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

剧情片大陆1997

主演:宁静,邵兵,应真,保罗·克塞,Nicholas Love

导演:冯小宁

播放地址

 剧照

红河谷 剧照 NO.1红河谷 剧照 NO.2红河谷 剧照 NO.3红河谷 剧照 NO.4红河谷 剧照 NO.5红河谷 剧照 NO.6红河谷 剧照 NO.13红河谷 剧照 NO.14红河谷 剧照 NO.15红河谷 剧照 NO.16红河谷 剧照 NO.17红河谷 剧照 NO.18红河谷 剧照 NO.19红河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0

详细剧情

  一个男子(邵兵饰)救下了被乡民准备供奉给雨神的女子(应真饰),两个人一起流落到了一个藏族部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美丽的藏族公主(宁静饰)。后来,英国探险队在雪山遇险,琼斯(尼克饰)和罗克曼(波尔饰)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养。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 他们跨越了民族和肤色,培养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伤养好后,英国人也离开了。  没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这么快,而且,是以这么一种残酷的方式。  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场,曾经的朋友站在了对立的两边,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见证着这一切。

 长篇影评

 1 ) 《红河谷》那天枪响,安宁不在

那么纯净的天,那么澄澈的湖,那么圣洁的雪山,在一个宁静的日子,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这片神圣的领土,藏族儿女,誓死保卫家园……

我哭了三次。 一次为丹珠,头人的女儿,她即将受辱,牦牛似也知晓她的痛苦,向那些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侵略者们冲去,丹珠唱起了歌,空灵的歌声飘荡在群山之间,藏族儿女一起歌唱,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丹珠牺牲自己,毁了敌人的弹药。最后倔强坚定的眼神告诉敌人,只要还有一个藏族人在,也将血战到底。

一次为格桑,淳朴的康巴汉子,以为罗克曼是朋友,准备献上代表友好的哈达,转瞬间,同胞的血溅上了哈达,多么讽刺!多么痛的教训!你以善待人,他却刀戈相向。最后抱着快要死去的雪儿,坐在一堆油桶旁,面对罗克曼,愤怒,痛恨,不解……而罗克曼看着那熟悉的打火机,似乎想起了什么,又或许领悟了什么,但一切都太晚了……举起屠刀者,总有一天,会死于屠刀之下,自食恶果。

一次为牛群,卷起黄沙,来势汹汹的牛群,让我相信藏族儿女不会屈服,而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会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2 ) 观红河谷

小时候电影频道是我的最爱。她老是放一些引人入胜的电影。 我还记得那时候在播《红河谷》,丹珠唱歌那一段,我一直都忘不了。今天又看了一遍。 雪儿达娃的自然美,丹珠的野性美,格桑的豪放硬朗,嘎嘎的天真可爱都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阿妈说的雪山女神寻找波西的故事,那是我听过最棒的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 辽阔的草原,高耸的雪山,绕在山腰的云彩,沉落的夕阳美,粼粼波光的湖水美。这都是我对西藏向往的开端。 片头是拿生人祭河的愚昧无知,片中是西藏人民的自由洒脱,片尾是民族危亡的沉重愤怒。 罗克曼说着文明与野蛮。 Civilization? What civilization? 我只看得到无赖,鲜血,残忍,谎言。 罗克曼和琼斯是格桑救下的,巫师说他们是魔鬼。他们确实是带来战争的魔鬼。 罗克曼送给格桑打火机,格桑送给琼斯打火石。看似是两个文明的交流,但点燃的分明是可怕的战火。 罗克曼带着他的长枪利炮赶来,格桑见到“朋友”高兴极了,想要献上哈达。可是,响在耳边的不是友人的问候,而是震耳欲聋的炮声。 喇嘛“活佛”送弹药那段,不知换了我多少眼泪。 头人的女儿永远是头人的女儿,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的儿子。但在侵虐者面前,他们没什么分别。 头人说,我们的糌粑要留着过冬,有剩的也要喂狗。他说,你不该在佛像背后开枪,他们还以为是佛送他们走的。 丹珠站在山上唱着次仁拉索,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空旷的高原。不论是头人还是差巴也跟着她唱。白牦牛都要来救她。她是度母,真正的度母。 嘎嘎带推着炮的“文明人”走向沼泽,成功后的笑容充满得意和仇恨。 格桑和雪儿达娃变成了雪山女神和那个等待女神的汉子。但在等待之前,要给他们最后的教训,要知道“对待跳进羊圈的狼,不能手软。” 阿妈的转经筒从来不曾停歇,她是在为谁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呢? 老电影真的好看,就是有点费眼睛(也费鼻子,老是擦鼻涕眼泪)。

 3 ) 介绍一下历史背景——英国两次侵藏战争

导演是把两次战争的细节写到一起了,许多细节是江孜保卫战,但是这战斗是在第二次侵藏战争。

再补充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
影片中英军使用的重机枪是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第一代的马克沁机枪1893年研制成功,史实记载确实出现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但是早期的马克沁应该还没有水冷式的外形。机枪排的战术位置在影片好象也有问题,应该构造成几个机枪点,形成交叉火力,而不是拥挤成一排。

英两次侵藏是“藏独”根源,无法武力征服,便挑动怂恿上层搞分裂。老牌殖民地国家在中东、南亚也都是如此留下祸患,搅得一锅水浑,自己再离开。

以下为转载网络资料:
————————————————————————————
作者:同文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  

  英俄同时对西藏虎视眈眈

  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

  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

  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

  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第一次武装侵藏

  1884年,英国派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在干坝地方被藏民阻挡。1886年,又派大批队伍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派藏军在热纳宗隆吐山建卡设防。

  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藏军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清政府惧怕藏边发生战事,一再妥协退让,要求藏军撤卡撤兵。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对清政府的做法很是不满,驻藏大臣文硕也坚持热纳宗属于中国领土,积极支持西藏的抗英斗争。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西藏守军手持土枪、弓箭、刀、矛等兵器英勇反击,击退了英军的第一次进攻。3月21日清晨,英军再次进犯,藏军严阵以待,毙伤英军约百余人。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给藏军造成很大伤亡。藏军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

  这时,清政府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任命听话的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并派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任其助手。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然调兵遣将,下令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升泰到藏后,完全执行清政府妥协让步的路线,下令藏军待命于帕里,不许反击英军。藏军虽然拼死抵抗,毕竟装备落后,加之指挥失当,隆吐山之战最终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以上各项条约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1895年开始亲政的十三世达赖十分痛恨英国侵藏。在沙俄的拉拢下,十三世达赖逐渐产生了联俄抗英的想法。英国十分顾虑沙俄势力插足,为了压服西藏,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  

  1903年10月,英国向隆吐山以北调集3000兵力,由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Younghusband)率领北进。12月12日,荣赫鹏率一支装备精良的英军先头分队偷越则里拉山口,不久占领帕里,强行进驻帕里宗政府,噶厦和后藏前往交涉的代表皆被扣留。帕里的百姓忍无可忍,拿着大刀、镰刀、木棒闯入宗政府救出代表。1904年1月4日,英军占领堆纳。

  西藏地方政府马上派拉丁色、朗赛林二人率领藏军千余人,赶赴堆纳至多庆一线布防,并动员、调集其他各部藏军及大批民兵分赴前线。

  3月,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1000多人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军不敢贸然进攻,提出要进行谈判。

  3月31日,在曲米辛果藏军前线指挥官拉丁色、朗赛林与荣赫鹏等英方代表谈判时,英军偷偷包围了队形密集的藏军。荣赫鹏等人与拉丁色、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后英方下令开火,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英军对藏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数分钟内藏军即被英军射杀400多人,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1000多藏军在曲米辛果牺牲。

  曲米辛果失陷后,英军继续北进,4月11日,进逼江孜。

  惨烈的江孜保卫战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英军抵江孜不到一个月,藏军就有1万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保卫江孜。

  5月初,英军派出300多人袭击通往浪卡子方向的卡惹拉藏军阵地。此时,驻江孜之英军仅100余人。5月3日深夜,千余藏军袭击了帕拉村,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由于从卡惹拉返回的英军赶到,才又稳住阵脚。5月26日,英军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占了帕拉村。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英军后方补给线,藏军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

  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达赖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遂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7次攻击,都被藏军击溃。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7月7日,江孜宗山最终失陷。抗击到最后的数百人全部跳崖牺牲。江孜宗山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英军旋即占领整个江孜。

  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拉萨条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的保护关系的阴谋。清政府觉察到了英国的险恶用心。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

  英帝国通过两次侵藏战争,攫取了种种在藏特权,为英国后来在西藏从事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虽然无力同英国抗衡,但强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采取了开发西藏的系列措施,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民众殊死抗击英军的英勇行为,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西藏人民面对强敌入侵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2—2—2—2—2—2—2—2—22—2—2—2—2—2—2—2—2—2—
1903-1904年英国侵藏部队编制情况
1903年9月8日,英国侵略军入侵亚东,发动了第二次武装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对西藏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被侵略军的现代化武器所杀害;历史悠久的寺庙、庄园建筑被侵略者的大炮所摧毁;珍贵的文物和众多的宝藏被贪婪的侵略者抢劫一空。历史的伤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今年是江孜抗英斗争100周年,为了缅怀先烈,进一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本文简要介绍英国侵略军的编制情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英国侵略者是如何利用强大的正规部队和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进行杀掠的。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的参战兵种主要有:工兵、骑兵、炮兵、步兵、通信兵、测绘兵、野战医院、文艺兵等。同时还包括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西藏征集的大量苦力和担架工。在参战过程中,工兵、炮兵、骑兵和步兵是主力部队。下面将主要的几个部队介绍如下:

  一、工兵:第32先遣团和23先遣团

  工兵是工程兵的旧称,是担任复杂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主要负责执行构筑工事、架桥、筑路、伪装、设置和排除障碍物等工程任务,有时也直接参加作战。在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英国派遣了工兵第32先遣团和工兵第23先遣团参加作战,成为英国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为英国侵略西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工兵第32先遣团

  工兵第32先遣团组建于1857年,最先的成分是手无寸铁、自愿入伍的玛斯比锡克人。玛斯比锡克人在印度是“最不守法、最难驾驭”的人,一直是令英印政府头痛的对象。该团自组建以来,69%的时间都在服役。在战斗中,他们当中只要有人受伤和阵亡,立即会有人冲上去填补这些人的位置。锡克人体质健壮,作战勇猛,特别适合于山地和高海拔地区作战,因此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先遣团是绝对的主力部队。1903年7月第32工兵团又补充了一支由贝休思上尉率领的200人的卫队。这支部队可以承担多种任务,既能筑路,又能作战,它同另外两个英军团队一起,被专门组织起来在边境地区执勤。除了筑路,该工兵团参加了多起屠杀西藏人民的战斗:

  1904年3月31日,第32工兵团工兵四连参加了曲米仙谷大屠杀。在这次“战役”中,侵略军共屠杀了近千名的西藏人民。

  1904年4月侵略军前进时在温泉一带受阻,西藏军民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形。英军头目麦克唐纳将军派了比顿上尉率领第犯工兵先遣团的一个连队担任进攻任务。在进攻时,该团的官兵无一人中弹,而“那些不幸的藏人被来自两边的火力夹攻,几乎无一生还”。可见侵略者是十分残酷的。

  在随后进攻帕拉庄园时,第32工兵团的三个连队参加了突击队,由彼特森少校指挥。在这次战斗中,该团的米歇尔中尉受伤,侵略军伤亡23人,但是,西藏人民却献出了250条生命的沉重代价。

  在古鲁战役中,第32工兵团的一部参加了战斗,他们使用的是步枪,每名士兵平均打了12发,也就是两梭子的子弹。估计有1500人的西藏军队在战场上留下了六百至七百具尸体,其中包括一位拉萨将军。在接下来的江孜战斗中,第32工兵团作为主力部队也参加了对西藏人民的屠杀。

  (二)工兵第23先遣团

  第23先遣团也是在1857年征召玛斯比锡克人组建的,它和第犯工兵先遣团的历史极为相似。但是该工兵团更富有实战的经验。除了服役时间长外,它还参加了在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和多次边远地区的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战功显赫”。其中“最辉煌的战役”是他们在坎大哈缴获了阿富汗人的大炮。因此,工兵第23团除了具备工兵32团所具备的凶残外,更具有实战经验。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团参战连队最多的时候超过8个连,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工兵23团除了筑路,打仗,还担负了大量的护卫任务。它具有“非凡的吃苦精神”,在1904年3月该团护送第12骡队的一个运输队在帕里至堆纳途中时遇上了暴风雪,他们露营在零下18度的雪地里,36小时内滴米未沾,最后仍完成了护卫任务。尽管如此,对西藏人民而言,他们只是更加凶残的敌人。他们越是顽强,对西藏人民犯下的罪行就越大。

  二、第八廓尔喀联队(又名廓尔喀第八团)

  廓尔喀人泛指生活在尼泊尔山区的民族。大部分是马嘉族、古隆族、塔芒族、拉伊族、林布族、逊瓦尔族、谢尔巴族等,同时也有少部分属于塔库里和切特里种姓的卡斯族。由于尼泊尔人民常年生活在山区,具有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的素质。所以从1815年起英国便每年从尼泊尔招募一部分士兵到英军中服役。对这些尼泊尔士兵,英国人习惯上称他们为“廓尔喀”兵。能征善战、富有组织纪律性使廓尔喀兵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迄今为止,在欧亚如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军队中仍有廓尔喀兵在服役。

  第八廓尔喀联队组建于19世纪中期,该联队是一个混合联队。它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勤务等多个连队,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团队,在英国的侵略史上,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第八廓尔喀联队共有6个连队参加了战斗。由于他们的勇猛,经常被英国人派作突击队和攻克危险地段、军事要塞等地方。廓尔喀兵因为身体敏捷,性格顽强,加上英国配备的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英国侵略者忠实的鹰犬。

  三、英军第七山炮连和地方第三十山炮连

  炮兵是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于火炮是口径在2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武器,因此具有火力强、射程远、杀伤力大的特点。山炮连特别适合于在有山的地区作战。在西藏,高山、大河、峡谷随处可见,地形十分复杂。加上又是远距离、长时间作战,因此英国特地从本土抽调了第七山炮连和驻印度的地方第三十山炮连作为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

  英军第七山炮连由富勒上校指挥,地方第三十山炮连由马林迪丁指挥。山炮连主要配备七磅大炮和十磅大炮。西藏的建筑物大都为石木结构,墙体高大厚实。只有现代化的机枪、步枪是很难攻破的,况且高大的城堡式建筑自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没有大炮根本无法攻克。英军第七山炮连是英国的炮兵部队,其指挥者都是炮兵学院毕业的专业军官。1904年6月26日英军朝江孜进发时,在南尼寺遭到西藏人民的顽强狙击。在这场战斗中,侵略军的山炮连猛轰塔楼大约一个小时,加上其它部队协同作战,在死伤巧人后才得以继续前进。在攻克江孜城堡、帕拉庄园等战斗中,由于城堡、庄园的墙体异常坚固,山炮连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个炮连外,廓尔喀团也配备有两个山炮连,其山炮发射的炮弹重七磅,由卢少校指挥。另外,皇家陆军炮兵卢克上尉也曾在温泉之战时指挥过廓尔喀团的山炮分队。在炮兵指挥者中,还有皇家陆军炮兵奥康纳上尉、伊斯顿上尉以及布郎德上校。

  四、第二骑兵连和第八骑兵连

  骑兵是指骑马作战的兵种。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较之步兵,骑兵冲锋陷阵的速度快、威力大,而且能爬山涉水,机动能力很强。《孙腆兵法》云:“易(指平坦之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连我国的最后一支骑兵部队也是在最近才取消的。骑兵也是英国侵藏部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投入了两支骑兵部队:

  第二骑兵连由彼德森上尉指挥,第八骑兵连由奥特莱上尉指挥。西藏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如果没有骑兵,在战争中,许多情况是无法想象的。在1903--1904的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往返寄送邮件、战斗前期或后期到各战略要地进行侦察,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1904年6月29日英军攻打泽钦寺时,就有一百骑兵抄到后面切断了藏军的后路。当“藏人从山脊的右部边缘地带蜂拥而逃,进入了下面埋伏的骑兵的口袋,接着就是一场大屠杀”。在英军前进时,经常遇到西藏军民的抵抗,遇到危险时大都是骑兵赶到增援解围。应该说,除了直接参加战斗外,第二第八骑兵连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对于侵略者传递信息,野外侦察等也是“功不可没”的。

  五、诺福克团第一营的马克沁机枪分队

  机枪就是机关枪的简称,也就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子弹的枪。其种类有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等几种。对于手持落后武器的西藏人民而言,在战斗中,机枪的杀伤力是最大的,因而它夺去的西藏人民的生命也是最多的。在1903--1904年,诺福克团的马克沁机枪分队参加了许多次战斗,而马克沁机枪更是出现在所有的战斗中。在英国侵藏部队中,工兵第32团、第23团、廓尔咯第8团、骑兵连等作战部队都配备有马克沁机枪。

  六、其他参战部队

  作为一支强大的侵略军,除了以上部队外还有许多部队也参加过英国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他们分别是:廓尔喀第二团、库伯上校指挥的皇家火枪队的四个连队、伯恩上校指挥的帕坦人第44团的四个连队、英国皇家要塞炮兵连队一队、马德拉斯第二坑道及地雷工兵团之一部、由剑白尔指挥的白登兵第40队、第29队,此外还有野战医院,战地工程队,印度医疗队、以及电报、邮传部队分队等也都参加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英国侵略者在西藏犯下的滔天大罪却深深的留在了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西藏人民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西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在西藏人民当中,还广泛流传着歌颂参加江孜保卫战的英雄们的歌曲。它充分表达了西藏人民的情感,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一笔血海深仇,将永远记住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其中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年梦河的波浪滚滚,流不尽江孜人民的心头恨;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哟,也洗不尽西藏人民的满肚子冤。”

 

  Abstract: During the second war of British invading Tibet, the aggressors employed all types ofarmy uni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establishment for British army uni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y and crime of each army unit who took part in the war.

  Key words: Britain, army units in Tibet, establishment

  作者简介:杨永红(1965-),男,汉族,重庆丰都人,现为西藏大学文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近代军事。

 4 ) 【拾遗拾忆】《红河谷》背后的悲壮:西藏军民抗英失败,留下的伤痕至今未愈

1904年3月,英军入侵西藏日喀则地区,面对武器装备远落后自己的藏族军民,用大炮和机枪进行了残酷血腥的大屠杀。处于劣势的藏军几乎全军覆没,鲜血染红了多庆措湖西岸曲米香果的泉水,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殷红的河谷。邵兵、宁静主演的电影《红河谷》就取材于西藏军民江孜保卫战中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影片中西藏美丽自然风光和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唏嘘和感叹。

01 战争由来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这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藏北接新疆、青海,东靠四川、云南,西面与克什米尔接壤,南边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山水相连,历来是我国面对南亚的战略要地和天然屏障。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中部和东南地区获得巨大利益的英国仍不满足,把贪婪的目光瞄向了西藏这块战略高地。自17世纪以来,英国就不断派遣间谍伪装成探险者和传教士,深入藏区腹地收集情报、绘制地图、调查民俗,为入侵西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等待时机成熟后随时出手。

1875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的翻译马嘉理在云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和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英国政府要求彻查“马嘉理事件”,并于第二年9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附件《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以条约中允许英国人进藏“游历”为依据,英国加大了在藏区的活动,在收集情报的同时用金钱收买藏族高层和贵族、培植奸细。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西藏政府的警觉,开始派兵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英军以西藏政府不遵守条约为由,发动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

02 战争过程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8年3月20日,英国出兵数百人对隆吐山发起进攻,藏军以火药枪、弓箭和刀矛进行抵抗。24日,英军攻克隆吐山,占领纳汤(今属锡金)。见边防失守,西藏政府调集藏军和民兵上万人到亚东准备反攻。

收复战马上就要打响的时候,被英国人打怕了的清政府却派员进行阻扰,不许藏军出击。9月24日,2000余名英军攻占了捻纳、则利拉、亚东等地。在清廷不抵抗的要求下,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宣告失败。

不战而败的清廷1890年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原为中国属国的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则利拉山脉走向为西藏与哲孟雄边界。中国在失去大片领土的同时,为印度以后侵占和控制锡金埋下了祸根。

第二阶段,1903年,英国利用日俄侵占我国东北发生利益分割纠纷、矛盾激化的时机,以两名英国人被西藏政府扣押为借口,再一次对西藏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1903年6月,荣郝鹏上校率领200名士兵以谈判为由进入西藏干坝(今西藏岗巴),西藏政府派出700士兵赶赴干坝设防。12月中旬,2000余名英军在麦克唐纳智少将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了亚东东南和东北通往江孜要塞的军事据点,藏军3000余人在亚东至江孜的河谷通道设防。

1904年3月,英军主力1300余人携带重型武器从乃堆拉(中锡边境)分三路向江孜推进,面对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藏军势如破竹。边打边退的藏军在江孜集结,加上后援力量一万多人准备在江孜与英军决一死战。

6月23日,见势不妙的英军从印度派出1万余人的援军,携带火炮12门、机枪数挺、轻武器若干,火速驰援江孜。战斗非常惨烈,正如电影画面一样,英军用火炮和机枪攻城时,防守的藏军则用石头和弹弓进行还击。破城后的英军与西藏军民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持续了接近半个月。

7月6日,西藏守军终因弹尽粮绝被迫突围,撤回到拉萨,江孜宣告沦陷。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随即对全城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劫,布达拉宫无数的珍宝、文物和宗教文献等被劫掠一空。

9月6日,在英国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下,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这种抛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直接签订的条约虽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认,但是已经为将来的中印边境争端埋下了一颗地雷。

03 战争后果

一是使南亚局势变得复杂多变。南亚小国哲孟雄(今锡金)原本是清朝属国,尼泊尔和不丹因宗教信仰一直与西藏交好。尼泊尔与西藏政府在1856年就签订条约,规定如果西藏遭到外敌入侵时,尼泊尔有义务进行援助。为了入侵西藏顺利,英国政府派员到尼泊尔与不丹会谈,通过恩威并举的手段和措施,强制尼泊尔和不丹断绝了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第一次入侵西藏后,软弱的清廷被迫承认哲孟雄划为英国殖民地,后被英属殖民地印度继承接管下来,通过移民和逐步蚕食,锡金也从“保护国”变成了印度的“锡金邦”。中国失去了在东南亚间的缓冲地带,进一步膨胀了印度称霸南亚的野心,也使南亚局势变得复杂多变。

二是人为制造了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携战争胜利的余威,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开会,讨论西藏的地位问题。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境线,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从阿萨姆平原边缘向中国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西起中国-不丹边界,东至独龙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长约1700公里,涉及门隅(西藏错那县)珞隅(西藏墨脱县)和察隅,将原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入英属印度。双方现有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三是破坏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清军入关以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政府对民族和边疆问题十分重视。总体坚持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持了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统治和管理。

通过派遣驻藏大臣和驻军,清朝政府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治理。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制度。

英国图谋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把西藏的“独立”和“自治”公然摆到桌面,通过与西藏政府签订《拉萨条约》,企图长期占领西藏领土,造成西藏事实上的独立。条约规定:

(一)西藏承认由英军单方面提出的锡金、西藏间边界;(二)除亚东外,增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三)赔款50万英镑,分75年交清,交清前英军占领亚东;(四)未经英国允许,“无论何外国”不得在藏买卖、租赁土地,不得在藏修铁路、设电线、开矿产等;(五)西藏一切事宜,“无论何外国”皆不准干涉。

有损中国主权的《拉萨条约》遭到清政府拒绝。1906年4月27日,《中英续(新)订藏印条约》在北京签订清朝对西藏地方享有主权,英国“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赔款不由西藏负责,而由清朝出面付清。

英方原要求75年缴清赔款,以达到长期占领亚东春丕谷再伺机而动的目的。清朝政府总算清醒了一回,仅用3年就缴清了赔款,大部分英军在1908年“提前72年”撤出春丕谷,英印殖民当局吞并西藏的阴谋宣告破产

虽然英国侵吞西藏的图谋没有实现,但是英国得以在西藏扶植起亲英、亲帝的分裂主义势力,通过他们破坏西藏内部的团结和中国的统一。

 5 ) 雪山的女神,美好的让人心疼

2018年120观影计划 第08部
by / 弓谷所長

这周末回了趟老家,参加三场跨度从小学到高中的婚礼(可惜因为时间关系,高中那场没有参加)。

回家一趟动车就得坐6个小时,回的路上看了《暴雪将至》和《红河谷》,来的路上看了《三块广告牌》,然后开始码这篇东西。

火车的轰鸣和耳机的声音,还有外面忽阴忽晴的天气,在火车上看电影的感觉很奇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电影里的某个镜头,什么时候突然就和沿途窗外的画面契合了。

比如这部《红河谷》,影片前半段将西藏的美好拍的淋漓尽致,列车呼啸的时候,你就会冷不丁觉得可能它会驶向那个美丽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最奇妙的地方,所以去到一个地方,我总会准备两部电影。

《红河谷》的导演叫冯小宁,和冯小刚没有半毛子关系,我去查过了。

“一个哈哈笑,一个感动流泪,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和冯小宁。” 这是冯小宁他自己形容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冯小宁让人“感动流泪”的成分在《红河谷》里就可见一斑。

从影片开始雪儿达娃差点被族人丢入黄河祭河神,被藏族人格桑救下;到后来达娃的哥哥来要接走雪儿达娃时,离开的雪儿达娃又留恋不舍回到藏族这片草原;藏族公主最后美丽地同归于尽殉葬,藏族翻译官被英国埋伏中捐躯;再包括英国人给藏族人带来的惊喜,以及他最后放过了带路的小男孩……

这些情节都让人特别感动,甚至会忍不住留下眼泪,在美丽的画面背景下,这些美好的、痛心的感动更加令人动容。

电影中还提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传说:有一个女孩回到天上去了,可小伙子深深爱上了她,很多年过去了,小伙子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他守候在湖边,等待着她心爱的姑娘转世归来。

有点耳熟的传说,虽然美好但却觉得凄凉,这种凄凉的感觉也一直蔓延了《红河谷》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

影片中的汉族姑娘雪儿达娃在开始因大旱即将遭投河祭祀,含着眼泪说:“下辈子,做不做女人”。而在影片的结尾,她又含着眼泪说:“来世,我还要做女人”。

这样的设定,和这个爱情传说也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冯小宁的电影以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著称,所以在看《红河谷》时的确会发现他将西藏的神圣而壮丽、战争的残酷(至少在1997年看来,战争的场面已经算非常浩大了)、藏族人物保卫家园时无畏和伟岸的形象,从观影的过程中你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感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于一部1997年的电影来说,《红河谷》的镜头是算非常诗意而丰富的。可能是阅片量不够多的原因,所以在接触过2000年前大多数的国产影片,大多数的印象都是粗糙的画质、平淡的镜头。

而《红河谷》却不一样,基本的推拉摇移不说,还有对西藏景色的大幅度的摇臂、航拍,这些的确比较难得一见。

最后再提一下,影片中有一段拍雪崩的画面。我查了一下,据说当时导演为了拍这个画面,把乃钦康桑雪山下的卡若拉冰川给炸了,本来乃钦康桑雪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雪山,但现在冰川上却有个三分之一的缺口,着实让人惋惜。

冰川的形成是非常的缓慢的,南极200多米深的冰体,需要几千年才能够形成。到现在,电影拍摄对冰川的损害还没有恢复。

但话又说回来,在2007年冯小宁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大使”称号的导演,他的剧组在拍摄时不给外景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所以说炸冰川这件事到底缘由是怎样的,真不得而知了,有人知道的话可以跟我分享一下。

 6 ) 有些人连800字的作文都要抄,还说别人的电影烂!

宁静就是很美

我心目中的藏族同胞就是很纯洁

99年的电影不知道活在18年的你们在杠什么?在酸什么?写作文都靠抄,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拍不了,甚至都没用过摄像机,不知道还有什么勇气拍价别人的作品。

难道民族不应该团结和谐,民族不应该互助繁荣吗?

电影就是电影,自己的生活烂成一坨屎,还非要站在道德和审美的制高点去批评别人。

 短评

那时候的冯小宁,还挺好看的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冯小宁战争三部曲#cctv6,画质清晰,视角独到。“只要有男人和女人,雪山和草地,藏族人就永远不会死。”挺惊艳的世纪末国片,邵兵的藏族小伙格桑阳刚气十足,宁静演藏族姑娘一点也不违和,她浅浅笑起来的样子真像度母呢。难得的是,冯小宁有着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突破了以往国片总是沉浸在小我的局限,甚至拍出了战争史诗的气质。前半部分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节奏让人有了无限期待,可惜后半部分急转直下转折生硬(英国佬只是为了侵略而侵略?),前后撕裂严重(问题主要出在剧本上),出场人物情感单薄脸谱化(比如英国大兵琼斯怪异的行为逻辑让观众无法代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开来,让本该成为经典的战争史诗沦为有些俗套的“抒情长诗”,遗憾。ps,藏族阿妈讲述的珠穆朗玛传说让人浮想联翩,有些场景唯美的如同明信片。

9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主旋律、汉地凝视、刻板印象、东方主义、罗曼司……剥掉这些糖味屎衣(政治要求)和屎味糖衣(媚俗噱头)之后,结果发现这居然是唯一一部未污名化旧西藏人的中国电影

12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用活牛残忍杀害只为一个镜头,炸毁当地卡若拉冰川致永不能修复,这个片子的导演和它所犯下的罪孽,比黄海波范冰冰之类更应该被永世封杀!

17分钟前
  • mhel
  • 很差

雪儿的形象和性格也很不错,但是宁静饰演的角色真的是女神一样。配乐真赞。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很饱满立体。景与情融为一体。歌颂自然,宣扬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反对侵略与战争。绝好的反战片。

22分钟前
  • 柏木
  • 力荐

还没犯神经(剃光头)之前的宁静凭借这部电影在我儿时很长时间都占据着心目中女神的地位。三星半。

27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

苍凉。悲壮。如果说人类学会了用火就进入了文明社会,那么,质朴单纯的民族只好学会火的使用与文明的你们,同归于尽。

29分钟前
  • Stefanie
  • 力荐

多年前的电影了,突然在豆列中发现其踪迹,我居然还记得故事的大致剧情,当年的宁静真的好美,她本身便有那种少数民族女子的野性美,在这里扮演的那位藏族姑娘真是形神具备。我还记得最后,邵兵扮演的男主角抱着深爱女子的尸体,木然点燃英国兵送给他的打火机,火势滔天,掩埋了一切爱恨情仇~

32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15年前的,其实有点人类学视角,不过做作的地方真不少。难忘小男孩那抹微笑还有宁静圣洁的歌唱。

37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推荐

大航海时代英荷西迅速崛起离不开掠夺源住民部落甚至是阿兹特克和印加这样的帝国。影片里他们的足迹再次踏上了东亚的西北区域,悲剧还会上演,只是我们可以一窥一些消逝的美丽。小时候现在都是中央6一直循环播放的老片、整部影片给你从心灵上一种震撼和凄美的感觉、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对西藏的向往……

39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推荐

国产战争片补遗。少年记忆追忆。网络资源大多为93分钟删减版,仅在某瓜视频找到113分钟05秒版本。一句“我代表英女王要求你们投降”,道尽了国家间战争的本质。个人观点,这是冯小宁最好的一次驾驭,也是国产战争片最高的境界——写境,而非写人写事。虽然最终呈现效果依然有可见的瑕疵,且拍摄过程中有一些引起争论的操作,但作品过硬的质量是无法抹杀的。8.5

40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虽然是部BUG百出的作品,但依旧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广袤绝美的西藏风景,凄美梦幻的当地神话,敢爱敢恨的藏族男女,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都给了这部电影丰富的内涵。虽然冯小宁没有把这些东西升华到一个极致,但作品本身给人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PS:终于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悲歌

44分钟前
  • 片片
  • 力荐

令我感动的一部电影 在20世纪初藏人就为了保卫自己的尊严和中国的领土而和英国人战斗 抵抗 人性的光芒在此体现 民族大团结万岁 抵制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亵渎

48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不比不知道,藏区有多难拍,后来多少部也没超过这个。剧情一般,但宁静这里女神到家

52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90年代的冯小宁剪辑风格有林权泽的影子,虽然意识形态还是太醉人,但剧本上的可取之处还是能拍死现在那帮80后作者的。

53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本片講述的西藏歷史,實際和六十年代的《農奴》一脈相承,分別在於《農奴》強調階級鬥爭,而《紅河谷》是把民族主義當成無往而不利,不容質疑的價值觀。本片強調漢蒙藏本一家,是被英國殖民者從中挑撥,而導致分裂。片中反復講述以英國人為代表的殖民者如何狼子野心,強調這種西方的人文關懷實際上都屬於假仁假義,不僅是對九十年代,甚至對今天的現實影射可謂昭然若揭。

54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三部曲,工业文明武力征伐草原文明,侵略与反抗,有教养的屠夫与未开化的善良人。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武力永远征服不了文化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向心力。电影战争部分取材于1904年发生于西藏的真实事件。世外桃源般的红河谷,青藏高原神圣浪漫的至美,宁静洒脱的大笑和悠扬的歌咏,邵兵的腱子肉,应真圣湖沐浴的天地人合一,都成为了电影的记忆点。

5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为宁静战场上的歌咏,多加一星

5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宁静太美了...

1小时前
  • 大宸
  • 还行

宁静在里面很漂亮很吸引人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