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爱情片西班牙2009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2:44

详细剧情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饰演反派,遭到基督教徒反感,因此换角。

 长篇影评

 1 ) 意在当下的新史诗


     看Luc之前的评论,我其实是把这个片子当作好莱坞黄金时代“罗马大片”东山再起来期待的,结果相当出乎意料。
  
  尽管都有满银幕的宽袍大袖和大理石建筑,可当年的好莱坞,决不可能拍出这种电影。
  
  新意之一,是女性的视角。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世上有什么铭刻在女性DNA里的“女性视角”,虽然很多女性主义很爱讲这个,我只是说这片子是从一个女性的眼光来反映时代的。希帕提亚根本不在乎肉身的性别,她把沾满经血的碎布丢在Orestes面前,用肉身的丑陋击碎了少年的痴心妄想。她认为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导向完美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古希腊理性精神一脉流传的魅力。

   
  我说的女性视角的新意,是指用女性角色来担纲一部史诗大片。这在当年的好莱坞大片里,是极少出现的(除了《埃及艳后》和《圣女贞德》等有限的几部)。男人古铜般的肤色和晶莹的汗水,照罗兰·巴特的话来说,是罗马神话永恒的组成部分。而《城市广场》讲述的,却不是男性彰显荷尔蒙的history,而是一个女性追求和谐与完美的herstory。

 
    新意之二,是对基督徒的刻画。发生在庞大的罗马帝国的故事,总让人联想起《宾虚》、《十诫》、《圣袍千秋》等宗教传说。实际上,居住在当年的罗马帝国的,还有摩尼教、犹太教和罗马多神教的信徒。那些好莱坞宗教故事反映的,只不过是被基督教化的西方社会对自身历史的想象而已。早年对这些民间故事的影像化,跟《孔夫子》、《武训传》一样,都是在利用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道德故事来与大众接轨,以完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再生产。
  
  而《城市广场》对基督徒不但没有一点美化,还揭开了历史上他们偏狭残暴的一面。当然,多神教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毕竟罗马多神教已经随风远去,对基督教的批评,才是与现下相关的。联系到欧洲今日的种族和宗教冲突,阿曼巴的诉求可谓用心良苦。

 
    查了一下维基,历史上的希帕提亚死得比电影中凄惨百倍,据说是被基督徒从马车上劫走,拖到Caesareum教堂,活活剥皮斩碎,死后肢体还被火焚。片中让她被达乌斯闷死,算是稍微照顾了一下观众的神经。
  
  影片在Orestes求爱那场,伴着笛声将镜头一直拉大宇宙的“超大全景”,乍看觉得奇怪,后面看多了,才明白这是导演在对比宇宙的浩渺、有序与人间的自大、纷扰。包括多神教徒与基督徒冲突那一场,也多用高空俯瞰的视角。与黑泽明的《乱》一样,是在悲悯世间的残忍。不一样的,是阿曼巴没有相应加入个人仰望天空的主观镜头,高调的用意表达得急躁了些。
  
  这片子里的CG技术用得既承载用意,又不脱离实况,算是比较好的。不过能撑起“史诗电影”名号的,远不止这些技术层面。影片对罗马人的生活表现之细致,令人赞叹。饮食、体育、教育、娱乐都有精细的表现,足见西方罗马史学的发达。中国要做到这一步,还早得很。我们忍受古装烂片的骚扰之路,看来还遥遥无期。
  

在我看来,影片唯一的不足,是对希帕提亚的学术先进性强调得过了一些。古时候的学术照现在的眼光看,往往是巫术、数术、科学混杂的,即使在理性昌明的希腊哲人中,也是这样。过分强调她取得的成就与今日科技的合拍,固然可以加强用今日理性破除宗教执念的诉求,却反而可能埋没历史的真相——难道一个绝不出卖自己信念的巫婆,就不如一个女科学家高贵了么?实际上,科学理性正是今日最大的邪教。

 
  蕾切尔据说是剑桥大学毕业,尽管如此,或许是《木乃伊》里面那种胸大无脑的印象太深了,对她出演这种知识分子角色,我总会产生屠妇绣花的不雅联想。其实她沉静的一面表现得还不错,只是在人前阐述观点的时候,总表现得有点女高中生般的手足无措。这可能是有意设计的,但历史上据说希帕提亚可是“懒见生人,但是在一群男人面前也落落大方”啊!
  
  片中多次出现了埃及科普特教会的象征,我忍不住想象,欧洲宗教界会不会因为这部电影是批评科普特“异端”的,就能稍稍放开一点胸襟呢?待考。
  
  我一直认为,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从这部电影在欧洲票房飘红,已经可以看出欧洲观众素质之高。妇女运动、后现代史学、多元文化观,已经在电影市场上开花结果,足以容纳这种气味独特的“人文史诗”。而对宗教偏执的反思,说明导演对如今欧洲的族裔冲突不但关注,而且跟希帕提亚一样,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这部批判宗教偏执的电影,却在历史上宗教审判为祸最烈的西班牙诞生,岂非一个奇妙的耦合?
  
  那我们呢?难道说,别人已经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刺,我们却还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么?

 2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

先说信仰
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
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
现在觉得
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3 ) 其实我只看到了爱情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


致海巴夏

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
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
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

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
不在乎神有几个
我唯一的信仰,是你

海巴夏
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
我的女神

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
于人群中擦肩而过
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

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
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
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

海巴夏
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
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

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
我们在一起了

 4 ) Hypatia。【 勇敢的 让人想哭】

Hypatia,世界公认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Hypatia,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位智者。

当她坚定在政府议会庭,对着众多质疑她的人,说出:“我信仰哲学。”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落了下来。
就算是现在,当人类所谓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又有多少人可以避开沉默螺旋中的上升气旋,而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还是,哲学。
我想说,在我看来,Hypatia的光环,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如若这样,我们也就陷入了男权社会下的思维定势。因此,我把这光环,定义为:坚守。坚守信仰,坚守原则,坚守一个人作为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严。

然后,我才又接着去想,去思考,为什么让这光环穿越时空历史的,竟然是一位女性。强大的男子们,去了哪儿?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男性也同Hypatia一样,有自己的坚守。可,真当沉浸在影片中,注视着Hypatia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我会发现内心的感动与怜惜,是如此的不可抑止,超越一切的比较。
看来,虽然有了意识,但我们还是无法跳出成见对人的影响。我们还是无法,走出那样的固定思维:她是一个女人。
在基督教之前的许多宗教中,女性神是广受追捧的对象。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也有过许多关于这一点的叙述。因此,我们才会在影片中,看到Hypatia为学生授课,看到有如此多的人敬仰她,爱慕她。这是在一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所作出的正常反应。优秀之人,定受喜爱。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Hypatia被当做了巫女,妖孽,一个对上帝不敬的罪人。
或许,这并不是基督教义的本意。只是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邪恶伎俩,毕竟,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历史一轮一轮重演,悲剧的色彩从古希腊延续至今,我们真的找不到方法解决吗?
我开始同意这样的观点了:不是基督教杀死了Hypatia,而是历史。
当一种文明开始衰落,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坚定,也无力回天。
尤其是当宗教和政治互为战友,真理只有被牺牲。
如同,这个将哲学作为自己一生信仰的女人,Hypatia。

有人说,Hypatia之死,是古典世界里的最后一场悲剧。
但想想,欧洲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现世多种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算不算也是对Hypatia精神的一种缅怀和安慰呢?
尽管,人人都知道,它们的出现总是和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联的。

不管如何,从今以后,我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值得记忆了。
她的名字就是,Hypatia。
勇敢的,让人想哭。


 

 5 ) 所谓悲剧

Agora,西班牙Goya奖上,这部电影大出风头。初看预告片,以为这又是一部被古典主义外表包装的俗烂的英雄美人故事,看过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一)
这个故事里,女人终于不再是历史的配角。Hypatia,她不是海伦,即使挑起一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战争也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她是一个真正征服了男人的女人,用智慧,用学识,用思想,但讽刺的是——她最后还是要死于被她征服的男人之手,即使以爱的名义。当战场上的男人可以用一场壮烈的死被纪念时,不输于任何斗士的她却只能被剥光衣服,屈辱的死去。男人,在他们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一个伟大的女性灵魂时,他们永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自己的对手。

有罪的不是她的学识,而是她的性别,是她高于男人的智慧。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是这个世界的附属,于是Cyril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判她的罪过——因为这写在了基督教的经典上。呵呵,经典!男人就只剩下这样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了么?曾经敬重她的学生因此而背叛了她,曾经的爱慕者因此而无法再保护她,一切却只是因为写在一本书籍上的几行可笑的字句。Hypatia,她所信仰的书籍所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一次却终结了她的生命。这,算不算一个更大的反讽?

和许多历史上智慧的女性一样,她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二)
人类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荒诞,忙碌的为世界划分各种集团。男人,女人;基督徒,穆斯林;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黑人,白人……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则永远重复着征服、打压、屠杀、侵略、毁灭的主题。一个信仰抹杀另一个,一个种族奴役另一个,人类的历史,说白了不过如此。即使到我们自诩为已高度进化了的今天,人这种生物的本性依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进化。战争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大国仍然可以决定小国的生死,极端XX组织——不管是以宗教还是动物保护为名——仍然在强制性的向人们倾销他们的思想。不论如何粉饰,这个世界,骨子里就容纳不下多元。

我相信所有神被创造出来的时刻都是出于善意,但我也相信所有的善意最后必将被恶意利用。宗教从最初的心灵慰藉到最后的政治武器,往往要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Agora》里,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一如既往地是矛盾的导火线所在。当Davus把面包分给信仰基督教的穷苦人们,当他第一次在这个宗教身上看到了平等和关爱,他的喜悦是真诚的。然而,当狂热的基督信徒占领并毁灭曾经的讲堂,当那些代表着文明和智慧的书稿与模型被付诸一炬,分享了破坏者狂热的他却无法拥有相同的喜悦。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却伴随着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消亡,心灵的一块地方被填满,另一块却只能重新陷入空虚。于是当人们问他天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答案了然于心的他却只能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上帝才能解答。”也许他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但当两种信仰已势成水火,他仍然徘徊在两极之间无从选择。

无法回应自己内心的他最后还是没有挺身而出拯救Hypatia,但他也不能绝对的忠于宗教,选择了私下帮助她更快的解脱于痛苦。我相信,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所感到的不是懦弱的痛苦,只是更为深刻的迷茫。但这种迷茫已经决定了他终将成为两种信仰的叛徒,终生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灵枷锁——所有的从前化为乌有,所有的未来已成苍白。当你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这,是否也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谁说宗教是为了救人?谁又说神爱众生?就像电影里所描绘的画面一样,那些原本应该成为和平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却带来杀戮和疯狂,带来愚昧和倒退,这是谁的错?明明看到一切已经背离了初衷,我们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因为我们孱弱,我们不敢奉自己为神,我们需要崇拜别人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而这便必然给了别人以煽动和蒙蔽的借口,那么当错已酿成有罪的人又该是谁?也许,错的不是宗教,而是这种东西注定与人类本身气场不合——人类的悲剧,莫过于此。

 6 ) 这不是影评,只是关于电影内容的一点想法

         人类的历史到了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里制造了滔天的屠杀,战争,宗教迫害。每一页都用无知与偏见蘸着鲜血写成。因为信仰而造成的屠杀尤为触目惊心。仅仅因为观点的不同,就可以夺取别人的生命,在现在看来,应该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我的确能体会到一些,我有一些朋友就是教徒,与他们在一起,我从来不去评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神,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他们传福音,我只是耐心的听,而不去反驳,毕竟在我看来信仰的分歧是小,朋友的情谊是大。
     宗教屠杀,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为卑劣的行径了,在三大宗教当中,基督教应该是屠杀最多的了,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十字军的东征,对美洲土著的屠杀,异教徒,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所以应该下地狱,那就由我们来执行。可笑的是尽管犹太教,基督教厌恶其余的人,但是他们自己也模仿阿拉伯人和埃及人的割礼,跟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一样重视区分不同的肉类,采用他们的净礼、列队仪式、祝圣舞、替罪羊、红母牛。亚伯拉罕之孙雅各若无其事地娶了两姐妹为妻,她俩都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者,异教徒。律法的先知摩西自己也取了一个崇拜偶像的祭司之女。更可笑的是根据《利未记》27章所说“凡人中当灭的,都不可赎,必被治死”这个摩西在米甸找到了32000个处女,下令把所有的男子、妇女、儿童全部杀死。在这对上帝无限忠诚的行动中,摩西可曾忘记,他是米甸大祭司叶忒罗的女婿。还是这个摩西,借口犹太人跟米甸女人睡觉,就把她那一族的24000人啥了祭神(民数记25章),嫩之子约书亚杀死了艾城的12000名居民,用当地的31个国王祭司天主。
      现在我们来看看犹太人在沙漠流浪直到抽签选出国王这段时间里,有多少人因为上帝的命令被消灭了:
      利未人膜拜摩西兄弟所铸金牛之后被杀死的犹太人——23000
          犹太人因可拉事件被烧死——250
          因同一事件被杀死——14700人
      因与米甸女生发生关系而死——24000
          在约旦徒涉处,因不会说“示播列”一词而被杀死——42000
          因进攻便雅悯人被杀——40000
         被其他部落杀死的便雅悯人——45000
          耶和华的圣约柜被非利士人抢走,为惩罚非利士人,使生痔疮,于是他们把约柜送回伯士麦,并向天主献5个金肛门,5只金老鼠,这时伯士麦人因偷看约柜而被处死——50070
          一共239020人很客观的数字,而且这是他们自己的圣经上所载的。这只是沙漠流浪到扫罗之前的一段时间。
      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清除女巫运动和清教徒在美洲对土著的屠杀就不计了,因为很难统计,这里并非针对基督教,我只是对宗教狂热十分反感,正如伏尔泰所说“人类的大部分过去是、而且将来很长时间也仍将是荒谬而愚蠢的:而最荒谬的人可能就是那些企图在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中找出某种意义并在宗教狂热中掺进一点理性的人”
      房龙在《宽容》的序里面号召人们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保持应有的尊重,说得很对,无奈人的愚昧于偏见是何其的大,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我只希望不同信仰的人能有一种出于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基督徒不要称呼我们为偶像崇拜者,不要成为穆斯林和佛教徒为异教徒,无神论者也不要指责教徒是愚昧无知。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人,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里面写道“任何人的死都使我缩减, 因为我参与人类之中,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短评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6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10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1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1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1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21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24分钟前
  • 推荐

那些牛逼的俯拍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让人深思

29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34分钟前
  • ╯^╰
  • 推荐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3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42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45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52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56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57分钟前
  • mj
  • 力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1小时前
  • A-sun*
  • 推荐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