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剧情片大陆1983

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郑振瑶,严翔

导演:吴贻弓

 剧照

城南旧事 剧照 NO.1城南旧事 剧照 NO.2城南旧事 剧照 NO.3城南旧事 剧照 NO.4城南旧事 剧照 NO.5城南旧事 剧照 NO.6城南旧事 剧照 NO.13城南旧事 剧照 NO.14城南旧事 剧照 NO.15城南旧事 剧照 NO.16城南旧事 剧照 NO.17城南旧事 剧照 NO.18城南旧事 剧照 NO.19城南旧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6:44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 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长篇影评

 1 ) 大美不言——论城南旧事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综述 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生存在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就已经将审美和艺术潜藏在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默默发展了。装饰品,壁画,陶器和青铜器上的图腾,原始的歌舞等,这些艺术部类皆以诉诸感官知觉为审美形式。而以概念文字为材料,诉诸想象的艺术——文学,虽然发生发展要晚的多——要从《诗经》开始,但是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美学特色,后人所归纳出的“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和这些艺术部类相比,电影——这个在中国和世界都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艺术,在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要在其他艺术中汲取养料。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后来者,同时也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电影是将诉诸感官刺激和诉诸幻觉想象这两种审美形式集于一体的艺术。事实上,电影本身就是在制造一种幻觉。而光影作为情节的载体,当蒙太奇和电影特技诞生后,观众的想象空间被放大到了无限。无声片时期,画面给予观众感官刺激;随着电影科技的不断发展,有声片,特效,杜比环绕,3D等等技术成果,都在如何才能让观众获得更大的感官刺激的道路上飞速且不断前进着。 有研究表明,一个坐在漆黑的电影院凝视着大银幕的观众,与睁开眼睛进入 “快速眼动睡眠”的人最为相似。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是昨天晚上的一个梦,秋鸿来有信,春梦了无痕,梦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有意识、为了表达意识和情感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电影的制作者并不满足自己的作品只能给予观众两个小时的梦幻和刺激。事实上,优秀的电影作品和其他任何一种流芳千古艺术作品一样,能够给人留下一生甚至更为久远深邃的影响。 一个相似的场景,一副相似的画面,一段相似的旋律,一句相似的言语,一次相似的情感体验,都会使人回忆起与之联系的电影作品,也能对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比如《美国往事》一片中反复出现的一段由排箫演奏的旋律,任何一个看过电影的人,一旦听见这段旋律,又会被带回电影营造的气氛中,回忆起电影的情节,仿佛又置身在被蒸汽和烟雾笼罩的纽约街头。这种效果并不单纯由一段旋律或音乐制造,而是特定的旋律和特定的情节共同形成的。同时,观众对这段旋律的熟悉与导演在电影中有意识地一遍又一遍地使其重复出现有着很大关系。 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艺术形式和它制造出的委婉而悠长的深厚意味,是距离和时间都不能阻隔的,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人都能体会。这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的“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集传》)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并非所有情感的抒发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并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比”“兴”经常联系在一起,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感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自此,艺术作品具有了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情感感染力量。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又有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就像电影《梅兰芳》中的一句台词:“好像一鼓掌,就会泄露了心里的一个什么秘密一样。”这是邱如白观看了梅兰芳的昆曲后的感慨,而昆曲则是中国广大文人美学追求的极致,士族雅趣的典范。 “赋比兴”是中华民族美学特征之所在,中国电影在飞速发展了几年后,票房和产值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创作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况仿佛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究其原因是中国电影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美学系统。好莱坞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完整的美学体系,中国电影近些年一直在尝试类型电影的创作,但成果差强人意。希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不要拘囿于第七艺术的铁屋内,艺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铁水金汤浇铸出的百尺高墙,向其他国家借鉴的时候,最好能将中华民族的艺术史融会贯通,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思维同样能够指引电影艺术的前进和发展。 下面将以《城南旧事》一片为例,分析其在古典美学的指导下诞生的新的电影结构。 二、浅析《城南旧事》的美学风格 一)新电影结构方式的尝试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是自传体,通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映出了在二十年代北京南城的几个小人物:失去孩子后得了疯病的秀贞,为生活所迫的偷,命运多舛的宋妈……编剧伊明将其中的三篇,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历程,开创了一个新中国,偏安于台北的旧天地间,作者所说的对童年,对北京南城的怀念,《城南旧事》中所寄托的离愁,不能仅仅视为在怀念那些旧城风物。 作为一部自传体的小说集,本身在情节性和紧凑性上可能并不太符合电影的要求,过于零散;原作饱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表现北京南城风物容易,可是想要表现出这些情感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整部电影大致由三篇小说组合而成,用何种结构和叙述方式来表现剧本,是令吴贻弓导演为难的问题。 通常来说有两种方案,一是拍摄一部分段式的电影,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结构;二则是把原剧本的结构打乱,重新编写。吴贻弓导演在思虑的过程中反复研究了原著,在作者的“代序”中找到了答案。“…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分头叙述并在每一个结尾强调“离我而去”,是形成《城南旧事》的“回忆感”、“往事感”的关键,也是保证电影能够体现出原作总的韵味和风格的关键。所以吴贻弓导演并没有采取第二种方案,而是尝试了一种在当时中国比较新颖的方式:以情感线索和心理线索整合情节结构,以影调取代事件作为影片的结构因素。同时在整部影片中采用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修辞手法:复沓、留白、反衬等。通过这些艺术处理方式,导演将他在原著中体会到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种溢于言外的感情,自然地、朴素地、不露凿痕地传达给观众。 二)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1、留白 在诗歌中,留白的例子屡见不鲜。譬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明月。 全诗没有提及一个“怨”字,却将一个深秋之夜,不能入寐的女子心中的幽怨之情在千回百转中推向了极致,正所谓“不得一字,尽得风流”。这首五言绝句简直就是由四个镜头构成的一个电影片段——女主人久久无言地独立玉阶望月,以致冰冷的露水浸湿罗袜。她无可奈何地进入室内放下水晶帘,试图阻隔明月映照室内的孤独时,却发现无从消遣这无眠之夜,只能在愈加无可奈何之中,又去隔帘望月。和诗歌相同,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们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较。 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电影画面具有双重内容,第一种内容是明显内容,第二种内容是潜在内容。第一种内容是直接的,可以鲜明地看到的;第二种内容则是由导演有意赋予的,或由观众自己看到的,一种象征意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电影亦是如此。电影的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使得观众在观影时看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主人公本身、影片本身,更多看到的是自我和人生。这种需要思考才能得到的第二内容才是一部电影真正的意义所在。 电影语言通过省略从而暗示潜在内容的手法与诗歌中的留白何其相似,《城南旧事》中导演也多次使用了这一手法。剧本,导演台本和电影成片三者往往是不太相同的,导演会在创作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剧本和镜头。在看了《城南旧事》的剧本,导演台本和成片后,我发现电影的开头部分有三处改动:第一处应该是出于拍摄难度和情节缀余的考虑删去了;第二处,骆驼商队在电影文字阶段一直是行走在黄土大道上,但是在电影中,改成了在卢沟桥拍摄。我想这和电影暗含的政治意义以及与电影后面抓学生的情节相呼应,的确是更好的方案;第三处原剧本中,编剧伊明曾做一首歌词,放在卷首,唱出了海之彼岸的人民思念故国的心情。这首歌词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伊明在一篇名为《让心灵的童年永存》的文章中写到:“经过导演吴贻弓同志的建议,删去了。他的理由是,不唱出这种离愁,比唱出来好。”这和上文提到的“不道破一句”不谋而合。这一无法在影片中捕捉的创作细节,体现了吴贻弓导演的创作艺术,以及留白作为修辞手法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 电影中,宋妈失去了两个孩子和宋妈离去的两场,导演同样采用了留白的手法。 当宋妈得知她的两个孩子都不在的时候,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导演用六个无声的镜头,宋妈没有一滴眼泪的脸庞,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不知道当荧幕上出现宋妈因俩孩子都没了而呜咽流泪的时候,观众会动心到什么程度,但是当银幕上出现厨房里无言的镜头和宋妈没有表情、没有泪水,“木然”的脸的时候,许多看着影片的人都忍不住心酸落泪了。在这,银幕并没有直观的给予人们强烈的煽情成分,而只是默然,这种默然可以让人去思考,想起银幕上实际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观众通过想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 结尾处宋妈离去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五分钟左右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却能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力量。银幕上声泪俱下,观众却无动于衷;银幕上慷慨激昂,观众却冷若冰霜,这样的事实确不少见。 在影片中“留白”,留给观众去想,观众自会补上银幕上的那片空白——用自己的经历、体会、产生于心里的实际感受,去补充画面上没有的——比画面上有的要多得多。 2、复沓 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李泽厚先生的补充和解释后,这一理论更为完整——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了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电影的情节和拍摄手法或者说剧本和视听语言就如同“意味”和“形式”。只有一方是不够的,为了使电影达到和谐、统一,必须达到情绪和形式的统一。 上文提到,《城南旧事》的剧本情节稍显分散,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但是它在内容的核心上是统一贯穿的。其次,它又通过一些感情因素贯穿起来。但是导演认为,光靠情绪内核的统一是不够的,除了内容所决定的主要方面以外,还应该注意到形式上的补充这一方面。为了使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从而达到“美”的境界,导演采用了重复的艺术手法。 1、场景的重复 清晨井台打水一场反复出现了四次,景别相同,机位相同;操场放学一场也反复出现了四次,景别相同,机位相同。在这两个场景中,改变的只有人物的衣物和周围的树木。 这两场在内容上毫无关联,为什么偏偏重复这两场呢,因为它们给予观众的感受是相同的。它们造成了生活的流逝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生活还是在不停地不知不觉地流逝。它们将影片中叙述的一件件看似无关的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观众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这重复中接受到一个讯息——影片所表现的不是一件件琐事,而是一个生活的整体。 2、音乐和音响的重复 全片包括片头、片尾共有八段音乐,这八段音乐中只有一段是特别的以外,其余全部是“骊歌”的旋律,或是不同乐器的演奏,或是不同的变奏。这样的处理,造成了由听觉而引起的连贯感和统一感,帮助影片达到了情绪上了首尾呼应和完整。同时,这首歌曲有着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韵律和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深切的怀念以及影片的几个主角都是离英子而去的悲伤的情感,催人泪下。每当音乐响起,英子身边又有一位她深爱的人离开,观众的心弦就又被拨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送别》的旋律将情节的悲剧性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3、叙述上的重复 影片中,三个看似并无关联的事件,却有着一样的开头——都从宋妈送别他的丈夫说起。每当观众看到那个牵着小毛驴的庄家汉,就暗暗体会到似乎又要发生什么了。每到一个段落的结尾,每个故事里的主角又离英子而去,直到爸爸去世,英子的童年结束了,影片也结束了。这种叙述上的重复。加强了各片段之间的联系,使原本看似分散的影片在无形中联系在一起。 4、节奏的重复 和以上三个可以看见听见的重复不同,节奏上的重复是“感觉”上的。 电影的节奏并不是拍摄的速度,镜头运动的速度这么简单,它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镜头的长短、景别远近的组合、色彩的浓淡、明暗的对比、音量的轻重等等,都是节奏的组成部分。 导演在电影中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较多的大停顿,用二者来制造一种节奏上的重复。比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结尾镜头、妞儿告诉英子她不是父母亲生的结尾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以后英子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的镜头、小偷被抓后英子在教室里发呆的镜头、宋妈孩子死后在厨房里的一组镜头以及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后半段父女对视的镜头等等,这种类似的蒙太奇处理方法贯穿全片始终。 3、反衬 王夫之《羌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例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误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满山,江入平野,如此美景却是在送别之时看到,自然平添伤感。 《城南旧事》在片尾处,英子一家埋葬英子父亲的一场中,用满山的红叶反衬英子心中无限的伤感,和许浑的诗恰有异曲同工之妙。碧云天,红叶地,故人远去,“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 写这篇短文前,除了阅读了几本相关的电影书籍,我又从书架上拿下了司空图的《诗品》。文学和电影的相似之处似乎也表现在司空图的评论中——他对于优秀诗歌字字珠玑的言说,同样适用于这部电影。看完《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这本书后我发现,有这种感受的不止是我一个人——“吴贻弓的导演手法讲究诗意、韵致,讲究含蓄的美,如司空图《诗品》中论及的:论典雅,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论自然,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论含蓄,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兴叶《我们收到的信息》)”。由此可见,电影艺术工作者应该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不断学习,从而使中国电影达到意味和形式的统一,达到美的境界。

 2 ) 电影审美与时代风气

昨天晚上,在央视电影频道的节目回放资源里搜索,偶然间,找到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好电影《城南旧事》。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带给我不少感触,下面一一跟大家分享如下:

电影改编自林海音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集,是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英子的视角,展现上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城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变迁。影片反映的社会现实,其实是相当沉重的:英子的邻居秀珍姑娘发疯的原因,是丈夫参加学生运动被杀,而自己的孩子又被家人抱走,遗弃在城墙根下;被领养的小姑娘妞儿,成天需要忍受自己养父养母的打骂;朴实的市民为了供学习优异的弟弟读书,只能以偷盗为生;英子家的保姆宋妈每天省吃俭用,可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却被乡下的丈夫挥霍,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被送了人。影片串接起的几则故事,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礼教残存和女性地位低下的民国初年的北京乱相,展现无余。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影片反映的,几乎都是相对阴暗和悲惨的故事,但影片的整体美学风格,却是极其明亮,带有几分童话色彩的。那些或忧伤、或沉重的人和事,经过女主角英子的视角传递,仿佛都变得举重若轻起来。因而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古朴雅致的胡同与老房子、天真烂漫的孩子和淳朴勤劳的劳动者,而这些画面的背景色都是明亮而写意的,甚至会有一些西方印象派油画的感觉。

这样的美学风格,自然是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正如众多关于八十年代的口述史和访谈录里所讲述的那样:那是一个富有朝气和理想主义的年代,人们普遍对未来抱有非常高的热情与期望。这样的社会心理氛围自然而然会影响到文艺作品的审美取向。今天再来看这部《城南旧事》,面对这种理想主义的影像氛围,有的人可能会难以代入,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商业化进程的洗礼,今天的时代风气,跟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可谓是大不相同。如今充斥于院线里的电影,一方面极其强调剧情张力,要求在叙事中不断制造冲突和悬念,一方面非常看重对于观众的感官刺激,采用各种各样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特效。《城南旧事》里舒缓、悠然而从容的叙事节奏和淡雅、明亮而写意的视觉风格,在当下很多一线导演看来,已经是那么地不合时宜。

这从这部《城南旧事》在央视电影频道的排片时间段就可见一斑。这样一部优质电影,只能放在频道的凌晨6点多播出;而频道夜晚的黄金时段,则要留给新近从院线下线的最新电影。然而,对于这些充斥着浮夸画面和无厘头笑料的所谓票房大卖的电影,我却无法提起任何兴趣。我更愿意沉浸在《城南旧事》的美妙意境之中,让平日里因工作和琐事而浮躁的心灵净化、升华,久久回味。

以这篇小文,怀念我度过童年岁月的八十年代。

2017.1.16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在《江海晚报》“文化视点”栏目刊发的专栏文章之六。)

 3 ) 《八月》之前,我们如何讲述童年

《八月》那篇的另一半内容,以同样的模式对《城南旧事》的分析。

链接:《八月》:散文化的“童年”成像


《城南旧事》是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贻弓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电影史画卷中留下了淡雅却又浓厚的一笔。相比《八月》,它已基本完成了经典化历程。我们可以从《城南旧事》与《八月》的对比中看到,同样是散文化的叙述,中国电影对“童年”的讲述方式的差异。


一般来说,散文化电影‘排除一切一般电影注重的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选择淡化情节、弱化冲突、甚至是生活化流程的细微记录来作为电影拍摄的主要手法’。‘它将外在的艺术张力转为内在的心理张力’,其‘抒情意味要大于叙述’。

《城南旧事》与《八月》的散文化风格呈现方式大体相同,都借助了意象的重复。

驼铃、下课铃、拨浪鼓、锣等声音贯穿始终。空灵之声,声声入耳,是为时间流逝最为直接的暗喻。井窝子与井台打水的镜头也反复出现,时间的流淌获得了更为具象化的表达。

门墙

此外还有象征着禁锢的门墙、窗户等意象反复出现,作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屏障的象征,表现了儿童世界美好外壳下潜藏的痛楚。《送别》的主旋律贯穿了作品始终,一唱三叹式地强调了英子童年中凄美的“离别”色彩,又包含了某种对于“离别”轮回宿命般的体悟


《城南旧事》中,父亲角色的重心位于第三部分,而在之前的故事中也有部分穿插。一方面,父亲工作辛劳,是“我”童年物质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父亲也是青年学生运动的地下支持者。尽管母亲一直反对将政治活动带入家庭,父亲依然慷慨相助。最终,父亲日渐憔悴,英年早逝,而秀贞的丈夫思康由于学生运动而不知所踪——或是已经牺牲,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与父亲命运的互文。

英子对父亲的政治运动并不了解,然而不可否认,父亲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或多或少对她产生影响。父亲为英子构筑了一道半透明的墙,让英子与外界庞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始终隔着一段距离。故事中,英子以一双澄澈的眼眸注视着人与物。这是一个孩童本身质性的焕发,也是父辈臂膀护佑下心的境况。

《城南旧事》中的死亡书写分布于不同层次中:首先是英子在路上遇到的走向刑场的陌生人,他们带给英子极为遥远的死亡暗示;接下来则是宋妈的孩子的夭折,这让英子更近距离地感受死亡给人的伤痛烙印;最直接的一层是父亲的死亡,它的阴影笼罩于英子童年故事的末段,但却又带来了更进一层的成长;“爸爸的花落了”,英子对时间与生死的体悟才真正指引着她脱离孩童的世界。


在《城南旧事》中,我们还能大致寻找出原著小说的几个故事,从而获得基本明确的分层。各个故事内部依然能以“离别”为核心找到相对统一的联系,仿佛是单子叶植物的叶脉,从一个点生发,最终交汇于同个点。所呈现的人与物大多具体可解,甚而意味深长。似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物象都为承载了特定的含义而存在。

不同人物承载着相对明确的含义

吴贻弓在创作谈中自述:“我理解小说《城南旧事》的视点,应该是主人公英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因而他在拍摄过程中牢牢抓住了“我”的视点,并将这个统一的视点视为“影片的命脉”和“纽带”。影片中几乎没有一个镜头在英子主观视角的影响之外,一草一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的视点旋转排布,从而带有了人性化的判断。

尽管有不少长镜头的运用,《城南旧事》的整体剪辑思路依然偏向于英子主观视角的组接。影片中在人物交谈与离别时反复出现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的运镜,有时镜头还会环绕着人物运动最终停在靠近英子视线的方位,有时还有颇似《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般长时间停留于面部的特写——这些显然是英子主观视角的影像表达。

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沿着民族化的方向”进行创作,“把传统的单镜头组接技巧与新的电影语言有机地融合起来”,具有“中国气派的‘赋比兴’的美学特点”。因而总体来看,《城南旧事》更多地置身于“童年”的镜像之中,赋予我们更多直观的情感体验。


去年12月初《八月》的观影与导演见面会时,曾想提问导演张大磊导演《城南旧事》在《八月》创作中的影响,但还是犹豫了很久没有发言。现在想来,也许《城南旧事》对《八月》一部影片并没有太大影响(台湾新浪潮对《八月》的影响恐怕要大一些),但是它采取的讲述方式却成为了中国电影“童年”题材的一个经典范例,以至于童年的故事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它的影子。

《城南旧事》和《八月》采取了类似的模式,呈现了中国上世纪一头一尾的“童年”。而中国“童年”题材的新路径到底导向何方,这依然是留给中国电影人的问题。


引用及参考资料 (同《八月》长评

1. 吴贻弓等:《城南旧事》,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

2. 张大磊等:《八月》,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等,2016年。

3. 李泱、孙志强:《电影文学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4. 张建勇、顾象贤、杨远婴、奚珊珊:《当代中国电影(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5. 赛人:《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6. 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7. 吴贻弓:《我们怎样拍<城南旧事>》,《电影新作》1983年03期。

8. 艾红:《散文化电影的主题倾向》,《电影文学》2013年05期。

9. 周湘玟:《吴贻弓初论》,《当代电影》1987年02期。

10. 李辉:《论<城南旧事>散文诗的特性》,《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9期。

11. 石川:《重读吴贻弓 : 一种诗化电影的历史际遇与现实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03期。

12. 李宗刚:《对人生永恒存在方式的诗化呈现——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理论与创作》2009年05期。

13. 杨波:《<城南旧事>的艺术性重复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4. 飛了:《专访 |《八月》导演张大磊:我特别热爱那个简单的年代》,豆瓣电影2016年11月8日(//movie.douban.com/review/8162567/)。

15. 西楼尘:《<八月>:穿上三中校服,八月好似昙花》,豆瓣电影2016年10月2日(//movie.douban.com/review/8110893/)。

16. 文中所有插图均来源于你瓣。

 4 ) 《城南旧事》中哪里体现了重复的手法?

1. 不断出现的放学的镜头。放学的镜头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但是和英子相关的故事,在下半段的时候大多放生在放学后,所以放学的镜头主要就是告诉观众下课了,又要有新的故事放生了。

2. 电影里英子问他爹,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他爸说因为小偷没有钱可也要吃东西。英子追问为什么小偷没有钱,她爹就不耐烦了说她小,说了也不懂;

英子在街上看到青年人被押赴刑场,问她妈妈,为什么好好的人要枪毙?她妈说准是犯了罪。英子追问犯了什么罪?她妈妈就打断了,还责怪她问东问西,还睡不睡了?!

问宋妈,小栓子为什么不读书,她的女儿为什么要给别的人家去养?宋妈说乡下人的生活苦,说了你也不懂。英子一脸茫然。

3. 英子和秀贞聊天之后,得知她的孩子叫小桂子。但跟妈妈和宋妈说起时,妈妈和宋妈都不知道小桂子他妈是谁;

英子在荒园子里捡球,看到小偷藏在荒草地上的茶盘和自鸣钟,后来认识了那个小偷。但是妈妈,爸爸和宋妈他们都不知道小偷是谁。

观众是以全视角来观影的,所以观众们对剧情都明明白白,贼就是英子在荒园里遇上那人呗。

但家里其他人还被蒙在鼓里,大费周章地猜测贼是谁?家里会不会被偷。妈妈担心家里被偷,提醒爸爸出门买个锁回来;宋妈看热闹不嫌事大,隔壁家被偷了她也无所谓。

4. 英子送别了妞儿和秀贞,她们母女两能够团聚,她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小偷被抓了,她又送别了小偷。她是无意的,但是因为她的行为间接导致小偷的行踪被暴露。

最后她送别了她爹。她爹在医院里因为肺结核病死了。

她爹死后,宋妈也离开了她们这个家。英子送别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那些曾经和她最亲近的人,像走过场一样走进她的人生,又悄然远离她的视线。

在这个过程中,英子慢慢变得成熟,知道人生无力也无常,唯有离别最真切。

所有她送别的人,可能今生都不相见,但她们确实长期存在,或者突然闯入过她的人生。而人生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送别罢了。

5. 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出红差,差不多的镜头,都是犯人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

第一次小姑娘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去看的。宋妈拉都拉不住。那些犯人倒也豪爽,坦率地接收了宿命,还让路旁看热闹的人喊个好呢;

第二次出的是好几个人。犯人们目光呆滞,步履沉重。年青的脸上有些许恐惧,也有木讷和无可奈何。英子回头看的画面反应出,人群人群人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那种焦躁不安和恐惧。

就在犯人经过英子面前的刹那,英子的情绪安定下来了。犯人的脸上也终于出现了片刻的安宁和祥和,两张同样朝气蓬勃的脸上,在眼光相遇的刹那,似乎都带着同样好奇的笑意。

这时候的英子像魔法高深的僧人一样,安抚了那些紧张不安的灵魂。

第三次出红差则是贼被抓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子们都去凑热闹,伸长了脖子朝那里张望。

唯有英子是往反方向跑的。画面外传来大爷的声音说,便衣警察埋伏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了那个贼的行踪!

英子问宋妈是怎么回事。好似大家都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只有英子一个人不知道一样。

但蒙在鼓里的却是最清楚事情经过的人。

贼走过英子前面的时候,调皮地向紧张的英子眨了眨眼睛。那意思是说别紧张,死不了!

也有可能在说我弟成人了,我当哥哥的义务也就尽到了…

看热闹的人们气氛轻松活泼,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只有英子替犯人感到伤心,难过,不知所措。

她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也不知道那个贼哪里错了,因为她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

 5 ) 无法远去的童年

很喜欢小英子,就是《城南旧事》的林英子。2001年林海音逝世的时候,才去买了《城南旧事》珍藏版,而吴贻弓导演的同名影片,是如今看的。那是部老片子,2001年时还未上大学,也没有网络,比较难找。在我没有出生前,小英子清澈的眼神早已映进了许多人心里,影片在国内与国外得了大奖。

还有那首李叔同作词的《送别》,也是自电影《城南旧事》起盛行,电影的《城南旧事》与《送别》是不能分离的,无论从主题或是画面摄影上。这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里,真正能感怀别离的,莫过于逐渐告别青春而成长的学子,最美好的青春与天真渐行渐远,带着淡的哀愁,与童年作别,带着浅的忧伤,与青春作别。

什么时候我们越懂事了,就越难忘记小英子。因为长大的我们无法再像小英子一样,睁大眼睛,稚气而极认真地对询问名字的人说:“我叫英子!林英子!”那认真的神情,是天下顶顶有趣的事和最自我的肯定。一个人的成长割舍不开童年的经历,当你开始懂得人世,与己浑然一体的世界渐被拆开,苦难或幸福被划分开,我们必须顾及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而无暇再用简单的快乐去想象着拼凑故事。

影片一开始小英子模仿着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相信可以让很多人回忆起儿时也曾对着简单的事物好奇地玩味半天的情形。到底,成长是怎样地叫人渐失了童真呢?英子从中快乐着的,皆不是什么愉快的结局,惠安馆疯子和进步学生的凄惨爱情和骨肉离散;妞儿受尽打骂的孤苦生活;社会压迫下走向犯罪的小偷叔叔;失去儿女却深爱他人孩子的宋妈。大人眼里爱听事儿的小英子有时觉得委屈:“哼,你们说什么我可都知道!”想起儿时的自己也常这么想,我就可理解英子了!可不是,明明都知道,可就是分不清,为什么大人偏说小孩子不懂事儿,可小英子,就只是想帮秀贞找到小桂子,帮妞儿找着她亲爹妈,让宋妈把栓子和丫头子都带在自己身边,还有和“小偷”叔叔去荒地说话。这一切,到了大人眼里怎么就成了声声叹息。待到小英子分清海和天的颜色,分清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已要和这童年天真无邪的岁月作别了。

虽然对内心的刻画没有如今一些电影来得细腻与细节化,但是我至今认为,这部二十多年前就拍摄的电影,是描写童心最为动人的一部。不思量,自难忘。从电影开场,便是叫人浸在一切回忆里的。片头吱扭的水车,片尾香山的红叶,老北京的城墙,都从几十年后远居台湾的英子回忆里走来,近了阵阵驼铃,又远去了这清脆的铃声,远去了“曾经有我”,真真切切的城市的变迁。

想起七月离别,岁岁年年,多少校园里还会唱起“长亭外,古道边”,多少人会唱起离歌,祭奠逐渐远离了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 ) 社会背景下的亲情与分离,考试用文

社会背景下的亲情与分离

                     ——浅析《城南旧事》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城南旧事》用一个小女孩为线索,用它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她是在无法分辨人世间善于恶的情况下对人性的审视。用敏感的心,真诚的眼神为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影片每一部分既能独立成篇又相互影响和关照,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遭遇贯穿了整个影片,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内心,故事背后不仅流露着亲情,而更多流露着观众对社会的思考。

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社会黑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痛苦,导演巧妙的利用小女孩为线索与生活在社会黑暗中的人做了鲜明的对比。在黑暗中与英子对话的那两场戏中,虽然黑暗中看不清人物,但是在双方的对话中知道,妞经常被父亲打,而且打的是浑身是伤。雨天的夜里受尽家里痛苦的折磨后跑到了英子家,导演正是用英子的家庭生活与妞的痛苦遭遇做对比,来展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呈现出了让人们反思的韵味。加上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再次呈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并不是为了头而去偷,在英子与他在鬼屋第二次对话的那场戏中,让观众明白了他不是好偷而偷,是为了生存,为了他弟弟的学业而去偷,是这个社会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亲人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亲人的离别带给人的不仅是悲伤,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折磨。导演利用亲人的分离,来解释人性真实的一面。在神志不清的女人秀娟给英子讲他孩子故事还有见到自己亲生骨肉后带孩子找父亲的那两场戏中,秀娟对孩子的思念是导致神志不清原因,指着画上的小孩对英子说是自己的孩子,对英子的疼爱体现了一种失去孩子后的母爱,对英子的嘱托:“见到俺家小贵子别忘了领他回来”,导演用这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体现出了亲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是她继续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家里佣人喂弟弟吃药,病房与爸爸的对话,佣人让英子代替写信,家里佣人孩子死后她两口子在院子对话,还有影片结尾在爸爸墓前与佣人分别的五场戏中,弟弟对佣人的依靠,表现出了亲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之情。孩子死后说“不回去了,回去也没什么意思孩子都死了还会去干什么。”充分体现出了亲人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一个月一个月往家寄钱,让英子写信时,那心疼自己孩子的话语,深深牵引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也能体会到她的那种母爱。在爸爸墓前几个学生的悼念然观众明白了,他的爸爸是个革命人士,为了使这个社会得到光明而一病倒就没在起来。导演利用墓前与佣人分别的镜头来衬托人的心中的那份真情,此处导演用得恰到好处,升华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引起共鸣。

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影片更具活力,提升了影片的档次。小偷被抓走后导演以声音先入的手法把镜头拉到了教师,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英子的伤感的心情。影片中主题曲《离别》的运用,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和人物内你情感的真情流露。每次悲伤后,主旋律音乐的响起使观众感同身受,让观众在音乐的背景下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从而吊起了观众的味口。影片结尾两个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主旋律音乐充分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分离情感,点到了影片亲情背后的离别这一主题,并且控制了影片的节奏,导演在此下了大功夫。影片第一部分,四个打水人镜头的运用,在影片中起到的转场作用,为影片的第一部分划分了结构,使第一部分更加条理清晰。街上游街的学生与神志不清女人屋里杂乱的书籍相对照,导演利用这些客观东西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进入{城南旧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亲人之间的真情和分别后的那份惋惜的情感,平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动人的故事情节打动着每个观众的心,影片不仅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留下了对社会的反思。

 短评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4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7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1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

16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21分钟前
  • 秋の午后时光
  • 力荐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22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27分钟前
  • shu
  • 力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9分钟前
  • Jean
  • 力荐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3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44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52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

1小时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