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科幻片英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4 08:49

详细剧情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

这是电影史上最奇特的影片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惹来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讨论,而且其中暴力场面还被许多青少年争相模仿。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国家它一直被禁演,例如在英国,它便遭遇了近30年的禁演——直到这部影片的导演库布里克导演辞世之后,它才得以与英国观众见面。
除了涉及到暴力问题,这部电影也与“洗脑”有关——在西方世界,“洗脑”好像是最为恐怖的话题,甚至比变态杀手还要让人谈虎色变,因为“洗脑”意味着对个性的完全抹杀,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涉。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都表现了这一话题的恐怖,最著名的例如《飞跃疯人院》。而这部《发条橙》更是将这一问题放到一种极端的形势下进行拷问:即使对象是无耻堕落的小流氓,是不是也应该维护他的自由选择权利?是不是就像电影中的神父所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当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看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之后,他极力说服华纳电影公司于1969年斥资20万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随后他带着仅200万美元的预算,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库布里克借鉴了许多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随后英国禁止此片在其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在影片的开始,是一张脸的特写。它似乎在微笑着,可笑容邪恶而扭曲,它像是在欣赏着自己。随后镜头慢慢拉远,近景,中景,全景。我们看到超现实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弥漫着性与毒品的气息。这近乎达利式梦境的场景,就像是弗洛伊德的本我天堂,同影片中另外一些典型场景设置一样,这里有着浓重的超现实风格,陈设怪异,色彩浓烈,充满着性暗示的意味……
故事发生于未来社会,几个充满暴力倾向的青年在亚历克斯的率领下,在刚喝过据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人奶后,他们开始到处去寻欢作乐。他们先是痛打了一个街边的流浪汉,而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为报私怨大打出手。库布里克用慢镜头表现着双方的恶战,音乐声中桌椅飞舞,玻璃破碎,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暴力美学”了(对比这段“暴力慢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随后的那段“性爱快镜头”:亚历克斯将两个少女猎物领回家进行乱交,库布利克用快镜头表现着整个性爱过程)。
一场恶战后,亚历克斯和同伙驾车飞驰,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在郊外的一处寓所,亚历克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这里的户主作家亚历山大夫妇借用电话,当门打开时,他们就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并当着作家面轮奸他的妻子……

第二天,亚历克斯痛打对自己不忠的手下,从而确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们就又一起准备以相同的方法进入富婆“猫夫人”家中,不料“猫夫人”早有防范,不但没有开门,还在亚历克斯离开后给警察通了电话。亚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而当他慌忙逃出“猫夫人”的公寓时,被意图报复的手下当场击昏,最后被赶来的警察逮捕。亚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
大概是由于那个时代像亚历克斯这样的恶性青年太多了,监狱资源异常紧张。为缓解这一问题和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当时的政府对这些青年采取了一项实验性的治疗措施。方法很简单:在对“实验品”注射某种药物后,用个人电影的方式将一些极端残忍和血腥的犯罪事件放大、加压,不停地给“实验品”看。而在药物的作用下,“实验品”的原欲与身体指涉着不同的方向,先天的快感与药物的恶心感使他们的身体无所适从,这种难以忍受的分裂状态将有效且强力抑制住“实验品”的一切恶欲……
不知底细的亚历克斯自告奋勇,自愿充当这项政府新实验的“实验品”。实验很成功,亚历克斯在实验结束后如政府所愿,变成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有性欲且绝对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

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而从事着魔鬼般罪恶勾当的亚历克斯就在这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中生存,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而可怕的上帝或是魔鬼,以及日益完善的,发挥着比他们更大作用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它们操纵一切的手,它们在黑暗中不动声色地为发条玩具们拧紧发条,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些玩具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库布里克在这部有意隐去时代特征的关于未来社会思考的电影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库布里克的这个疑问似乎永无答案。

 2 ) 只有笨蛋才思考 聪明人靠灵感~

1.人来到世上不只是为了接触上帝的。那种事情会把人的元气、人的潜能统统抽干的。

2. 当丁姆对著醉鬼的脏嘴打了几拳之後,他不唱了,大喊︰“接著打,干掉我,你这杂种窝囊废,反正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臭世界没意思。”我让丁姆停一下,因为听听这种老朽物谈人生,谈世界,会吊起我的兴趣。我说︰“哦,臭在哪里呀?”

他嚷道︰“臭就臭在世界上允许以小整老,就像你们这样,没大没小,无法无天。”他大声疾呼,挥舞手臂,遣词造句十分了得;只是肚子里冒出来 咯 咯的怪声,就像里面有什麼东西在旋转,或者像某个鲁莽的家伙发出声音想要打断他,所以这老头不断用拳头加以威胁,喝道︰“如今不是老人的世界啦,也就意味著我一点也不害怕你了。老兄,因为我己醉得你打我都不觉得疼,你杀我都乐于死。”我们大笑,狞笑而不说话。他就说︰“如今究竟是什麼样的世界呢?人类登月,人绕著地球转,就像飞蛾绕著灯火打转,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的法律秩序。恶事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

3.诗人的上唇像类人猿,耷拉的老嘴里含著烟斗。

4.我看了看顶上的一页,上面有书名《发条橙》,然後说︰“这书名颇为傻冒。谁听说过上了发条的甜橙?”接著我以牧师布道式高亢的嗓音朗读了片断︰“——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後一轮的橙汁,供给留著胡子的上帝嘴唇,哎哟,生搬硬套只适于机械装置的定律和条件,对此我要口诛笔伐——”

5.他摇动著,皱著眉瞥我一眼,仿佛用尽了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6.像没有淤泥的湖一样干净,先生,”我说,“像夏日的晴天一样透明。”

7.如果人们善良,那是因为喜欢这样,我是绝不去干涉他们享受快乐的,而其对立面也该享受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顾这个对立面。而且,不良行为是关乎自我的,涉及单独的一个,你或我,而那自我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非自我”是不能容忍不良行为的,也就是政府、法官、学校的人们不能允许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能允许自我。弟兄们哪,我们的现代史,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小自我奋战这些大机器的故事吗?对于这一点,我跟你们是认真的。而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喜欢做才做的。

8.位学问渊博的作者说了一些老套套,他大谈所谓的“没爹娘教训”,社会上缺乏真正高明的教师,去狠揍那些无辜的傻瓜,把乞丐式劣根性逐出体外,使他们呜呜哭著求饶。这些傻乎乎的文字真令我喷饭,不过,能在报纸上追踪到自己在夜以继日地制造的新闻,味道真是不错嗳,弟兄们哪。每天都有关于“现代青年”的情况,但该报登过的最好内容是一位穿立式领衬衫的大伯写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的︰“原来是魔鬼逃出了地狱”,它如雪貂一般钻进了年轻无辜的肌肤,成年人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炸弹和胡话。那话说得对。他是半仙,明白事理。所以我们年轻无辜的孩子无可指责。对对对。

9.暴力滋生暴力。

10.良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是自由选择,人若无法选择,就不是人了。

11.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

 3 ) 从音乐及声画关系角度分析《发条橙》中的反乌托邦

一、模仿说基础及其缺陷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克塞诺芬尼就“模仿”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根据自己的样子来造神,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雕像的话,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造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狮子形的神像了。其后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同时也提出了“模仿坏人而甚至不愿意模仿好人是很恶劣的”这一观点。电影《发条橙》基于这个理论并将之发挥到极致,讲述了一个强制性“改造”主人公阿历克斯外在行为的故事。
由于模仿说自身的缺陷性,它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在进行模仿而并非是从本质上改变,换言之,是一种压制本性的改造,故它仅停留在现象上而非本质。显然影片有一种强烈的反乌托邦气质,当然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
二、交响乐陈列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影片中大量出现交响乐,多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交响曲共出现六次,其中第二乐章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开头不久,阿历克斯在家中播放磁带。当音乐响起时,镜头中是一幅贝多芬头像素描的窗帘,接着推近镜头同样接小景别镜头——墙壁的特写,雪白的墙上用简单线条画着一个分开双腿的裸体女人,前景是阿历克斯的宠物蛇,接着镜头向下摇,四个头戴花环、手掌有钉痕且造型酷似四小天鹅的耶稣雕塑入画,此时声画对位,导演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切换特写镜头,分别是耶稣受难时的伤痕以及模仿小天鹅滑稽的肢体动作。首先从卧室的安排布景来看,阿历克斯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艺术很敏感的人,他敢于以戏谑的眼光来看待宗教,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束缚、被桎梏的人。接着,随着听音乐的入迷,阿历克斯产生了幻觉,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吸血鬼,绞刑、爆炸等暴力的场景与他的脸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切换,突出阿历克斯本身对于贝多芬音乐的热爱和对暴力血腥的崇尚,这场戏将阿历克斯的人物形象彻底地塑造了出来,也与后面阿历克斯接受治疗后再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痛苦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出现第二乐章是在阿历克斯被作家老头困在阁楼里时。阿历克斯听到音乐后从床上滚到地上的全景推近,痛苦地撞击地板并惨叫着“Turn it off”,接作家异常兴奋的表情特写,再拉至屋子内全景,老头抱着播放机坐在中间,他的两个朋友分别站在他两侧,三人的头部均呈上仰姿势,像是在沉思,恢宏的音乐继续播放着,搭配阿历克斯敲打地面和惨叫求饶的声音,整个画面非常具有戏剧性,与之前阿历克斯听到第二乐章时的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挚爱竟成为一种折磨,这种反常的反应居然是治疗后的结果,的确值得深思。
剩下的四次是第四乐章,即包含欢乐颂的部分。其中第一次是在奶吧中,女人清唱《欢乐颂》,歌声配着阿历克斯的独白:”我觉得像是一只大鸟飞进了奶吧,我感到我的头发都站了起来……因为我知道那是什么。”这段独白直观地描述了阿历克斯对于贝多芬的热爱和尊重,所以在他的朋友Dim嘘女人时阿历克斯狠狠地给了他一棍。第二次是在书店,阿历克斯邀请两个姑娘去他家进行狂欢。第三次是在阿历克斯参加鲁道维科治疗时,医生强制给他播放的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片子,其中配乐便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也正是因此,阿历克斯的挚爱音乐变成了魔鬼的礼物。这里的第四乐章其实是经过改编的,旋律没变,只是演奏风格变了,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为了营造一种戏谑的气氛。最后一次是政府部长为保名誉而去看望自杀未遂的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的主观视角下部长的面部近景,背景漆黑一片,同时部长一袭黑西服,看起来就像是他已与黑暗融为一体。这样的镜头具有很强的隐喻效果,作为一开始赞成鲁道维科技术的领导人,在被舆论抨击之后一改往日态度来看望阿历克斯,并希望与之成为朋友,这种政客的虚伪作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听到阿莱克斯肯定的回答后,恢弘的音乐渐起,此刻切全景,病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一群记者扛着相机冲进,这次是真正的未经修改过的第四乐章,音乐中还有人声合唱,就像是人们在为二人“友谊桥梁的搭建”欢呼,具有强烈的讽刺之感。接着是部长搂着阿历克斯合影的特写镜头,音乐渐缓,阿历克斯听着音乐再一次进入了自己的幻想——与女人做爱,这次的做爱非同寻常,是在群众的注视与欢呼声中进行,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I was cured ,all right!所以最终阿历克斯经过这么多周折,真正被治愈后还是他原本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不得不令人怀疑这场“治疗”的荒唐。
(二)主题曲
电影的主题曲也在整个片子中出现四次。第一次在影片开头,阿历克斯的面部特写镜头拉至四人的全景,阿历克斯作为老大坐在中间,周围以裸体女人雕塑为桌,四人的打扮一样,手中的牛奶杯暗示了地点。阿历克斯右眼的假睫毛更是具有夸张风格,悠长的管弦乐和开头几声有节奏的鼓声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随着镜头慢慢拉至大景别,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这是主题曲第一次出现,是主人公命运及身份变化的一种象征。第二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伙伴强奸作家妻子之后回到奶吧喝牛奶时,阿历克斯因为挚爱的音乐与Dim发生了争吵。此时阿历克斯领导人的身份已经开始遭到质疑,画面构图明显将阿历克斯放在画框右边角落里,显得很逼仄,而其他三人身后的空间绰绰有余。第三次在阿历克斯被改造后的汇报演出中,随着蓝头发的半裸女子的出现,音乐响起。随后女子走向阿历克斯,主观特写镜头中始终是女子丰满的乳房和平坦的腹部以及女子俯视的脸庞,但是凄凉的音乐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第四次是阿历克斯身份的彻底颠覆。当两个警察从围攻他的老头们中解救出来时,一个急推镜头,他认出这两个警察竟然是Joe和Dim。镜头切到仰拍Dim脸部表情的时候,鼓声响起,又像是阿历克斯的丧钟,浑厚又带有悲伤气息的音乐再度响起,像是打败仗后的终曲。此时Dim之前一贯有的傻笑声也响起,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现在Dim的说话声和之前Dim的笑声混在一起,表现了阿历克斯脑中的混乱,也突出了他命运的无奈。
(三)罗西尼交响乐
库布里克导演还在其他的三个打斗场面配了同一首交响乐,即罗西尼的《偷东西的喜鹊》。在影片第4分30秒,一幅古典壁画映入眼帘,同时《偷东西的喜鹊》响起,配有女人挣扎的惨叫,营造了一种悬念感。接着拉镜头,再摇下来,发现是个剧院。几个装扮嘻哈的小伙子正在撕扯一个年轻女人的衣服。滑稽的音乐和戏剧般的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戏谑风格。随后阿历克斯一伙人的出现更是增强了这种色彩,滑稽可笑的音乐与两伙人打斗的场面组合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声画对立恰恰体现了年轻人之间的打斗在别人眼里看来就像游戏一般。音乐的高潮部分在阿历克斯打人的近景时结束,这场打斗也告一段落,一伙人随即逃离剧场。第二次是在海军码头岸边。四人走在一起的全景,先是阿历克斯的独白,当音乐进入高潮时,阿历克斯也将手中的铁棍挥向身边的Joe及Dim,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展示得十分清晰,音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三次是阿历克斯与富家猫女的追逐打斗场面。猫女拿着收藏的工艺品追着阿历克斯打时,镜头由固定机位变为了运动机位。时而跟着猫女,时而跟着阿历克斯,时而又在两人中间旋转,制造出一种混乱的感觉,但是在《偷东西的喜鹊》搭配下,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变得十分幽默。根本不会令人联想到猫女死亡的结果。但是生活也往往如此,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世界的不可预知性被导演戏谑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场戏也成为阿历克斯放荡不羁生活的转折点,在滑稽的音乐声中,一个牛奶瓶的特写,加上玻璃瓶破碎的音效,倒地的阿历克斯成为警察的瓮中之鳖。
三、其他音乐
此外,库布里克在其他场景中音乐的使用也很耐人寻味。比如《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一部分,很具有悲伤气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阿历克斯入狱后,一个监狱远景的俯拍,在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对比之下,监狱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趴在其他整齐的建筑物中。阿历克斯叙述监狱生活的独白也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合奏之下显得分外悲惨。第二次,在阿历克斯出狱回家后。其实画面内容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在家中地位的改变。画面中的母亲穿红色裙子,红靴子,以及黄绿色的头发,父亲身着浅咖色西服,橙色衬衫,与背景色调很和谐,新房客也身着红色毛衣,和母亲属同一色系,这三个人的穿着很明显与家中的色调很和谐,再看阿历克斯,一身深蓝色的西服,在红色的墙纸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们谈话过程中,母亲将播放着轻松而欢快的音乐的收音机关掉了,并埋怨阿历克斯为何不提前通知他们。父亲面对阿历克斯也显得很局促不安。所以当阿历克斯明白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万念俱灰坐在椅子上时,《威廉退尔》序曲又适时响起了。暗示此时阿历克斯的心情就像刚刚入狱时一样绝望。而《威廉退尔》序曲的第四部分,则被运用在一段很经典的性爱画面中。即阿历克斯与曾在书店邀请的两个女孩。导演将这一段速度加快,配上《威廉退尔》序曲,这一段声画对立的运用使得整场戏和游戏一样,也突出了阿历克斯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点。
同时,《威仪堂堂》第一和第四序曲也被运用在电影中。《威仪堂堂》序曲在英国被称为第二国歌,在片中被运用在部长来监狱挑选实验对象时。当部长大步流星地穿过监狱,走进阿历克斯的房间时,配上威仪堂堂的音乐,就像是部长正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明显的反讽。同样,在阿历克斯被选上参加鲁道维科实验时,音乐再次响起。典狱长将阿历克斯送往治疗中心的过程仿佛变成了“蜕变”之路,音乐的加入将整个实验赋予了庄严神圣的色彩,然而实际上它依旧是灭绝人性的毒药。
另外,<Overture to the sun>这首富有荒诞气息的音乐被添加在阿历克斯试验成功后的汇报演出中。画面语言也暗示了导演意图。全景下,辅助演出的男人与阿历克斯同被一束聚光灯照着,营造出两人的剪影效果,仔细观看可以发现,阿历克斯身后的背景有很多观众,而对面的男人身后却没有,暗示了最终还是阿历克斯更得人心,而这一场实验不过就是个闹剧。在阿历克斯被打倒后,主观视角看到的男人周身处在黑暗中,且在肩的两侧分别有一个银色的类似于眼睛的东西,暗示他这样的行为是被许多人注视着,也许也正被上帝注视着。小号间歇式的吹奏,基本属于一个音阶的旋律变幻,有节奏的鼓声,荒诞的音乐配荒诞的表演,目睹这种泯灭人性的场景,台下观众都无动于衷,导演将诸位科研人员以及领导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他们仅仅需要听话的机器人而已。
最后的一首歌是《雨中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伙闯入作家家中。此时并没有音乐的加入,只是阿历克斯的干声唱,他一边唱一边根据节奏打着作家夫妇,这段音响音乐化的处理将阿历克斯那种放荡不羁的无赖气质暴露无遗,也许正是因为喝了“加料奶”才使得这群孩子变本加厉,继而当着作家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这种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致的坏人,这首歌也为他后面遭受的痛苦埋下了伏笔。第二次,阿历克斯在命运的驱使下再次来到作家的家中,在浴室哼唱的《雨中曲》成为他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环形结构使整个故事有一种因果循环的感觉。
影片的反乌托邦气质很浓,并配以或严肃或滑稽的交响乐,影片的风格很不严肃,但是反映的主题却很值得人深思。曾看到过一个思想实验:莎莉的船是少数在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这也是她总在仔细收听是否有人发出求救信号的原因。所以当她听说一场爆炸导致12人落海,没有救生艇时,她立即将船开往事故发生点。但是随后莎莉收到第二条信息,她丈夫的渔船正在下沉,他需要帮助。问题是莎莉如果救丈夫,就必须前往距离12名溺水者更远的水域。那么莎莉该如何抉择?多数伦理学家认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个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我们会为了私心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当然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恰好就是人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阿历克斯们,隐藏在我们深处的邪恶被表面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因为现在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井井有条,试想,假如某天标准被打破,世界会如何?
影片中大量使用的交响曲非但没有使得影片整体显得突兀,反而为影片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使用并非总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很多时候,按照很直观的感受来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4 ) 细读浮离心理意识与意志性精神

  该戏以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为展示主题。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走来,自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接近实证科学而远离思辨哲学,引入的实验方法也声光化电一应俱全,当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欧洲吸引大批追随者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则在美国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有广泛影响,以厌恶疗法来改变社会的“不良分子”便是其应用之一。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将想要矫正的某种不良行为及其冲动跟一种造成强烈负面感受的刺激条件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传统的打骂小孩的教育方法,或者把小狗狗的头按在地毯上的屎baba上再猛击其臀并伴以怒吼喝斥的方法。“厌恶疗法”在很多心理疾症的治疗中依然广泛使用,在那些把同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或者危害社会的败德行为的国家,至今依然对同性恋倾向者使用爱力克斯所接受的疗法。

  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斯金纳(B. F. Skinner),曾有一部乌托邦小说《桃花二村》(Walden Two)描写通过严格行为控制所缔造的理想社会,其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质疑“人类生而自由”的信仰,倡导通过科学方法矫正人类行为以建设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该书一出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列为二十世纪最可怕的五十本书之一,《发条橙子》在这时候拍摄出来,当是库布里克对于“行为矫正”科学与政治合谋贩卖乌托邦选票的严重警告,有鉴于电影的深刻描写与广泛影响,《发条橙子》现在也作为心理科学的重要教科书材料而广受研究讨论。

[贝多芬万岁] 关于不良青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的事情,看起来有点蹊跷;而当年一众纳粹恶魔都是古典音乐的热烈粉丝,对这一事实却似乎历来少有人心生疑窦。那《第九交响曲》这首贝多芬的世界大同之颂歌,曾作为纳粹德国的准国歌唱响所有重要的场合,不知又叫人作何感想呢?我们不用探讨音乐有没有阶级性、或者一片乌云是否能永远挡住太阳光辉之类问题;按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提醒,贝多芬的一生,是狂暴激烈的一生,情感上和肉体上都如此,也打架斗殴也狂醉狂饮,他那奔泻的音乐激情正是他本人内在生命力量的延伸,这种力量以肉体表达出来无疑就会是“暴力”,就是要掐断谁谁谁的脖子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你有没有觉得爱力克斯那个略微颔首却向上瞪着眼睛的恶作剧的招牌表情(就是片头第一个画面),其实正是海报上面贝多芬的招牌表情?也是左派作家后来神经质地报复爱力克斯时的表情?爱力克斯睡懒觉那个早上,妈妈在外面叫,我们听见他在回答,却只看见墙上的贝多芬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难怪那个厌恶疗法的名字叫“路德维科”,跟贝多芬的名字“路德维希”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啊!

[你今天陶冶情操了没有?] 著名电影学者费雯·苏布恰克在其《发条橙子》专论《装饰作为主题》一文中,条分缕析本片所有装饰元素的呈现,发现那些有暴力出现的场面都伴随着艺术作品,而那些严格组织化、机构化的场景(监狱、医院)则是艺术品严重缺席或者只有伪劣的艺术品登场(爱力克斯父母房间),指出库布里克借视觉元素强化了原小说仅仅暗示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艺术和暴力的冲动都是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反社会冲动,一个造就艺术家,另一个造就犯罪分子。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讲了很多艺术和“力比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方程式里又加上了暴力因子,终于在猫女士的名为“健康庄园”的郊外家中,艺术、暴力、色情突然三合为一,一边是巨大的阴茎雕塑“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一边是标志抗争精神高尚情操的贝多芬胸像,当双双同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就有墙头上的色情画,伴随那俯冲而来的阳物,开放在猫女士高潮般张大的红嘴里……那波普艺术绽放的场面好不怪异啊——注意,猫女士那些色情画,有一幅描绘的姿态跟作家妻子的衣服在乳房处被剪开两个园洞的姿态一模一样……

事实上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暴力色彩,作家、政客、媒体、警察,一个好人也没有;但我们没有空间展开来探讨为什么监狱长的话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路不是走出来而是下操一样踏出来的这类有趣的问题了(他碰巧也有希特勒一样的胡子,只在看到半裸的女人时脸上现出情绪的征兆)。今天,有很多人看了《发条橙子》后,说它的暴力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其实不算什么。不知道我们是更进步了还是更不如从前?

[爱力克斯遗产] 小说《发条橙子》在1962年出版之后已经引起青少年亚文化圈的追捧,电影一出,伴着一片争议即迅速成为西方反文化的抢手货,四十年后所谓“邪典崇拜”至今不衰,《维基百科》有一个词条“跟《发条橙子》有关的流行文化现象清单”,其中有名有姓的乐队、词曲、影视、游戏等一百四十个。
这些代表“美”和“高尚情操”的古典音乐来陪衬暴力的厮打和强奸的肆虐,把小说中描写的不良少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音乐这一角色特征推广放大,让美好的音乐成为犯罪的共谋,这就过分了,比他在《2001》中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衬托太空旅行的无聊要过分一万倍,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变质了,使得观众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摆平自己的立场:是跟着轻歌剧和进行曲的唱和来对暴力性侵犯咬牙切齿?还是在弘扬博爱的《欢乐颂》大合唱中与狼共舞?我们只好象治疗中的爱力克斯不堪忍受纳粹电影使用的贝多芬音乐,歇斯底里地狂呼:这是罪过!这是罪过!

[我爱爱力克斯!] 电影沿用小说的爱力克斯第一人称叙述,以“你的朋友、卑微的叙述者”直接跟观众对话,把观众不知不觉沦为他的同伙,仿佛一个巨大的玩笑,库布里克用前半段叫我们在爱力克斯毫无来由的暴力面前惊骇万分、目瞪口呆,后半段又令人心碎地叫我们对他万分同情起来。如果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在糊里糊涂着在他后面目睹他享受行凶作恶的舞蹈快感之后,尚还有能力如梦方醒地抗议他的暴力凶残,那么电影后半部分,从爱力克斯被同伙陷害、入狱、到被“治愈”获释、被父母抛弃、被作家逼疯自杀的过程,我们就一步步滑进彻底同情甚至认同爱力克斯的必然位置上去,把他真当自己的朋友、为他欢喜为他忧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永远(比别人更)高尚、一向(比别人更)善良的观众,跟一个打架动刀强暴的恶棍竟突然画上了等号!如果你看见爱力克斯边跳边唱地强奸作家妻子时,还能暗骂一句这小子真混,那么当片尾字幕滚动,高饱和色彩背景下再次响起金·凯利《雨中曲》的原版美声,你就真的不知道应该心情轻快地跟随那曼妙节拍,还是应该把那段强奸的场面回忆得历历在目;你既想放声高歌,又觉得一切歌唱都是罪恶……库布里克挑战了所有人,何况那些暴力场面,都有舞蹈般的优美与精确,那段废弃赌场里比利男孩们轮奸未遂的戏,十足是一场俄罗斯经典《四个小天鹅》,而那段水边殴打同伴、大逞威风的慢镜头戏,更如一出水上花开的芭蕾,如《2001》中太空穿梭机的翩跹往复。对了,爱力克斯在水边高举棍子、飞跳空中的仰角画面的姿态,让很多人都认出来了是四百万年前《2001》里面那个扔骨头的老猿猴……

由于有些人天生神经脆弱、或者太急于显示自己的道德水准、或者确实对暴力和色情的意味深深厌恶——总之有些善良的人无法看完《发条橙子》,而那些坚持看完的人除了少数作呕吐状外,其他的应该说都接收到影片传达的这样的讯息:宁做拥有自由的坏人,不做只能机械反应的好人。库布里克和伯吉斯自己也支持这样的说法,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库氏声言本片的核心思想有关人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面对善与恶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是否还具有人性,是否变成上发条的橙子?”这个思想经由监狱牧师之口曾两次表述过,所以掩在漫画般形象后面的这位监狱牧师,其实代表了本片的道德声音。牧师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觉得人们应该在宗教的感化下(或者他的说教中)弃恶从善,好显示神的力量。然而在世界历史之大恶面前,不但道德经常是无力的,神灵基本上也都很失败,所以该监狱牧师最多不过是个忠于职守的员工,在司法部长面前,他的声音被放在小数点后面很远,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我们同情爱力克斯,因为我们看到更大的、更无情的暴力控制了他,那就是普通人性中的日常暴力,和这种暴力的最高表达形式:国家暴力。国家当然是一个暴力机器,马克思(列宁)就是这么说的。人类以暴治暴的传统,谁知道始于太虚混沌的哪个年月,反正剁手挖眼、株连九族这些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现代监狱作为代表国家、将暴力彻底合法化的机构,其血腥程度跟剁手剐足相比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暂且不论,初入监狱的爱力克斯被剥夺个人所有,详细记录备案似乎很有尊重私人财产的意思,扒光全身、检查肛门也可以解释成表现进步的文明卫生;但是监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变成一个数字,把独一无二的尊严这属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夺走、践踏,却煞有介事随时准备奉还那些鸡毛蒜皮的随身小物件,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巧妙欺骗。那可爱的牧师,一口一个“个人的选择权利”,却那么顺畅地一口一个“655321”称呼那叫做“爱力克斯”的人,想一想他的脑筋要被洗多少回才能让他念顺那组数字呢?

[依法科幻,依法现实] 我们快说到监狱和法律该怎么对待“人”了——哪怕是犯了罪的人,毕竟还是人,这就扯到法理的哲学内涵、惩罚的道德依据、如何以集体的名义报复个人、远古的以牙还牙到底是不是法制的天理等等,又啰嗦又麻烦,电影《发条橙子》如今在英美犯罪学、法理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被高频度使用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最好回到电影,暂时忘掉罪犯爱力克斯被司法部长用勺子喂汤的场面;我们在说一部科幻片对不对?

事实上《发条橙子》中的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现实,这就是人类以意志为主的行为。

 5 ) 库布里克电影系列之《发条橙》

    《发条橙》是库布里克电影作品里最让我过目难忘的一部。电影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发条橙》改编,作家由于被迫经历了妻子遭强暴的暴力事件,因而创作了这部以探讨“道德选择权”为主题的小说。由于电影只拍了小说的前20章,因而导致了电影探讨的主题与小说宣扬的主题有出入,究竟是电影的主题更深刻还是小说的主题更圆融,早已无关宏旨,库布里克凭借其在电影中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足以让这部《发条橙》名垂青史。

    同为关注人类未来的科幻片,《发条橙》没有《2001 太空漫游》那么多的科技成分,却将视角投向了人类社会和社会制度本身,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怪诞的、具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故事。由于库布里克夸张而真实地展示了暴力本能带给亚里克斯的愉悦和享受,并配以严肃的贝多芬或勃拉姆斯音乐,听觉和视觉强烈的高反差,极易招致观影的迷惑与混乱,因此,这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一度在英国被禁30年之久。

    开篇第一个场景,从主人公亚里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头戴圆顶黑礼帽,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脸上露出邪恶的狞笑。之后是一个平滑的、长长的拉伸镜头,依次露出了亚里克斯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三个伙伴,清一色的白色紧身衣,一边品尝的奶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亚里克斯身处的科洛娃奶吧装饰奇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不禁让人立刻联想起达利和达利的艺术品,那种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味道,即刻拉远了电影与观众的时代距离,奠定了电影超现实主义的基调。

    接下来的40多分钟,是观众观影思维最为混乱的阶段。亚里克斯欺负无家可归的老乞丐不过是无聊找乐,与一帮正在实施轮奸的小流氓斗殴是为了耍耍威风,强行闯入民宅行凶则纯粹是一场好玩的恶作剧;在《土耳其进行曲》的伴奏下,以加快镜头节奏的方式滑稽地展现亚里克斯与两个姑娘在床上的游戏;亚里克斯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舞去强奸作家的妻子……狡诘的库布里克,用亚里克斯如痴如醉地享受暴力攻击的本能快乐,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意识极限:对于歹念,你们是厌恶还是喜欢?对于暴力,你们会感到兴奋还是痛恨?亦或只是觉得像漫画一样不够现实?亚里克斯这个邪恶而又带点英雄气质的不良少年,有点魅惑,有点暧昧,甚至会唤醒我们业已沉睡的暴力本能。

    因杀人而被捕的亚里克斯,开始接受社会权力机构对其暴力倾向进行的行为矫正。在监狱里,为了早日获释,亚里克斯自愿参与了一项犯人改造计划。这个基于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原理的改造计划,一边强迫亚里克斯观看各种暴力的画面,一边给他吃药物让他产生恶心与呕吐感,以期在亚里克斯的心理上人为地建立起对暴力倾向的条件反射。双眼眼皮被仪器强行撑开的亚里克斯,被迫痛苦地观看暴力与性侵犯的电影。亚里克斯无助、惊恐、近乎崩溃的眼神,直击观众心底,仿佛又在直视与反问社会权力机构,以这样一种强迫的方式逼人行善,就一定道德?

    这项犯人改造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当着一群政客和监狱高管,亚里克斯对于暴力和性侵犯所表现出的条件反射式厌恶行为,很让他们满意,亚里克斯被认定为改造成功而获释出狱。但是,社会并未表现出友好的接纳态度来迎接我们的亚里克斯。父母不欢迎他回家,只得愤而离家,在街上遇到了老乞丐的奚落和欺辱,又不幸遭到当了警察的两个旧同伙的折磨;落荒而逃的亚里克斯碰巧又撞入了作家家里,真诚的忏悔并未得到作家的谅解,作家反而利用贝多芬的音乐和亚里克斯暴力冲动之间的联系来折磨他,并最终导致亚里克斯以死来寻求摆脱艰难地做一个好人而未果的尴尬处境。

    亚里克斯大难不死,社会舆论开始一致谴责以这种方式改造犯人的不道德行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客为了挽回舆论的不利影响,又制造了一个亚里克斯在医院接受官员探访的新闻。面对着一堆闪光灯微笑的亚里克斯,表情越来越怪异,正当我们错愕猜疑之际,画面上出现了亚里克斯在众人的围观中与女子交欢的场景。这个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切换,将暴徒强奸女人与政客们强奸民意等同起来,表达了库布里克对政客们丑恶行径的辛辣嘲讽与愤怒。

    “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是,他不再是一个人。”发条橙原意指上发条的玩具桔子,电影向我们暗示了亚里克斯终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的玩具橙子,虽消除了恶习,却泯灭了个性与人性,更不幸沦为政客们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谋利的工具。所以,电影《发条橙》更象一个关于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寓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过是一个以非人性手段、更加暴力的方式,来控制人类邪恶本能的屠宰场。

    斯皮尔伯格说:“库布里克作品的特色,就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感。”这部形式感很强的电影,不仅仅体现在超现实的、未来感浓烈的布景中,也体现在人物夸张的、带有舞蹈表演性质的暴力过程中,以及那些抽象的、又能给予观众充分的视觉冲击的电影画面中。亚里克斯用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摆设谋杀女主人的那个场景,就是一个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的经典镜头,亚里克斯抱着那个摆设向摔倒在地的女人砸去,女人因惊恐而张大嘴巴的脸,立刻切换成了一幅现代风格的抽象画,快速地闪切抽象画中夸张的嘴部特写,不见鲜血,却比亲见鲜血淋淋更让人不寒而栗。

    库布里克独树一帜,开创性地运用各种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表达意念的创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电影语言,而且拓宽了我们感知的视野。这也是库布里克的作品不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历久弥新,并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吧。

    2008年3月7日,是这位伟大的电影艺术家辞世9周年的忌日,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写此拙文,遥寄一个影迷对大师的无限追思。
 

 6 ) 对《发条橙》的心理学、伦理学分析

   无法言说的一部片子。至少在刚看完5min以后,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也理不清自己心中的感受或者看法。
    看完《发条橙》马上就来豆瓣看影评,希望能有别的人已经说出了心中的共鸣。但是没有。It's not on the point.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从我个人来看,看影片的时候在看剧情的同时也欣赏拍摄表现手法。于形式于内容都耐人寻味。是一部好电影。
   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影片开头Malcolm McDowell的眼神就深深吸引了观众(我)。那是我见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眼神,就像透过屏幕,他站在你的面前,直直地望进对方的内心。那是我见过的最直面的直视。微微扬起的右嘴角透露出一种挑衅。影片在这个神情上定格了很长的几秒钟,我甚至不敢直视回去这一双眼睛。他在说什么。从低低的帽檐下迸射出来的咄咄逼人的目光。“你能把我怎么样”
    影片一开始就赤裸裸地展现暴力,以舞台剧的形式,人物对话也如同在舞台上一般,一字一句,抑扬顿挫。至少,主人公是以这样的形式在对世界说话。联想到后来伴随暴力时的贝多芬乐曲,实施暴力时的一尘不染的击剑服,雨中曲,甚至Alexander自己所述“horror show”,"in and out game",也许他是把暴力当做一场游戏,一场自己是施暴方、迫害者,从血和哀嚎中获得快感的一场“演出”。从心理学上来说,也许他缺乏正常的感知别人痛苦的能力,可以称之为社会情绪缺陷,良知缺失(这里不指一种道德批判,而指生理心理功能上的缺陷)。——如果他真的对此毫无察觉,毫无愧疚的话。至少在电影中,从未表现他对暴力或罪恶有过一丝的后悔或内疚。那么我们假定为Alexander确实是有心理缺陷的。跟《新警察故事》里饰演变态小坏蛋的吴彦祖不同,吴彦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识的,他是在有意无意地报复自己的父亲。在发条橙里,Alexander的父母似乎对他没什么特别的父母影响,最多就是有钱人家放任不管、没有教养罢了。那么我们假设这些“恶”是来自于他的本性,或者一种社会情感缺失(心理不正常)。他那么自然而然地寻求暴力可以带给他的快感和刺激,就像人们寻求美食,寻求性的满足一样。而不像是在用叛逆性的行为来反抗父母,或者反抗社会。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或不在乎)自己的满足是以别人的受伤害为代价。就像后来在医院接受矫正治疗时Alexander喊到“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大意如此)。我们不知道他真的知错了吗,还是仍像监狱里对圣经表面的顺从一样;又或者,他一直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不在乎。之前没有什么惩罚让他意识到要放弃这样的信念。直到为时已晚。
     Alexander第一次哭泣是在接受治疗后回家时,不被父母接纳的时候。这一次可能是他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伤心和悲伤。走在河边上,望着桥下幽深浑浊的河水,他似乎在思考。Homeless,hopeless and helpless.他似乎头一次意识到再也没有希望。以前是出狱,重返自由的希望支撑着他撒谎、口是心非、忍受屈辱。但现在出来了,确不是他想的那样,再也不能回到寻欢作乐的过去。父母抛弃了他,朋友依然背叛。他似乎头一次考虑到该何去何从。那时候我想,这就是从小到大被骄纵的孩子,他从未长大,直到生活给了他重重一击,才会学会反思和迷茫。这给我们教育小孩子一个启示,必要的教育和惩罚是必需的(保证是出自于爱而不是出自于发泄),否则他不会学会原则性的对错。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假定Alexander不是心理变态的话,那么人的天性也许有恶的一面。一定程度的社会教化是必要的,让小孩学会“选择”善与恶。在这一点上,影片中也通过那个监狱的牧师表达出来,free will 与 behavior.如果人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他就不再是一个人了。我也同意这句话。
    说到这里,那场Alexander出院前的毕业秀堪称十足的反讽。台上台下,谁更邪恶? Ale在台上被故意殴打(作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检验的受虐者),台下端坐着医生护士、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警官(他终于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谁更漠视一个人的尊严和痛苦?Alex可以说是个心理不正常的男孩,但是台下的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方,或者带着自己的私心私利冷眼旁观,或者怀揣报复性的心理享受着观看公开合法的暴力的快感--不能不说,人的本性中有着破坏性的冲动(恶)。差别只是在这个舞台前面,是带着面具的权威一群人,心安理得地欺压着弱小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演员优雅地退场,观众起身热烈地鼓掌,只剩下Alex痛苦地蜷缩在舞台上呻吟和干呕。这于他也许仍仅仅是无数为了未来的自由所必须忍受的痛苦中的一种。但是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呢,你在观看暴力的时候感受到了快感了吗?不,甚至不用为你有这种感觉而自责。合法性、道德性在于你我采取了正确的行为,那就是放弃暴力,并不将那样可能的快感付诸实际行动。我们和Alex的差别在于,我们会衡量后果,我们能够假想到对方遭受的痛苦的感觉。 但是虚伪就更可恶了,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官、护士和医生,电影拷问他们(我们)的良知。是否在面对借法律或道德之名打压的弱者时,内心已经对人类的尊严麻木?或者,甚而,在内心深处还享受着观看暴力时的暗爽?
    人心有多黑暗。变态无极限。因此一个人可以想象得到的对他人的折磨,就可能发生在历史上。比如集中营,比如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某些罪恶。这些漠视另一个人存在的权利和尊严,并不仅仅是某些人的罪恶,这样的罪恶之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存在集体的心中。(那也是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集体丧失理性)。我说,应该对人的这些恶根保持警惕。人生下来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善,向上,即使提供给TA一个充满爱、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环境里,仍然可能成长为一个“坏”人。他可能顺着天性中破坏性的一面成长,成长为反社会的人(不符合群体生活的善的原则),而自己从未得到教训。 Alex就是典型的不自知的人,他没有意识到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或者他“学会”强烈的快感超过了考虑别人的必要性。然而,生活总会教会他一些教训的。不如父母早些教会他,因为生活会以更残酷更猛烈地方式去“塑造”他成为适合社会的人。
     
2 ————踹口气的分割线————

   从影片开始,一直默认尝试跟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他看世界的方式去看,去理解他应对世界的方式。虽然不认同他实施暴力、伤害别人,但是仍然能做到比较客观地“从他的角度看世界”。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然而到最后,曾经不可一世我行我素的他也逃不过被人利用被一群人伤害(报复)的下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那么渺小,在群体面前总是那么微不足道的。有能力对抗社会的人一定非等闲之辈。客观来说,我是很佩服有这种能力和气魄的人的。因此,强制性的改造的确有悖于这一部分人(反抗社会的少数人)的利益和尊严。那么也就违背了公正。所谓公正,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少数和弱者。因为,某一天,你我有可能被成为“那一小撮人”,被推到多数派的对面,成为某些以道德之名的勾当的牺牲品。
   医院的新实验人道吗?显然其过程非常不人道。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本身,认为政府(社会)有权利对个体实施头脑、思想改造,就是不人道的。它不是正确的。个人应该有这样的自由,即使一切都被剥夺,他仍然有选择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是人所成其为人的最基本的要件。设想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犯罪率降低为零,是因为采取了诸如行为矫正或脑蛋白切除手术这样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社会的安定河蟹的话,那一定是被群体阉割的人性。
   这也说,圣经好过专制(不是指法律,法律仅仅是规定了一个行为底限,法律之下人仍然有部分选择的权利)。前者提供了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行善,而不是去从恶。即使万能的神,也把最后思想和感受的权利留给了人类,作为最大最珍贵的自由。(即使那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恶。)
   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莫过于主演McDowell的传神演出了。他那一如既往的直视任何人的眼神,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对对方微微扬起的一丝坏笑。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就是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 当然,他干过一些--很多坏事。但是似乎我常常可以忽略这种颓的影片中主人公的堕落和罪恶行为而去关注他的内心表达、主观建构。似乎恶行只是表面,或者说,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对世界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他的选择。好与坏都得由他自己最终来承担行为的结果。看电影,道德评判真的是被放在最低层面了。又不是上思政课。~
   PS:McDowell很帅,无论是从桀骜的金发、犀利的五官还是身材,还是我行我素不可一世的举动行为,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角色。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后来落到了法制手里(当然是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的结果),就多么任人宰割、微不足道啊。
   就说这么多,拍得很好的一部片子。无愧是与《猜火车》并列的几大颓片之一。因其舞台剧的表现风格更具特色一些。这样的 电影,长时间地耐人寻味,总有些东西很有深意但是一时说不出来理不清楚,总有“there's more”的感觉,但是你(meaning我)永远不会愿意再看第二遍。

看一部电影如同读一本书,仍然是一个私人化的旅程。终不足与外人道矣!
  
   
   



 短评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7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1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1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16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21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看的差点儿吐了~~~

23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2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26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30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3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38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4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43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48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54分钟前
  • 🐷🐷
  • 推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5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