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里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赵宁宇,德姬,苟晓娟,班马才格尔,诺敏达莱,才让东珠,王劲松,赵宁,多布杰,次仁龙珠

导演:柯克

 剧照

八万里 剧照 NO.1八万里 剧照 NO.2八万里 剧照 NO.3八万里 剧照 NO.4八万里 剧照 NO.5八万里 剧照 NO.6八万里 剧照 NO.13八万里 剧照 NO.14八万里 剧照 NO.15八万里 剧照 NO.16八万里 剧照 NO.17八万里 剧照 NO.18八万里 剧照 NO.19八万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5

详细剧情

  根据藏族奥林匹克第一人切阳什姐的事迹创作。讲述了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重拾自我,带领并培养藏族姑娘实现奥林匹克奖牌梦想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当你对社会没用的时候,你就自由了

前半段确实有点被李白的双相情感障碍油腻男的感觉震撼到,但是往后看还挺感动的。

李白特别像那种头上一直有个聚光灯的人,一直在表演。小时候很多动画片里写主角心情不好,经常给他们头上画一片下雨的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

诗句的流传让我意识到为什么现在的节奏剪辑、任意押韵都火得那么快,因为音韵和节奏就是刻在人DNA里的。

我看大家相互介绍的感觉be like:

这是微博红人年度影响力大会。

高适,我是边塞垂类

杜甫,民生赛道的。

(没出场的)孟浩然,田然垂类的。

啊,我是李白,你们肯定都听过我的名字,但是因为我太精彩了垂不起来,所以他们后来都叫我仙人。

李白这种性格在当代应该也是一个超级大网红吧,而且也走的是诗(内容)这种自下而上声名远播到长安的路子。

进影院之前看影评还看到有人说这里捧高适的踩一捧一太明显了,我完全没觉得诶,这就是两种人生。尤其是,当你是一棵大树的时候,你不能再有实际的用处了。

庄子有多处讲到这种树,因为它过于盘根错节、弯弯曲曲、不守规矩,木匠走过去连看也不看一眼,一点用都没有。但是“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旷野上,人靠着它乘凉,何尝不是一种自在,为什么要因为没用而自苦呢?

当你得道之后,你对同时代的人和事来说确实没用,因为你思想自由,但是行动力一般,而且还有点刺头。

同场的小学生一直在跟着念诗,哈哈,《将进酒》他肯定还没学到,所以安静了。

据说人在默读文字的时候用的声音都是自己的声音,所以当我从前读诗的时候,我只用了自己那种诠释方式、我自己的声音,也许最多还有语文磁带里那种浑厚的男声,或者综艺节目里明星的表演。

《长安三万里》提供了另一个读诗的声音,甚至另一个关于诗的场域。

我感觉很浮躁的时候就喜欢在任何平面上开始默写诗,写得最多的就是《兰亭集序》、《湖心亭看雪》和《将进酒》。

电影里给《将进酒》很宏大的场面(虽然假如预算更足的话会做得更好?somehow我觉得这不是追光预期的最高画面水平),而且这个部分给我看哭了,一扭头发现我身边的中文系小姐妹也在哭。

其实这里没啥泪点,但是,这片子没可能不好,毕竟三分之一的文案都是李白写的。而且《长安》也不是简单的诗句罗列。

在看这段的时候,我又重新理解了“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前最喜欢的都是别的几句。

在现实中我也发现爱喝酒的酒鬼们常常都不是一个人喝,但是他们自我也挺锁闭的,不太讲真正深沉的话,主要就是图一乐,就算酒友之间也都是鸡同鸭讲。

当你意识到人生的虚无和孤独之后,你其实没必要人为地让自己更孤独,不如和朋友多喝几杯嘛,尽管你知道没有人能真正地理解你,人和人之间也没有真正地相互理解,但是此时此刻此在,我们不是都相聚在一起吗?

诗的共情从我们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这一二十年里一直在被赋予新的内涵,一直在变化、一直在重新理解。假如有什么东西的内涵变化能在中国人心里赶上诗,我看只有爱、成功和幽默了吧。

当我们小学的时候拖腔拉嗓地共同朗诵“读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候,谁能想到李白写出这样举重若轻的东西时已经58岁了呢?58岁对于一个年龄只有个位数的小孩来说又能意味着什么呢?但这个小孩有将来的一整个人生去找他的轻舟,去划过他的山。

去年范冰冰出席柏林的时候,网络上不乏溢美之词,我觉得最优秀的编辑起了一个标题叫 范冰冰:轻舟已过万重山。虽然没李白那么难,但真的是十分恰当。

马克思韦伯在《以政治为志业》里面讲,有资产的人,对于个人生存的经济安全的关心,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他们整个生命取向的基本定位点。有些阶层,因为没有资产,故处在对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维持(有利害关系的圈子)之外。

一种无所忌惮的、不讲条件的政治理想主义的存身之所,便是这种阶层。

这么说来,李白的出身和经历可以说是理想Buff叠满,父辈经商、做赘婿、中年贫困,使他一直有机会脱离当朝的主要利害关系,从来没有掌握过真正的权力。

高适身上则有太多东西能把他拖回地面,父辈的期待和国仇家恨等等。因为经世致用的老传统,在当代看来、高适、白居易这样身居高位又有诗学造诣的一定是赢家。

不中绳墨的大树是不会被任何工匠看上的,但它最有可能穿越时代,至少活得特别特别久。

我一直觉得,在资本主义设立的梯子、在政治体制设立的梯子之外,一定有别的更重要的东西,因为政治经济局势一直在变,它们一定是些不永恒的东西。但是诗和故事却自发地流传,前者的维持是因为畏惧,而后者则是因为爱戴。假如人在完成基本的自我保存之后,一生还因为没有钱权而自苦,那他就只活了别人的人生。

老中人一生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即使我们都喜爱的李白也是如此。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本来就足够了,你在哪,哪就是你的位置。

当你对既有的系统没用了,你也就不受它控制了,你想要的自由也就来了。不要怕它。

 2 ) 《长安三万里》人物和历史背景补充

看了点映场的《长安三万里》,就我个人而言,毫不夸张的说,是这几年来看过最好的动画电影。

重要的是,动画片本身无需拘泥于选角,不用担心演员无法演绎出角色对应的诗人气概和神韵。有了《白蛇:缘起》的珠玉在前,人们无需担心追光动画的质量,我们有幸能够从动画构建的人物中体验盛唐的气象。

不过,观影之前,除了随手翻翻唐诗三百首,捡起学生时代背诵撂下句子,作为观影前该做的功课外,有几处历史背景也是需要了解。

本文的内容和电影中两位主要的主人公李白和高适没有太多关联,主要是时代背景和一些主要配角(或出现在对话台词中的人),算是轻微剧透吧。

(7.17 文中增补了张巡守睢阳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的起因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创造了盛世的开元天子唐玄宗,在厌倦了长久的励精图治以后,忽然摇身一变,成了崇尚享乐的天宝皇帝。简而言之,他后半生一手挥霍掉了自己前半辈子攒下的盛世基业和名声。

天宝十四年(755 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终于拉开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序幕。

(出自 B 站上看过的邓小南老师课的课上 PPT)

当时天下分为“九节度一经略”,其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帝国的东北和西北。西北以河西节度使为首,为的是防御和唐帝国争雄的吐蕃帝国(下文会讲到)与北方突厥之间的联系,同时控扼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当时长安西面开远门外立有“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碑文,足见帝国疆域的辽阔;而东北部的军事力量则集中在范阳、卢龙、河东等藩镇,主要是为了抵御东北的契丹和奚族。而这里正是安禄山起兵前的“贼窝”。安禄山本身是杂胡(就是由父母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他本人非常聪明,通晓多族语言。如果他不造反的话,的确是安定河北地区最合适的人选。

唐玄宗朝著名的两任奸相:那位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志大才疏的杨国忠。李林甫尽管名声不好,却是个能力极强的人,而且御人有术,并非只会溜须拍马。据说李林甫还在相位的时候,安禄山每次见他或与之对话,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待到会面结束,内里的衣襟已经湿透。反观倚仗杨贵妃上位的杨国忠,就是个十足的跳梁小丑了。有人说李林甫若在,安禄山还有所忌惮,不至于那么快造反,似也不无道理。

安禄山起兵初期,官军毫无防备。承平已久的内地早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贼兵席卷而来的时候,府库中的兵刃都生了锈,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乎繁华富庶的京畿地区,为兵燹所毁,太平盛世霎时化为人间炼狱。

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的命运起起落落,他们笔下流淌出的诗句却万古流芳。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

哥舒翰就是电影中高适决定放下身段,投军充当将帅身边掌书记时候的那位白胡子主帅。而封常清、高仙芝是和他同一时期的唐军将领。

三人都是玄宗朝的名将。

和电影中出身渤海高氏的高适不同,高仙芝是高句丽人,父亲名叫高舍鸡,祖上据说是扶余王后裔(徐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杨颖演的那个银睿姬就是扶余国人)。

这位威名著于西北的名将。最出名的战役是领导了阿拉伯帝国的东征军的怛罗斯之战,可惜因为兵力不足败于后者,大唐也失去了对中亚各国的控制,高仙芝也因为这场战役被解除兵权。

封常清是蒲州人,生的其貌不扬。身材短小,斜眼跛足,自幼家境贫寒。三十岁时到安西兵马使高仙芝手下投军,受其赏识一举成名。

安史之乱爆发前四年(707),封常清出任安西节度使,曾大破大勃律(现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安史之乱的时候,封常清仓促之间在洛阳招募了六万非正规军,因战力不足,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要知道,潼关作为长安最重要的门户,易守难攻,一旦丢失,长安就完全暴露在敌军的铁骑之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老而昏聩的玄宗皇帝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说他俩人放弃了关中几百里的土地,虐待军士,克扣粮饷,就下令将两位良将在同一天斩首。封常清死时,作《封常清谢死表闻》,以示忠心,其中自称死后也要“回风阵上”,相助唐军。

与此同时,唐玄宗决定启用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

中学时期学过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应当是大多数人对哥舒翰的印象。电影中也有哥舒翰自己击剑而歌的场景。

哥舒翰曾经经略陇右,功勋卓著。下面引一段王晓明 编绘的《大唐西域历史地图》中,对哥舒翰经略陇右时,进攻石堡城的描述。这也就是电影中,高适跟随哥舒翰派几万人围攻了半年,艰难拿下的石堡城:

“天宝八年六月,哥舒翰调集大军攻打要塞石堡城。石堡城自被吐蕃军占领后,成为其攻击唐河等地的据点。唐军曾多次向该城发起进攻,终因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未奏效。这次共统领陇右、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 6.3 万人攻打石堡城。吐蕃守军虽仅数百人,但凭险据守,以擂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难破城。
哥舒翰欲杀一做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两将请求再予三日期限,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最终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唐易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

话说回来,这位老将没有电影中所刻画的那么正面。他嗜好美酒佳人,常年如此早就掏空了身体。安禄山起兵的这一年,他在沐浴的时候突然中风,在家养病。没想到皇帝无人可用,就将这位半身不遂的老头赶鸭子上架,做了一军统率。

将军带病出征不要紧,怕的是皇帝“外行指导内行”,在背后指手画脚。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到任后,也主张封、高二人坚壁清野,防守为上的策略。奈何皇帝在杨国忠的怂恿下, 让哥舒翰主动出关,攻击叛军,收复洛阳。可怜十五万唐军,最后中伏,退回来的时候只剩下数千人,潼关也随后丢失。

晚节不保的哥舒翰,没有像电影中表现的那么英勇,而是向安禄山伏地请降。

顺带说一句,封常清是后来唐宣宗(就是《宫心计》里陈豪演的那个装傻的皇帝)时期,从吐蕃手中光复河西十一州的大英雄张议潮的儿时偶像,其年少时曾手抄《封常清谢死表闻》。年内上映的《敦煌英雄》就是以张议潮为背景。

程元振、李辅国、张皇后

程元振——就是电影中持节径入高适军帐的那位程公公——是故事里的一个重要“工具人”。正是他持节前往高适的军营,才引出高适回忆年轻时,在开元盛世下和其他以李白为首的诗人相交、相知的过程。

此公初登场的时候,气场强大。高适问他师从何人,他说自己是高公公(高力士)的徒弟,还说自己手刃李辅国。高力士大家都知道,是玄宗皇帝最为宠幸的宦官,那这个李辅国是何许人也?

李辅国是唐肃宗还是太子时候的东宫旧人,为人聪明机警,很得肃宗皇帝的喜欢,一度将其提拔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让他参与军国大事。唐肃宗本来跟随玄宗一起入蜀的,就是李辅国谏言,分兵前往朔方节度使的治所灵武,才有了后来肃宗灵武即位之事。可以说,唐肃宗在初期对李辅国是十分倚重的。更重要的是,李辅国还和肃宗皇帝宠幸的张皇后结成政治同盟,联手排挤肃宗皇帝仰赖的大臣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四字弟弟演的那个角色),可谓只手遮天。

但是李辅国很快发现,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和高力士似乎并不怎么买他的账。这也难怪,李辅国虽然是肃宗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最初也不过是高力士手下的飞龙小儿(养马的)。于是乎,李辅国开始挑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父子关系。

按说这爷俩本身亲子关系就不融洽,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李林甫的中伤陷害。一个大臣竟然欺侮皇子,这或许听起来闻所未闻,但事实上背后的授意人就是玄宗皇帝。他在宰相和皇子之间搞平衡不要紧,也让父子之情渐趋于无。

前面说过,安史之乱的时候,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本来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入蜀的,后来分道扬镳,除了政治利益以外,很难说这和俩人糟糕的父子关系毫不相干。

后来二圣都回到了长安,碍于情面,玄宗和肃宗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直到李辅国说太上皇仍有权欲,结交外臣,致使唐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之间关系恶化。肃宗强迁玄宗于太极宫居住,并被派兵严密监控。

电影故事发生的广德元年(763)前一年(762),唐肃宗病危,李辅国和程元振合谋,杀死了曾经的盟友,后与他争权的张皇后,直接导致病重的唐肃宗惊吓而死。同时,李辅国又和程元振一起拥立后来的唐代宗即位。

代宗皇帝其实心里很厌恶李辅国骄横跋扈,欺侮乃祖的行径。只因为他有拥立之功,即位之初还没有卸磨杀驴。但不久之后,代宗联合程元振,先是削去李辅国的权力,这才杀了李辅国。

据说李辅国是被刺客所杀,头颅割下后扔进了厕所便溺之中,右臂也被斩下,送去了玄宗皇帝的泰陵祭奠明皇。这位刺客没有明确记载,电影中将这个不具名的身份安在了程元振身上,倒也算合理。

《杜阳杂编》中记载,说代宗皇帝(唐肃宗之子)在李辅国死前就梦见他遭刺杀的画面:某夜见高力士领数百铁骑,用戟刺进李辅国的头颅,血流满地。于是乎高力士一行人高歌而去,有 人追上去问,高力士说此“明皇(唐玄宗)之令也”。

吐蕃、唐代宗

吐蕃这个名字,因为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而为人们所知晓。太宗时期,两国交好,吐蕃和大唐约为“甥舅之国”。这个“甥舅”有不同种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字面上的外甥和舅舅,一种说法是女婿和丈人。无论如何,在这个关系确立之初,可以看做二者的有尊卑之别。安史之乱后,吐蕃在几位赞普(吐蕃领导人)的统治下兵强马壮,大有与唐帝国争雄之意。

当时大唐西边的三镇节度:河西、陇右、剑南,沿着今天青藏高原边线的甘肃、陕西和四川,形成了对吐蕃的防御网。安史之乱以后,因为三镇的兵马内调勤王,致使对吐蕃的钳制力大大削弱,吐蕃借机侵占了唐王朝大片的土地。

唐代宗(唐玄宗之孙、唐肃宗之子)广德元年(763),也就是电影中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抵御吐蕃的这一年。吐蕃趁着大唐新君即位,率兵攻入大散关,之后尽取陇右(《新唐书》中载:“于是陇右地尽亡”)。

屋漏偏逢连夜雨。吐蕃攻入大震关的时候,当时受唐代宗崇信,专权用事的大宦官程元振选择将军情按下,不让皇帝知道。直到吐蕃军队打到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十万火急地起复名将郭子仪帅军阻击,可为时已晚。

程元振不但阻绝军情,还屡屡在皇帝身边狐假虎威,比及皇帝下诏号召勤王,诸将畏惧他陷害,都不敢来援。比及同年十月,代宗出逃长安,去往陕州,京师被吐蕃攻陷,抢掠十三日之久。吐蕃甚至在这里扶植宗室,妄图建立傀儡政权。

据说代宗皇帝逃到陕州的时候,见到一只铁铸的牛像,对身边的人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宫中有一个未卜先知的尼姑,经常抚摸我的脊背说‘天下有灾,遇牛方回’。现在看到牛了,我的祸患也该结束了”。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吐蕃军队退去。程元振也被皇帝削去官爵,放归乡里。

我不确定电影里出于什么原因让程元振作为天子的“钦差”,持节西南,但这段大概率是虚构的。如果有错谬的地方,欢迎指出。

唐代宗出逃的这一年,虽然长安失而复得,但吐蕃在西南的攻势不减。十二月,吐蕃攻陷了西南三州和云山城,到这里才真正交代了故事中的背景。

“(广德元年(763))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通鉴纪事本末》”
紧接着
“广德二年九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资治通鉴》”
很好的一套书。有原文和白话翻译,注释也特别详细。虽然是大部头,但阅读门槛不高,推荐食用。

就是说,高适走了以后,接任他(剑南节度使)的严武破吐蕃七万人,攻下了当狗城(理县西南),稳定了西南的局势。

电影里程元振对高适说,严武作为援兵来到泸水关破敌,这一番忙碌,功劳都让严武摘了果子,说的就是这回事。当然,电影中对高适做了不少美化,也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不过,相比之下,严武的军事才能,应当在高适之上。

严武、杜甫

严武就是电影中要来接替高适剑南节度使之位的那位将军。

这位严将军可谓是集魔鬼和天使于一身。

他是玄宗朝名臣严挺之之子。自小性情乖戾,有暴力倾向。他的母亲是严挺之的正妻,但是他长到八岁的时候,父亲厌倦了年老色衰的结发妻子,娶了侧室小妾。自此以后,严武的母亲终日闷闷不乐,以泪洗面。严武问清缘由后,竟然拿着钝器径入庶母房中将其击杀,血流于枕,场面十分血腥。

早有人报与严挺之,但左右念在严武是严家的骨血,就谎称是小主人和宠妾玩耍,误杀所致。没想到八岁的严武耿直了脖子,说就是我做的,不必替我遮掩。如此一来,严挺之反而回嗔作喜,说这样像是我严挺之的儿子——你就说这一家奇葩吧。

严武生性豪爽,粗通文墨,不求甚解。随着年岁增长,他渐渐显露出了军事才能,曾因军功三任剑南节度使。电影中说他接替高适执掌剑南军政,大破吐蕃七万余众,就是其中一次。

不过严武为人,喜怒无常。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避乱蜀地,前去投靠,俩人交情匪浅。杜甫“杜工部”的称谓,就因为他入严武的幕府,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来的。有一次杜甫醉酒以后,不分尊卑地对严武打趣道:“严挺之养了你这么个好儿子啊!”严武竟然怀恨在心,想寻个借口把杜甫和另一位和自己有龃龉的仇人一道杀了,所幸严武的母亲好言相劝,杜甫才保住性命。只是另一位仇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即便他身为梓州刺史,也最终被严武杖杀了。

永泰元年(765)年——也就是电影中唐蕃之战后的两年——严武暴卒。关于他的死,按《太平广记》的说法是厉鬼索命而亡。

据说严武年轻时住在京城,邻家的军使有一个未出阁的姑娘,面容姣好。严武和她私定终身后又私奔隐居。后来事情败露,官府要捉拿他俩人,严武为了自保,就把姑娘灌醉后,用随身携带的琵琶弦勒死了她,并沉尸江中。官兵来搜拿的时候,没有发现军使女儿的踪迹,作罢而归,严武逃过了一劫。

严武四十岁这年,生了重病,恰有一名道士路过府衙,自称是峨眉山来的,要见严武。左右引入,可是道士忽然对着台阶下的空气极力辩论,久后方歇。道士对严武说,他的病好不了了,这是鬼魅作祟,严武不信。道士又描述了冤魂的样貌,说她脖颈之上有乐器的丝线勒过的痕迹,严武这才信。道士做法后,人鬼相见,女子痛斥严武忘恩负义,死期将至,果然,第二天严武暴卒。

严武死后,她的母亲先是十分悲伤,之后又自我宽慰道:严武向来暴戾恣睢,总有一天会生出事端。这样死了,我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连坐而沦为官婢了。而先前依附于严武的杜甫,结束了他的仕途,人生再次跌入谷底。

顺带说下,电影中的主人公高适也在同年病逝。

张巡守睢阳

张巡守睢阳的事在电影中实际上是一笔带过的。

高适在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评价永王李璘起兵之事,说永王要震动天下,赢得声望,要么西进夺回长安,要么解睢阳之围。

请注意,这里说的两个方略,西进长安很好理解。大唐天下的首善之都落入贼寇手中,如果永王的军队光复长安,那么无疑会给自己积攒不少政治资本,这点不用解释太多,观众们都很好理解。

但是睢阳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可以参阅我在豆瓣写的《长安三万里》背景知识补充之“张巡守睢阳”(里面也有视频,不想看文字的可以直接看视频)。

昭陵六骏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电影中出现的马屁,臀部浑圆,四肢精瘦,憨态可掬。观影的时候我就听到身边不时有人窃笑,说盛唐之风,不仅女性以胖为美,连马匹也是。但窃以为,电影中马匹的造型,借用的应该是太宗墓中“昭陵六骏”的样貌。

这里无需赘言,直接上图:

(图片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

援引一段维基百科上对昭陵六骏的说明:

● 什伐赤:虎牢之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什伐”对音转译为“Shad”,即设,是突厥军事将领的高级官号,此官位于可汗、叶护之下,率领精锐兵马有万人左右。当时突厥汗国中号称“Shad”的领兵将军很多,大多是出身阿史那氏可汗的直系亲属。因此,“什伐赤”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李世民赞曰: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 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青”,并不是古汉语中的蓝色或苍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为“秦”字之音写。隋唐时期中亚人和中国人都笼统地称中亚以西的“海西国”为大秦国,“青”、“秦”同音,泛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李世民赞曰: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特勒膘。“特勒”原为“特勤”,是突厥文“Tegin”的汉文译名,是当时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多由突厥王室子弟担任,但投降突厥的汉人也可封此官号。隋唐时期获得“特勒”的突厥人很多,是一个常见的官衔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命名自己的坐骑,也是赞扬突厥骏马的一种习俗。李世民赞曰: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 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敦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浮雕里附一武将,仿丘敦行恭拔箭。“飒露”的突厥语读音还原为“isbara”,汉译“沙钵略”或“始波罗”,乃是“勇健者”之义,常被突厥人用作领袖的荣誉性称号,曾作为突厥可汗的高贵称号多次出现在突厥碑铭中。所以飒露紫的真正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李世民赞曰: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 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这匹骏马是唐朝代州刺史许洛仁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魔”,是西突厥控制下的一个小国地名,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以西和巴基斯坦最北部之间,故拳毛䯄可能是一匹与“权于魔国”种马杂交的良马。李世民赞曰: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 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所乘,无箭伤。其语意来源于突厥语“bo-ta”,义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即这匹黑马是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带有赞美的称街和高贵官号的象征意义。李世民赞曰: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有兴趣的可以前往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参观。

相关推荐

《唐才子传》 《长安客》 《通鉴纪事本末》 《刺客信条 王朝》 《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 话剧《李白》

最后,祝大家观影愉快,我要准备二刷去啦!

 3 ) 用一双落寞的眼睛看长安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4 )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他是留下来收拾残局的那个人

余光中曾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然而,世人眼中的盛唐只是半个大唐,世人眼中的李白也只是半个李白。

提起盛唐,人们会想到天可汗李世民,想到贞观之治,想到东达朝鲜西至咸海的辽阔疆域。然而这只是大唐的一半,它的另一半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永王之乱、二帝四王之乱、平凉劫盟、牛李党争……

提起李白,人们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仙,那个放荡不羁的谪仙人,那句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这也只是李白的一半,他的另一半却是对仕途功名的极度渴望,甚至不惜两度入赘,晚年还为了做官卷入永王之乱。

描写盛唐的影视作品很多,愿意讲中晚唐的影视作品很少。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用168分钟的片长,不仅完整展现了李白的一生,也呈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这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部唐朝版的《大明劫》。

影片的第一组镜头,给了在战场上与吐蕃厮杀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也是本片的第一男主角。

为什么要以高适为第一男主,而不是李白?

导演给出的解释是,李白是一个天才,普通人很难带入进去,所以要选一个和李白关系亲近,但又更像普通人的主角。

而我还觉得,只有以高适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呈现大唐由盛转衰的内因。

高适同样是唐朝著名诗人,但更像李白的反面。他没有李白的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他和李白一样仕途坎坷,却终于大器晚成。

李白想要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并最终选择了“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

李白是潇洒的谪仙人,有幸生于盛唐,可以尽情地沉溺于声色犬马。

高适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纵然能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所感染,却也能看到这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

二人的性格差距还体现在对永王李璘的看法上:李白稀里糊涂地以为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明君;而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

李白是一个艺术家,他放荡不羁,但这样的性格终究不适合仕途。

影片的前半段,随着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张旭、王维、岑参等明星诗人一一登场,展现着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

而到了后半段,随着安禄山、郭子仪、哥舒翰等名字的出现,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昔日的明星纷纷陨落,有的被贬,有的被流放,还有的含冤而死。

乱世注定是郭子仪、高适们的舞台。大厦将倾,生灵倒悬,唯有这些将星才能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于危难之间。

此时的诗人才子们,纷纷被战乱的洪流裹挟:

李白投靠永王李璘,犯了谋逆之罪;

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侥幸逃脱;

同样被俘的王维被安禄山带到范阳,接受了伪职,成为一生的污点……

而高适却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他与哥舒翰镇守潼关,全军覆没,也面临被叛军俘虏的风险,却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那个在盛世沦为舞台表演的杀人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目睹了长安陷入一片火海,目睹了黄鹤楼沦为一片废墟,目睹了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目睹了战场上的白骨累累……

那些在太平盛世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文人骚客们,或许想象不到大唐会有这么一天。

但高适肯定想到了,他早就写下那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唐,已经烂到根子了。

大唐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文人墨客们用自己才华装点大唐。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高适则是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

此时的影片,更像是一部《高适传》。

李白还是幸运的,至少他的大半人生都在盛世度过。比他年纪更小的杜甫,只能在乱世中苟延残喘,写下那句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的后半生,则在戎马中度过,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从一个小小的掌书记,晋升为西川节度使,也是大唐诗人中功名最盛的一位。

《旧唐书》评价:“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自然不如诗仙的文章璀璨,但平息战乱,解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值得世人赞叹。

影片有两段高潮,一段是李白的《将进酒》,用如梦似幻的奇观场景,呈现了诗句的华丽洒脱;另一段则是高适的大破吐蕃军,用恢弘壮阔的场面调度,勾勒出战场的热血与激情。

这两段分别代表了两位主角的人生轨迹,一文一武,相衬相映,出世入世,相得益彰。

看完整部影片,感觉这168分钟一点也不长。那么多才华横溢、青史留名的人物,浓缩到168分钟里,可能只剩三言两语,或者一个背影。相比历史的长河,他们就像转瞬即逝的流星。

但幸好还有诗歌,寥寥数语,足以概括他们的一生。

 5 ) 如果有些话实在不能讲,要不还是专心卖联名吧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没注意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进场就猛灌了一瓶水……看到最后已经达到我生理心理极限了……

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周围的人也快到心理极限了。左边一对情侣看到两个小时就走了,前面一位女士看到一个小时就开始边看边查资料……

美术能过关,故事很中空。演了俩小时我都还不知道这主线是想表达点啥。

看完发现好像主要就是想刷个情怀。手段就是“随时随地慷慨激昂诗朗诵”+“遛一众知名诗人蹭热度”这两招。

其实我是能领会导演的意图的,大概就是想整个唐朝诗人版的「一代宗师(导演剪辑版)」,但是成品有点叫人挠头。

一来是导演本身能力限制,实在不足以讲好一个“从盛唐到安史之乱,描绘文人和军人,江湖和庙堂”的故事。

这时间跨度之长,融合社会情况之复杂,写专著都能写出个几百万字来。放到一个动画片里,就显得宏大又肤浅,激昂且冗长。这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创作思路了。

偏偏主创们又野心太大,连历史切片都讲不清楚,就想搞历史史诗。时间堆到三个小时都挤不下,最后就只好略过所有外在环境的“因”,只呈现了人物状态或者事件结论作为“果”。

比如电影里只留下了李白在长安的烂醉,但是略过了之前他在长安的境遇,略过了他如何以诗文攀附皇室,略过了他如何以为自己将被重用,略过了他如何逐渐被谗言所扰,直达他的“始纵酒以自昏秽”。

这么多重要的“外在环境”,“角色的内在动机”,以及“心路历程转变”都被一笔勾掉了,于是李白只剩下了一个“狂傲”的标签,一些忽高忽低的情绪爆发,以及一堆刻意安插的诗歌朗诵表演(说是“刻意安插”,因为显而易见里面一大堆诗歌的创作场景都被是被杜撰搬迁的)……于是你们觉不觉得这片子里的李白非常bi-polar……

二来是唐诗这个主题吧,其实是很不好做深度艺术创作的。(所以市面上最火的唐诗文化产品是综艺节目啊)

唐诗宋词的一部份魅力,来自于它们吞吐着这片土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和生活。偏偏上述宾语是在目前创作环境里都不大能深入探讨的话题。

这些都不能好好聊,那你聊什么高适?又怎么可能聊得好李白?

说难听点,咱们的文官制度几乎是个驯化文人的妓馆。无论是高适,李白,还是官居太子少傅的白居易,抑或是求不得一官半职跑去隐居的孟浩然,在影响他们当时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中,“政治境遇”绝对是高于“诗歌文学”的。

再说直白点,你聊不透他们作为文官的处境,你就聊不透他们作为诗人的作品。然而这片子给他们安排的第一身份还就偏偏是“诗人”。片子重度着墨于个人生活和诗作朗诵,却一笔带过他们的仕途野心和庙堂境遇。这哪怕不算撒谎,也绝对算胡扯了。

近三个小时的作品,跨度几十年的故事,什么历史现象跟文化反思都没完成,什么人物角色的深层次解读也没有。一整个流水账,没说出重点、也没提出观点……

就囫囵整了几首唐诗朗诵,让一众唐朝诗人出来过了个场,嚷嚷了一些“浪漫”跟“情怀”,就愣说“长安就在”。就这种小学语文历史课本级别的“情怀”,也是刷得太粗糙太不求甚解了(当然如果就是小学文化水平的观众,去混个“课本角色脸熟”,那是可以满足诉求的)……

反正这个片子留给我的收获,就是一个问题:在“宣扬传统文化”这个理论上的安全创作区里,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介于“浮于形式显得虚伪”跟“过于深刻显得危险”的区间呢?

或者可能讲故事这个模式就是比较危险的,还是搞敦煌跟故宫联名最安全。

 6 )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二刷《长安三万里》,看完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上次在追光公司内影院看的,看完的感受就是想痛快哭一场,不是伤心,而是胸中鼓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

终于有一部如此的国产电影,它带给了我诸多从未有过的一种观影体验

这部168分钟的动画电影,讲高适回忆中的李白,用1300多年前的家国巨变中,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才情的文化巨人的故事,从而让2023年的我第一次通过一部电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这是我在看之前绝对想不到的

很重要的是,透过银幕,让我看到了曾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

千百年过去,物是人非,只要诗还在,书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会一直在

我进入电影行业20多年,真是《霸王别姬》以来,我第一次觉得这是一部真正中国人的电影,别说西方世界,日本,韩国,越南,这三个汉字文明的东亚国家也拍不出来,我很开心,也有些激动,更多是电影中盛世转乱世的现实惆怅,可真是「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啊

追光动画,十年,等来这部《长安三万里》,十年,应该就是为了这部电影吧,前面所有的坎坷都值了

期待下一部拍宋朝,拍李清照吧

这部「长安」我会去看第三遍

更多观后感,听这一期我的单口播客吧

视频播客#关雅荻吾爱西尼马# Vol.005《长安三万里》👉http://t.cn/A60P5z9c

本集主要内容:

1、从未有过的国产电影观影体验——欲语泪先流

2、影片三处高光动人之处

3、1300年前中国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4、一切都在细节中

5、「追光动画」的身份认同与传统价值再创造——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告白

6、小结:欲语泪先流的原因

 短评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8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哥舒翰,未降。

11分钟前
  • lemoncookie
  • 力荐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16分钟前
  • 单身就很快乐啊
  • 力荐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21分钟前
  • 苍月落西林
  • 推荐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24分钟前
  • Wukong
  • 力荐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28分钟前
  • 落雪候鸟
  • 力荐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31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33分钟前
  • Cealar
  • 推荐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以下为影评: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以下为吐槽: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37分钟前
  • Blue
  • 还行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45分钟前
  • Fahrenheit451
  • 还行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动画片就适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个小时的动画

50分钟前
  • 姜涩琪开得胜
  • 推荐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51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难看的要命,混乱的叙事系统,时而像重温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期噩梦,时而像身处商务饭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饭饱后的吹捧说教,中间还穿插着黑皮体育土狗Vs文艺浪荡奶狗的擦边同人文,人物单一的性格面向被翻来覆去划重点,构成空洞的宏大叙事,令人呵欠连天坐立难安。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总体观感不错,8/10。高家枪法,只为上阵杀敌!长安三万里更像是高适个人传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轨迹特别完整。虽然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带来了盛唐诗人群像,但其实很多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全片重点描绘的就是高适自己,感觉片方非常重视这个角色,反而李白的戏没那么精彩。168分钟,前两个小时比较平淡,高潮来的太晚也太短,高适这个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实的,特别喜欢。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诗设计也不错,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将进酒那个段落以及高适战场部分非常震撼。

58分钟前
  • 轻屿繁尘
  • 推荐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1小时前
  • 自来卷momo
  • 力荐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1小时前
  • 莫非雨
  • 还行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追光剧本不行了吧 独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浪漫 这就是中国动画的新史诗

1小时前
  • 北纬诗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