力荐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青春符号。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记录和喃喃自语。

17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这电影看得挺让人伤感的。可能因为事先知道男主的扮演者朱洪茂(贾宏声是他的朋友)已经失踪多年,看完查资料才知道女主的扮演者朱洁97年就因为吸毒过量死掉了,而另一位女主的扮演者罗军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她的任何信息……2010年郑钧发过寻找朱洪茂的微博,小柯评论说:“在生命里走失了很多人,大多都是天才,最后剩下我们这些碌碌之辈。”我被这句话给击中了。也许真的只有一些低密度、低能量的人才能安然无恙地活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被注视的目光给宠坏了,从来都不会介意抛头露面这件事。

19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高中时就想看的片子,终于在昨天和今天看完了~~打断我的是C的电话~~但是我觉得挺好,感情一点没有裂痕~~这样一个冷峻却温暖的故事,仿佛那个我从来没有经历但不知道为什么格外亲切的青春。

2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长大成人》《北京杂种》《周末情人》这三部电影气质好类似啊。归结起来就是: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好。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这大概就是上一代北京土著被埋葬在锅炉厂和地下俱乐部的所有青春吧……原来结局被改了,难怪觉得有些2,突然就社会主义主旋律了……主要演员后来都没演戏了,只可惜了那个还没来得及就香消玉殒的爱新觉罗后裔……我特么也烦土著,少得瑟

26分钟前
  • 力荐

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中国的好电影

28分钟前
  • 豆瓣天后董小姐
  • 力荐

①.记得是曾经为了考北电自学电影知道这部《长大成人》的,然而时隔多年才终于突然观影了;②.文革末期蛮多情节断断续续、感觉缺乏来龙去脉,导致叙事有些跳跃,让我不太满意,倒是八十年代的戏份比较渐入佳境;③.绍英家的沙发上好像是「蓝色中龙猫」毯子?④.结尾的白日梦联想到《恐怖分子》;⑤.有时觉得自己睡觉睡久了没醒来看电影有点“荒废”,然而在精神状态不好甚至昏昏欲睡的情况下观影感觉还不如睡到有精神了再来看,也省得我还得再花时间重看。……

3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如果不是因为审查的阉割,就该是五星的片子,对标一下同年的《香港制造》,路学长可惜死得太早了

33分钟前
  • 轰洪哄烘🚌
  • 推荐

就像其它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一样,全片充斥着自恋、矫情和虚假,不光剧情东拼西凑,甚至连基本的情绪、感悟都是抄来自欺欺人的。

36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路学长被长期忽视的导演。 体制下的牺牲品。

37分钟前
  • Rocky
  • 力荐

那是,过去时的、古典的、垂垂死去的肉身父权;与,在八零年代末,年轻主人公自我重构的精神父权,两种父权落差出的青春历程。那是场不可逆转的英雄梦的白日梦,它辩证地告知了我们,主创如何技巧地规避政治不正确,又,让我们重新审视主人公留给我们的精神白日梦。

40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朱赫来这一角色的塑造让我对田导有了改观 我就知道 只要gdzj还存在 就拍不出绝对的残酷 这点 不怪路导 好片 但我敢打赌刚看的不是完整版

41分钟前
  • YT
  • 力荐

“少跟我玩颓废,看见你我就想吐。/那些人都有着健康的身体,但是失去了健康的精神。/你觉得像你这样活着,有意义吗?/我就是要你这滴眼泪。”钢铁还是废铁?每个人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成人。

4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1.姜文、路学长这些人的青春回忆都是标准的直男视角,作为影片核心的少年的欲望如出一辙地由偷窥妖艳成熟的少女开始,用的都是好莱坞将女性客体化那一套语法,无条件地赞美自己的性冲动,咱们那时候的作者电影是对自己不加反思的作者电影,现在八成也是,太把自己的欲望当回事了

47分钟前
  • 安托万
  • 还行

灰不溜秋的,有点乱,那股气能触动人。家里也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下次回去翻一翻。对保尔偷枪那一段比较有印象,还有那个嫁给资产阶级的冬妮娅,和保尔一起钓鱼时多美丽。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还好最后的那场暴力是他的白日梦,我私心里认为理想主义者还是在内心的宇宙中导演理想世界好了。明明朱洪茂演技不怎么样,但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他为原型写的,他演出来偏偏是那样动人心。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他拼狠劲推小推车烧锅炉的样子,他有点流氓样又正经阳刚的样子。我无法抵抗他的魅力,致命的吸引力,像磁石,甚至不知道为何共鸣如此强烈。他不帅,我偏偏喜欢这个消失了的人,各种不堪的人。不要和我玩颓废,以他为鉴。

49分钟前
  • 周青
  • 力荐

总感觉路学长这部片子是在骂第六代导演别再装B了,该长大成熟点了。

50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