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鬼记

恐怖片大陆2015

主演:舒遥,刘蛟

导演:程亮

播放地址

 剧照

捉鬼记 剧照 NO.1捉鬼记 剧照 NO.2捉鬼记 剧照 NO.3捉鬼记 剧照 NO.4捉鬼记 剧照 NO.5捉鬼记 剧照 NO.6捉鬼记 剧照 NO.13捉鬼记 剧照 NO.14捉鬼记 剧照 NO.15捉鬼记 剧照 NO.16捉鬼记 剧照 NO.17捉鬼记 剧照 NO.18捉鬼记 剧照 NO.19捉鬼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9

详细剧情

  一家户外主题度假村附近出现各种灵异事件的新闻,在冯旖旎所在的某权威网络媒体内部疯传,她的属下不断递交上发表申请,性格细心谨慎的冯旖旎多次拒绝了该新闻的报道,直到有一天,她被设计住进了这家远在山脚下的度假村。住进度假村的冯旖旎,感受到了来自黑暗中强大的魔鬼力量,在彻底陷入绝望的时候,细心的她发现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阴谋,就当她要和这股力量进行博弈的时候,度假村内开始发生了真正的连环杀人案,博弈的对象也由“鬼”变为人

 长篇影评

 1 )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2 ) 一部有酸菜味儿的电影

《东北偏北》所以名字是为了致敬西北偏北吗。浓厚的东北味道 浓厚的文革后毒瘤气息。这风景其实拍的比电影内容还出众 吸引眼球啊~ 这大东北就是天气好哈?不得不说其中有些剧情真的是借鉴了“杀人回忆”。但是又比杀人回忆多了些笑点。老流氓身手了得 李队长脚印儿专家 蔡教练号脉帮助抓罪犯。毕竟蔡教练不可能是马尔普小姐。可是为啥“老流氓儿”是这电影里最帅的,哭了。最后结尾这种双结局式的套路其实没必要吧。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政治历史的错误就无需多言了。 说起来最近看的独立电影中东北偏北并不算出挑。也算是尽力了。

 3 ) 片尾海滩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4 ) 为什么《东北偏北》入围各大A类电影节,却遭国内网友疯狂diss?

《东北偏北》,一部被误读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评价不一,一方面在豆瓣上评分刚踏入合格线水平,而另一方面这部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小成本电影又获得了众多影节的青睐,成为国内首部同时入围4个A类电影节的影片。

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三项提名,金马奖两项提名,包含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的奖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入围五项大奖,入围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

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这部作品的不足较为明显,但它的好却不是那么突出,需要一定程度的提炼。

库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5月12日上映时,曾遭到所有影评人一致的口诛笔伐,甚至一向意见相左的两位著名女影评人宝琳·凯尔和朱迪思·克里斯特都共同加以了嘲讽。

“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仅有罗杰·艾伯特等少数影评人支持库导的这部作品,甚至把它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最后也正是罗杰一篇全面详尽的影评挽救了《2001太空漫游》这部优秀的作品。

《东北偏北》不是《2001太空漫游》,沈鸡毛也比不上罗杰·艾伯特。但我愿意分享一些我对于这部影片的看法,试着去解释这部作品备受影节青睐的缘由,帮助你在观影时能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点,挽救这部被埋没的票房遗珠。

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因为性关乎权力。

这句话究竟是不是王尔德所言,已经无从考证。

但在《东北偏北》这部电影中,这句话是适用的。改编自上世纪的一场特大强奸案,在警察与罪犯博弈的背后,讲述的其实是新中国一个特殊时期五千年的性压抑。

“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喜宴》

一、中国版的《杀人回忆》?

在关于《东北偏北》的评价中提到最多的是《杀人回忆》,豆瓣短评点赞最多的二三四条中,也都提及了《杀人回忆》。

《东北偏北》中确实有着《杀人回忆》的影子。

两部作品都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

《杀人回忆》的原型是八十年代震惊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

1986年9月19日的一个夜晚,韩国京畿道华城市太安镇发现了一位被勒死的71岁老人。

由此开启了华城地区为期整整五年的连环杀人事件,共有10名女性依次被害。

截止到2006年4月2日,第十起事件的上诉时效(15年)宣告终结。这也意味着,即使今后抓到罪犯,也不能判刑,成为了一宗悬案。

《东北偏北》的真实案件和东北无关,而是源自“北京双桥老流氓”案。

这个案件有两点令人啧啧称奇,第一是犯案数量之多,10年达到380起,以至于警方一度认为是团伙犯案,而实际真凶仅1人。

第二则是真凶的落网非常巧合。老流氓案件最大的难处在于,真凶长了一双飞毛腿,谁也追不上他,最后一次犯案被一位退伍军人追了一万多米一砖拍倒了。

一问才知,这位军人曾经得过北京市马拉松冠军。

老流氓遇上了天敌。

两者的背景环境相似,一个落后的山村中,警察破案主要依靠朴素的唯心主义理论,人民群众热心破案,积极捣乱。在开篇,都有凶手脚印被破坏的剧情。

两部电影负责破案的人设也都是沿用山炮大老粗搭配知识精英分子这样具备内在矛盾的组合。

美国太大,所以他们的侦探要用头脑破案,而韩国很小,所以只需要用脚破案

直男队长李占山和老中医蔡滨的搭档

在剧情上,两者都出现想抓抓不到,抓到发现又有意外的反反复复。

或许正是这种相似,让《东北偏北》更难得到一个公允的评判。珠玉在前,《杀人回忆》作为一个系列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代表作品,几乎是难以让人挑剔的。它的好,也就放大了《东北偏北》的不足。

但这些相似都只是电影的“壳”,就像《老无所依》内容主体完全是一部杀与被杀的“西部片”。电影最终想表达的,还在影片的“意”上。

导演张秉坚选择的突破口是:性。

二、在性的问题上,人与猪平等

电影的开篇是是一群人在看一头猪在配种,公猪哼哧哼哧,众人交口称赞,高产量。

而电影本身又是在围绕一件强奸案来展开的。

开篇即点到,猪可以随处配种,还会被夸是劳模,但人却不可以随意性交,那是强奸。

影片中,关于性的暗示不少,且十分有趣。

一心想当英雄的公安队长李占山,却是个炕上“没激情”的男人,每每只能用炕烫了屁股来搪塞女人,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

单身汉老吴,有色心、没色胆,整天蹲墙角看女人洗澡、偷内裤,十足十的肾虚。

卧底的便衣小伙,化装成女性去钓鱼执法,扭扭捏捏不愿意,却又在众人走了之后,盯着镜子凝视变装的自己,异装癖。

反倒是身为犯罪分子的老流氓,身形矫健,情欲旺盛,精力十足。

把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在“性”上反着进行人物设定。

每次一喊“抓流氓”,无论姑娘小伙,大爷大妈全都齐刷刷地放下自己手中的劳动,跟着人群漫山遍野的瞎追,释放着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

这些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性的宣泄与迷茫。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性是不能言明的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有性的欲望,但长时间的压抑让这种欲望无法正常施展,于是,就有了各自的问题。

三、欲望过后的贤者时间

欲望过后呢?

撕开关于“性”这一层的讨论,会发现影片还有一层表达。

电影的故事背景在文革过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还停留在旧时代,却又马上要去拥抱新世纪的浪潮。

队长李占山抓捕罪犯,号召所有民兵前来助拳,依靠人民战争解决任何问题。

性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从压抑到正视自己的欲望,那些啼笑皆非的“性”设定正是时代转变的产物。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脱节的故事,讲述是当时人们的迷茫。

一般来说,小成本独立电影拍摄乡村与边缘人物都是越粗粝越好,比如那位不懂爱的贾樟柯。

但在《东北偏北》,小人物扎堆的山村却干净美丽到不真实。

导演张秉坚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1993年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州大学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

蕴育万物的山田,也承载着欲望的复苏。于是,绝美的风景有意无意间推进着另一种意图:

阳光下的犯罪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在万物开始复苏的时代,人们生活往前走,那些按捺在暗处的东西也会一同出现,性的宣泄与随之而来的不法之举也会同时出现。

人们还在迷茫,时代却没有停留。

影片末尾,中医蔡滨提着个丢弃的水瓶走在海滩上,用李占山教他的“脚印断案术”追着脚印找到一个小伙子。

“随处扔,五讲四美你知道不?”

“你凭什么说是我扔的?”

“我顺着你脚印过来的,你走路时外八字,穿的是43号回力鞋。”

小伙子把脚抬起来,指着自己的鞋说道:“耐克”

“耐克?”蔡滨不明白。

但新时代已经到了。

国产犯罪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是一定要坚持邪不胜正的原则,结尾要伸张正义。

但张秉坚导演却玩出了新的高度,你可以说罪犯最后被绳之以法,但反过来说也没错,甚至在我的理解中,《东北偏北》还有着第三种结局。

 5 ) 据说标题要和谐

(重发五六次了豆娘求你别再吃了)

很多人看到今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及金马奖入围片单时,会以为“Zhang Bingjian”是一位新人导演,因为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一位看似“同名”的画家。其实,张秉坚导演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是同届同学。张秉坚在美国生活过九年,搞当代艺术,平时更多见的身份是画家,偶尔听他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还以为他是美籍华人。

跟他的一些同学比起来,张秉坚的作品很少,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不过他身上的学院派标签仍在,一小时的谈话内,他提过特吕弗、费里尼、阿伦-雷乃、科波拉等十多个大师导演或其经典作品的名字。改革开放没为他带来实现导演梦的机会,而在新世纪的现在,他回到国内,开始重拾曾经的梦想。

寻梦永不晚。毕业于78班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转了型,那些拍出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猎场扎撒》的人早把镜头远离了乡土,第五代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代际名词已经名存实亡。而张秉坚这个本该是第五代、结果却成了新生代的导演,“后知后觉”地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慢悠悠讲起了文革时代的往事。“谁说第五代消失了?还有一个!”张秉坚开玩笑说。

新片《东北偏北》的男主角“李脚印儿”是个难得生动鲜活的执法者形象,把电影节观众逗得哈哈大乐,大家从没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好玩、缺点与优点同样多的中国警察。张秉坚走过真正蒙蔽的历史,他觉得,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张秉坚说。

                        文革后的中国是一张白纸 将警察从“高大全”还原出来

  新浪娱乐:《东北偏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之后,而您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学生,是文革后招的第一批电影专业学生。这是否是您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的原因?

  张秉坚:对,当时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一张白纸。我来到北京上学以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费里尼,我长大看的外国片都是朝鲜、阿尔巴尼亚电影,电影学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跟农学院一起上课。我是美术系的,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维纳斯紧张了半天;一年级学画裸体,画女的都得穿着短裤和胸罩。所以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觉醒,我就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表现那个单纯甚至有些幼稚的时代。

  新浪娱乐:所以这部电影以性为线索贯穿始终,性是能表现社会开化过程的题材。

  张秉坚:对,可以这么说。我们当年作为专业的电影院校学生,看到内参片的接吻镜头时,都会有一双大手挡住屏幕。那个年代里,性尤其是被蒙蔽的。

  新浪娱乐:毕业后这么多年您都做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马上拍电影?

  张秉坚:我毕业后被分到上影厂,没有选择。老牌制片厂人太多,你前面有一百多个导演部门的人都论资排辈等着当导演,不可能有出路。你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拍《一个和八个》,是在广西厂拍的,那儿缺乏创作人员,所以一下子就出来了。好在我会画画,我不能停下来,必须保持创作敏感度。通过这次拍摄我发现,其实电影也是手艺活,长期不拍的话容易犯毛病,我如果再等十年不拍,可能拍得还没现在好。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这个人物特别鲜活,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张秉坚:我们采访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警察,他们说你们电影里的警察都是高大全的,太假。很多刑警是跟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警察戴着墨镜拎着小包,审犯人时把鞋一脱,跟犯人轮流抽一根烟。所以我想让我电影里的警察更生活一点,他会耍花招,审讯时会抖机灵。其实那个时代警察确实没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他很可爱。有一个镜头我拍了,但是删掉了,来源于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警察呵斥小警察不会审犯人,说你得从侧面审,第二回他看见小警察坐在犯人一侧,别着头审讯,小警察说,你不是让我从侧面审吗?这很好笑,其实是真事儿,真的是无知又可爱。

  新浪娱乐:很多真事儿拍出来反而像编的了。

  张秉坚:对对,你说得非常对。下次我剪个导演版,把这段再放进去。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最可爱的,可以画各种美丽的图画,错了就再擦掉。现在的孩子都生在互联网时代,画布很快就画满了,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些留白,拒绝一些东西。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张秉坚:是的,其实这个角色原本是想让葛优来演的,养猪的创意就来自葛优。他以前在昌平养过猪,是个被下放的老警察。后来就把他的经历放在了电影里的老太太身上。再后来我们的编剧发现了猪饲料里那种能壮阳的药,就想到把性这条线也揉进去。李滨老师也演得非常好,85岁高龄了,值得尊敬。我希望能让她走红毯,可惜我们不是竞赛单元的。

  电影已经顺利通过审查 没必要羞愧于曾经的无知和愚蠢

  新浪娱乐:影片风格让我想起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有用猪来表现反讽,有性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选择了讽刺喜剧的表现方式?

  张秉坚:这部电影跟传统表现手法不太一样,比如我淡化处理了受害者后来的生活,再比如李脚印儿和老太太争吵,本来到了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却用一句玩笑将它化解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吧,我想换一种视角看待那个年代。再比如结尾,有抓住罪犯和没抓住两种,那可不可以有第三种?这次电影节看到的就是第三种,开放的结局。

  新浪娱乐:跟审查有关系吗?因为放电影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是龙标,中国观众都惊讶了一小下。看完更觉得惊讶,因为表现文革的讽刺喜剧轻松过审了。

  张秉坚:来之前组委会问我有没有龙标,我说有,他们也长叹了一口气。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话语权越来越强,电影节也很在意国内的审查。有个错误的观念,一提到独立电影就好像很敏感,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放给主流观众看?不然主流观众永远看迈克尔-贝,我觉得应该向他们传达一些观点和态度,一些人文的东西。

  新浪娱乐:所以审查对影片没有影响?

  张秉坚:目前为止还没有。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文革以后,就像我上学时一样,文革的影响还有存在,其实到现在也还存在。包括片中警察的形象,不完全是正面的,跟生活中的一样,他有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都是网络时代,窗户已经打开了,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一部电影不能改变时代。

  新浪娱乐:您表现的是文革后的公安,但要是换成现在的,可能就不能这么自如了。

  张秉坚:对。最主要的是,在那个一张白纸的年代,公安也会有无知和愚蠢,就像我当年连蒙娜丽莎都不知道一样。白纸没什么不好,白纸很可爱,所以我希望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出这种可爱,哪怕也蕴含着一点点心酸。不光是中国人,西方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所以不必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丑陋的一面,没有必要。这几天票很快就买光了,日本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的笑点跟我设想的也都差不多。作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东北偏北》输出的其实是正能量。李脚印儿从一开始的打肿脸充胖子破案,到后来回家卖豆腐,不浮躁了,接地气了。

  新浪娱乐:看结尾时我想起了《杀人回忆》,还以为案子不会破,结果还是破了。这是不得已这么做的吗?

  张秉坚:算是我的自我审查吧,觉得罪犯必须要抓住,不能正不压邪。我不敢冒这个险,投资方都投钱了,最后万一不行,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也没法补拍修改。所以还是尽量留个安全的尾巴,但同时也有点智慧,希望开放式结尾也能通过,在报批通过的现有基础上加上那个打板的镜头。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人物很难做到极致,警察也好犯人也好,不能像《杀人回忆》里那么刻画。

  独立电影寻求更多发行方式 做好自己不去想票房

  新浪娱乐:片名何意?与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有无关系?感觉是比较西化的名字。

  张秉坚:其实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找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们曾经想过《捉鬼记》,但鬼字不让用,打双引号就没意思了。我不喜欢中英文片名不一样,好在我英语还行,所以能找到对应搭配,就像我以前的《窒息》,英文名就叫“Suffocation”,老外也能记住,而且也觉得很好。“东北偏北”不是我独创,汪峰12年前就有这个歌,尽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我拍戏的地方正好在东北的北边一点,在伊春附近的林场。

  新浪娱乐:电影拿到龙标了,现在有上映计划了吗?

  张秉坚:有,现在优酷土豆已经加入进来了,成为联合出品方,回去我会跟他们一块商量院线和网络宣传。走传统商业大片的路线肯定不行,得有更多发行方式,发行也得创新。另外,我给汪峰看了电影,他也很喜欢,我想把他那首《东北偏北》放在片尾,再拉回现在这个时代。

  新浪娱乐:对市场表现有心理准备?


  张秉坚:票房这个事情也挺不好说的,你说其实明星大片也有赔钱的,所以只能说尽量做好自己吧。有人说什么什么电影有2000个镜头,但我跟人家不一样,我这部就800多个。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看的都是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啊,《教父》啊。我们学画画时有句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看最好的,你才能得到中等的。

  新浪娱乐:有因为资金、时间等原因留下遗憾的地方吗?

  张秉坚:现在回头看还是有点小遗憾,比如下雪特效有点假。入围金马的版本调色还没有做完,但他们说很喜欢,还是要了。这次我的制片人特别好,从来没催着问什么时间完成,团队也很认真,昨天我的录音师还给我打电话说声音还得继续调,电影节放的改不了了,那也要调,电影是永远需要继续完善的。很多大师过了十几年还在修改以前的作品,因为他心里一直有遗憾。我拍《窒息》时,因为是葛优和秦海璐主演,没开过发布会都有记者假扮成群众演员混进来,很影响拍摄,刚拍完制片人就想着上市,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急躁……这次就好多了。

                (文/何小沁)

 6 ) 东北偏北

才看的一路惊喜,女主角正好是那里边演奶奶的那位奶奶……
从来没想到有那么一部电影女一号竟然是一位老奶奶……
本来以前公社似的片子我就不爱看的,这片我也没怎么看,但还是看完了,因为啥,它是一个悬念破案片,它竟然是一个破案片,说捉一个流氓强奸犯的事……
要问片中有什么亮点,就是这屁儿了……

 短评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5分钟前
  • 百味
  • 还行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9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还行

还好,欢乐(?)的乡村探案电视剧

12分钟前
  • RYZ
  • 还行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16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摄影不错风光美。国产片里少有的能让人感兴趣的题材——哪怕你说它是又抄又学。说不是学《杀人回忆》,你敢信么?那个回力鞋,不也是《杀人回忆》NICE鞋么。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演员问题很大。老太太半夜三更也去潜伏抓流氓,实在是硬朗得可以。凶手暴露后,一句我等你很久引发全场爆笑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21分钟前
  • 浩子菌
  • 推荐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25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30分钟前
  • 卢布廖夫
  • 推荐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34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3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一个连东北话说得极其敷衍的东北电影,可见导演有多么敷衍,没有才华可以理解,但不真诚是道德的败坏。《杀人回忆》你学不来,出门看看左转也可以学习学习隔壁的《轻松+愉快》。

39分钟前
  • 破辐
  • 很差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43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很差

可惜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摄影

47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较差

一直看好的导演,从《窒息》开始就印象深刻

51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55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想抄杀人回忆,却连表皮都学不好。

60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7/10。叙事实际是正面角色之间的冲突纠葛、潜默互渗关系,两人年龄背景的悬殊造成破案方式的二元对立(诱供取证/身体特征分析)。笑料、惊险元素均有,细节更加丰富显露了公安队长的脑力不足,比如传讯致使受害人遭退婚、召集各路不熟的民兵捉鬼让疑犯趁机溜走,民众争执早被蹲守警察听见等玩味处频出。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