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综艺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16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媒体定义生活

现代社会里,媒体成为定义必需品的上帝之手!为什么想买书架?因为电影电视剧中,书都是放在书架上。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发现书可以直接堆在地上,或者放在窗边,甚至是床上。一个礼拜能看的书很少。 好的推销模式是创造一种文化,进而带动其周边的销售。例如begin again里面的耳机分流器,你可以和爱人一起分享同一首歌,如同电影里那样有趣温暖。 坏的推销模式:①夸大虚构故事来制造焦虑、恐惧,例如维生素水,护肤品。②通过计划报废使商品丧失使用价值,比如电池寿命从2500h降到1000h。③通过富含潮流的外表,绚烂的颜色来破坏已购买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社会价值。比如,富含潮流设计的宜家家居,手机颜色。 PS:信用卡和快捷支付通过推迟现金付款的痛苦,立即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大大促进了即使消费文化的盛行。

没有人可以从媒体的手里逃脱,所有选择都被媒体左右,我们生活在被互联网包围的时代。这句话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只是现实一种。

而我们说到的警惕媒体,是指一种情况: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坏影响,让我们成为负二代,花呗使用额度永远已满;定义唯一形式的美,唯一形式的恋爱。

接受没有坏处的所谓必需品,如同小鸟一样会被天空束缚。

 2 ) 当你接收到揭露出的信息后,改变行为模式,是关键!

三集看完,截了几次屏,觉得这应该就是最最最大的“元凶”了吧...先看图...

三集,三个大方向。

第一集,主要是生活用品方面:灯泡、墨盒、手机、衣物、家具等等,外在物质。

第二集,主要是身体随时间的变化产生的衰老、疾病,主要是健康方面,也涉及到了汽车行业。

第三集,主要是娱乐,孩子的玩具、成年人(年轻人)的游戏,还有信用卡(提前消费)、金钱(纸币)的转变(虚拟货币)、网购。


还是老样子,不评价“对与错” “好与坏”,因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就像片子里很多站在“商业”方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并不会觉得良心不安。这其实是一个立场和信仰问题,能说他们私底下,绝对的,如同片子里所说的那样吗?人生漫长的几十年(有些已经年长),真的没有一丝丝的怀疑过自己的行为吗?肯定有,我敢说,因为他们是人(特别是当人年纪越来越大)。只是说,很可能经过思想斗争后,某一方最终获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有些许后悔,说当时年轻,只想取得成绩,并未想太多。

其实看完片子后,我内心的感受有点复杂。理性告诉我,可能不能批判任何一方。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确实有选择权——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商业魔鬼”的洗脑——但同时“商业魔鬼”也有它们“不道德”的行为——隐藏。

如果说,小孩子没有自制力,不知道什么是“该或不该”,但孩子背后有成年人这个强大的后盾,他们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但这里有会有N多种状况出现,例如:孩子太倔强,照料着太软弱不舍得孩子伤心;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隔代可能往往倍加宠溺;又或者父母本身性格里存有“无自制基因”,很可能孩子也存有,或会以相应的方式教养孩子,等等。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父母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教养孩子方面。所以,这又涉及到比较遥远,父母的父母如何教养孩子。

其实,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也有对立面:欲望可以让我们进步,正因为它,我们才不断地创新,迅速的发展;但掌握不好这个度,很可能作死。

所以,我无法去批判那些想要保持年轻、变得更好更健康的人的行为,这是生命或者说人性的本能吧。包括动物,其实都惧怕衰老、死亡。但利用这一弱点,发明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的“商业魔鬼”,却是实实在在需要被狠狠批判的对象。

我个人认为,这类型的纪录片的宗旨,是揭露!揭露出当今社会的本质,另一面,也类似于一种觉醒,敲醒昏睡中的人们。有些人觉醒的快,采取行动,准备反击,或让更多的人知道。但,知道终归知道,被洗脑的太久,很多行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情绪、大脑中。就像一个爱吃甜食的人,当他生活中的某一段时光,完全不摄入任何能够感觉到甜味的食物,刚开始几天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持续半个月一个月,这个人一定会变得非常狂躁、暴躁、抑郁、沮丧,喜怒哀乐阴晴不定。但只要他继续坚持,身体、大脑就会慢慢适应,到最后,可能会变得不需要甜食,甚至厌恶甜食。我们的行为也是如此,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彻底根除,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改善。这很像占星学里的土星法则,你付出的和你的结果对等,不多,也不少。

所以,我们已经得到了信息,已经了解大企业、商业的运作模式,而我们能调节和改善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每一个人的改变,都能引起巨变——蝴蝶效应。

所以,除了改善思维模式,也要努力改善行为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变得比商家跟精明。

而死亡这个巨大的、万物的最终,我觉得接受就好,因为连太阳都会消失,小小的智人真的很小。其实当你接受后,等于战胜了恐惧。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也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到生命。

真正的接受死亡,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妄为,做任何想做的,不考虑道德问题。真正的接受,是非常平静的,不会觉得好像人生苦短,就抓紧时间为之。是顺其自然,在仅有的生命里,顺其自然加努力的对待每一秒。

希望所有人,都能觉醒,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意识到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为之承担。


【更多占星资讯,欢迎关注我的豆瓣账号~】

【看本命盘、情感合盘、亲子合盘、咨商、塔罗占卜】

 3 ) 消费者的缺席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现在消费活动中的种种"陷阱"。物证举例得当,专家论述明了,历数"首恶"时画面褪色,一张典型"商业成功人士"的宣传照赫然出现,总是带着一张得意洋洋的笑脸。然而其亦并非无暇,反而总显着相。为了证明其论点,推导过程未免粗暴,最遗憾的莫过于视角的单一。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包罗所有思辨,重要的是看过片子还需继续生活、继续消费下去的人要认识到这一点。看完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再不买XX了",只是把这当成又一台315消费者晚会,而you deserve better than that.

本片中对消费的比较里,预设着一个成见:"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是好的消费, 而更好的东西就是有数据证明的性能更好的。" 而比拼数据,比拼hardcore,亦会陷入陷阱中,种种返利,红包,比价,抽奖,打折会打扰你的决定,买二赠一让你不自觉地拿起一个又一个。尤其如今的公司纷纷开始注重数据收集分析,机器会很擅长帮你挑到你真心觉得最划算的交易。这样好吗?不好吗?

即使控制好了自己的注意力,然而为了一个颜色愿意去买一个新手机,是件坏事吗?我们真正讨厌的是被发明对自己有害的欲望(不是不存在的欲望,也不是不必要的欲望)譬如告诉你一直喝可乐一直吃糖。片中对必要性强调太过,意义不增反减。钻石(特指美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燕窝(特指营养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中成药(特指医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这些无非是无害的焦虑“替代疗法”,你玩你的耳机镜头信仰加成,我弄我的磁疗偏方养颜养生。科学的忠实信徒们大可缓一缓对非科学所谓“智商税”的讥笑,多用力科普与反对伪科学吧。

燕窝以及许多名贵滋补品以及高档化妆品一样,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
1、标定了个人的阶层定位。很多人是通过消费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地位,尤其是对家庭或丈夫有强烈经济依赖的女性。她们急需通过为大众所熟知的消费品,向社会更向自己证明,我在这个社会的中上层位置,不信你看我的消费水平,是否都是那些你一听就知道死贵死贵的玩意?
2、强烈的补偿心理。我需要给自己或者给孩子给家人吃好的用好的,以表达我对自己对他们的爱,但是我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我只知道自古以来大家都说好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尤其是价格高的。

对于消费主义的控诉,很容易就会变成对商业的本质失望。营销总是流于对人性固有弱点的利用,广告,sadly speaking, 正是聚集了诸多聪明头脑与精英的行业。国内某知名投资人 总结 新生代用户画像为"越来越宅,越来越懒,注意力也越来越短..."其准确度应当不低,那么商业的角度是什么呢?那个老掉牙的笑话:两位皮鞋推销员同访土著村落,见其皆赤脚行街,一位见没有市场悻悻而归,另一位则看到这鬼地方每个人都需要双皮鞋。见馋懒没注意力,是要迎合,还是要开辟健康生活的商机呢?

七拐八拐,拐回本片的现实意义。如先前所说,或是困于篇幅,或是限于题材,消费者的角色在本片中是缺席的(也没人喜欢打开电视看到批评自己),偶然一瞥也是“不理性”乃至疯狂的可鄙形象。只在第一集片尾提及一句:

Not so much because we were manipulated, but because we the consumer chose to be part of the project.

那作为消费者可以怎么做也不言而喻了,那就是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去。找到“引导我们消费的那谁”不是要义愤填膺地让他们负责,也不是让你有理直气壮胡乱消费的理由“都是因为他”,而是要说:“或许你们设计的还不够好,我想要点别的东西,我想要耐用,隐私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对甲方的态度好好解释:“不,没有隐私是不行的,对,再便宜点也不行,方便是不够的,things just don't work that way”

好好处理自己因为电子产品摩尔定律染上的新物件fetish,了解养护也是一种美德 好好管理自己的欲望,断舍离、极限民都随意,穷奢极欲也随意,只要伤不到你 黑色星期五抑或双十一,想不买东西就不买,那不是消费节,而是你的不消费日 使用那些付费的独立软件,这样你知道你才是顾客,而非即将转卖给他人的数据

这么做有效吗?有的,即使这份信心并非全然有科学根据。片中的" iPod's Dirty Secret " 取得了胜利,苹果更换了电池政策。中国电影票房一度陷于流量明星阵容的掌控之中,后来人们literally用票投票,告诉业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影响但毕竟是过去了,现在我们要看有剧情的,别再拿猪屎糊弄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充分理由乐观也要相信,这样是有用的,不然我们就他妈惨了

两点有趣的:

第一集 中提及了英国上世纪60-70年代的消费趋势由邻里比较消费转向媒介引导消费。而很多人包括我在2018年发现这部2014年的片子,也恰恰出自媒介的引导。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

第三集 中提及的 行为经济学 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有趣学科。其将 行为、心理、情感 引入到经济的估量当中,是对传统"理性人"假说的重要补充,值得了解

 4 ) Notes

Episode 1 计划报废

打印机墨盒内部计数器:到峰值了就自动装死

最初的计划报废:福波斯垄断联盟,签订协议规定电灯泡使用寿命上限,违者罚款。to keep people buying

通用汽车:斯隆哲学,改变细节、外观、无关紧要的部分以更新产品(但事实上性能并无大的改善)。后被各种商品效仿(如苹果更新换代,事实上到 4 左右苹果的功能已经差不多走到顶了)

英国经济事务研究所:赋予公民去政治化身份,而仅作为“消费者”,鼓吹消费主义

CAD 软件的发明:降低设计成本 & 使商品更多样化更眼花缭乱,缩短商品价值存在的周期(usable but out),推动一次性文化、一次性消费主义。

宜家:设计多样、更新换代快、便宜,marketing中经常怂恿消费者“换”,一次性消费文化的实践者,把大部头家具变成了fashion的东西(即寿命短暂)。

苹果产品:iPod 电池只能维持 18 个月(初代 Vlogger 的抗议);后盖的特殊螺丝设计防止维修人员自行改装延长使用手机寿命、后期甚至改用胶水。

Episode 2 创造焦虑

Tell people something they don't know but not good

悍马汽车:SUV 设计灵感:外形=别惹我 → 二战后&911后精神诉求:perception & fear of danger → 事实上 SUV 的设计使其翻车率更高(情感>理性)

李施德林:口臭概念的提出者(本来人们自己也不会发现 before 一支剧情性广告),从零创造漱口水市场。

医疗产业:把药品像口香糖一样卖给每一个人(Create diseases) 善卫得公司:胃灼热被说成“胃食管反流”,消费者自己想吃药都不用人逼的; 他汀类药物滥用:只有三分之一的每天服用的英国人有心脏病风险(胆固醇过高) 立普妥:科普胆固醇,美国国家机构降低不健康标准(高危人群一下子变多了) 医生: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医生自己都信了)

洗手液“抗菌”概念:其实用抗菌和不抗菌产品效果几乎没差啦,但是细菌恐慌深入人心。

维他命水:+ Extra vitamin 而且五颜六色提醒你各种不同功能(但其实高糖超级不健康,all bullshit)

抗衰老产业 抗老针; 任天堂益智游戏:告诉你你大脑年龄 60 了!然后让你玩游戏降低大脑年龄。 美国抗衰老(神棍)组织....

Episode 3 将儿童变成消费者 / 将成年消费者变为儿童

Sell using fun and play whether we need them or not.

小猪佩奇动画周边(授权制),利用卡通媒介创造收益,儿童会更喜欢。

乔治·卢卡斯:改写向儿童售卖周边的准则,把他的整个 Star War 世界创造成一个玩具世界,把成年消费者变成儿童;玩具本身不贵,但配套玩具一大堆,试图使人想成套成套买周边。

电视作为广告媒介:打开儿童消费者市场(directly reach them),他们会让大人买单的。

变形金刚系列:星战的模仿者,but just 变形金刚电影只是其玩具系列的附属品,30分钟一集的广告伪装的电视节目。

丰田:将小孩作为目标受众,设计将军椅、宽屏娱乐设备等,对家庭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鼓励消费者释放童心:明知陷阱心甘情愿,二次元周边、电子游戏(RPG游戏)、智能设备等

尼奥宠物网站:微信小程序成瘾游戏的鼻祖!!! 成瘾性,养宠物游戏有很高的用户粘性(&大转盘游戏等,提醒人again and again 回到游戏) ; 挑战与奖励并存的游戏设计机制:好友排名制 & 成就制(奇怪的小玩意、星星、金币); 成就感 brings 多巴胺并且使人多巴胺上瘾。

游戏化的宣传技巧:麦当劳大富翁游戏、麦片自带APP,各种会员制积分制应该也是成就制游戏设计的变式吧。

信贷制:使人屈服于即时满足,creates buy-now-consumers just like children; 冲动消费来源于无需支付有形现金的疼痛感的缓解,而非延迟支付的愉悦,pay by cash is painful;

移动支付 & 线上购物(不用解释了...)

End

 5 ) 拒绝消费焦虑

很现实,把资本家的消费陷阱揭露出来,计划报废、一次性消费、鼓励换新、夸大症状制造焦虑,各种消费观念的植入,人们有时候盲目得不知道为什么要选购这样产品,资本家利用消费之的心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就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等等,来诱惑更多的购买力。

每年到了双十一,我都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测评,看很多评价,好的坏的广告的真实的,脑子就像是一部产品过滤器,一面接收购买商品的信息,一面筛选别人踩雷的商品,以往的双十一还好,看中了就放进购物车,等着双十一钟声的敲响,今年有了娃,涉及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品类,而且很多大件,少则几百,贵则好几千,不得不做足功课,但是发现,无论怎么做功课,看测评和评论,都有人说这样商品不好的缺点,也有一打开全都是广告的商品,头晕眼花,难以抉择,再加上双十一预售机制,预售前购买0.1或者1元的锁定链接,还要预售前付款多少名,尾款付款多少名,又有商品标价半价计算等等等等套路,几乎很难算出该产品双十一到底多少钱,所以后来干脆放弃,拒绝焦虑,把几件确定好的刚需物品放进购物车了事,不再纠结于双十一各种计算规则,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购买几包纸巾几盒面膜怎么买能便宜几块钱的事情上了,再加上家里现在还放着去年双十一买的没用完的一堆护肤品小样、一堆面膜,还有几罐过期的精华和面霜,我真的累了,自己没有那么耐心去用完所有的商品,口红用来用去常用的就一两只,眼影只用两盘,粉底一支都还没用完,包包背的还是前年买的小包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替代品,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囤货,很多东西是好用,但是一直用也会有厌弃的一天,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而此刻的时间稍纵即逝,活在当下,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身外之物,丰富内心的世界更有意义,也更能省钱存钱,回顾我一周的消费,仅仅五天,几十块几十块的消费居然累计到了56百,这点让我很惊讶,一杯奶茶20元,很舍得,也不觉得很多,但是积少成多,一本书,也是只要23十块钱,却在购物车躺了半年,即使买了,也不会珍惜,有时居然会把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相关联,想着买来不贵,不看也不觉得浪费,殊不知,错失了多少无形的财富!也错失了多少能成长的机会!悔之晚矣!

 6 ) 极简主义观影清单-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集:通过减少产品寿命促进购买(灯泡使用时间/Ipod电池不可换)很多人购买并不知道为什么。营销让人们觉得购买能让自己跟上周围,更加时尚(比如最新款的Iphone)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恐惧。利用人们怕变老的恐惧,医生开发了血清注射;利用人们对心脏病的恐惧/创造出没有的恐惧,药品和漱口水畅销。人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抗衰老行业的大部分行为被医学机构认为无效。

第三集:对孩子,最佳的方法是创造一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licencing可以增加物品50%的价格。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孩子,那么商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现在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机,想要玩游戏。营销人员希望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立刻就要。信用卡成为了使成年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用现金会有一点类似疼痛感的感觉。

 短评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4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1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14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16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19分钟前
  • with
  • 推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23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26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30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31分钟前
  • Ki×3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36分钟前
  • limo
  • 推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38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40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42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44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剁手党必看。。。

47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49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50分钟前
  • Stc
  • 力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51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56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