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黄树立

导演:黄树立

播放地址

 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23:05

详细剧情

  从纽约重返故乡温州,以摄影机的距离,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那个母亲眼中「不正常」的儿子。镜头捕捉之外,就与母亲来一趟搁在心头已久的对话,是责备、是抗拒、是失望;在她回望之时,试图寻找接纳与爱的可能。

 长篇影评

 1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六零后的母亲

“人生并不是一个模版”——孩子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那样呢” ——母亲

“因为那不是我”——孩子

“我和你爸花那么多钱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我都不敢想,越想越疯,我跟你爷爷怎么说,跟你舅舅,大姨怎么说,别人该工作的工作,该结婚的结婚,你哪里做到了?”——母亲

“所以你就像我依照着你的期望活着?”——孩子

“那也是正常的,你的人生才是正常的,才是有希望的”——母亲

“那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有希望?”——孩子

“你有什么希望?”——母亲

“过得开心”——孩子

“所以你开心,你走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道路,你想想我养你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你什么都没有吗?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吗,我真的生出怪物来。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啊……(哭声)那么听话的小孩子,我后悔了,我做了什么,都是我的错,这么乖的孩子。”

“你没有错”(哭声)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我不想让我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when I look at me,It's me. A child who keep searching.——director Shuli Huang

这部电影,它独特之处在于,孩子与家庭有有联系,孩子无法独立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没有妥协,因为他没有资本去生活,短片里的很多独白显得矛盾,但依然不影响整部影片传达的八零后孩子的母亲的思想与新时代的碰撞,八毫米胶片拍摄出来的朦胧感与颗粒感觉太过于真实了,其实也就是那一代的母亲正在被淡忘,回家看看母亲吧,不管你有多恨她,记得看看她,别怪她,她其实背负了太多太多。#第七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中国大陆)

 2 ) 我和你,在夹缝中对望

夏令时开始了。时间莫名缩短了一小时的夜晚,我是和新男友C在新家同新床新枕头度过的。放映在一点钟,本还觉得早上时间挺多,不想一转眼就到了十一点。Central Line 这周末不开,匆匆下楼吃完早午饭后便坐上公车往市区里去。

看完电影,我问C对最后一部片的感受,他说片子很美,但是感觉这个妈妈是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了。出乎我自己意料的是,我的第一反应居然和他很相似——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错愕和困惑,而不是心疼和感动。

去年年初回国之前,早早规划好回去之后要向妈妈出柜。动机很简单:我觉得过去的几年里,我和她的隔阂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远,出柜是我能想到的解决这件事情最轻松最容易的办法。隔离的十四天,我找了几十篇出柜经历文(还专门整理到了当时刚刚开始启用、并希望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notion上),然后开始用我妈最爱的媒介——书信——来实施我的计划。

开始的四页纸,我先讲述了一下自己写这封信的动机,大意就是我和你从前有多亲密,这些年我感觉开始同你多么遥远;我希望这封信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到从前的那个状态。

在第五页,我决定开始正题。写下“我是同性恋”几个字,用了我大概一刻钟的时间,揉掉了十好几张稿纸。几张是因为字的大小不一,几张是觉得某一个笔划不够直,更多的是因为之后不知道之后该如何继续下去。终于在,我认定自己可以在某张稿纸上继续我的信件,然而很快,这张稿纸就被“对不起”三个字填满,但我又不知道写完“对不起”之后我还能写些什么。就在我呆坐着的时候,我忽然感受到无比厌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这么多抱歉的情绪。我做错什么了吗?我们做错了吗?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痛苦、会这么痛苦?这个过程里到底有谁受到了伤害,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了伤害?

片子里的妈妈给出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你没有在做正常人,你让我没法光宗耀祖,你让我没法给奶奶爷爷姨妈舅舅一个交代。片子里的妈妈说,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子运作的。片子里的妈妈说完这些话之后又开始责备自己。

道理真的很简单也很老生常谈。全球化的浪潮,世贸组织,新价值观的出现和生根。他们是先受到冲击的一批人,我妈带我长大的时候读了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德国教育家的育儿经,支持和爱、给孩子自由这些关键词,她一直在引用、在标榜;我们成长的时候理所当然地相信着、接受着,并享受着这些东西,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她们在说这些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同自己想法之间的错位。这个错位,就让我们成为了夹缝里的人:我们真诚地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给她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我们也真诚地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

但是这样的夹缝还有很多。C对这位母亲的不解,是我同C之间的一道缝隙;我在两种态度、两个世界中的摇摆,让我和自己之间也都产生了裂痕。

隔离结束,我从上海回到海口,信在那天之后一直没有继续。同妈妈和另一位阿姨的饭局上,我的一个小小措辞,在第二天引发了我们的一场争吵——我恍然意识到我对出柜这件事情进行了太多浪漫化的想象,而我们之间的隔膜,远非借此能够打碎的东西。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从她那里得到我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的东西。我的出柜计划就这样搁浅了。

但当我们争吵到顶点的时候,我决定把那封信的前四页交到她的手中,告诉她我真的很希望能够和她回到曾经的亲密。这是我们在那道夹缝两端的对望,如同片中妈妈每一次对着镜头的微笑一般。

除了望向彼此、望向自己,好像也没有更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能够望向我,可能也就够了吧。

 3 ) 我不理解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4 ) 碎语:我们至少都曾被内心的情感所击穿

其实我是蛮挑剔一人,很多被打高分的学生短片在我看来都审美贫乏(更多的是主题上的而不是画面),但这部直接给五星鼓励一下导演吧。(其实我之前觉得他给导演系毕联拍的《湖贝不再》摄影上有点程式化的用力过猛)。

相对于戛纳另一个Vlog短片,这部姑且你可以刻薄地说它是超8mm胶片Vlog?但它的影像审美非常电影化的,我可以自由跳跃地从开篇的声画处理联想到《正午显影》中的鬼魅开场,斑驳绿影中山野漫步里去跳接河濑直美早期的森林影像,或者是从迁徙与放逐人生串场回溯起杜可风的异乡人身份,但拍伴侣时的亲密感觉联想起安迪·沃霍尔的实验影像或是南·戈尔丁的私影像等等。

我可以不去care导演或许没有指涉任何作者或是规避任何可能性的互文本,其实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的性别表达,但我又不关注这个欲望本身,而是她/他和家庭、伦理及人际关系之间的扭曲裙带,母亲的哭声惊悚却又无奈,我太知道活成父母/正常人眼中的怪物是怎样的感觉了。尽管我本人钢铁直男,但我没有一刻觉得导演有矫情的嫌疑,也不想做情感价值的判断,因为至少我相信导演在拍摄本片的初衷时是被他内心真诚的情感所击穿。

 5 ) 这个梦我不愿意醒来

不得不说,超八复古胶片真的很棒,就像重拾一段摇摇晃晃的梦,这个梦如此耐看,如此私密,如此真切,如此刺骨,如此让人共鸣。单一价值观浸染下的东亚文明,代际的隔膜与撕扯,自由与传统,多元与主流,总是在不同的城市和家庭,产生碰撞,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下的我们,自然都懂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相处模式。

某种程度上,那些独身、不婚、丁克,所有他们眼中不正常的,都和黄树立是是同一类人,不被主流认可,行走在所谓边缘的地带。看第一遍时,作为35+依然单身的我被他的处境和遭遇打动,我想起了自己,也想起了身边那些喜欢男生的他们。他们的故事会是怎么样,应该也跟黄树立的故事差不多吧。应该也经历过无数次挣扎,内心的煎熬,与亲人的斗争,撕扯,直到双方都没了力气,抱头痛哭吧。

有谁规定你要成为谁吗?

我不喜欢,谁也无法改变。

一定要结婚生子吗?

爱真需要理由吗?

我才不爱管别人说什么。

我要做我自己。

我喜欢的需要经过谁的同意?

在豆瓣看到一张图,粉笔手写的字体,充满愤怒,也充满力量,反叛和不甘。我想起了我身边的同性朋友们,以前在朋友圈我经常给他们点赞,我觉得他们特别勇敢,敢爱敢恨,而我就比较怂,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更多时候是沉默的,在北京曾经认识过好几位北漂,似乎他们也只有离开家乡,在北京才能获得自由,获得包容。

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广告公司的前同事,他个子不高,非常的时尚,我记得15年他就开始玩直播,他们玩什么家族,家人们,这些网络概念,可能是因为他,我对同志群体的印象非常好,我觉得如果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他们更超前,当然古代也有断袖。

第二位是一个小胖子,他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约在鼓楼蓬蒿剧场附近见面,姗姗来迟的他原来是去约会了,他好像约了一个男朋友在附近,跟人家匆匆见了一面,就道别了。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同志群体他们对真爱更渴望,我那个时间段,已经懒得追女生了。

第三位是一个十分温柔的编剧小哥,只记得他很少发朋友圈,跟他说话,他都是非常温柔,给我们印象非常好。

第四位是一个经常在朋友圈晒他男朋友的编剧,印象中他每天都会晒今天吃了什么,他写剧本也写小说,他的男朋友收入很高,他每天都会分享自己早晨在河边遛弯,在小区买菜,在附近溜达的见闻,当然分享更多的是和他男朋友的日常,每每读到他的文字,他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我都会被他触动。

第五位是网友,一个在西安做独立戏剧的女生,她貌似在做比较疗愈的戏剧,我曾经想拍摄一下她的故事,结果被她拒绝了。

第六位是人在西宁的一个女生,也是网友,她经常秀恩爱。

第七位是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常到处跟组,她最近好像恋爱了,她女朋友真好看。

第八位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女生,她经常转发很多关于女权的新闻和事件,比如弦子事件,当时看得我很义愤填膺。应该说我就是在她的转发之下,对女权有了新的认识。

 6 ) 短评字数不够用了

第一次写长评。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短评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9分钟前
  • 勾狗够
  • 力荐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11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过于坦诚和亲密的语气与触感。超8mm质地太棒 是最契合记忆的模样。20min的影像切片即可轻盈带出大陆家庭的一个完整切面。再次证明了一点 有时候 私人的 即是世界的。创作是要绝对忠于自己才能打动人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妈妈 为什么不能直视我的眼睛?在那里 你一定可以看见我最澄澈的快乐与笃定。羡慕如此勇敢诚挚的叙述,难能可贵。

12分钟前
  • Zan.
  • 推荐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长大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不同的孩子共尝同源的痛苦,不同的母亲拥有相似的哭腔。

15分钟前
  • 五加皮
  • 还行

好多自己也很想拍的画面。有几个剪辑点特别好。不过还是有些时刻的声画配合显得过于符号化,好在超八的影像质感和绵延的讲述总是能把有些干瘪的元素拢起来丰满起来。很难不哭,但是人物开始哭的时候我确实就停下来了。感觉上倒也并不是什么窥探的打断,更像是意识到那种平静的讲述和这些簸荡的嚎啕声并不在窄窄的屏幕之内,它穿透了出来——或许这就是片子里的那句“我也变成了他”。

1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有几个段落处理很漂亮,独白稍微有点多了。中国母亲总是善于把自己放在行刑架上,一边沉默一边背负。隔代的痛哭也是无解的吧。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中国人过得开心是一种罪

24分钟前
  • 名侦探兔美
  • 推荐

💔😭💔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其实它的珍贵之处并不是在今天对中式家庭关系、传统与个体自由的撕裂,同性平权等这类话题的探讨,绝对不是,它的诗意也不是随便一个超8摄像机或者所谓“私影像”这类词所能概括(你就是买了也拍不出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它究竟为何如此动人、如此独一无二,为什么就是没有其他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看不到?戛纳乃至全世界也看不到?为什么今天的电影都是些一眼望穿的假把式?这绝不是人们放弃了胶片那么简单。要知道其实它的语法那么简单,是会让你感到近在眼前跃跃欲试而非远在天际的好作品。它打动我们也不是因为那些议题,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书写中国,书写我们眼中的世界。他用诗人之眼望向我们所有人望过的焦土的现实,让眼泪和叹息有尊严、丰荣地坠落。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遥遥相望,这目光就汇成一片孤独者的汪洋。

32分钟前
  • 叶隐
  • 推荐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说不好可能会被骂。。。叙事不行,剪得不好(尤其开头),影像太多直接的模仿,最后一部分影像有创新。。。镜头入水那一幕有点惊艳,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缺席和沉默的父亲,文案是「沸腾的沉默」。然后文本的话也也不及绝大多数微博小作文。。。作为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故事的叙述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者时,才能证明你的创作才华;但由于是叙述自己,又无法第三人称般冷静和深入探讨,又抑制不住陷入自恋。勇气可嘉,但为何要成为另一个人?没说清楚,所以落脚有鸡汤的倾向。港真大部分东亚儒家同性恋的故事讲出来都比这个恐怖吧,导演已经很幸运了,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结局。

39分钟前
  • 宋不吃
  • 还行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4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好沉重的话题。一直在流泪。影片里妈妈的每句话我都从我妈妈嘴里听到过。我说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妈妈说“你以为你是独立体吗?你脱离的了社会吗?”妈妈说“我花那么多钱,就把你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吗?”妈妈说“我都不知道跟你爷爷奶奶,舅舅怎么说。”妈妈说“我怎么生出个怪物来。”妈妈说“为什么你小时候那么乖,现在这么对我,是我做错了吗?”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过。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跟我说。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在流泪。可是怎么办。我不想让妈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46分钟前
  • 明天就吃大煎饼
  • 力荐

这岂止是泛lgbtq+的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两代人的集体创伤 一万个不一样的同代家庭 同一个对话 将问题放在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是一样 是我代跳不出的创伤 也是我们父母辈的困局

48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53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有些评论真的令人作呕。那么多差评没有一个在评价电影本身,全都在批评导演作为一个个体的出发点。私影的出现意味着电影不应该只是社会的枪炮,她也有着承载一个普通人情感的能力。大家都上了那么多年学,谁不知道你那点狗屁阶级理论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些人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口吻真的让人怀疑到底谁才是真的自恋。这部片子不属于电影节,不属于观众,更他妈的不属于你。

55分钟前
  • Ed L.
  • 力荐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57分钟前
  • yuan
  • 推荐

八分半钟,出租屋里的网突然卡了,妈妈那句直扎人心的话还没说完,字幕已经全部打出来了。我看着那个缓冲的圈圈一直转一直转,就像是一句说不出口但终究还是要脱口而出的话一样,突然一下就哭了。今天我29了,不是小孩子了,但好像也不是大人。时常佩服别人的勇气,也恨自己为何没有成为其他人。总会分开的,无根的,飘零的,笑着告别的,哭喊着逃离的,人和人,无一幸免。是吧?是吧。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5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勇敢和真诚,是做一个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1小时前
  • 狗牙
  • 力荐

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说到底,“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