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国语

香港剧香港2012

主演:陈豪,张可颐,陈茵媺,萧正楠,罗兰,黄德斌,陈山聪

导演:李添胜

 剧照

天梯国语 剧照 NO.1天梯国语 剧照 NO.2天梯国语 剧照 NO.3天梯国语 剧照 NO.4天梯国语 剧照 NO.5天梯国语 剧照 NO.6天梯国语 剧照 NO.13天梯国语 剧照 NO.14天梯国语 剧照 NO.15天梯国语 剧照 NO.16天梯国语 剧照 NO.17天梯国语 剧照 NO.18天梯国语 剧照 NO.19天梯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2:19

详细剧情

  深山中,年迈的老夫妻苗天(陈豪饰)与长他八岁的妻子顾新月(张可颐饰)隐居于此。为了方便妻子上下山,苗天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条长达六千级的天梯,名为“爱情天梯”。几十年前,广东二牛村。药农苗天年少时初见正要出嫁的新娘新月便一见钟情,毕生难忘。二十年后,已为贺世章(张国强饰)妻子的新月与苗天重逢。然而世章与侍婢田爱娣(陈茵媺饰)有染,新月忍辱负重,直至世章病逝。接手管理药行的新月在家族的操控下心力交瘁,此时苗天挺身而出,全力帮助新月度过难关。苗天埋藏心底多年的真情打动了新月,新月终于决定与苗天搬到深山隐居。  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推出的25集民初电视剧《天梯》根据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一对男女“爱情天梯”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监制李添胜,由张可颐、陈豪、黄德斌及陈茵媺领衔主演。本剧集为2012年无线电视推介的六部重头剧之一,也将会是张可颐在无线的告别作。

 长篇影评

 1 ) 天梯|蔡国强的焰火艺术 艺术即无限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明白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永远不会穷尽的。

|Monica

匈牙利艺术学家豪泽尔在他的《社会艺术史》论及艺术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他说:“伟大的艺术给予我们一种对生活的解释,它使我们能够成功地对待事物的混沌状态,更好地与生活周旋,这就是艺术的一种更使人心悦诚服和更值得信赖的意义。”这话,我很服气。

艺术让艺术家的情感得以表达,它对于观看者的重大意义之一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世界,它可以是狂热的,冷漠的,美丽的,不堪的。但它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艺术里汲取出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对它进行再创造。艺术作品的是别人的,而由此而来的情感和体验却通通是自己的,完全私人的。

今天我,跋山涉水,为了看这部《天梯》的武汉首映,可以说非常真诚了。除了我去了个卫生间出来,咖啡和面包就失踪了以外,这片子看的实在很心满意足。

从蔡国强的艺术里,是真正可以看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距离拉近和互溶的。

他的焰火艺术,可以展示给100岁高龄的奶奶看,也能给10岁的孩童看。打渔的村民们可以看,身居庙堂的人也能看。每个人也许观感不同,初衷不同,但视觉上的所带来的震撼不可否认的。

这实在是很特殊的一个艺术家,不管从艺术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已经达到了世俗所谓的极其成功的位置。他的焰火艺术在当代,在这个文化走向解构和离析,而宏观层面的叙事早已不受推崇的时代里,依然有着一种少见的宏大的统一性和表达性,相对于很多当代艺术作品,蔡国强的艺术更为真实可见,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传达理念的时候,还有美感的呈现。而这种美感,就像每一次爆炸绽放的焰火一样,嘭的一声,冲上云霄,千变万化,走向多元。

《九级浪》开幕那场表演,我在网上已经看了很多次,但是真正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时候,那种感觉还是难以言喻,这种只有一次,不能复制的艺术,让人觉得悲壮和感动。

绿色的焰火在绽放尽头吐出红粉色的花朵,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十指相扣了。这白日焰火像一个稳重而宽厚的巨人,温柔的席卷了我。

脑海里有很多情绪一瞬间翻滚而出,就好像彗星撞地球,撞击出无数火花来,电光火石之间,想起小时候外公带我去买冰棍时候骑的超大个儿的自行车,想起进场时坐在扶梯旁的地上睡着了的蜘蛛侠,想起我昨天看的法斯宾德那部《只是世界尽头》,想到前不久刚刚离开的家乡。

那一瞬间有无数情感交融,美好的和悲悯的,顷刻之间涌上心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

细细想来,这个世界上最开阔的,最有无限可能性的就是思维了吧,只有思维,能在一瞬间如入无人之境,也能在顷刻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非常欣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代气势宏大而典雅的架上艺术,广袤的和谐性和统一性让人着迷。相较之下,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似乎已经不再承担审美的主要义务,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们抽象难懂,毫无美感。

但现代艺术最具贡献和突破的一点就是它冲破了艺术表现的界限,把理念,也就是我说的思维推上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品,不再是因为巧夺天工的技巧或美观多变的造型,而是艺术家的理念,是思维,赋予了它艺术品的位置。

这简直就是推开了新世界的大大大超级大的一扇门。当艺术开始没有条条框框,冲破一切,它才更为真实,发挥无限的潜能。

再来说回这部纪录片本身,凯文·麦克唐纳的纪录片一向是很拿得出手的。之前被很多公号推过的《浮生一日》也出自他之手。在他的镜头之下展示出的蔡国强,除了是一个艺术家以外,还有很多身份。作为人子的一面,作为家族长孙的一面,作为丈夫、父亲的一面,作为泉州人的一面和作为中国人的一面。凯文并没有仅仅止步于天梯这个作品,而是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最终展示出了一个更为立体而真实的,享誉海外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

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天梯项目历经数次失败,终于在家乡成功以后,晨曦微光下,他笑着对镜头说:这爆破的声音真好听。

这一幕里,对这种万水千山走遍终回故土达成心愿的心情表现的很克制。这种克制,反而感人。

片中对文革、中国政治以及艺术自由等方面的叙述,也许稍显刻意,但又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西方导演,自然是以西方视角进行观察剖析、阐述和表达。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本土来说,从来都是“他者”。而我们的东方文化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他者”?

最后还是要说,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震颤和感动,推荐大家去看。之前网上不是有一句话说,爱是疲惫生活里啥啥啥的英雄梦想。想不起来那个啥啥啥具体是啥啥啥了,但是这个也不重要,因为对我来说,爱不是,艺术才是,电影才是。从中获得一切情感和超脱才是。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持续的、不退缩的不懈努力发现自己的至少一种天赋,为什么说至少一种呢?因为如果能破釜沉舟的努力,这种勇气和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天赋了吧。

而在这一切被发现之前,你所该做的,就是努力的学,勤奋的练,因为每一个上帝所赐予你的禀赋,都是有可能被毁掉的。

 2 ) 差评

虽然纪录片看的不多,但是真心觉得这部拍的很差:
1)没有主旨,影像之间的联系很弱,感觉就是很少的素材东拼西凑攒成的;
2)似乎对中国和中国政府有很深的偏见或者恶意,尤其是对张艺谋、马文的采访以及蔡和政府官员关于apec的会议的那几段,非常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蔡或许真的遭遇阻碍没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片子甚至没有交代这个想法是什么,观众甚至没有机会自己判断一下这个想法的好坏/可行性。另外,艺术家们在其他国家和政府合作的时候就没有一点妥协吗?蔡自己在谈论奥运会的时候也说到了这一点——似乎就因为是中国人所以妥协或者其他负面的东西就要被无限放大。
本来想通过这个片子进一步了解蔡国强,结果这个目的完全没能实现。差评。
P.S.《九级浪》这个作品真得很震撼!给我留下的印象比天梯还深刻。

 3 ) 天梯底端的人们

70分钟多一点的典型纪录片时长,剪辑得明快利落,亮点不少。

蔡国强在提到父亲从来不把工资拿回家,总是买了书,说这就是他留给家里的财富时,突然哽咽。影片之后才交代了父亲并未亡故,而是瘫痪在床五年了。这种先后顺序,让“想到父亲如今凄惨卧床生不如死”的情绪腾出了位置,把所有的解读空间留给了哽咽后讲述文革时期父子半夜烧书所传达的痛惜:一个由个体竭力在现实之外营造的世界,总是轻易受到现实的侵略。

蔡以“循规蹈矩”来概括自己最早的绘画生涯,来反衬、强调选择烟火作为艺术形式的“破格”意味。而之后有一处短短的采访镜头,某合作伙伴(抱歉忘了名字,老外)的负责人讲述为了达到能让烟火在空中形成几何图形的效果,他们提供的产品中每个都包含微芯片,来保证可以在空中同时爆炸(而可以不管发射后时长、高低等),这与我之前想象地手工式的计算、人工控制不同,也给BIG PICTURE上的“破格”和DETAILS上的“严格”之关系补上了不可缺少的一环。

做了奥运开幕式又做APEC,蔡国强对艺术的自由在政治的束缚下挣扎的努力,仅用了盖棺定论式的“失败”来形容,没有任何细节、事例,或者说“干货”,而张艺谋的出镜也只说了一句“艺术是需要自由的”,不知道是因为过审原因被删了多少,但从最终结果看,这样讳莫如深的处理本身也让形式参与了内容,收效不错。

来到现场观看的乡里,其典型的心理状态已由一段采访代表:蔡是我们这里走出去的世界级艺术家,我们很骄傲。这种淳朴的乡里之情背后不会有太多的对艺术与艺术家的理解和共鸣,他们缺少这样的颖悟和自信。而蔡在完成作品后与他们一一碰杯,反复说的话也就是“很漂亮哦”“好看哦”,仿佛一个刚刚为子女婚宴安排了戏班子的父亲对乡亲们说的台词。这份淳朴的态度毫不可以,不止是蔡个人的本色,如不怕过度也可诠释成艺术的返璞归真。

在最后“天梯”作品呈现之前,插入了一段蔡妻的采访,她在采访中介绍了这个作品耗费惊人,但全无收益可言,也无法公开向人展示,仅仅只是为了“让奶奶看看”。虽有节制,却也流露出了些微的不满和无奈。作为艺术家的陪伴者,这应是一种常态,也绝非旁人可说风凉话的槽点。而最后奶奶没有能来现场,只能通过手机看直播。当庆祝的香槟喝完,现场宾客离去,一切散场后悬挂空中飘荡着残烟的天梯和晨雾中还未苏醒过来、人渐散去的港湾形成了一种观感上无法粉饰的苍凉。蔡妻一个人靠在电线杆旁难以抑制地哭了起来。这场哭捕捉得非常好,意蕴丰富。我想她哭泣的时候一定有一个瞬间想到过:费尽心力和金钱的努力,丈夫多年的心愿,自己多年的忍耐,这么一瞬间就结束了,是否不值?前一个瞬间这么想的自己是否应该羞愧?自己本意是知道那个答案的(这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一举,根本不能用值与不值来衡量),但却还是有了值与不值的自问,这样的自己是被异化了?被割裂了?如果“那个”世界,不讲求“有用”的世界,在天梯的另一头,年齿已长的自己,是否已经无法抵达了?(或者更让人伤感的是,无法“回归”了?(每个人出生时也许本都是在那一头的))
她和那个参与项目的女助理一样,替我们所有人哭出了对蔡的“好嫉妒”。

 4 ) 追梦人的「撞墙」记录

电影票&现场周边

2017/09/09通过大象点映购票前往闽南影城观看。最早是因为想看「摇摇晃晃在人间」,找不到观影的方式,在豆瓣得知可以通过大象点映观看。结果意外发现了这部「天梯」,加上「摇摇晃晃在人间」是夜场,时间不便,所以最终选择了观看「天梯」。

去之前隐约觉得不是单纯的点映,到了影院果然是翻你泉州和万科举办的点映。本来只是想安安静静看完一场电影,却不得不忍受这些旁枝末节的活动。到场两点不到,领票后又到西街逛了一阵子才回来影院。结果本来说好的三点半上映一直拖到三点四十七,亦未有通知准确观看时间,就让观众在那干等着,实在是不能不让人抱怨。开播前又未调试放映机,播放尺寸不合,边播边调整,屡屡黑屏,又不重新播放,灯光架还摆在幕布前影响视线,加之音响很糟糕,观看体验真的是很差!有组织本应是好事,却未能做好这些基本的事情,整个过程混乱不堪,只能说组织者太差。

最早知道蔡国强,是蔡国强在闽台缘博物馆开馆上的爆炸作画。那时候便觉得蔡国强真是超帅,有一个网络词汇用来形容他真是恰如其分——帅炸!后来有了火影忍者的热播,迪达拉总是碎碎念:“爆炸的艺术!”但让我觉得真正玩出「爆炸的艺术」的,不是迪达拉,是蔡国强!所以后来每每提及蔡国强,在脑海里就会自动跳出「爆炸的艺术」几个字。而在闽台缘的作品仅仅是他艺术道路上一个相对不知名的作品,甚至当初看来巨幅的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起来也是小得多,不再巨幅。后来奥运的大脚印、APEC烟花让蔡国强知名度不止在国外享有美誉,在国内同样名声大噪,彻底成为泉州人的骄傲。

然而迪达拉只是炸,并没有艺术

「天梯」作品历经21年才成功,交错的时间线也进一步让人体会到蔡国强实现梦想的不容易。年轻的蔡国强站在正对山丘的落地窗前拿着马克笔边画边说要把天作画布,从山上画出一条天梯直达宇宙、沟通宇宙!当镜头调整位置让蔡国强画好的草图与天空山区重叠时,梦想的壮阔直达人心!

蔡国强说,他想在这里做一个天梯,连接地球与宇宙,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山顶,他要把它当作一幅画布,爆炸会在天空中画出线条。这是一架通天的梯子,就像基督徒试图更靠近上帝一样,他们要制作一架梯子,把这个城镇和外太空连接起来。

电影的核心是梦想。从始至终人们对蔡国强都是不理解的:艺术圈难以置信一副作品的最后是撒上火药炸掉;技术总监对蔡国强每一次的作品都表示不可能,完成不了;「天梯」真的是在烧钱啊,耗费巨大,还是秘密作品不对外,别做了吧?然而所有 一切质疑和不解都不能阻挡蔡国强面对梦想的奋力,越不被理解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最终蔡国强实现了梦想也用行动回应了一切:爆炸的艺术让他得到极高声誉、每件不可能的作品都完成了;耗资巨大的「天梯」在完成后,无人再怀疑实现「天梯」的意义,甚至是涕泪满面。让人生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让人生充满意义的东西大概就是梦想了吧?唯有此,才能让人如此坚持不懈。就像蔡国强的装置艺术「撞墙」,狼不断奋起向前跃,却撞在看不见的墙上,但并未放弃,而是立刻起身再回到狼群,继续下一次的跳跃。古云:不撞南墙不回头,蔡国强则是选择一撞再撞,撞了四次,最终把墙撞塌,到达了梦想之境。

《撞墙》

除了梦想的壮阔,影片却还有点点伤感。蔡国强的父亲年轻时是当地文化名人,钱都用在了买书上面,为此得不到蔡国强的奶奶的理解,但却依然不断购书,他说这是财富。可以看到蔡国强艺术基因来自父亲的传承,痴迷于文化艺术,不顾他人的不解,一路向前不回头。虽然未点明,后来和父亲的烧书大概是蔡国强爆炸艺术的起源:把完成的作品烧掉。而在后来父亲与奶奶都病倒,父亲更是卧床不起成了植物人,蔡国强不忍让奶奶和父亲相见,因为在奶奶眼里父亲是会动的,会写字,会看书。蔡国强也不知道自己做法对不对,面对生命力的无常,就算是梦想家也无从下手。万幸,奶奶的生命够长,在一百周岁的生日上看到了长孙梦想的实现,在生日后三个月逝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这般盛大的献礼,想来也是较为安心的离去吧。

影片唯一让人尴尬的地方就是蔡文悠了吧。她的书「可不可以不艺术」在发布的时候就已经让人觉得这姑娘未免太过……?结果在电影里,安排蔡文悠和蔡国强对话来引出蔡国强对自己父亲的记忆,结果蔡文悠将蔡国强的父亲和奶奶称为「你的爸爸」、「你的奶奶」。仿若是在讨论与自己无关的人,聊的不是自己的爷爷和太奶奶。难道说因为在东京出生,在美国长大,所以文化不同,漠视亲情?我实在不喜欢这姑娘。

愿世上有梦之人都如蔡国强一般,步履不停,勇往直前。

 5 ) “当你去投入世界的怀抱,其实是一种回归”

那时候,天天远行宇宙,想着和外星人对话是什么‘语言’?……跟外星人都能沟通了,自然就能对话人类自己……一路乘着故乡的风筝、驾游人类童年的宇宙船浪漫天涯……初心、本心,那些格局和无畏,作为宇宙中的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真,和与另一个无见世界的同在……还能拥抱得住吗?
蔡国强《阅读笔记的笔记》
总在想婧刚来浙那会儿在西溪主持观影,这课放片子会不会是一种遗存

从第一次知道蔡的作品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了,晚上和一百多人在窄窄的教室里看到《九级浪》的三幕焰火仍会不自觉地掉眼泪。个人对片子的观感其实普普,但它毕竟还是拍到了令人动容的片段,蔡在与女儿谈起父亲给后辈留下许多书时的哽咽,还有《天梯》终燃尽消散后他的妻子面对遥遥海面泪流不止,他笑着走过来陪着她,拍了拍她的后背,再和她一同往天际望去。私心觉得影像相比之下是最无法承载蔡作品重量的一种载体,现场观看自不必说,烟火表演本身的意义之一即是无数人共同参与一场宏大的“阅后即焚”,并在各自的记忆里留下不甚相同却灿烂各异的一帧——在短暂一瞬间有着这样多灿烂的时刻。去年在MAP看《远行与归来》,无论是策展抑或导览都可以说几乎二度创造了蔡作品的意涵,火药燃烧后除了逝去还能剩下什么?混乱、失控、弥散的余烬,复调般地对“瞬间”的艺术开展了一段崭新的叙事,蔡说,“到底这个光影是真实,还是光影后的时空才是真实?”展览竟然能重构一件艺术品,还原出蔡国强在“走艺术之旅”时的不安,观展人于走动间沉浸式地旁观了他盛大的创作生命,仿佛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动、碰撞、徘徊,于是晚上方觉影像原来也是扁平的、无力的。


影片中其实也提到,“When you haven’t gone very far, it’s easy for you to pick one step, you’ve been to a place where you’ve never been before. But if you’ve gone as far as him, it’s harder to take one more step out.” 且不论作品是否在创作完成那刻就不再为创作者所拥有,“创作的自由”这件事也必然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大慢慢脱离创作者本身,但当代生活中艺术家又如何逐渐丧失了对自己作品的话语权?阶级固化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各色的社会图式之中,资本捆绑话语早已不是新鲜事。这样的境况随传播媒介的迅速更迭而不断加剧,成为无论哪个产业都需正视的结构性困境,遑论仰仗资本过活的当代艺术。与此同时,文化工业的供需错配广泛存在——平台层出使个体表达的地位不断被抬高,作为主角的人出于对“自身主体性”的捍卫,主观上不会允许艺术有喧宾夺主的可能;即使个体表达拥有了此前无可比拟的平等性,反观每个个体的发展,却是滞后、蹩脚的。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很难甘于制造贴合市场需求的残缺作品。之所以说残缺,是这种作品势必要抽掉脊梁骨般的主体性以配适其次要位置。而艺术本应能够脱胎于创作者成为独立的作品,饱含内容,并拥有传达的力量,其存在即讲述。但,艺术从来就是高成本高耗能活动,如果缺乏必要的转换机制,形成并保障某种良性互动,即对作品的感受、使用、延伸与社会交往和资本积累间的互动,基本没有前途,所以艺术家、某某家的形象很可能比作品更有价值。人们往往以为艺术是一种不需要言语交流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当代艺术不是这样。艺术家人鱼公主一样以作品获得双脚走入公众视野,代价却是被剥夺了话语权。言语早就作为发声论证被评论家群众瓜分。


蔡国强在《远行》展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是,“他有自己的骄傲,但自己还在等待,这是为什么?”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触动我,在于他通过火药这种毁灭性的事物表达,但恰恰是这种表达里,那种原始而纯粹的,或许能被称作“生存意志”的事物得以被安放。这样直觉式的、即兴般的艺术创作中,生长出种种希望、自由、解放、治愈的力量,它似乎就是让我们去相信失控,去捕捉灵性的东西,从而能与本真相连。我想,人类创造了艺术,同时创造了美,艺术之所以存在,正因为艺术的美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我感动,它明明不与万物共通,但却是人类独有的,向这个世界表达我们这个物种“爱”的方式。或是呐喊,或是愤怒,或是哭泣大笑,这些在生活中叫做日常的行为,当它成为艺术的瞬间,人类的条件反射就不再是对应的吃惊,暴力,或者悲哀欢乐。当它以一种艺术的表达出现时,便成为了一种我们生而为人孤独与渴望的外化。艺术的意义,就是人类终其一生追寻的——在孤独里寻找表达,在表达里寻找共鸣,在艺术短暂的共鸣和高潮里,得到生而为人的,短暂的安全感。艺术不是堆砌与夸饰,或误以为某个词是天生具有“诗意”而其他词只是尘土。当下愈多人认为理性的计算能够产生出一切当代艺术商业体系里需要的配菜,但最纯正的艺术家出于赤诚的审美之心,滔滔吾往、勇毅进行艺术实验,渐渐被声名漩涡的目的论所裹挟,这着实是悲哀的。


他在外远行了数十年,最终回到家乡,二十年前的执念得以圆满。福建沿海人骨子里对“看不见的世界”的“信”,带着他去与未知相遇、与宇宙对话。然而他说,“当你去投入世界的怀抱,其实是一种回归”,若是这样看,远行与归来,大概是一个意思。

 6 ) 短评写不下

感受比较深的两个点。

一个是创造性。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波洛克的泼墨,毕加索的抽象立体……任何艺术家想要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实现“recognizable”,途径就是找到一种材料或表达方式,把它作为标志,然后据为己有。蔡国强成功之处就在于对火药游刃有余的创造性运用。把火药当颜料,把天空当幕布,把城市当舞台,算是最大气最现代的艺术之一了吧。

二是影片后半段谈到的关于艺术家成名后的初衷和艺术与商业的关系问题。在泉州燃放成功的天梯竟催得我鼻酸,二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由于各种荒诞理由多次失败,他最终还是把梦想燃烧回了自己的家乡(which is我们大福建!),烧到了自己的家人面前。 不知是不是出于某种反叛心理,我一直对安迪沃霍尔和达利这类商业艺术家(前者更甚)存有特殊感情。但蔡国强与不知名艺术家合作时说的:“找回艺术创造的朴实、冲动和快感。”着实触动到我了。

 短评

看到天梯点燃着往虚无的天空爬,看哭了

6分钟前
  • 力荐

一个情感的动机就是一场焰火的引信

10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总有些可爱的煞笔在一些不知道的地方做些混蛋事!艺术就是让你动容的东西,拥有感情的艺术才是艺术,只是单纯的美感,像糖水片一样无聊!

12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爱我泉州。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Psycho Qiang

19分钟前
  • Yuruky
  • 推荐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2016) 連接著大地與天堂,他的火焰,一個做了21年的夢,最終還是回歸了少年時代的質樸與真摯。

20分钟前
  • springjournal
  • 力荐

拍纪录片是凯文·麦克唐纳的绝活了,他很擅长拍人物传记,这次拍的不仅仅是蔡国强,还有他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蔡国强。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以第四次天梯装置为契机,勾勒出蔡国强艺术生涯小传。如何在院线纪录片环境中不做出虚伪低劣的政治表达呢?《天梯》用一种微妙的蜻蜓点水化解了“龙标式尴尬”,冰山般地将艺术家与政府的纠葛,靠剪辑与零星言语欲说还休、点到为止地展现出来,并辅之以磅礴的煽情。结尾的庆祝与哭泣则将观众拉回现实。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抓住一种艺术,把它拥有成你自己的”在蔡国强的表现艺术中,灵魂可以得到慰藉。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除却大艺术家的光环,纯粹的少年心智与梦想真美好。天梯项目终于实现后,妻子五味杂陈的泪水,给百岁奶奶直播的喜悦,还有回忆中从不给家用却留下珍贵藏书的父亲,四代同堂相依相守的片段最动容。值得玩味的一点是,身为中国艺术家只要与ZF合作,就免不了质疑与尴尬,是否也是被西方强加的“原罪”?

28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推荐

#LFF#kevin的纪录片一直很像样,虽然文革之类的部分有一些刻意,但可以理解。看了片子之后对蔡国强有了更深的认识,很欣赏这种更愿意just express myself by art的艺术家。不装不高调不高冷,很有底子很厉害。

29分钟前
  • SHINE
  • 推荐

又温习了一遍九级浪,花又开一次,又垂败一次,黄浦江特别温柔,魔都还是这么美。最喜欢蔡的作品是黑色爆破,沉默、疾速,像黑色的鹰忽然撑开翅膀,撞墙也好看,性子烈,然而表达方式是克制的。艺术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保持融洽的状态特别好看,最后看到梯子冲向无垠天际,窝也不禁眼眶一热(。

30分钟前
  • 煮蓝
  • 力荐

很幸运在机房看过原片,为了送审还翻译过字幕,来来回回看了十来遍,每一次都很佩服蔡国强的坚持,好的艺术家总要有种追求,如果再加上天赋,那当然是极好的

32分钟前
  • 归去何方
  • 力荐

蔡國強真的太強了!他的先鋒性 前瞻性 對藝術理解 以及他的藝術人格都在這部片裡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展現 整個影片從拍攝 敘事 音樂 都太棒了!這也是我人生中最棒的觀影體驗 沒有任何人看手機 片尾兩次鼓掌!電影節以這部電影收尾 真是無憾!!!

3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看得心情很复杂。不过很高兴看到这么好的纪录片。当代艺术可以是单纯的,可以是本源的,可以是踏实的。在新中国一个诚恳执着寡言有教养的艺术家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走到这一步?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35分钟前
  • Sally?imdb9?9
  • 力荐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对“天梯”(Sky Ladder)本身的艺术指涉(即为什么如此构思这件作品)进行表现——它包含着对中国哲学中“绝地天通”/“人副天数”这个主题的深刻思考,而不仅仅是一场抖机灵的焰火表演。当然这可能是西方观众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能对拍摄者求全责备。

38分钟前
  • 甚小望远镜
  • 力荐

他在仰望自己的作品时,依然有孩童式的惊奇。

4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片排片极少,一大早去电影院看了,竟然也看哭了。触动我的泪点的是片中蔡国强2014年在上海搞的那个白日烟花表演视频,其中的“追忆”,似乎真的就是昔日亦真亦幻的回忆的高度抽象。这之后的“慰藉”也似乎真的有一种抚慰人心的魔力。全片看得感慨万千,想起了我自己太多太多错误的选择……

42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一个把天烧给奶奶看的人

44分钟前
  • 杜鹏
  • 推荐

(未删版)蔡先生的疯狂和执着,沉重的人生经历和对自由的向往才是一生动力,蔡父W.G烧书对他影响终生。“在G.C.D的天下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见天梯项目的出产,除了很烧钱,也是面临着种种政治风险。(未删版的)片中不可避讳的涉及中国政治体制和创作自由问题,蔡先生着实可敬。我一闽南人听到乡音真是倍感亲切。8.5

4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