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尾狗

喜剧片美国1997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安妮·海切,丹尼斯·利瑞,威利·纳尔逊,安德列·马丁,克斯汀·邓斯特,威廉姆·H·梅西,约翰·迈克尔·辛吉斯,苏西·帕尔克森,伍迪·哈里森,Michael Belson,苏珊·克莱尔,Jason Cottle,大卫·科恩查内

导演:巴瑞·莱文森

 剧照

摇尾狗 剧照 NO.1摇尾狗 剧照 NO.2摇尾狗 剧照 NO.3摇尾狗 剧照 NO.4摇尾狗 剧照 NO.5摇尾狗 剧照 NO.6摇尾狗 剧照 NO.13摇尾狗 剧照 NO.14摇尾狗 剧照 NO.15摇尾狗 剧照 NO.16摇尾狗 剧照 NO.17摇尾狗 剧照 NO.18摇尾狗 剧照 NO.19摇尾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0

详细剧情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一桩耸人听闻的总统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性丑闻事件,就在这切要关头被披露曝光,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总统紧急召见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里恩博士(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里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里恩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然而,这场所谓的爱国战争不久便破绽百出,不攻自破。  本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影片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达斯汀·霍夫曼更凭借此片荣获1998年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长篇影评

 1 ) 大选关键时刻总统办公室爆出了大新闻,深度解析经典电影《摇尾狗》

大选关键时刻总统办公室爆出了大新闻,深度解析经典电影《摇尾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鲤鱼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美国总统大选题材的经典黑色幽默电影《摇尾狗》。1997年美国上映的一部老片,当年看的时候还只是觉得很荒诞、很搞笑、很好玩,原来还可以这个样子。看过之后差不多每当美国大选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部电影。

911以后,美军出兵伊拉克、阿富汗时,我才感觉到电影不只是喜剧那么简单,还具有非常深刻的前瞻性。进入网络时代,自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介,回想这部电影时,竟然发现二十多年以后,电影中的故事都还没有过时,仍然一遍又一遍的被活学活用,不断重复上演。

美国总统选举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现任总统的连任宣传口号是“永远紧跟胜者。让美国保持繁荣稳定。不要在中途更换你的马。”

可就在距离投票日还有两周的关键时刻,总统办公室爆出了一条轰动全美的爆炸性新闻。

一名萤火虫女童军向媒体爆料,自己在应邀游览白宫时,在总统办公室与总统发生了大尺度的亲密接触。这条新闻迅速占领个全美各大媒体的头条,本来民调一路领先的现任总统选情堪忧。

事件发生后,总统在出国访问之前,只对焦头烂额的竞选团队留下了一句话,去找康拉得.布瑞恩。布瑞恩是传说中的救火队长,神秘的补漏人。

对于布瑞恩在电影中的人设,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几天上头条的那位班农,在川普竞选期间所充当的角色。当然了布瑞恩的地位和作用都比班农低很多。

布瑞恩在媒体发布消息的前一天,赶到了竞选团队的秘密办公地点。见已经无法阻拦媒体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下达了第一条命令,让已经在北京准备动身回国的总统,再多停留一天,理由是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

这里再次跟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强调一下,本部电影拍摄于1997年,电影中的故事都是纯属虚构,后来的新闻如有雷同,都是惊人的巧合,先有电影后有相关新闻。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为稳定地区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美之间没有激烈的贸易摩擦。

此外大家也不用联想太多,美国今年的大选谁输谁赢,跟鲤鱼也没有半毛钱关系。说到底最关心的只是能有更多的好电影看,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鲤鱼是力有不逮没工夫操那闲心。

97年美国总统是克林顿,跟白宫见习医师莱温斯基,在总统办公室爆出“拉链门”,搞到后来被弹劾但定罪未获通过。这部电影上映是弹劾听证的前一年,克林顿是民主党,跟川普不是一伙的,今年民主党的候选人是那个老爷爷拜登。

与中国的贸易争端为布瑞恩争取了一天时间,他连夜飞往洛杉矶去见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莫斯。飞机之上竞选团队的高级女助理询问布瑞恩的策略,布瑞恩言简意赅的告诉她,我们需要一场战争。

女助理吓了一跳,随后布瑞恩又说,只要能让人民觉得要有一场战争就足够了。女助理还是担心被人发现真相。布瑞恩告诉她,“谁会发现?美国人民吗?谁会告诉他们?关于海湾战争他们又知道了什么?只是一段关于一颗炸弹炸掉大楼的录像。那大楼甚至可能是积木砌的。”

这里提醒一下那些头脑发热的喷子,还有些需要交智商税的评论,让鲤鱼看着心烦。明明就是讲一部好看的电影,也要分个左右中间。如果这部电影里的内容触动某些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教你个好办法,只要自己把电影里的主语换一下,一样都还能说得通,这就应该可以得到心理安慰了。如果连这句都还看不懂,那是交税也救不了。

电影里所说的海湾战争是1991年老布什发动的那次,美国国务卿在联合国拿着一瓶洗衣粉,发动的那次是2003年。

当女助理问对谁发动战争时,布瑞恩想了想说阿尔巴尼亚,憨憨的女助理问为什么,布瑞恩问她对阿尔巴尼亚了解多少,女助理回答一无所知,布瑞恩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美国人民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

科索沃战争在这部电影上映的两年之后爆发,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战争的主角之一,当然主角也少不了美国。

二人来到莫斯洛杉矶的豪宅,王牌制片人果然是老江湖,比女助理上道得多,攀谈几句之后就领会了老板布瑞恩的意图,听到布瑞恩允诺总统连任之后,可以委任自己出任某国的大使,莫斯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雷厉风行的莫斯马上开始点将升旗、召集人马,不久之后王牌配乐、道具、服装、编剧、摄影......各路好莱坞精英连夜赶到了莫斯家中。听到围绕着总统需要的这场战争,众人一个又一个的新颖创意出炉,疲惫不堪的布瑞恩在一旁安然入睡。

此处有一个地方是写实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基本就是像电影里那样一点点拼出来的。只是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独立制作,仍然属于作者电影范畴。一个创作的G点就是电影的起点,然后创作团队在这个点之上,添油加醋开枝散叶最终构思出一部商业大片。

电影中莫斯多次抱怨制片人没有奥斯卡奖,这的确很不公平,看电影的影迷最容易记住的是明星,然后会关注导演,再深入一点的会留意摄影和编剧,甚至特效和服装道具都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少有观众能记住,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制片人是谁。比如大家都认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飞行家》、《华尔街之狼》、《孤儿怨》的制片人。

而实际上拍摄电影的所有主创人员,都是由制片人召集的。在电影进入拍摄现场之前,复杂繁缛的准备工作都是由制片人主导的,进入现场之后说了算的才是导演。

这段戏中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布瑞恩在专业人士到来,表达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基本不再参与这场战争的创作,跑到一边睡觉去了。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如果老板委派了一个项目给自己,还要亲力亲为,不厌其烦的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找个机会炒掉这个老板好了。如此勤劳的老板,不知道让手下干活时自己跑到一边睡觉,意味着这家公司不会有太大的前途,做久了也是浪费时间。

莫斯找来了一名貌似阿尔巴尼亚裔的少女,抱着一个塑料袋在摄影棚里跑了一圈。

然后莫斯坐在电脑编辑人员的身边,一点点的在这段视频中加入自己想要的元素。片刻之后,战火纷飞、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的阿尔巴尼亚村庄中,惊慌失措的少女,抱着一只喵星人四处躲藏,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恐惧和悲哀。

电影的这个桥段,现在看有些落伍了。想想李安的《双子杀手》,这种后期技术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但是落伍是指技术手段,莫斯的创意一点都不过时,这条莫斯打造的热门视频,在之后的科索沃、伊拉克、叙利亚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新闻画面之上。

而且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也比当年方便的多,一条视频被转发个几十万次,瞬间传到十几亿人的手机里,不是什么难事。

阿尔巴尼亚出现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新闻,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美国人民热烈的讨论,应该怎样去解放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的阿尔巴尼亚少女,至于总统是不是真的睡了美国的女童军,大家抛在脑后没人在意了。

民众喜欢热点新闻,而热点很容易被另一个热点取代。所谓的舆论,对于稍微有点传媒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一笑而过。布瑞恩和莫斯的做法,基本上是和数学公式一样的真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媒体、所有的时代都适用。

只要可以被舆论轻易煽动,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个无知者无畏纯真可爱的人,和立场信仰无关,左派、右派、中间派都算上。这类人的共同点,是可以轻易相信看到的、听到的,却从来没有自己思考的。

阿尔巴尼亚少女在机场,受到了美国总统的接见。为了安排凄风冷雨中,总统脱下自己的大衣给老祖母披上的一幕,布瑞恩查询了全美的天气预报,然后让总统屁颠屁颠的飞到了有雨下的机场。

一切进展顺利,不仅女童军的危机解除,总统的支持率也一路攀升。可惜此时不开眼的CIA跑出来插了一脚,阿尔巴尼亚没有核武器,没有极端恐怖分子,更没有出现人道主义危机。迫于CIA的压力,白宫方面只好宣布战争威胁解除,这条消息本来总统早就准备好了,只是在投票日之前宣布,打乱了布瑞恩和莫斯的节奏。

就在布瑞恩和女助理垂头丧气,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莫斯兴奋的提出了“旧鞋”行动计划。一位英勇的美国老兵,在阿尔巴尼亚的军事行动中,身陷敌后孤军作战,总统亲自指挥营救行动。

这一出好戏看过好几次了,二战、越战、科索沃、伊拉克好像都发生过。鲤鱼也分不清到底是在电影里看过,还是在新闻里看过了,既然这部《摇尾狗》都看到了这里,电影和新闻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吧。反正我觉得史泰龙和马克·沃尔伯格演得不错,伊拉克战争时加强版美少女杰卡西.林奇,更加具有戏剧性,演技不输两位前辈。

友情提示后面会有完整剧透,想要保留悬念的朋友,可以先选择关注鲤鱼,看过电影再来看鲤鱼嘚啵嘚。

布瑞恩随意在军方提供的名单中,挑选了一个士兵的名字,随后这位士兵身穿全是窟窿的毛衣的画面,出现在美国的媒体之上。毛衣上的窟窿大有文章,是摩斯密码 “勇敢一点,妈妈”。

莫斯连夜让民谣大师创作了一首旧鞋的歌曲,制作成三十年代的唱片,放进了美国国家图书馆。随后总统竞选团队的性感女助理,躺在一位记者的床上,看着电视无意间说了一句,“勇敢一点,妈妈”不是那句歌词吗?敬业的记者从床上爬起来,不顾一夜折腾的疲惫,在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刚刚制作的老唱片,这首歌瞬间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热门歌曲。

莫斯趁热打铁找来一后备箱的破鞋,让布瑞恩跟自己一起往树上丢,虽然布瑞恩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出于对莫斯能力的完全信任,还是欣然接受把破鞋挂了一树。

美国街头四处挂满了破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闻起来味道不太好,但是效果比黄丝带好多了,除了视觉上,还有嗅觉的冲击力。

美国军方将失踪老兵交到了布瑞恩手上,看到对方神情古怪镣铐加身,三人有点傻眼。原来这个旧鞋,被军方秘密关押了十二年,罪名是强奸修女。不吃药很严重,吃了药一点儿都不像是精神病。

三人正为了旧鞋接受总统接见的事烦恼,屋漏偏逢连夜雨,飞机遇到风暴坠毁了。三人带着一脸懵懂的旧鞋,经过了一夜的艰苦跋涉,终于走出了荒郊野外来到了一家杂货店。

就在联络相关部门前来救援的时候,旧鞋发现了杂货店家的胖丫头。事不凑巧旧鞋的药刚好吃完了,听到房间内胖丫头的尖叫声,杂货店老板二话不说抄起步枪冲了过去。听到一声枪响,莫斯赶紧前去查看,他庆幸的告诉布瑞恩旧鞋还活着,话音未落,屋内又传来的第二声枪响。

功亏一篑的失望让布瑞恩和女助理彻底崩溃了,莫斯却依旧斗志昂扬,现场再次临阵改写剧本。

“最勇敢的人无论何地,这片伟大的土地将会永远自由。”在悲壮的歌声中,总统亲自主持了旧鞋盛大了悼念仪式。

布瑞恩一波三折的补漏行动终于圆满的划上了句号,百分之八十九的支持率,让总统的连任已无任何悬念。可惜一路磕磕绊绊相互支持的三人团队起了内讧,莫斯不愿再次隐藏在幕后,决心向媒体公布自己这些天所做的一切。布瑞恩苦口婆心良言相劝,莫斯却一心只要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誉。

看到“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布瑞恩在窗帘后默默的看着莫斯在几名彪形大汉的护送下离开。

不久之后新闻报道,著名的电影制片人莫斯,在游泳池边进行日光浴时,心脏病突然发作不治死亡。

新闻的关键部分往往是真实的,莫斯是真挂了,这句不是谎话。真正的聪明人,能分清自己需要知道哪一部分就足够了,屁话听多了也是浪费生命。

凭借《雨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巴瑞·莱文森,拍摄本片仅用了29天,时间和电影中莫斯的巨作耗时差不多,效率之高、品质之精良令人咋舌。这个速度可能和主演有很大关系,估计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德尼罗,就没给导演太多NG的机会。

非常经典的一部,强烈推荐给大家。

最后说下本片制片人是迈克·德·鲁卡和罗伯特·德尼罗,向伟大的天才制片人莫斯,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2 ) 魔幻现实主义

美国总统为了竞选,为了转移性丑闻的注意力,在中国访问时,向阿尔巴尼亚派出轰炸机……。

如果今天拍这个电影,应该就是在阿尔巴尼亚访问,向中国派出轰炸机了吧?

想了解2020美国正在发生的事,其实看这部1997的电影就行了,招数虽老,但管用就好:新冠疫情应对错误,支持率下降,怎么办?制造个敌人吧……。现在特朗普已经快追平了,保持下去11月大选还真可能连任呢!做这么差还能连任?可惜“民主”就是这么容易操弄。

1997年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也许觉得太夸张,是艺术的夸大,但2020的观众,却发现这就是现实。

电影中很让人感慨的一幕,几个“聪明人”,好莱坞的精英,却从来不去投票,因为觉得都是烂人,投了也没用等等,其实是做为精英的傲慢,觉得自己怎么也只有一票呢?所以选举策略针对的都是草根阶层,我们会觉得特朗普、彭佩奥的言论很离谱,欧洲的领导人也觉得很离谱,但放心,那本来就不是讲给我们听的,美国的草根阶层就吃这一套。

画面、歌曲、仪式、怀旧、落难的少女、怀中的小猫、被遗忘的英雄、挂在树上的旧鞋、丧礼上跟着棺材的小狗,美国人民如痴如醉,被强暴的女童军?大家早忘了。

幸好中国不是一个要依赖民粹来动员的国家,如果要迎合键盘侠的呼声,大概早跟美国打起来了吧?至少和印度肯定是打起来了。苦呀,周围全是仰赖民粹动员骗选票的国家,又知道我们比较理性,不容易擦枪走火,一到选举都拿我们当目标……。

 3 ) 高歌下的荒诞故事

收到身边故事的启发找来看的这部电影,经典之作,荒诞的世界,真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本以为身为杂家的传播学水的要命,但实际上是社科的一双慧眼,永远要存在有自己的判断与辩证思维,必要时不要相信身边的一切。

所谓辩证与推理在一切众生之间是如此的玄幻,我脑中冒出一个极为诡异的想法:世间的一切是商业模式。用上下打点干净,不愧是美国的大无畏精神食粮,荒诞,真的荒诞,但是荒诞背后是什么呢?真相却隐藏在每个人的认知中,我渴望着睁开自己的双眼,看多一点了解情况,人生如戏啊!

 4 ) 电影改变政治

太刺激了。尤其是,总统竞选策划人的罗伯特德尼罗去好莱坞找达斯汀霍夫曼做场表演的时候,霍夫曼让他对着电视里的新闻发言人说句他想说的话时,发言人真的照做了,太牛逼了。 这个时候刚好也是美国总统竞选之时,原来为了竞选成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伪造一场假的战争。至于为什么选择阿尔巴尼亚,理由仅仅是因为美国人对这个地方不了解。经历了多人头脑风暴后,在片场炮制了一场女孩抱着猫奔跑在炮火纷飞的村庄里,至于村庄,猫,房子,桥,水,都是特效,这个镜头成为了全美了解战争的唯一视频来源。 除此之外,经历了意外的CIA插手后,计划泡汤,于是另起炉灶,全力打造一个战争英雄。英雄的外号叫旧鞋,还特地打造了一首民谣歌曲,伪造成30年代的老唱片,为了让人民记住,并且,发起了扔旧鞋在大街上,以示盼望英雄回家。2个特别的印象,让人民忘了总统性丑闻,成功转移了注意力,让人民不自觉的把选票都投给了再任总统,得以继续连任。讽刺的是,找来的英雄军人居然是囚犯,还是个**犯。 特别有意思的是,影片结合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一个是电影制作,颇有点像《逃离德黑兰》,完美的电影。

 5 ) 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

挺好的一部政治讽喻片,黑色幽默用的炉火纯青,看完电影感慨颇多,反思好多,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的有可能是假的,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亦真亦假,真假难辨。

这个影片多种讽刺和隐喻,首先政治隐喻是肯定的,这个敏感话题不用多说;还有对电影界的隐喻,达斯汀把一个艺术至上疯魔的、又自认为怀才不遇的愤恨的制片人演的有声有色,虽然德尼罗是幕后操纵者,但是大部分的主意都是达斯汀出的,他确实是个马前卒,他成功塑造出来了完美的故事,全国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观众,大家相信这件事,间接表明了大家对他—制片人的认可,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制片人,结尾处,他终于可以摆脱得不到奥斯卡以及无人认可的沮丧愤懑心情,他死而无憾了,结果也确实是这样,他死了,因为不肯和强权合作,不过,他作为著名制片人的死造成了撼动,他更是无憾了,纵然毕生追求艺术,但是不可太过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人必须是要保有底线原则的。德尼罗演的是一个毕生为政府强权工作的人,他很厉害,冷酷理智➕聪明冷箭,他很擅长做幕后工作,且巧舌如簧(43分钟那里和CIA的对话太精彩了,佩服强大的口才,蛊惑人心的魅力真强)这个幕后黑手狡诈阴险,眼神举止神态之中尽是算计,说谎说的比真的还真,做起假来脸不红心不跳,天啊,这种人放在现实社会好可怕,我相信,现实中一定有这种“高人”。

还有一方面的隐喻是指媒体操纵舆论这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媒体的力量就如此强大,在如今科技更加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力量可想而知,真是一把双刃剑呀,不能否认科技的力量,但是也要合理运用。

真的佩服该影片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等等制作成员,感谢你们带给观众这么棒的电影,难得一见的政治讽喻题材,深刻且生动,经典好电影👍

这个影片的名字,还有开头的一段话都极具讽刺意味。为什么狗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狗没有尾巴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啦。

 6 ) 不要相信舆论

自从学了4年的传播以后,我就不相信舆论了。这个片子只不过重复了我的已有的观念:舆论是掌握在懂得操纵舆论的人手上的。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人们更加愿意相信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解释,而不是真相。看上去真实比实际上真实要重要得多。
传播学里面有一个影子理论: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这个影子和产生影子的物体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掌握在谁手里?
玩过杀人游戏吗?有技巧的凶手总是能够把没经验的无辜者杀死。这可是由民主投票决定的啊。大众是帮凶?
所以,不要相信舆论,即使它看上去很真实。

 短评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刚刚好的同时天才般的编剧也预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5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歪打正着地预演了一遍克林顿的拉链门。达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长发、热衷美黑、戴深色眼镜的细节都在贴近派拉蒙制作部总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时Evans曾强烈反对帕西诺出演,嫌帕西诺个子太矮,没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独立制作第一部电影,结果找来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装发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电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来演,就是《窈窕淑男》。

6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12分钟前
  • Alan Sum
  • 推荐

天啊这剧本太妙了。“Produce a War”媒体的阴暗,政客的伪善,公众的盲从,艺术工作者的无奈,面面俱到。全片没给总统一个正脸镜头,因为总统不过是团队过度包装的傀儡。“狗为什么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聪明,就是尾巴摇狗了。”故事看似夸张,天朝不少有。2848

17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为了掩盖总统的性丑闻,公关团队不惜联合好莱坞制片人发起了一场莫须有的对外战争。对于政治和媒体地讽刺值拉满。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该如何面对此等嘲讽。无巧不成书,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电影变成了事实的寓言。上帝的筛子透过屏幕掷中了他们。德尼罗和霍夫曼两大老戏骨都有喜剧基因,看他们在讽刺喜剧中飙戏别有一番风味。

21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此片让我想起了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负责提供图片,而我负责制造战争。可悲又可笑的是,当我看到用摩丝码写的Courage,Mum,听到那煽情的乡村音乐时,我竟然感动了。。。

22分钟前
  • MIO
  • 推荐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25分钟前
  • xīn
  • 力荐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30分钟前
  • (⊙v⊙)
  • 推荐

双向吐槽:政治和好莱坞,这编剧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头那句"为什么狗要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否则就是尾巴摇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为总统服务的狗,而总统充其量就是条尾巴。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的指涉和对政治的揶揄讽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显示了操纵下民意的随波逐流,以及美国人自身对于家国的认识状况。前者则描写了电影人呼风唤雨,涂抹现实的能力,且最为精彩的是,将制片人带到了荧幕之前。而在前后两者的联系上,电影贡献了最为精彩的好莱坞媒介论述——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媒介对于大众的操纵与蒙骗,也揭示了那些处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现给我们的“真相”。

40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好牛逼 咱们看着老美的选举眼馋 老美直接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选举也是bullshit 这个世界神马才是真的 战争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体里的两片嘴凭空制造 民众 只是一只狗任意摇着的尾巴罢了 其实我觉的那个old shoe有点像雷锋。。。

45分钟前
  • pabu
  • 力荐

这片子几乎把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讽刺了个遍,包括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个奥特曼已经黑过了!),不得不服。好莱坞和媒体业,其实怎么黑都不过分的,因为再匪夷所思的剧情,回头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难得一部不错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剧!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51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总统也差不多是个营销号...威利尼尔森超好笑,指挥群星录爱国歌曲特别损!最狠的是录好应景炒作歌做旧唱片塞进国会图书馆再假装偶然发掘出30年代民歌。霍夫曼的幽默表情比较假仙儿我反而没觉得很好笑

53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译: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罗的表演延续两人惯性角色,一个絮叨神经质一个狡诈,画面平静、台词超棒。没有激动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铺直述里却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反讽。

55分钟前
  • 海鸥的天空
  • 推荐

「阴谋论」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讽 一切政治活动,所有的国家制度下全体人员行为都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牺牲的——不可见的总统本人以及必须维护的总统成为超越道德审判之上的「道德正确」,好莱坞在这种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这也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唯一答案。

59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1小时前
  • 天草树虫
  • 还行

黑色的政治片,说不定PB也曾受其启发。

1小时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太棒了~ 什么时候电检卡不掉这样的片 中国就真的算是开放了 真是比楚门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1小时前
  • 陶陶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