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见笑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安藤政信,张雨绮,游本昌,刘晓晔,徐冲,韩鹏翼,刘桦,宁浩,熊欣欣,董立范

导演:乌尔善

播放地址

 剧照

刀见笑 剧照 NO.1刀见笑 剧照 NO.2刀见笑 剧照 NO.3刀见笑 剧照 NO.4刀见笑 剧照 NO.5刀见笑 剧照 NO.6刀见笑 剧照 NO.13刀见笑 剧照 NO.14刀见笑 剧照 NO.15刀见笑 剧照 NO.16刀见笑 剧照 NO.17刀见笑 剧照 NO.18刀见笑 剧照 NO.19刀见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20:44

详细剧情

一把玄铁刀,辗转三世,成就三段故事。在豪侠手中,它能成就英雄霸业;在大厨手中,它能烹饪世间美味;在有情人手中,它能成就爱情。  当年,为了得到旷世玄铁,炼就绝世宝刀,孤独成杀兄弟,盗父墓,寻找 隐居多年的铁匠唐胖子,然而最终却被唐胖子欺骗,不得善终。唐胖子把玄铁炼成菜刀,传于少年八大铲,多年之后,八大铲成为俏江南的第一大厨,名扬江湖。哑巴(安腾政信 饰)为了得到宝刀,手刃仇人替父报仇,于是借计接近八大铲,在尽得真传之后对其痛下杀手。然而牺牲无辜之后,哑巴并没有亲手杀死仇人,但仇人却意外死在哑巴眼前,顷刻顿悟的哑巴从此隐居谷底。屠夫少三两恋上万花楼花魁寐娘(张雨绮 饰),然而纵使他使尽混身解数,不仅见不到寐娘,而且受尽一刀仙的羞辱。心灰意冷的他在滂沱雨夜跳入深谷,大难不死并且知遇哑巴盗得玄铁宝刀。当他再一次回到万花楼之后,杀死一刀仙并且与寐娘成亲,然而在成亲之日,他才发现对寐娘的相思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本片为“亚洲新星引力电影计划”首推力作,改编自安昌河的小说《菜刀传奇》,被誉为国内首部先锋武侠喜剧。

 长篇影评

 1 ) 再次证明--豆瓣很主流

这个好看!!!!!!!!!!!!!!!!!!!!!!!!!!!!!!!!比"子弹飞"强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 这片子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向昆汀老师致敬 "子弹飞"只致敬了前10分钟这个片子这么牛却豆瓣评分这么低, 再次证明--豆瓣很主流.

 2 ) 荒谬的正是我们身处的世界——论一把刀的妄想与现实

       贝克特用他毕生的创作来实践一个关于艺术的隐秘:无论我们宣扬什么口号,无论我们使用什么符号,艺术创作的形式本身就不可回避地出卖了艺术家的思想。《罗生门》、《疾走罗拉》和《低俗小说》这样的结构型电影毫无疑问都是“形式即内容”、“结构即思想”的代表,但是,那些大结构上稀松平常的影片,却也无一例外拥有属于自己的句式和语词顺序。跳跃也好,重复也罢,每一个创作者都在用他特有的逻辑结构和思维范式传达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刀见笑》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十分有风格的电影。这种风格,在国内前无古人又遭人诟病。事实上,这部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有“范儿”的电影,用属于自己的面孔,声音,色彩传达着对这个现实的理解。它不仅想讲一个故事,更试图用那些形式在观众脑中留下印象和感觉。而这种印象和感觉恰恰暗合了中国的现实:纷杂和单调并存、混乱和管制同在、浅薄与深邃兼具,保守和开放共行。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国度特有的荒诞感。
    而《刀见笑》正是这样一种混杂到以至于斑驳凌乱,传统到近乎刻板的影片,这是一次严肃大胆的尝试,而不仅仅是逗人一乐。

形式之一:造型、场景和影调

    对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指责中,最不可理解,也最不应该的就是指责它“脏”。
    大多数人诟病影片比较“脏”,这的确与制作者本身的审美有关,但另一方面这种“重口味”的背后是有着一种基本语境,用以确立人物作为符号的意义。事实上,从制作团队自身关于美术设计的思路中就不难看出其用意。
    杀猪匠的样子像野猪一样,浑身是硬扎扎的毛,皮肤黝黑,鲁莽粗俗,无知滑稽;这个形象实际上将野猪的形象融合了进去。始终给人一种在泥地里打滚粗野不堪的感觉。这和他愚昧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寓意、气氛都完全符合。所有的人物在服装、化妆上都必须依据这个原则。
    霸占寐娘的侠客一刀仙其形象源自隋唐时期的契丹人,彪悍而充满兽性,丰密的毛发和低沉的嗓音都是雄性荷尔蒙的象征。
    游本昌饰演的唐胖子,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瑜伽士,瑜伽士本是修行人,是那个时代隐忍和克己的象征,但是唐胖子嗜好饮酒和斗鸡却在张扬一种残存的生命力和欲望。可以说,这个人物的肮脏来源于他无奈退隐的落寞和消极,也在某种程度上刻意掩盖他对参与这个世界的野心。而唐胖子退隐江湖既是因为参透世事,也有自保的动机。这从他第一次出场就看得出:佯装倒地死掉是底层混混特有的狡黠,几个原来与他对立的斗鸡客被杀还不足以让他跳起来阻止,而另一个无辜看客面临死亡威胁时,他选择了坦白身分以阻止更多的杀戮。他怀着“天地良心”,但面对强权也总是欲言又止不敢过于冒犯;他胆小怕死,但在最后却充满智慧地提点了几乎误入歧途的小孩,由此改变“刀”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最终这把“开心刀”还是被当作了“杀人之刀”。
    饕餮的大公公肥硕无比,满脸是斑驳的浓妆,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人物代表贪欲、杀戮和权力,这种让人恶心的妆扮,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作为一名宦官,他的种种极端和阴冷极有可能与变态的欲望有关。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让一个出场极少的人物可以不加铺垫地拥有自身明确的形象和性格。这一点也是很多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手法: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杀人犯、比如《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而塑形的力量恰恰是中国电影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场景的选择和布造上也是如此。
    无论是斗鸡场,唐胖子的作坊,杀猪匠的家,满眼所见,都是粗粗拉拉的土房子,歪歪扭扭,缺乏完整的线条和几何图块,没有明显的轮廓。而这些场景的制作也随着剧情的改变有所不同:杀猪匠的住所稻草多,斗鸡场的泥多,铁匠铺里看似都是大块的石头,这些设计看上去有些稚拙,奇异,不像是现实世界的东西。
    而实际上,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所以它无需考虑所谓古代的真实,无论是文献资料上的,还是观众脑中的,它甚至可以放弃常识,构造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导演是想把这部影片拍成一个寓言,虽然戴着闹剧的面具。影片里力图传达的佛教三毒,就像是东方的“七宗罪”,重在警喻和告诫,表现人的愚顽并展现惩罚的力量。这种力量带着一股荒蛮之气。这种粗鄙的质感,有点哥特的味道。
    另外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脏”的地方可能是在于影片的色调。这也是影片极为风格化的一部分。此前在原先上映的中国电影里很少有人用这种色调拍片。少三两的故事中,妓院万花楼是他的梦想之地,在这个故事里选择红色作基调,但是带着一点土质的,原木的黄色,显得非常暗沉;哑巴的故事里,场景用竹子搭建,选择竹子的青作为主色调,以衬饰阴冷的感觉;侠客的故事则用了偏灰的黑白色,用了很多岩块,显得冷硬。在所有的故事中,红色都最为显眼的与低沉的色调暗自搭配。这不禁让人想起《罪恶之城》的邪恶气息。这种带着一股子“邪气”的色调可能是中国院线观众不太习惯的。回忆过往的古装武侠娱乐片,少有如此风格化的影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影片的技术,就无法再仅仅以一个“脏”字论之。这里的污秽是刻意安排,精心制作的。想想人物的服装,道具,人物所在的环境,导演在每个技术环节上都在呈现这种感觉。影片没有交代任何时间背景。与此相衬,我们看到不到任何交代空间环境的大全景。看不到任何一幢楼的外貌,也看不到任何一条完整的街道。影片只展现一小部分的空间。片头和段落中穿插的猪蛇鸡组成的圆环,它们就像我们从一个孔里窥见一个个故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场景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人的选择,和选择的结果。就因为对整个的大环境不加以交代,才能造出这种警醒式的寓言,因为这种寓言本身就要求在空间上封闭。在视觉上,则要求带着一丝雾蒙蒙脏兮兮难测的偏远古老难以言说之感。

形式之二:类型与风格

    这是什么类型?
    很多类型标签都可以贴上:武侠,古装,喜剧,先锋。但必须承认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将其归于特定的某一类别。也许试图将其归类也是没有必要的。
     导演乌尔善自己这么解说这部电影的类型:
    “《刀见笑》是一部轻松的喜剧,它情节夸张,人物搞笑,视觉风格混搭拼贴,笑料粗俗肤浅,热闹喧腾,荒诞不经,是在商业和娱乐包装下的花哨炫技之作。
    “《刀见笑》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它呈现了执迷不悟者的‘求不得’之苦,揭示了人类心性中最深层的迷失——“贪 ?嗔 ?痴”正是推动我们欲望与行为的荒谬动力。影片的批判性指向人性自身,“悲剧”之所以循环往复,其最深层的原因不在外物,而在内心。
    “让复杂与简单、严肃与胡闹,低俗与智慧,混血杂交。”
    可以得见,导演有一颗超越类型的心。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通常情况下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都带有一种将一切一网打尽的野心和冲动。乌尔善也不例外。这难以归类的创新性也来源于此吧。

    这是什么风格?
    这是将风格化进行到底,绝不妥协。无论影片如何,风格首当其冲。风格首先就是绝对的拒绝千篇一律,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色彩,毫无疑问的要带有私人徽记。乌尔善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个人风格就是将声色的视觉体验推向他能力的极致。虽然这个极致有点超过部分观众的接受界限。
    除了上文说过的场景和色调的偏好。在人物上,乌尔善选择将人物极端漫画化。美丽的人比如张雨绮饰演的寐娘具有相对于所有人物的极端美丽。丑陋的人则彻底的丑陋、夸张,肥胖者极端肥胖,瘦小者无比瘦小,狡黠者极端狡黠,危险者极端危险。张雨绮的点绛唇,屠夫少三两的络腮胡,老鸨的唐三彩造型,以及大公公浓墨重彩的大白脸,大家会看到每一个造型都象戏台上的脸谱,“生旦净末丑”个个鲜明。这些角色的性格带着明显的漫画特征,他们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人,而是代表着一种符号,用以构成寓言。
    和以往中国喜剧电影中制造笑料仅停留在台词层面不同,乌尔善彻底摆脱相声和小品的影响,不让语言统治电影,利用视觉化的方法制造笑料。例如拍摄多使用广角镜头,用略为夸张变形的镜头拍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让演员的表演更夸张,更好笑。
    一切视觉上的努力最后变成一种观影的快感。剪辑迅速,干脆有力,纷杂多变,极具速度感和爆发力。导演是想创造一个国人从未体验过的观影经验,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体验先于思考与分析,而是一种非常感性的‘猎奇’,不由自主、心甘情愿地被一部电影所制造的崭新体验所俘获。”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导演确实做到了,在(据说)影片3000个镜头中他不断地抖包袱、抛笑料,不断地制造意外和转折,高密度的情节层层推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形式之三:后现代拼贴之极致

    不得不说的就是后现代了。我们中国导演向西方取经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如此大胆的或如此冒进的取经也许是第一次。拼贴,复制,戏仿这些后现代冒险我们早就听也不觉听,见也不觉见了。但是这些概念有中国导演将其变成具体的影像还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拼贴视觉效果。穿插在影片中的rap、MV,电玩,专题片,资料片,老功夫片,新闻片示意图等,用于强化视觉风格,交代主干故事外的情节,使画面更热闹新鲜富有时代感。
    在声音上,导演也坚持了无所顾忌的拼贴风格。用街舞嘻哈音乐等重新混音,用以容纳包括歌剧,交响乐,民族乐,戏剧,流行,摇滚,爵士,重金属等的任何形态的音乐,同时借用HIP-HOP的流行、时尚,整体感觉很草根又开放。这样整个电影音乐与影像风格呼应,使混合拼贴的概念更加完整。
    说到用的的好不好,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想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后现代在西方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在中国也不是新鲜词汇。从哪里拿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是谁,拿了什么才是一个关键。我们可以从西方借鉴技术,手法等一切硬件。但这部影片力图借鉴的也许还有一种精神。并不是单纯狠命的后现代,使劲的拼贴。对技术和观念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导演的艺术观点。片中凌厉的剪辑,视觉类型的大杂烩,也代表着导演在意识里想要处理我们这个时代的纷繁混乱。他想创造和时代同样的喧嚣。他不需要背诵后现代的定义,但是他必须在某些地方和后现代这种存在过的东西有些交集,这样才能决定他选用这种方法。据导演自己说,他自己更喜欢杂混的东西,而不喜欢纯粹。因为纯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生命力。这个观点的对错先不论,但具有这样观点的人拍出这样具有后现代的风格的电影,总是可以理解的了。

形式之四:结构就寓意本身

    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个故事的结构,很多人富有想象力地看到了穿越,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最为保守和最中规中矩地恰恰是结构。
    乌尔善和本片的创作者用了一种在乔姆斯基理论诞生之后最为普通的创作思路:结构即内容。
    在佛教中,因果循环,生生不息。而本片的故事也恰恰如此:一把刀从唐胖子手里传到八大铲,再由八大铲交给哑巴厨师,少三两又从哑巴厨师那里抢来了这把刀,最后这把刀被寐娘和她的情人从少三两手中骗得,但他们将刀抛向了悬崖深处。由此,这把刀必将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
    如此传递,永无终止。正如本片所要表达的人性的无明般无始无终,或者说,无始有终,因为终结的力量在于每个人的自心。
    唯一有所突破的在于,乌尔善不仅要表达这种因果的传递,他还希图将佛教中的非线性时间观也融入其中。因果传递,可以是线性的,但是在佛教中却恰恰是以一种近似圆形的方式不断循环。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构:从时间最晚发生的故事1(屠夫的故事)倒叙到故事2(厨师的故事)再追溯到故事3(刀客的故事),又从故事3顺延的故事2,然后回到故事1,继续按时间顺序发展,直至结尾。
    因此,在叙事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中有故事,故事中又有故事的形态。如果把唐胖子追忆玄铁来历的那部分也算进去,其实本片一层套一层地居然包含了四个故事,四段历史!
    乌尔善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古老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童谣是一种无限的传递,而《刀见笑》在结构上则更近似无限地包含。这种叙事潜藏着一种将内容和意义视觉化的野心,本质上来说就是:让结构也参与形而上的表达。
    而这种野心恰恰是本片最大的风险之一。但不得不说,这与很多新导演的创作野心又截然不同:很多初出茅庐的创作者往往企图让更多的意义显现,而乌尔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妄图将意义遮蔽在形式背后。虽然本人认为两种野心都有欠妥当,容易马失前蹄,但鉴于这位蒙古导演如此出人意表、违反常理,我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过于惊讶而容忍了他的幼稚。

形式之五:西化包装下的东方意识形态

    说到底,电影讲的是东方的故事。导演要表达的是东方的观点。
剧本故事最初来自《故事会》里一个叫《菜刀传奇》的故事。这本书代表着中国民间的道德观点和倾向。而本片叙事结构借鉴的“老和尚讲故事”更是透着东方古老的轮回之味。
    很明显,《菜刀传奇》提供的是故事情节,老和尚讲故事提供东方式的形式。导演则选择了佛教的人性论作为自己的主题借用电影呈现。
    此三者为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佛教中一般用鸡、猪、蛇的图案来象征贪嗔痴,将深奥的佛学更简单化形象化,鸡代表贪婪,蛇代表嗔怒,猪代表愚痴。少三两是杀猪匠,他不分是非不切实际的愚昧,以猪为代表;哑巴一直身怀弟弟所送竹蛇,又下毒杀师,蛇是仇恨的象征;独孤成好斗贪图虚名,最后一切在斗鸡场上了结,以鸡为记,三个故事正如绝世玄铁匣上猪衔着蛇再衔着着鸡的图一样,循环的展开——隐喻系统设计逐渐生成。三毒如同基督教里的“七宗罪”,它揭示了人性中深层的迷失,内心的悲剧。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最终走向了自身欲望的反面,而他们的结局也无一例外地落入了因果之中:用刀杀人者死于刀;不放过躲在粪池中的小孩,那你最终也落入粪坑而死。
    对这种悲剧的表现在情节上则利用听故事的人和说故事的人这两种身份。师父八大铲讲了剑客的故事,但是哑巴仍不放弃报仇;哑巴给屠户少三两讲了自己的故事和师父的故事,少三两只执着于那把玄铁菜刀。这就是说,靠语言无法唤醒被迷住的人。唯有当他们遭遇当头棒喝似的失败或意外才能认清楚事情的真相。
    其实在这里也显示出导演追求的东方式的特色。与“七宗罪”所散发处的那种强烈的惩戒意味不同,导演影片中的结局带有一种佛门式的点醒和人的悲凉。
    我相信在影片极端风格化的闹剧背后是这些稍显悲哀的底色在作怪。

结语: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的其实是我们身处的现实。

    上述表达,最核心的关键词在于: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
而这正是我们身处的现实:
    宗教信仰上,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神论群体,无论哪一路神仙,只要功能吸引人,我们都能拿来膜拜。
    知识系统上,我们骨子有儒教的功利主义,也有以《易经》思想为代表的东方式经验主义、决定论和模糊哲学,但大多数成年人从小又接受过西方逻辑框架下的科学教育。
    我们使用西医又信仰中医。我们提倡“科学就是生产力”,但却仍然不经试验就论断什么是谬论什么是迷信,也许只有在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科学人士,才会如此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
    我们大多数人不信彼岸世界,认为那就是迷信,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却盼望因果报应可以兑现。
    我们极度自尊,处处捍卫我们祖先的荣耀成就,却脆弱到受不了丝毫的质疑,也无法容忍理性的探讨。
    我们面对镜头仍保留着东方人的羞涩,但性开放程度却令西方人都瞠目结舌。
    我们山寨着所有高科技产品因此被贴上没有创造力的标签,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言论又离奇到令人匪夷所思,想象力之天马行空令人惊异。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世界。
    只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能诞生这样一部集各种特质于一身的电影。

    公平地说,就电影本体而言,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地方过火,有些地方失控。前十分钟让很多人难以忍受。但是新生代创作者这种近乎莽撞的勇气,却让我感到无法言表的欣喜。
    看看导演乌尔善的背景,就知道这种勇气和勇气背后的混杂从何而来了。
    他是最商业的广告导演,但他又一个自由艺术家,热衷于一切与商业利益无关的艺术实验:装置、短片、行为表演。
    他是蒙古族,在汉族人中生活,读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书。
    他吸收的信息量庞大而复杂。
    这正是他和我们这个时代暗合的地方。他留意并且观察到这一点,然后紧紧揪住不放。
    我想这部电影应该就是他在力图传达通过自己的切身之感所体验到的种种混乱和异幻的努力。
    电影中的喧闹就像是我们无法停止喧嚣的时代,永远是那么吵,有时候还很可笑,但总是无奈。这种闹剧感,就是导演有意或无意利用的形式,它本身就体现着导演的思想和这部影片的主要意向。在娱乐背后,导演是想用它来面向这个时代,面向银幕前的观众,面向他们久已习焉不察的心。

 3 ) 谈风格之前 先把故事讲好吧!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评价《刀见笑》的时候,很多评论者都站在了电影产业或者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高度上进行评价。其实这未必是什么好事。别忘了,在看电影的时候,你首先是个观众。

《刀见笑》属于那种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作品,即使我给了两星,我仍不得不承认本片在影像风格以及多类型杂糅创新上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并且远远甩开《十全九美》、《魔侠传之唐吉可德》等古装恶搞喜剧几万条马路。但我始终无法认同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在风格化的同时,这个故事讲得实在太糟糕。《刀见笑》好像一个乾坤袋,导演拼命的往里面塞各种自认为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并且毫不节制。塞得太满袋子总会爆掉;点子多了情节难免松散。三段的电影却显然没有更密合的衔接,更像是想到哪就说到那。拍得随意,观众看得着就难免心烦了。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浪关于国产电影的调查。有百分之七十多的网友投票认为中国电影的问题在于剧本,显然,大家都对当前剧情空洞的国产电影带着一口怨气。不过光赖剧本也有点委屈人家编剧,因为除了有个好故事之外,能否把这个故事讲好无疑是更重要的。而这,则是导演的工作了。

拥有多年广告导演经验的乌尔善,对影像确实有着独特的敏锐。这也是很多人大赞影片风格的原因。不过,他也面临着其他所有转行电影圈的广告导演所面临的问题。一部广告三两分钟,一部电影90分钟。长度的变化需要的是风格的统一,整体的协调。这不是一个短片合集,这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你能在这部《刀见笑》里找到不少有趣的细节,但整体看,它却是松散的,抽风式的。导演显然犯了很多处女作导演的通病,就是想说的太多,电影长度又太短。第一次当导演,积攒了几十年的想法恨不得一股脑都在这一部电影中表现出了,好玩的段落、有趣的对白、搞怪的人物。可惜这样的作品却常常落下个乱码七糟,不知所云的骂名。

《刀见笑》吃了个大亏,在于导演把最烂的一部分放在了最前面。包括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同样认为第一部分厨子的段落是个败笔,或者由于资金的原因,导演不得不把那部分处理得非常舞台化。但是演员的拙劣表演与碎嘴子式的对白,与那些劣质山寨喜剧又有什么差别呢。搞不懂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把表演弄得那么过度夸张,尤其那个数来宝少年,这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说些古时候的冷笑话。其实整个电影看下来也并没有那么差,尤其安藤政信的段落,为影片加了不少分数。可惜,这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不能只看一部分,劣质的部分无疑为毁掉整部影片。

一把菜刀贯穿始终,暗讽人世的贪嗔痴。故事寓意很深,导演野心也很大,三段式不能说不好,这不也是潮流么。问题在于导演并没有处理好这个三段式的故事,三个故事之间除了在传递一把菜刀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呼应。你可以把他们拆开打散,三个故事就完全独立了。当然这没有问题,谁也没规定三段式的电影在故事之间必须紧密联系。但从观众角度,显然希望看到三个故事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并在结尾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那种剧情反转式的快感,无疑是极其愉悦的。这未必是个缺点,但无疑是种遗憾。

虽然很多人尝试从武侠片或古装电影的变革上去分析这个电影,不过从题材上。这首先是一部喜剧片。导演也试图以各种方式逗观众笑。一路看下来,笑料则来自一个蠢蠢的屠夫与一个碎嘴子数来宝,瘦瘦的唐胖子与那群傻乎乎的俏江南学徒。他们以各种拌丑作怪说俏皮话来取悦观众。本片的贫嘴程度堪比郭德纲的各种影视作品。靠耍嘴皮子逗观众笑无疑是喜剧电影里最低端的一种方式,而拌丑出怪相更是可以回溯到默片时期。好的喜剧应该靠剧情的巧合、错位与误解来制造喜剧笑果。就好像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再比如三谷幸喜的《魔幻时刻》,反复舔舐匕首的佐藤浩市在片中始终很严肃,但是,他越严肃,故事才越搞笑。因为这种有趣来自情节上的错位,而只靠出怪相搞笑的电影,未免有点太怀旧了吧。

《刀见笑》确实强过当前许多山寨喜剧,在影像风格上也确实特点鲜明。如果乌尔善导演有新片,我仍然会去影院看。但这不妨碍我讨厌这部电影,因为观众没必要、也不应该为一部失败的实验作品买单。

 4 ) 《刀见笑》:送你一把开心刀

地震、海啸、核辐射,这么多闹心的事一起来,实在是一盐难尽,在这当口,能有部喜剧电影看看,是件好事,但对《刀见笑》(乃至整个大陆电影市场)来说,被突发新闻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而且本就是传统的票房淡季,虽然公映日期从去年11月推到今年3月——不过正所谓“弱片无档期”,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使我对《刀见笑》的票房前景实在不敢看多。

这并不是唱衰影片的艺术质量,浓烈的个人风格已然注定了《刀见笑》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不过我还是力图冷静的梳理一下影片的得失——我不是代表,我的意见仅对我个人负责。

我看完《刀见笑》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内地第一部公映的尻片(考虑到cult翻译成“邪典”引发了诸多非议,那我索性用音译)。此片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被设置在“午夜疯狂”单元里,在这个单元里,据说曾放映过三池崇史、冢本晋也、《指环王》之前的彼得·杰克逊等人的作品,由此看来,从“重口味”的审美趣味上来看,《刀见笑》已经获得了国外同行的认可。

“重口味”直接体现在了影片的视听风格上。高密度的剪辑节奏,MV式的用镜方式,这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导演乌尔善十年广告片的拍摄经验——我甚至想起了同样玩广告出身的大卫·芬奇,《社交网络》那种节奏恐怕只有丫能玩得出来。由于预算的限制,《刀见笑》基本未采用全景、远景,而是大量的近景和特写拍摄(用导演的话说:“镜头拉开就穿梆”),不过此一取景方式与MV视觉风格相得益彰,倒不突兀。而影片为应对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也采用了不同的色调,同时着力凸现了“粗鄙”的质感,糙爷们糙画面,臭汗哈喇子满银幕流,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女性和文艺青年不接受此片的根本原因。在音乐上,《刀见笑》大量使用了Hip-hop嘻哈、Rap、电子、金属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也是重口味十足。

“重口味”还体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当然,把《刀见笑》跟昆汀相提并论是太忽悠了,虽然采用了套层式的叙事结构,但《刀见笑》并没有采取昆汀、宁浩式的多线索叙事,而是用一把菜刀串联起了三个在时间线索上依次倒叙的故事,并在结构上使用了插叙的手段,从而形成了三个故事大套中、中套小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但即使是这样,在叙事手法上,《刀见笑》已经算国产电影中的翘楚了,国产电影一般在叙事结构上循规蹈矩,这可能跟中国观众对结构的创新接受程度低密切相关。

在影片的主旨层面,影片里的三个故事分别照应了“贪、嗔、痴”三个佛家说辞,在画面上用了鸡、蛇、猪三个动物来象征——估计这跟导演的蒙古族血统也有关。既有这层浓厚的宗教背景,应当也算“重口味”吧(想想我们的电影审查政策,你懂的)。

影片故事改编自《故事会》里的《菜刀传奇》——是的,《故事会》,一本大型高端文化读物。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故事会》里流转着大量的民间故事和市井传奇,“小说”一词怎么来的?唐传奇从何处诞生?但凡熟悉点中国小说史的人,都不应忽视《故事会》。毛主席说过:“卑贱者最聪明”,贩夫走卒方有大智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电影《刀见笑》从《故事会》里找素材,那是正道。不过《菜刀传奇》里有四个小故事,现在影片只保留下中间那层哑巴厨子的故事,其余两个皆为原创。坦率的说,全片最出彩的就是这个哑巴厨子故事,少三两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结果没吃成;独孤成弑父杀兄想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命丧黄泉;这两个都毫无悬念可言,没啥戏剧性。唯有哑巴厨子复仇的好戏,一波三折,牵出一段前情恩怨不说,还有着令人意想不到(同时充满反讽)的结局。在我看来,若《刀见笑》就把哑巴厨子的故事做足,搞成90分钟,一定比现在的影片更好看。这也应了“民间故事不可改”的原则,什么叫“民间故事”?那是万千大众口耳相传,经过无数不知名作者润色加工过的故事瑰宝,增一分嫌长削一份叹短,最多改改时空背景什么的,故事筋骨万不能动,一动就散黄子(《赵氏孤儿》可做前车之鉴)。

哑巴厨子的成功跟安藤政信的精彩表演也密不可分,这才是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日本人演中国戏,官话说得比中国演员还地道(想想《无极》吧,日韩演员一板一眼的模仿普通话,特区的演员反而要配音),这股狠劲倒是跟哑巴厨子的性格很类似。女一号张雨绮也算“本色”演出,再加上影片中“俏X南”的植入,倒是八卦谈资十足。

要说影片的短板,恐怕拼贴的过多是个大毛病。玩杂糅不要紧,但这跟做菜一样,食材才是根本,杂糅无非是调料,调料不能喧宾夺主——观众们来享受视听盛宴,那是来“吃”菜不是来“吃”盐的。

《刀见笑》已经被20世纪福斯公司买断了,所以我们在片头可以看见熟悉的探照灯标记,影片也是由福斯同步在全球发行、上映;导演在影片还未公映的情况下,也被陈国富相中,成为《画皮2》的导演,从这两点来看,导演的功力和影片的艺术质量其实已经得到了证明。

整部《刀见笑》,最让我鸡冻的就是游本昌老爷子饰演的铁匠给长得像尤达大师的儿时大厨拿出绝世玄铁时说的那句话:“我给你打一把开心刀!”此言一出,整部《刀见笑》就亮了,当时我开心得一拍大腿,大喝一声:“麻痹!”(这里是赞语而非三俗)后来听说,“开心刀”三个字是来自游本昌老爷子的即兴创作。

回想当年看武侠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让我们一起唱《笑傲江湖》到天亮吧!”义薄云天、豪气冲霄,多少江湖事,尽付笑谈中,但现在淡然一句“开心刀”,连《笑傲江湖》都成了无聊的傲娇。

我若有这把开心刀,给盐也不换。

 5 ) 我替我朋友说点好话

我题目都说了,我是来替我朋友说好话来的,所以不要怀疑我的居心,我就是来说!好!话!的!!!!
我特地千里之外翘了班扔下朋友不顾酒局凑出2个小时打车到电影院看完再赶去酒局!那谁谁,你感动吧!

我觉得这片子目前得分5.8偏低,那些个给极低分数的有点太偏激。(我是说偏激,等同于冲动,不是说没品味没大脑,淡定)
1、这片子画面很精致。该美的够美了!张雨琦惊艳了有木有!有木有!比她在以前n部电影里都漂亮!羡慕嫉妒恨阿!当然,该丑的够丑了!少三两真想抽丫的!!这么丑这么恶心!尼玛阿!想想就想抽丫的!青楼很魅惑,饭菜很养眼,猪圈很真实。一格一格看画面都值回票价了!给那么低分数你是不是冲动!有木有!那么冲动不去抢钱呢!算我一份!
2、故事讲得没大亮点,但也给惊喜了!没纰漏!多难得!一个半小时连环讲三个故事本来就像"多夜情",很难有深入的感情,能让你记住每个演员就不易了!而且,我兼职写小说写剧本,觉得那些小亮点其实还是下心思了,可惜是个多夜情,你没空深深地去动情去骂街去恐慌去咆哮,心底里那些小动作也肯定一个都没少。胖公公喊妈妈掉茅坑被反刺死你不爽?!张雨琦和小白脸眉来眼去你不觉得一对璧人?!各种突如其来的死法你都想到了你都不惊喜?!你给个中评我觉得咱们没交情,算了算了,你给差评我就觉得:孩子,你冲动了,你回想一下,再想想,再想想。。。
3、借古讽今这事别当真。古没明白,今也不一定明白。人性这事不是一个"多夜情"能说得明白,就算说得明白,也得各位给差评的看官看得明白且承认明白。这事情就好比你去了三次夜店,看了无数人,有美有丑有爱有憎,你知道他们对你都是一样的想法,但是因为身份因为修养因为财富的不同而表现方式极其不同,你于是明白了一些游戏规则,却不一定参透得了人生。(给满分的都是参透了人生的,鼓掌。。。)
4、至于是喜剧还是文艺片还是先锋派,见鬼去,闲得蛋疼么!好看是硬道理。
完!那谁谁!你回大陆请我吃饭!我用手机在车上写这么多我容易吗!拉票结束,谢谢捧场,散了吧都散了吧,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6 ) 《刀见笑》:闹剧其外,佛学其中

《刀见笑》:闹剧其外,佛学其中

 



其外的闹剧

1. 结构。

本片说的是故事(屠夫之刀),故事中的故事(厨师之刀),以及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侠客之刀),这是一个三层的套层结构,像三层小楼,又似俄罗斯套娃。不仅如此,导演还带领观众层层深入地进入这三层世界,又深入浅出地一层层推出这三层世界,就过程就像我们上了三层楼又下了三层楼,最后退回到原地。如果我们用时间轴来标准的话,或许本片的结构会得以更好理解——本片记叙的时间顺序为: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过去、现在,最终故事又回到了现在,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

 

2. 镜头。

本片镜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说一句大言不惭的话,在我看来,每一个镜头都没有“废话”,都能看得出它的“叙事作用”与“导演用意”!说一句更为不惭的话,如果这些镜头让我来拍,现在也是我想要的效果!

 

3. 色彩。

如果说电影《英雄》的色彩就是视觉上的足底按摩的话,那么《刀见笑》的色彩就是视觉上的心灵鸡汤。“屠夫之刀”——用锐利的大红色烘托“欲望之火”,“厨师之刀”——用冰冷的瓦蓝色揭示“仇恨之毒”,“侠客之刀”——用无情的黑白色隐喻“杀戮之狠”。

 

4. 配乐。

嘻哈乐、说唱、重金属你方唱罢我登场,声声不息、轮番轰炸!此外,改编版的、勾人的《卡门》与卡通的《小白菜》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哑巴复仇前的段落拍得惊心动魄,配乐绝对功不可没!

 

5. 表演。

导演对于演员的拿捏非常精准,“屠夫之刀”中走的是撒开欢儿演的“小剧场”话剧路子,追求“放”——重在表情与形体的夸张;“厨师之刀”中走的是地道的文艺片路子,重在内心形态的呈现与纠结情绪的层次;“侠客之刀”中走的是写意的路子,追求“收”,重在不露声色中客观呈现人物的“无情”!

 

6. “乱炖”。

东北有道菜,叫“乱炖”,说的是把很多种菜放在一个锅里“炖”。《刀见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融汇了多种影像形式,从MV和Flash到动画片和纪录片,甚至连电子游戏和犯罪演示图都搬到了电影里,让本片形式多变妙趣横生,让观众想不到一下秒导演会使用什么“鬼点子”!

 

7. 昆丁。

导演与昆丁有相似点:环形结构对应《低俗小说》,动画片对应《杀死比尔》,黑白红色系对应昆丁参与的《罪恶都市》,伪纪录片对应昆丁参与的《恐怖星球》,还有灰暗结局(都没好下场)对应《落水狗》。但导演乌尔善的“游戏精神”与“悲悯情怀”却为独有!

 

小结:影迷眼中,刀中见笑

这是一部近年来我认为最为完美无瑕的电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卑躬屈膝,既彰显了导演深刻的思想、对于表演的掌控,以及节奏的驾驭的高超水准,又证明了他对当下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谙熟与适应(本片的尺度与思想都不越“雷池”半步)!这也使导演非常容易被当下中国制片人与投资方所认可——既有才华,又没有“风险”!

 

这是一部拍给影迷看的电影,普通观众很难看出作者镜头的用意,也不容易接受层出不穷的影像形式,即使有人叫骂:这是什么玩意,纯属瞎拍的闹剧,也是情理之中,更是必然之事!但是影迷朋友们却会心领神会地为这狂欢的“闹剧”拍案叫绝,放声大笑!

 

 

其内的佛学

1, 屠夫。

有一些东西高高在上并不属于他,即使他再梦寐以求,即使他再踮起脚尖,也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然而有一天,他忽然觉得他有可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时,他便疯狂了,而且越是饱受屈辱,就越是越挫越勇!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 侏儒。

看似矮小,实在高大。在他的内心深处藏有“伟大的人格”!他那双纯净如水的大眼睛,就是一个字:善。

 

3, 哑巴。

仇恨扭曲后的人性。仇恨击溃道德、击溃悲悯、击溃恐惧、击溃人性之善良、又击溃人性之软弱!最终他大彻大悟:其实不复仇,仇人也是会死的。复仇又有啥意义?

 

4, 太监。

权利的象征。他的造型极为出彩,那是他丑恶的内心与权利的外在“脸谱化”!他坐在那就像一堆排泄物,最终肮脏的东西死于肮脏的地方,恶有恶报!

 

5, 逆子。

为了争夺“天下第一”不惜杀兄弟挖父坟,大逆不道,结果死于非命,依然是恶有恶报!

 

6, 美女。

美女是诱人的,却又是骗人的,甚至是害人的——害得屠夫饱受凌辱、历经磨难几乎崩溃!由此可见:越是性感,越是危险!远离辣妹,有益健康!

 

7, 铁匠。

不打造伤心之刀,只打造开心之刀!他其实就是导演核心思想的代言人!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让生活更美好!”,所谓“刀见笑”,或许正是此意!

 

小结:佛家眼中,刀中见恶

如果我们把上述前六点联系在一起,就会惊讶地发现,哎呀,这不都是佛家理念吗!无论是对于贪婪、嗔怒、仇恨、杀戮、女色等各种“戒”,还是对于“结果无意义”之“空”的虚无价值观,还有与“恶有恶报”相反的教人向善,都是佛家的观点与主张!

 

刀本锋利,世俗中伤人,其实,伤人并不是刀本身,而是人心内的各种戒不了的、尚未修行掉的贪婪、嗔怒、仇恨、杀戮、女色等各种“戒”!即刀中能见之恶!

 

于是,本片其实就是导演在笑着对你说:放下屠刀,善待大家;改拿菜刀,做饭去吧!

 

 

 

                                     有肉吃跟着你

                                          2011-3-20

 7 ) 只说预告片(4星是给预告片的)

在《苏乞儿》之前看了乌尔善导演的新片《刀见笑》的预告片,确实是眼前一亮,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国内最好的电影预告片之一。本片导演乌尔善作为国内最好的广告导演之一,他开始拍摄剧情电影,确实值得期待。希望这个电影出来,能给那些在市场上浑水摸鱼的电影和电影人当头一记闷棍──电影,是这么拍地~~

http://www.56.com/u74/v_NTgzOTg0MzI.html
(该链接已经修复,可以观看)


预告片的首要功能还是为了促销电影,所以预告片不管是不是炫、酷、奇,但如果不能刺激起最大基数的观众的消费冲动,就不能算是好的预告片。

《刀见笑》这版预告片就有这个问题,虽然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说很牛屄,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个预告片在传播效果上是有问题的。它最大的问题是观众不知道你这电影到底是在卖什么──这部电影针对的观众群体是什么?里面出现了众多元素,但它主打的是什么?最让观众期待的是什么?这些信息量传递的都不是很充分。

从网上的一些留言来看,有不少观众都在期待或以为它是一部古装喜剧片。但从预告片来看,《刀见笑》和《十全九美》、《功夫熊猫》(应该是《熊猫大侠》,骚瑞)这种古装恶搞山寨涂鸦片儿又明显是不一样的,因为预告片里虽然有一些喜剧元素,但更多的还有悬疑、动作、武侠、复仇、夺宝等等诸多元素,故事走向存在着诸多可能,对于不期而遇的观众来说,这个预告片在90秒时间里塞这么多信息进去,估计很多人就直接晕菜了。

不过考虑到这一版预告片只是前导预告,等后面的正式剧场版预告出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这些信息。

从预告片里能看出来,《刀剑笑》这部电影的视觉风格是非常独特的,起码在中国电影的范畴里是没有先例的,值得期待。只要正片的故事上不出大的纰漏,配合这种真正可以称为“凛冽”的影像风格,相信这部电影的基本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8 ) 刀见笑:这次不管豆瓣给的多低我要打8.8

首先列我在人人的状态,我觉得大体把我的想说的写出来了:

看完了《刀见笑》不知为什么豆瓣上给分这么低。我给它打8.8分。无论是剧情、音乐、视觉效果、影片结构、武侠片的侠气还是内涵,这部片子都做到了华语影片的上游。不可多得,被我视为难得可贵的杰作。本想打9分,因为不喜欢5秒钟的一个镜头,感觉它破坏了影片风格而扣。最后,原来这是一部基情片啊。

 

然后逐条解释:

剧情:3个故事,但完美衔接没有脱离感,编剧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各种巧合伏笔,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音乐:不算是大手笔,所用的音乐都是一些诙谐的老歌,重新编曲变调,虽是小手笔,但就是让人听了感觉恰到好处,会心一笑。武侠片里有磨碟有电吉他有rap有流行乐,多么别致的感受!

视觉效果:导演是拍广告片出身的。总以为广告里视觉效果不能复制,因为一个创意撑1分钟差不多了。但是这回它撑了一部电影。不看这部电影真不知道什么叫视觉享受。(而且据说这部片子是低成本!低成本啊!那些高成本的电影拍的是什么玩意儿。剧情比不上它,视觉效果又比不上。)

影片结构:这个更不说了。真是流畅,巧妙。有人批评说没看懂,为什么我看起来完全没压力?评论说没看懂的人看得懂记忆碎片这类两杆大烟枪之类片子么?

武侠片的侠气:很多古装片没有侠气,看的只是动作。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侠气,跟《剑雨》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内涵:自己悟吧,痴嗔贪三个故事,一开始就很有佛气

要是华语片都有这样的编剧,这样的剪辑,这样的视觉特效,这样的内涵,怎么拍不好?

不喜欢的5秒钟镜头:刚才说了导演拍广告片出身。里面融入了很多小创意,但总有一些创意只适合广告不适合电影。我觉得有一个慢镜头重放的地方,无论是字体风格色彩影像都破坏了影片结构。就讨厌那里。

基情片:不解释,腐女可以看看。我笑喷了。编剧真是独具匠心。这一个设计妙了。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喜欢的东西就是要表达出我的喜欢。
有人说同类的片太多了,我跟同学讨论的时候他也说,只要是古装片就不看。可是这部片子真的是同类片么?你看过古装片,你看过古装武侠片么?你知道武侠片跟动作片的区别么?有没有哪部片子像这部片子这么有侠气(似乎剑雨有一点)?有谁看过任何一部国产片有这么华丽的视觉享受?有谁看到过哪部古装片融入了不只是无厘头更多的是黑色幽默。
我无端的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盖里奇,虽然我说不出像在哪里。
我们看过一部电影里分好几个故事,但是像这部电影一样,好几个故事还相互联系的,不是单独而是一环扣一环的,很少吧。结构的编排也很新颖。讲的是第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吗,第一个故事。而且埋了这么多伏笔,看了真感觉是一种很有智慧的片子。我又无端的想到了《记忆碎片》,那个故事结构是一个巨大的创意。这个片子的故事结构难道就不能算巨大创意么?

还有人觉得影片拍得很脏。什么叫干净?斗鸡场建得像政府大楼叫干净?屠夫刮干净胡子脸上再涂点粉叫干净?影片该干净的地方还是干净的。该脏的地方自然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装扮,这正是我所称的侠气。

总之,我觉得这部片子里看到国产电影的希望,在我心里这部片子诞生的意义不亚于让子弹飞。唯一一部让我看到国外大片范儿的国产片,古装片。

好吧。我是看到豆瓣上把这部电影一顿乱贬,而我个人非常喜欢,所以以夸为主了。
“先疯无侠”剧嘛。反正我是为之疯狂了。其他人,看了发疯狂贬,也是正常的吧。

 短评

重口味,就像吃了一口不那么新鲜的猪血,不咽可惜有点滋味,咽下又有点噎人。

8分钟前
  • 何碰碰
  • 还行

三星半。故事很武侠,风格很Cult,甚至有些恶趣味,和导演是广告出身有关,喜欢的人会肯定尝试,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没有美感。从类型片角度而言,和《剑雨》一样,都在向传统武侠回归。

11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天朝版《中华小当家》

16分钟前
  • StanGoD
  • 还行

武侠喜剧,手法够荒诞。开始一定要坚持住,别退场,20分钟过后还是不错的

21分钟前
  • Suave
  • 还行

脏乱差 地沟油电影!看到MTV、Flash和快打我就彻底看不下去了…还不如去年MTV转型的《决斗刹马镇》~~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有些人物造型略恶心,某些情节也是。

24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痴嗔贪(影片讲述顺序)——>>贪嗔痴(真正的时间顺序),人生难逃这三字,可惜恕我眼拙,根本没看出首尾环绕。“痴”的故事太白痴了,倒扣一星。安藤政信那段真不错,正儿八经去拍不挺好的,非要像拍广告那样碎(破碎)、花(花哨)和飘,可惜了。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开头混乱。中间可看。结局无力。

33分钟前
  • Dr.Young
  • 还行

贪嗔痴是为人性,脏乱差又名江湖。一把菜刀的前世今生。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俏江南血泪史

35分钟前
  • 卡夫卡🇨🇳
  • 还行

安藤好帥氣,再加上腹肌神馬的;張雨綺好媚,眼神腰肢都在蠱惑你;場面好華麗,故事好穿越,一個裹著N重身份的武俠片~

4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之所以没给5星,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导演因为种种限制还有能量没能发挥出来。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剧本结构很出彩,即片方所谓的"套娃式",第二段"嗔"尤为出色,故事的走向很是精彩,简笔画Flash很有爱;但其他两端形式化过于严重,剪辑也乱,表演也乱,明显是模仿港产喜剧却又不得要领的结果。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看过留脚印

5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整个故事讲的太散,段落之间缺乏更紧密的联系。影像上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第一段的剪辑,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不过片方最推崇的造型和美术,确实达到了他们所宣传的怪与奇,但是否有人喜欢,就再说了。第一段太白痴了,只有安藤政信那段勉强能看。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五颗星都给安藤政信那段故事的编剧,太厉害了,别的编剧都是屎!!!!!!!

58分钟前
  • 维他命B
  • 力荐

没学会走就开始跑的典型!看之前看了图文宾木匠的影评,做足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惜结果还是受伤了。这些MV导演耍的花活就好比碘盐,就算它卖的再火爆,你抢购的再多它也不能当饭吃,它永远只是佐料,我们要吃的永远是有营养的主食,拜托讲好故事先!★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肥胖的”大公公“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恶心的人物形象设计,杀猪匠“少三两”又和《麦田》里贪生怕死的”辄“一样聒噪、令人厌倦。其实可以说,除了安藤政信和吹笛二人组外,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形象都缺乏美感,而这些角色穿插在中间的美食段落里,简直可以令人反胃到想吐。电影不是烂,是恶心。

1小时前
  • 影志
  • 较差

漫画风格

1小时前
  • Carf
  • 还行

故事的高潮在哑巴厨师报仇

1小时前
  • mmh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