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爱情片大陆2016

主演:阮经天,杜鹃,苗侨伟,叶童,彼得·格林纳,袁文康,黄龄,是安,邵汶,杨旭文,马歌,欧阳靖

导演:罗冬

 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16

详细剧情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随便扯几句

最近刚去ACMI看了老马的影展,看着看着突然发觉最爱的西科塞斯电影除了出租车司机,应该就是这部了。
粗看一下本片最热的影评和其他影评,感觉和我本人看完此片感受还是有些不同,就想写几句,电影看了也好些年了,可能有些细节回忆不准的地方,不过好些片段感觉和放电影似的,还是能在脑中滚动播放,感觉人脑还是挺奇妙哒。不过,这可能也证明了我对这部爱情电影的喜欢吧。同时,作为一个戈尔达的迷妹,我还记得从前迷弟Qton和我说过戈尔达看完也特别喜欢,可能是想起卡里娜和他自个儿了吧,哈哈哈。

电影开头,可以看出女主和男主的性格是很不一样,女主独立、有主见;男主感性,会撩妹,性子有点急(不过刚当完兵,大家也理解)。在一次次被女主无情拒绝之后,男主凭借着他的死皮赖脸的招数,无伤大雅的玩笑和抖机灵的功夫可能打动了女主,后来两个人结合啦!巴拉巴拉巴拉,中间情节略....接着我们跳到第一次出现摩擦的地方,为啥会出现矛盾呢?这其实是个中西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许知乎上就有,问“女方比男方的挣得多且有地位,男方会不会介意?” 先不鸟知乎答友的答案,来看我们的男主人公,他明显是介意的,特别是工作还是靠老婆顺来的,可他也只能是不舒服往肚里咽。。。随后电影也运用了一系列蒙太奇的手法表明两人的感情经历了买房,生儿子,带孩子,搞事业等发生了诸多矛盾,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

如果电影只是这样,可能随着整体的基调是部略搞笑带着真实生活影子的平凡电影,对我来说本片感觉最妙的是结尾。在结尾处,女主走上舞台照例妩媚又风光的演着一出完美的show后,走向此时应该有十来岁的儿子身边,看到昔日老公也站一旁,此时的德尼罗也不是一个小小萨克斯演奏者了,好像算是个不错的酒吧经营者了。刚才在前妻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他就问儿砸,“你说,你像你妈还是像我?”
儿砸回答:“像你”。
爸:“哦,为啥?”
儿:“我不想像个娘们”。
说完,德尼罗笑了,怀着爱意摸了摸儿子的头,这时我多半猜他内心觉得“哈哈,果然遗传的还是我的基因。”
话题回到女主走到儿子身边,她看着男主,感觉当时气氛烘托的挺暧昧,果然男主也主动问了“一会儿有空么,一起出去喝一杯?” 女主也是一口答应。
接着印象没错的话,下个镜头闪到女主急急忙忙的穿了外套,跑到电梯口按电梯,电梯却迟迟不来,感觉有时候可能就是命运或一刹那的感觉,女主想了想又折回去了。
接着镜头又一转,在楼下,拿着雨伞撑着地在玩德尼罗或许在下面等了也有一会儿了,会意的笑了一下,然后癫着他的伞消失在屏幕中。。。。。。影片终!

可能他们觉得这次约会太幼稚,可能他们觉得这次是一次冲动,也很可能他们之后还会有约会,这总之是个开放性结局,但对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这却是个非常规结尾。记得应该是在《逍遥骑士与愤怒的公牛》的书里还有这么段八卦:制片方看完毛片,催人叫来老马,让他一定搞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不然此片回不了本。但老马在他的坚持之下,没鸟制片方,最后也确实导致本片的票房惨败,不过貌似有不少名导表示了对此片的喜爱,包括之前提到的戈达尔。




我是八卦分割线
--------------------------------------------
关于戈达尔为啥喜欢本片呢,最为一个迷妹,我还想YY一下。1963年老戈也拍了部人生当中著名的作品《蔑视》,同样也是个悲情故事,当时他和卡里娜也在闹矛盾,后来媒体八卦的解读此片是戈达尔献给妻子的一份情书,最后两个人也是没走到一起。80年代的某档法国节目还把两个人请到一起,最后也是以卡里娜落泪仓皇逃出镜头结束。感觉也是两个在事业上互相有成就的人,也是相爱的人,也是有过矛盾的人,可能确实是那句老话相爱也不一定要在一起,有时,经历过也是种体验吧。

 2 ) 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

        在长达160多分钟的影片中,我一点都不感到冗长,这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了,吉米忧郁的色士风依然在耳边回响。我有些怀疑吉米在JAZZ乐坛是否真的有这个人,在那张录音室的排行榜上我分明看到吉米的曲子是No.1的,而伟大的Charlie Parker和伟大的Ella Fitzgerald只能屈居其后。按照评论轨的某些叙说,在这部影片之前至少已经有过1次的拍摄了,也许是2次。
        马丁.思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的配合真是珠联璧合,还有明奈丽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将三十年代大乐队时代为背景,把一个色士风手和一个绝世名伶的爱恨交缠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爵士、蓝调和百老汇的舞台剧已经那么深刻的隐入了米国人的骨髓中去了,不然决不可能在这种题材的爱情片中将音乐味体现得那么浓郁。
        按照日本的称呼,这是一部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大战结束时她坐在哪里,六年后功成名就的她重回纽约,他坐在当年她的位置,看着她,鼓着掌!

 3 ) 最不老马,也最老马的一部电影

重刷了一遍这部电影,可以说感慨颇多。

《纽约,纽约》是一首爵士名曲,也是瘦皮猴的代表曲目之一(不是瘦皮猴首创的),老马用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完美契合了老马想要表达的,那就是音乐与纽约,电影非常漫长,开始于两人爱情的开始,结束于两人爱情的结束,这和《好家伙》非常相似,《好家伙》开始于亨利融入黑帮,结束于亨利退出黑帮,重要的不是故事推进,重要的是用故事来表达老马想要表达的,虽然这部漫长的电影,漫长的不像拍出了《愤怒的公牛》《爱尔兰人》这种影片节奏把控力很强的导演,但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那股老马的味道

音乐是老马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马很多电影音乐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要么是用来反映人物(如出租车司机),要么便是用来服务于故事节奏(如爱尔兰人),但这部电影音乐却很多时候作为主体出现,电影很多段都是完整的爵士表演,这样的变化让音乐不再是服务于故事,而是成为了故事本身,还是同样的音乐叙事,只是这次音乐成为了主体部分

电影结局处理给我的感觉也是很老马也很不老马的,《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这些电影结局都是很快的,在电影故事大段铺垫下,结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这样的结局后劲很大,而且让过程也更饱满,而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方面也是类似这样的,但处理方面老马用了两段歌舞来过渡,这样的变化让这部电影细腻了许多许多,结局后劲小了一点,但过程饱满了许多,因为这部电影两人的故事并不是主旨,主旨是背景,这和《好家伙》很像,亨利的故事在结束前插入了大段他人情感的变化,因为两部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像,而老马也用了很相似的处理来处理电影

我文笔很差,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是写出来脑子想的东西,基本没有好好纠正语言)写的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指正,不要骂我

 4 ) 烂片

一分是给爵士乐的。除了爵士乐,毫无可取之处。剧情进展莫名其妙都算了,男主的设定简直让人恶心。下流、无底线、物化女人、谎言满篇、拿低级当有趣。从他出场就一直讨人厌,还以为接下来会有什么独特之处,越看越厌恶,女主居然就爱上了!how?why?天晓得从里面看出“伟大爱情”的眼睛们是什么结构。浪费时间啊,啥破电影,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这个影评还要求字数?

 5 ) New York, New York, and all things about it

电影不再多说,从当代的视角看这是一个bizarre story,中间相对论的片段也让人瞬间出戏。本文主要说一说主题曲。

主题曲 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或者简称 New York, New York,知名度远远高于电影本身,被视为旧时代纽约的象征和anthem (新时代的anthem是empire state of mind🙂?)。很多人(包括我)也是通过这首歌了解到这部电影的。

本曲的诞生要感谢德尼罗:电影的作曲家John Kander和词作者Fred Ebb将第一版的电影曲目拿给斯科塞斯,德尼罗和明奈利(Minnelli,怪异的翻译🌚) 播放。斯科塞斯和明奈利对曲目很满意,而德尼罗坐在远处的沙发上向老马招手比划,after they took one of their famous Italian walks and De Niro gestured a lot,老马回来不好意思地询问两位创作者,因为And the world goes 'round太出色,德尼罗认为纽约,纽约作为主题曲应该至少比它更强,能不能重新写一首主题曲。Kander和Ebb怒气冲冲地离开,highly insulted, “Some ACTOR is going to tell us how to write a song?”,回到工作室,在45分钟之内写成了这首歌,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纽约,纽约。

本曲的走红要感谢辛纳屈(Frank Sinatra,更怪异的翻译🌚)。随着老马电影的失败,明奈利版本的主题曲并没有能在当年奥斯卡获得提名。辛纳屈的妻子一再建议辛纳屈录制此歌,然而最初却被作为明奈利母亲Judy Garland好友的辛纳屈拒绝,“Nah that's Liza's song. She does it great. I’d never take that away from her”. 然而在妻子一再坚持下,“I mean, those lyrics- ‘king of the hill’? That’s the story of your life!”,辛纳屈于电影结束放映,明奈利版本退下流行榜单的时候开始在演唱会上演唱此曲,从此这首歌开始一炮走红,最后取代了 My way成为了辛纳屈每场演唱会的压轴(压台🙂)。辛纳屈版的歌词与明奈利版有所不同,结尾处的 “come on, come through”被改为 “It's up to you”,rallentando处的排比加入了“A-number-one”。作曲者Kander说 "He didn't intentionally change the lyrics. What he did is making mistakes, and the mistakes became part of the song". 而原词作者Ebb则描述 ”A-number-one“这句歌词 "I don't even like it".

纽约市长Ed Koch极其喜爱此歌,于1985年宣布这首歌为纽约市的官方市歌(然并卵,这种事情显然应该立法机构做),2013年在他的葬礼上再次演奏此歌。纽约洋基(Yankees)队老板Steinbrenner同样喜爱此歌,从1980年开始这首歌在每场洋基赛后播放(曾有一段时间在获胜的情况下播放辛纳屈版本,在失败的时候播放明奈利版本,不过这项惯例在Kander和Ebb的音乐管理人一次向洋基队律师提起后暂停)。

纽约人的张扬,自负和得意洋洋在这首歌和电影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一个外地来到纽约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纽约人的标准,就是要经历一个“-Fuck you! -No, fuck YOU!” moment.(看起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ome New Yorkers are born. Some are born. All are welcome.” 这句话写在我来读博时肯尼迪机场的廊桥上。“If I can make it 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说的是从小在河对岸眺望的意大利裔Sinatra,是带领洋基再现辉煌的克利夫兰德裔Steinbrenner,是在下城长大的Scorsese和De Niro,是密苏里犹太人Kander和曼哈顿犹太人Ebb,也是在城中追梦的每一个人。

纽约,纽约伴随纽约人度过了数次危机。此曲创作时正值70年代经济危机。当1980年春洋基队刚开始赛后播放此曲时,交通工人举行罢工。市长Koch走上布鲁克林大桥对着数千走向曼哈顿的人们说“去工作!不要让懒汉们逼迫我们投降!”(左翼狂怒🙂)。9/11之后10天,明奈利在大都会主场赛前演唱此曲,而那也是 Peace of Heat合唱团成立的时候。2020年4月16日,在新冠病毒引起的封城中,Peace of Heat合唱团组织全市人们于每天7点为医护人员鼓掌的仪式结束之后,在窗台上合唱纽约,纽约。(虽然112街的我没有听到,大概是周围住的都是学生已经撤离了🙂。)

也许最能代表这首歌精神的评论来自纽约时报:

Allison Garber, 45, of Windsor Terrace, one of the countless New Yorkers who grew up with the song showing up like a proud uncle at ballgames and public gatherings, heard a friend say it was blasting nightly at 7 p.m. from an apartment in Manhattan.

“I wanted to bring that to my neighborhood,” she said. “It’s undeniable when you hear that last bit, you really have to point out at your city.”

She found herself a littl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A-number-one lyrics, “not at all about community,” and cast about for a replacement. From her balcony facing Prospect Park, she tried “Heroes” by David Bowie, “Wind Beneath My Wings” by Bette Midler, and others. Below, people passed by. Only one song seemed to make them stop, so she brought it back.

“Maybe ‘New York, New York’ makes everybody feel like they’re that person?” she said. “That everyone is king of the hill, top of the heap.”

祝愿纽约,以及一万三千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come on, come through.

参考资料:

1. ‘New York, New York’. //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37093

2. Michael Wilson. “How De Niro Gave Us Sinatra’s ‘New York, New York,’ Our 7 P.M. Anthem”. //www.nytimes.com/2020/05/01/nyregion/thank-you-coronavirus-helpers-7pm-sinatra.html

3. Joe, Nocera. “How ‘New York, New York’ Went to the Top of the Heap”. //www.nytimes.com/2015/12/12/sports/baseball/how-new-york-new-york-became-a-no-1-at-yankees-games.html

4. http://www.thefranksinatra.com/songs/new-york-new-york

5.Clyde Haberman. "NYC; A City In Search Of an Anthem". //www.nytimes.com/1998/06/09/nyregion/nyc-a-city-in-search-of-an-anthem.html

P.S.想找电影的时候发现全网无论正版盗版连个可以播放的资源都没有,简直是德尼罗听了会沉默,老马听了都会落泪。

 6 ) 爱情没解决,音乐很好听

看完《纽约、纽约》,觉得讲的也不过就是一个霸道的男人和一个温顺的女人之间的情爱恩怨。男人最后脾气总算好一点了、绅士一点了;女人则在经历了自己事业的巅峰之后也逐渐成熟、稳重、有点主见了,而这时候,女人反而爱不起来那个男人了。给人一种——爱情就是不成熟、非理性状态下的一种癫狂行为的感觉。当大家都理智、克制、礼貌的时候,爱情这种东西似乎反而没了立足之地。

我认为这仍然只是个案。女人为什么最终没有出去见男人?我觉得这个不重要,今晚不见,未必明晚不见。见他是因为他温柔了,不见他是因为自己还是没有安全感。结尾的悬念仅仅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噱头而已,关键是导演已经把这两个人的个性和经历详细叙述出来了,这就已经达到了讲一个故事的目的,至于结尾,完全可以让听故事的人自己去收尾的。

但结尾孩子的一句话仍听上去意味深长。父亲问孩子:“你觉得你像我多还是像你妈多?”男孩子腼腆而肯定地回答:“像你更多。因为我不想看上去像一个女孩子。Because I don’t want to look like a girl.”这一语道破了男性霸权和优越意识仍然那么强大。在这样的意识下,这男孩将来又会有怎样的爱情,大家拭目以待了。在我看来,这电影是个探讨男女社会地位的电影,爱情只不过是一个背景,这不是一个爱情电影。因为人们为什么要爱、为什么不爱,爱情给人究竟带来什么,并没有详细地勾勒和叙述、深挖。

再加上电影中大量的音乐歌舞,使这个电影也很容易被贴上娱乐片的标贴。就像《芝加哥》一样,最后就是一部成功好听的娱乐音乐片而已。

 短评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9分钟前
  • EE
  • 推荐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11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14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17分钟前
  • 涅槃
  • 推荐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19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23分钟前
  • christann
  • 推荐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26分钟前
  • ZzzBeatris
  • 推荐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27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推荐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3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33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36分钟前
  • 海棠无香
  • 推荐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40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43分钟前
  • 大v
  • 还行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45分钟前
  • 徐嘻
  • 较差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47分钟前
  • \t^h/
  • 还行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50分钟前
  • TWY
  • 力荐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51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52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55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