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朱一龙,倪妮

导演:何一非

 剧照

春风 剧照 NO.1春风 剧照 NO.2春风 剧照 NO.3春风 剧照 NO.4春风 剧照 NO.5春风 剧照 NO.6春风 剧照 NO.13春风 剧照 NO.14春风 剧照 NO.15春风 剧照 NO.16春风 剧照 NO.17春风 剧照 NO.18春风 剧照 NO.19春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12:44

详细剧情

2023年VOGUEfilm展映短片。朱一龙饰演的调酒师“程磊”与倪妮饰演的“子悠” 不期而遇。子悠凭借着记忆中的味道回到老地方,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当年的老面馆如今成为调酒师程磊所经营的酒吧。在短片里,无论是昔日的老面馆,还是今朝的小酒馆,同一片空间在时间的奔流中承载着不同的记忆,跨越着新旧的交替,留下不同的回忆和感受,将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缔结在一起。

 长篇影评

 1 ) 当娄烨拍南京时,他在拍什么

天气预报说,南京要连续下10天雨。好一个“春晚”式的天气。自己在心里这么低低地说。

不知道娄烨想拍出的南京是不是这样。缠绵悱恻的雨里,大多数人低着头匆匆赶路,成为模糊街景的一部分。又或者,饱涨的云在远处低压横陈,城市被看不见的灰绿色笼罩。暧昧,窒闷,应该都不是吧,有的顶多是秘密,关在门背后或是心扉里的秘密。

凭借对南京的熟悉和google地图,以及广大豆瓣群众的智慧,我找到了几处电影里出现过的地点(详见http://www.douban.com/event/12474264/discussion/26777010/)。这几处地方基本上不能算是有南京特色,既没有夫子庙、中山陵这样重量级的名胜古迹,也没有民国公馆区、1912酒吧街等令外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标识。“春晚”里出现的,是南京人生活的南京,是一抬头便可捡拾的日常近景。可以说,娄烨拍出了想要的“灰区城市”,撇开六朝风雨民国春秋,如今的南京早已不在风头浪尖上,却是夹在新时代活跃分子当中很宅很宅的那一位。然而,它有它的风格,天性自然,不矫情,有欲望也不懂得掩藏,真触到了痛处,便不管不顾悲戚一场。在这个层面上,南京的性情倒是与江诚很合拍。江诚无疑是影片中最纯粹的一个角色,我惊讶于他处在几段感情漩涡中央,却深知“花落花开自有时”,早早放弃了纠结,以隐忍换清明。当罗海涛想带李静一起去宿迁时,他问江诚“你有问题么?”江诚沉默几秒,转过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像下定什么决心似的说:“我从来都没有问题。”等到了宿迁,等李静撞见江诚和罗海涛在房间里接吻,一个人跑去KTV唱《那些花儿》,江诚又发挥了他的治愈系沉默。流泪的是李静,我却同情江诚。他在虚化的背景中一会儿看着李静,一会儿望望电视屏幕,那一刻,他是将李静的处境置于自己之上的。这两个场景是整部影片中我的最爱,因为温柔也因为力量,换一个角色就做不到,换一个城市同样行不通。

在没看过“春晚”真身时,我只见过一张剧照,罗海涛和李静在台城上一前一后的走着。台城,什么时候去都好。唐代的韦庄说“无情最是台城柳”,哀怨今非昔比;胡兰成从台城上下来却说“江山游人皆是今天,想要怀古竟也不能”。我自己是偏爱台城的,有朋自远方来,总要带去台城上走走,不为怀古,只为感受南京豁朗的一面。一边是玄武湖,一边是鸡鸣寺,自然与人文被台城过渡得那么妥帖,更不用说历史与现实了。我想,娄烨也是爱台城的。三月的南京,他放了烂漫樱花、梧桐新绿不拍,却专拣光秃秃的台城做一场戏,是想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异常复杂的情绪吧。他相信台城这个环境已经承载了足够的信息量,上可以承罗海涛与江诚的感情进阶,下可以启李静的抉择,同时也是平复王平之死的暴烈与残酷。
        
作为背景的南京,真是有太多贴切元素来配合这电影了。娄烨在某个访问里说,对于这部电影,南京给出了默默的支持。这个“默默”,确是南京一贯的姿态。可不管是《南京!南京!》里千疮百孔的面貌,或者《建国大业》中一个王朝的背影,都不是我亲历的南京。而江诚走过的街巷,王平的书店,罗海涛和李静约会的街边公园,明哥吃生蚝的烧烤摊,才是活生生的南京。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爱情并不比其他地方更轰轰烈烈,但透过娄烨的镜头,即便是司空见惯的细节,也不免叫人沉醉又动容起来。

 2 ) 大象无形

去年看的《春风沉醉的夜晚》,
现在还经常想起这个片。
这个片谈不上伟大,
只能说喜欢的人喜欢得要命,
看不下去的人,一分钟也不想多看。
我只能说我太喜欢这种,对痛苦的表达方式。
世上的事情大多如此,你只能代表自己。


从《颐和园》开始,
娄烨开始练他的独门武功。
和那些欧洲前辈大师级的亲戚们不同,
娄烨喜欢把常人眼里惊天动地的事情,
进行抽丝的手术。
《颐和园》时,导演对这种绝技的施展,尚显生涩。
荧屏上充满了随时要炸得满坑满谷的碎肉和蘑菇云,
导演使劲摁,使劲摁,总算是在结尾的时候,
生生把这些给灭了,
就像把一个随时要爆发的神经质一刀抹了喉咙,
然后再把他的骨灰撒进了风里。
《颐和园》里,能感觉导演很吃力。

到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娄烨变成一个顺手的练把式。
开篇,
导演拿了一只饱含颜料的画笔,
悬在白纸上,观众和导演都在等那一笔落下去,
原以为会是达利式的癫狂铺满画布,
导演却只是用国画的手法在白纸张点了一小块油画颜料,
血红色的。
然后开始抹,抹,抹,抹,直到最后,这块浓重的红色,
被稀释到整张纸里,远远看去,
只是白纸一张。
把巨大的悲喜,人生,痛苦,
隐到正常的生活里去,隐到正常的画面里去。


武侠小说里,最毒的毒药,往往是无色无形的。
很多波澜起伏,也是隐藏在平静下面的。

 3 ) 听了吗?我再给你读一遍吧!

“她是不想做工,而工作要强迫她作。
我是想找一点工作,终于找不到,就去做筋肉的劳动吧
但我这一双弱腕,怕吃不下一部黄包车的重力。
自杀!
我有勇气早就干了,
现在还能想到这两个字,足证我的志气还没有完全消磨尽哩。
今天那无轨电车的机器手,他骂我什么来?
黄狗?
黄狗倒是一个好名词。
我想了许多凌乱断续的思想,终究没有一个好法子,可以救我出目下的穷状来。
听见工厂的汽笛,好像在报12点钟了,我就站了起来,换上白天脱下的那件破棉袍子,仍复吹熄了蜡烛,走去外面去散步去。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俄罗斯民间的一种三弦的三角琴)。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寂静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漂泊的少女, 在那里卖钱地歌唱。
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地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出一点二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
1923年7月15日
听了吗?
我再给你读一遍吧!
(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 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
郁达夫
一九二三年

 4 ) 夜深沉, 爱难吟

    在经过了近一年半的等待之后,我们终于能有幸观看到娄烨的这部“新作”。《春风沉醉的夜晚》与娄烨的前作相比最大的突破在于将摄影机真正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仍然对外部空间和社会规则保持着某种“轻蔑”意味的批判色彩。在这种程度上,娄烨的影像是对当代中国“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状态的展示,是边缘人物与主流话语之间权力战争的缩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苏州河》之后的作品中,娄烨重拾了在“第六代”那里被淹埋的历史伤痕,努力探寻着人物的“存在”与历史的“在场”之间的压抑与孤独。

春风吹 三人游

    《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故事情节可以简单地抽象为三个三角恋的架构模式。(王平与江城的同志关系以及夹在其中的王平的妻子林雪;林雪派去跟踪王平的罗海涛爱上了江城,在江城与女友李静之间左右摇摆;女工李静在与男友罗海涛交往的同时又与老板保持着暧昧关系)在这三组三角恋关系中有两组均涉及到了同性恋情,而且这两组关系在影片中是详细展开描述的,分别占据了影片的前、后部分,而第三组关系只是穿插其中,作简略交代。
    同性恋情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关键剧情设置。《春风沉醉的夜晚》也是华语电影中迄今唯一能与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相提并论的同志题材电影。娄烨对同志群体的关注延续了他在《yi he yuan》中开始的“时代零余者”的影像主题。电影题目直接来自于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以及王平给江城朗读该小说的情节设置,在具体与抽象两个层面将被时代抛弃的孤独个体置于历史的横断面,进行了一次显微镜下的观察。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特写镜头的使用是极其频繁的,特别是对人物的脸及身体的特写镜头。脸外化于情绪、谎言、疏离以及情欲的煎熬,江面上吹来凛冽的春风,扬起三个人的头发,却吹不动那三张静止到毫无表情的脸庞。身体承载着欲望表述主体的重要角色。在影片中身体释放着情欲、传达着焦虑,也表达着孤独。每个人都在与其它人的身体接触中,寻找着一种更加刺激或者更加稳定的生活状态。可是冒险与安稳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寻找的过程绝望又痛苦。
    王平与江城将生活分为了安稳与冒险两部分,他们一边在社会群体中努力扮演好一个“正常人”的角色;另一边又在一次次的秘密约会中寻求刺激与解脱。但维持这种“双重生活”的力量却在情欲中迷失了。当王平若无其事地将江城介绍给妻子,谎称是大学同学时,对于早已知晓真相的的林雪来说,她生活中唯一的情感重心失衡了,她开始了对江城歇斯底里式的报复。一切关系都在被打破,然后又重新组合,接着又被打破。只有当事人的离开(死亡)才能彻底终结这场无聊的游戏。谁不想过安稳的生活呢?但欲望的黑洞早已将理智吞没,情欲的巨浪也早已将真爱卷走。“只剩下身体在狂欢”,当每一个人面临着这种无望的选择时,离开还是继续就都成了问题。江城离开王平,是迫于林雪的压力?还是他明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抑或兼而有之。罗海涛离开江城,是欲望早已耗尽?还是因为对李静的愧疚?抑或也是兼而有之。这世上的一切都比不上人心的复杂,同时人心的复杂也造就了这世界上最无解的难题。
    娄烨电影中边缘人物确认自身身份的方式就是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这种不稳定的关系中寻找安定的可能。从《苏州河》开始,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每次情感投入的最终结果就是分离。这是个被欲望吞噬的时代,这是个人人都孤独的社会。手持摄影机的晃动似乎是在告诉观众不要对“美好”抱有幻想,一切美好与稳定的事物都在累积着不稳定的“熵”,在一定程度之后会必然断裂。我愿意把罗海涛的那段恰恰舞看作是对张国荣的致敬,《阿飞正传》中的无脚鸟对现代社会的漂泊个体来说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喻。我们用一生寻找可以栖息的枝头,可以遮风挡雨的屋檐,可是当落地的那一刻,才发现,我们其实已经死了。人总被欲望控制,占有的欲望、寻找满足的欲望、渴望刺激的欲望。理智如同那张薄薄的浴帘,欲望若隐若现,只需拉开,就能享受。理智也如同那面被蒸汽所覆盖的镜子,即使擦去蒸汽,也只能映照出自己,背后的那个人、那个欲望依然模糊不清。娄烨用浴帘与镜子来表现江城与罗海涛之间暗涌的欲望与彼此对抗的理智。这样的表现手法非常高明,几场戏也张力十足。除了浴帘与镜子,门与窗的景框的使用同样出色。利用门缝制造的偷窥视角,将同志群体生活的地下、边缘的特点强化,同时也是对个体尊严与自由丧失的焦虑。王平与江城的约会,双方总是表现得小心翼翼,导演更是将两人周围的环境作为表现重点,镜头穿过树林和指向外围的高楼,从丛林到钢筋丛林,人物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被周围的客观环境所左右、所限制。而林雪观察江城则是通过他办公室那扇大落地窗。之后三人吃饭,导演则将镜头放在餐厅的窗户外观察坐在窗边的主人公。玻璃是一种隔离,但这种隔离并不彻底,它能挡住风,挡住灰尘,却不能挡住别人的目光。门与窗的景框构图出现在影片中有助于营造更加真实和更具象征意义的镜头语言。

香水有毒 那些花儿

    影片对人物孤独心理的刻画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前文提到过的特写镜头;第二种是个体与群体、寂寞与喧闹的对比;第三种是背景音乐的使用。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更像是里尔克那个悲观预言“谁现在孤独,就将永远孤独”的绝妙注脚。当你习惯孤独,就会慢慢开始享受它,最后你就离不开它了。当江城与王平分手后,游走于各个同志酒吧,吸引罗海涛的不是江城的反串表演,而是他面对孤独时的气质。酒吧的音乐、疯狂扭动身体的人群以及主人公毫无表情的面部特写,三种方式完美融合。在得到王平自杀的消息后,江城穿着女装躲在后台哭泣,这时大厅里响彻着那首著名的网络歌曲《香水有毒》,在这首赤裸裸的“一夜情”歌曲的歌声中,江城的眼泪显得更加真诚,庸俗的歌词起到了很好的反差效果。通俗音乐在这里也具有了贾樟柯电影中通俗歌曲的大众文化话语替代者的功能。不管是《小武》还是《三峡好人》,通俗歌曲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代表,并以一种公众广播的形式出现,是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剥夺和异化。《香水有毒》所宣扬的廉价爱情观肯定也是娄烨反感的对象,他将这次声画对位当作了对抗主流话语的武器。
    个体情感对抗大众价值,个体的痛苦对抗大众的狂欢。更直观的是娄烨在电影中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引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及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荷塘月色》是林雪在讲这篇课文时得知王平自杀的消息,(这里有个小漏洞,这篇课文是高一上期的课本里的,可按当时的时间,应该是学习下册课本的时候,不过外国评委们可能不知道这些,没有影响影片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是王平对江城朗读的内容。这是娄烨对历史的回望,通过对历史的引用,思考时代变化背后孤独个体的生存状态。荷塘与自杀、朱自清与王平的联系明显,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也直接对应现代社会中的“多余人”。三角关系中,必须有人放弃,才能维持平衡,而谁才是那个“多余人”呢?引经据典的用意是重塑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尊严,这也是因为现实的无力,历史的可悲,社会与个人的战争仍未停止。在前作《yi he yuan》中,“5+1•5—1”之后背负历史重担的男、女主人公十余年的漂泊是对这场战争留下的巨大历史创伤的逃避。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片尾瓦房与高楼、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却是对个人与历史战争结果的悲观表达-----黑暗终将吞没这一切。
    时代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不稳定的,如同影片开头那漂浮的睡莲,随水流去,不知何方,但是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出那个玻璃缸,怎么跳也跳不出那个小圈子。影片中段是典型的公路电影模式,旅行是告别的好方法,但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原点。旅行前拥有,旅行后丧失,人生总是不断重复着“得到与失去”的悖论。明知要失去为何还有爱?明知要死为何要活?哎,这些问题一扩展开来就变的如此面目可憎。当李静发现男友与江城的关系时,她没有选择林雪的歇斯底里,而是一个人默默去k歌,这一段看似很做作,但却是电影中最打动人的场景。《那些花儿》的歌词与《香水有毒》不同,它不是反衬,而是正相关。“各自奔天涯”完全符合这趟旅途的最终结果。当江城进来,罗海涛进来,三个人轮唱《那些花儿》,并开始翩翩起舞时,在这间狭窄的KTV包房里正上演着人间最奇妙的告别仪式。“他们都老了吗?他们在哪里呀?”似乎是十余年后三位主人公的心理表述,在还未分别时唱出,给人一种现实与未来的时空错位感。

中围石化 和谐旅馆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里娄烨成功地将背景的“物”与前景的“人”并置,成功地实现了“复调”的表达效果。人物背景的广告招牌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缩影,诸如“快捷办牌照”、“自由点服饰”之类的招牌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绝的是江城在旅途中出现的两块背景广告牌“中围石化”和“和谐旅馆”。提到“中围石化”,我们领导前段时间去山西自驾游,去到一个加油站加油,结果进去了才发现不是“中国石油”而是“中围石油”,他当时还考虑身为中国石油的一员,自己是否应该去“检举”这个加油站。现在看来,他完全没必要想那么多,人家“中围集团”是两块牌子,拿下一个,还有另一个。“中围石化”是当代中国“山寨”文化的代表,是经济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怪胎”,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讽,同时它也是一种抵制权力,甚至解构权力的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还带有点“反乌托邦”色彩。当然,娄烨肯定不会为“山寨”而“山寨”,衬托前景人物才是最重要的。“山寨”商品的身份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同样,身为同志的江城也不会在有进入“正常人”圈子的机会了(之后的剧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和谐旅馆”就不仅是对经济权力的解构了,它还是对政治话语的解构,这是影片中最明显的一处社会批判的暗喻,在这个宣扬“和而不同”的社会中,作为“不同”的江城却不得不忍受孤独和被排挤的命运。在江城等三人开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时,大仰拍,桥头堡的工人、红军的大型雕塑与车内渺小个人的来回剪辑,同样是一种“轻蔑”意味的批判。
    好了,故事讲完了,夜已深了,窗外万家灯火,你还要再听一遍吗?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

 5 ) 惊蛰后生出了孤独的枝桠

上了梅先生的课,不多不少正好四节。初见,心中略怕,不敢抬头望,一望就怕望到他的眼睛。他的眼神很犀利,端坐在那里,不悲不喜。在他的课堂上,有天然生成的一种静默,他仿是本人的气场沉淀在周围,不肯散去。但他一启口,久违的儒雅绅士之风吹来,让人沉醉。

兴许是他太擅长法国电影,连举手投足都带着法兰西的味道,他侃侃而谈,讲诗意现实主义,讲新浪潮,讲左拉,讲杜拉斯,讲他熟悉的戛纳电影节。

一次课后,我们蠢蠢欲动,纷纷上前央求他讲讲这部作品,他说只要我们都愿意他就讲。他没有讲,下回课依旧带着能让班上众人睡倒的“闷片”,考验着我们的耐力。课代完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像电影中的长江,弥漫着雾气、惊蛰过后潮湿的空气、旁边遮蔽着那田田的叶子。不远,但也不近,略带失望,略带欢喜,交织在一起。

后来我又看了一遍电影,从那雨滴滴落的开端到江面濛濛的结尾,他好像就藏在背后,藏在黑暗狭小的书店,藏在江风习习的江畔,藏在每一个男人女人的面孔之下,但又说不清楚,凌乱细碎,孤楚无助,那隐隐的不安冲击着心灵的堤坝,潮水来了又走。他分明带了自身的气质融入其中,以至于在一刹那, 我在三位男主角的面孔中发现了那一丝一缕的似曾相识。

人人皆夸娄公子的才华,却没大有人留意梅先生作为创作者倾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他把孤独的城市、孤独的人群孤独的情感残忍地剖给大家看,却又不忍心将事情全盘托出,只好将那残酷留在船上三人眺望远方的缄默,留给寡妇突然挥舞的一刀,留给昏暗的酒吧中嘤嘤的哭泣,留给黎明的那些花儿……

结课后的一天,我与他在电梯口擦肩而过,转身看他孤独的背影,仿佛明白了什么,那是诗意的孤独,那是诗意的回归,诗意的召唤,是诗意的创作者写下了一个诗意的故事。

 6 ) 时代的疼痛

1

不知道为什么,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让我强烈地想起了阿根廷电影大师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云》(La Nube),也许是那种同样阴雨连绵氤氲潮湿的氛围,也许是电影结尾那个灰色城市的远景与《云》中海平面上浓密灰云静止凝结的意象之贴近,但更可能的,我想,是两部电影都充斥的一种不加掩饰的疼痛感。

索拉纳斯是十分激进的一位导演,他拥有比较强烈的庇隆主义情结,曾经成立过“解放电影小组”(Grupo Cine Liberación),在1976-1983年的阿根廷军政府独裁期间流亡欧洲,回归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1998年的作品《云》是他最后一部魔幻现实题材的作品。故事里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接连下了1700多天的雨,财政拮据的镜子剧院面临将被拆迁的命运,剧院经理和好友剧作家想尽办法竭力拯救。故事中穿插了政府腐败无能的方方面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人民无能为力的痛心,撼人肺腑。索拉纳斯用了荒诞戏剧的手法直抒胸臆,人物的疯魔固执与内心的悲苦焦虑成正比,但哪怕被逼迫到了毫无退路的死角,也要望着死神的眼睛坦然唱着,用歌声说“不”。这部片子我连看了两次,每次都是热泪盈眶。
 
《春风沉醉的夜晚》题起郁达夫的散文,文中人物也有念诵这篇散文的片段。郁达夫写的是在穷困潦倒之乱世(1923年)他因失业搬入上海日新里对面的贫民窟,认识了一位名唤陈二妹的年轻烟厂女工。女工的倔与强和他自己对生活的颓废与展望彼此交织,所有的思绪全都归结到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那是一种无解的哀愁,弥漫在躁动与沉沦交接的边缘,遮掩不住的,是人心深处不能舒缓的悲戚与苦闷。


2

《春风沉醉的夜晚》讲的是一个同性恋的爱情故事,所以才参加了旧金山国际LGBT(同性恋、双性恋与变性者)电影节展。但他所描绘的感情却远远超乎了“同性恋”这一种界定,那些悲与喜,那些欢笑与眼泪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真挚,我全不觉得必须要成为一名同性恋者才能沉溺其中,不,甚至国籍年龄种族语言都不是界限。旧金山卡斯特罗电影院里,前后左右那么多形色各异的面孔,却都在同一个时刻,在同样的音乐声中,同样沐浴在屏幕投下的灰蓝微光里,轻轻地擦着眼角抑制不住涌出的泪。

娄烨在片中用了很多“花”的意象。开篇是雨水中的莲花,后面呼应的是主角姜城(秦昊)、罗海涛(陈思成)和李静(谭卓)在KTV包厢中流着眼泪唱《那些花儿》,还有莲花的纹身,开满鲜花或是布满了小碎花的衬衫。这是一部特别安静的电影,没多少对话,就连最为戏剧性的人物冲突高潮也剪切得凌厉迅捷,但所有的人物心里都饱含着一团遏制不住的委屈,有的源自爱情的背叛,有的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有的是往事并不如烟的伤痛。这些委屈的心事交汇在南京这个阴柔的城市里,在一个湿漉漉灰蒙蒙的春天捂在人胸口发霉,腐烂,疼。

娄烨还用了很多近景特写。频繁出现的性爱镜头中,肢体横陈占满整个画面的情况更是常见。有一个浴室性爱场景的用光让我很是迷醉。狭窄的室内,唯一的光源是头顶斜上方的一角小窗。人物逆光而动,有时进光多些,有时少些,造成的视觉效果是画面的明灭交替。这种明与暗的反复交织恰好吻合了人物内心激烈的躁动与挣扎,不知是偶得还是特意为之,那份镜头调度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我并不喜欢娄烨在《颐和园》中的强力煽情,过于隐晦不明的死亡也更接近于呓语而不是升华。但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第一个片段却是姜城与有妇之夫的男友王平(吴伟)外出偷情,中途下车小解,你碰我我撞你的轻快欢愉。这是一种灰色基调的欢愉,建立在伦理道德的边缘,尽管有股阴霾如影随形,但毕竟提升了叙事的亮度,也与后面越来越沉重灰暗的事件发展形成对比。另一处隐约的欢愉是姜城、罗海涛与李静三人的温泉旅游片段。这两处相对的轻与亮十分精彩地调节了影片整体的沉缓节奏,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从而悲情的发泄才有所依托,同时又呈现出一种嶙峋的格局。

一般说来,我不怎么欣赏在屏幕上加文字注释的表现手法,却不得不承认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这些注释的加入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时机拿捏非常精当,比如种种往事过后,重生的姜城走在初夏的艳阳里,南宋严蕊词“不是爱风尘 ,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升起一缕说不出的怅然。


3

在郁达夫的散文里,主人公因为苦闷,加上神经衰弱,常常一个人出去夜游,在各处乱走,天明才回到自己寓居的贫民陋室。《春风沉醉的夜晚》中,人物姜城也有很多疾步快走的镜头,不仅如此,他还出入低等的地下同志酒吧,在放浪形骸中麻痹自我,遗忘过去。

片中的几场哭戏都十分令人动容,但我倒并不觉得影片依靠了这些悲情的直白宣泄才得以动人,相反,却是这些人物在大部分时间里的隐忍和沉默,是他们身处的一种特别真实的绝境,才让人难过得说不出话来。谁没有过赤身裸体婴儿般蜷在爱人的怀里放肆痛哭?谁没有过望着空荡荡的四壁在冰冷的空气中万念俱灰?谁没有过委屈求全茫然前行?谁的生活没有趟过泥泞、恶臭与污秽的沼泽?谁的心里没有那一道永远不会愈合的疤,在湿漉漉的日子里兀自疼痛,而自己竭尽全力唯一所能做的,却只有轻飘飘的沉默?

这一切一切的千疮百孔,谁又能无动于衷?


4

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没有索拉纳斯的《云》那么刚强,那么悲壮,在一种同样氤氲弥漫的灰色水气里,他的姿态更低微,更加疲软暧昧。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总在这一个个灰暗而潮湿的人物心里,在那灰蒙蒙而暧昧的城市气味中,嗅出一丝心存不甘的激荡。那好像是一种注定了的,宿命式的悲剧冲撞,就好象“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两点星来”,似乎不停地在酝酿,但近观,却依然是“无限的哀愁”。

这种冲撞,我猜娄烨自己也感同身受吧。作为一位中国影人,拍摄的作品却无法在中国公映,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有很多说不出的委屈与无奈。但他毕竟拍出了《春风沉醉的夜晚》这样的电影,拍出了这样真实的爱与恨,吸引与疏离,委屈与心碎,无奈和死亡,他拍出了这个时代的疼痛,他拍出了每一个时代的疼痛。

而这一切一切的千疮百孔,百孔千疮,又有谁能够无动于衷?

 短评

一花一世界。身体的记忆。前守后攻——前面偏弱、后面渐强。音乐不错。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明明糙着一张脸,却拍出了秦昊眉眼间的风情。明明是破败老旧的城区跟广告牌,却流淌着清冷又无可奈何的诗意。姜城说,我从来都没什么问题。全片最虐。人人都征求他意见,却从来都没把他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他在夜晚不停地游荡,心底求的还是个长久。可原来,求长久的都是傻冒。

10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娄烨是中国最有文艺气质的导演。这部电影真让我惊喜。

12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最后居然被掰直了?

13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看来,娄烨一直忘不了郝蕾啊……

1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

19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慢慢开始觉得,娄烨和体制最突出的对抗性其实不在于他的目光所及,而在于他是我们当中可贵的“主观性”颂者。确切地说,是拥有一种对现实场域毫不畏惧并将其掌控、利用的主观性。有多少时刻,往后退半步是纪实,往前进半步是风格化(狭义),但偏偏都不是。这种源自影像的个体性能量对于维稳、统一、大局、集体主义,本身就是最纯粹的逆流。能为表达内容的自由代言的人有很多,能为表达方式的自由代言的人很少,娄烨有时是前者,娄烨一直是后者。

2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复杂感情世界的集大成。非常私,非常自我,非常美,非常罪,也非常醉。

26分钟前
  • 阿巴厮
  • 力荐

秦昊真是太好了,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娄烨那么爱他,为什么陈思诚跟踪跟踪就迷上他。走路的样子,微微上扬的嘴角,抽烟时的妩媚,全是戏。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完以后有种夜里出门四处走走的冲动。

3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他爱他,她爱他.她爱着他还想着他,他爱着他还想着她.四牌楼,angry jerks,莱迪,古堡,东大的摩登天空...他失去了他,我离开了南京...

33分钟前
  • 移动应用
  • 力荐

“我们时常感到春风沉醉,却忘了我们仍在夜里” ——我爱你。

3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从来都没有问题”

41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真够憋屈的,中国式的。沉醉的是春风是夜晚,而你只有无限的压抑,无限的无可奈何。而我仍觉着娄烨的叙述里一直流淌着诗意。

43分钟前
  • shu
  • 推荐

与上一部一样,依然是情绪化的电影。模糊环境,强调个人,以便更细腻的关注个人的情感。一直觉得娄烨是6代里最有灵气的一个,放在欧洲算不上极优秀,放在内地这种类型的导演倒是极稀缺。配乐很赞。不错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是爱风尘, 总被前缘误”,灰色的胶片揣忖着每个人的私密生活。片名印证了郁达夫所描写的小人物的悲苦,出轨的意乱情迷,被出轨的尊严剥落,都在湿热的夜晚化作挥之不去的迷雾。好剧本,好演员。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鹿特丹夜晚十二点,走出影院,并没有察觉出异样。只是等一个人安静的骑车回家,电影的镜头就不停的闪烁,还有那些屏幕左边时而出现的诗句,那时才算明白了,我也只能这样看你离开。雪花飞满了一整片天,这是你我一起看的最后一场电影。

53分钟前
  • Millet
  • 力荐

相爱后动物感伤

5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男主角身為出櫃同志卻得要陪著他的男人們躲在櫃子裏,而他們身後總是還有個女人在拉扯著,他必需在被抛棄之前先拋棄對方,讓肉體和心靈都留下了疤痕。主角以冷漠包裹著他的愛意,以堅決掩飾他的脆弱,卻也只能投入傷害人與被傷害的宿命之中,情慾的悸動有如加諸於他的詛咒。

58分钟前
  • alfredo
  • 推荐

年度最爱之一。属于可以铭记这个时代的电影。

1小时前
  • 老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