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

综艺英国2014

主演:Andrew Graham-Dixon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哥特艺术 剧照 NO.1哥特艺术 剧照 NO.2哥特艺术 剧照 NO.3哥特艺术 剧照 NO.4哥特艺术 剧照 NO.5哥特艺术 剧照 NO.6哥特艺术 剧照 NO.13哥特艺术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04 00:16

详细剧情

  In a three-part series, Andrew Graham-Dixon looks back at 19th century Britain and its obsession with all things Gothic. The series explores how an inspired group of architects and artists spurned the modern age, turning to Britain’s medieval past to create some of Britain’s most iconic works and buildings.  Inspired by the tumultu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 John Ruskin was among those who created architectural wonders, using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to create a brand-new British style of architecture. While in art and literature, the Gothic allowed Horace Walpole, Bram Stoker and Dickens to capture the terror, weirdness and social ills that plagued Victorian Britain.

 长篇影评

 1 ) 《哥特艺术》——深渊凝视

在众多欧洲艺术风格中,大概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哥特风了。可能是因为在对艺术框架还没有深入领悟的时候,我就被外界灌输着哥特艺术多么多么牛逼的概念,因此产生了反感吧。因为我始终认为,艺术是感性的,所以它的好必然是瞬间带来的冲击和感动,而不是概念里的夸夸其谈所描述的美丽。而哥特风神奇的在各个艺术领域被顶礼膜拜,建筑,电影,绘画,文学,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我还是觉得有些抵触。 在建筑中,神奇的是,最被当代吹捧的艺术风格就是哥特风,像什么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这些欧洲著名的教堂似乎就是比其他的教堂要更多的被提及和参观,甚至说,它们都是当地城市NO.1的旅游胜地。我承认,它们是好看的,但,为什么呢?我18岁那年第一次来到欧洲,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后,就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来我知道得多了,开始懂得,雕刻不华美,没有小天使的哥特教堂们的伟大一部分在于它们的高。毕竟,高度是对建筑水平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同时,在人类迷恋上帝的年代,大家都想离上帝更近一些。于是,一场角逐开始了,艺术家们心照不宣地比拼谁建的房子更高,所以哥特建筑中最好看的就是房顶的尖尖。 哥特艺术,虽然是对上帝的崇拜,但从诞生伊始,就带着对上帝的反叛。哥特这个词,在拉丁文里的意思就带着反叛和不入流,也因此,在中世纪,天主教的管辖能力强大的地方很少出现厉害的哥特建筑,反而在后来新教盛行的国家伟大的哥特建筑一个一个拔地而起。人类想要去到更高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哥特,让人类更接近上帝。本以为,这会增加人类对上帝的迷恋,却不曾想,人类以为的更接近上帝,却让人类更逼近真理。然后,真理把上帝弄死了。 宗教最初可以统治社会,那是因为人类对于世界的有限认知让人类恐惧和迷茫。崇拜上帝,让人幸福。在宗教之前,人类还崇拜太阳,月亮,崇拜鬼神,崇拜超自然能量,而这些,都是因为人类想要在未知的世界中寻求安生和幸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类的不停探索和发展中,人类最终通过科学走向真理。工业革命,颠覆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 对于科学的探索,是我们朴素的对于世界的理性认知的迷恋,却没想到知道的越多,愈加恐惧。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懂得的越多,发现的越多,所不能解释的事情就越多,于是我们越来越恐惧。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因为这样,最后又回归了神学。马克思主义说的也没错,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而人类总能在社会和科技发展中不停地发现新的问题,所以一次又一次重复跌入迷茫的深渊。面对不能解释的现象,除了迷信,还能如何呢?而迷信,它可以是鬼神,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超能量。 除了建筑的高,哥特艺术在其他领域的表现形式都非常奇特和魔幻,它好像在赞美恶魔,带着一种旷世的忧愁,写尽了我们内心的恐惧。这样的风格在维多利亚时期更加突出,在日不落帝国的殖民高歌猛进时,在盛世的帝国之下却蔓延着普通民众的恐惧,低俗怪谈成为最畅销的主题,在盛世繁华中,大多人看到的却是末世的荒凉。 工业革命一瞬间解放了劳动人民,却也葬送了劳动人民的营生。他们走进工厂,成为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工具人。体力劳动不再产生高价值。20世纪以来,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人工智能逐步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开始觉得,脑力劳动也不再产生高价值了。那么未来,我们该走向何方?在维多利亚时代有关于工业化的末日论,而如今,我们有关于信息化的末日论。 理解了这些种种恐慌,也就理解了哥特艺术被高度赞扬的原因。恐惧是一种可以传染的强大力量,它的共鸣感,可以让人疯狂。在压抑的,冰冷的钢筋水泥中,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叫嚣的怪兽,它是困兽。回头再看丧尸文化,似乎也更能理解它为什么独具一格,因为丧尸文化中深藏我们最深的恐惧和绝望,在高度压榨和疲于奔波的工作中,我们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一样沦为资本的工具人,我们难道不是丧尸么?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哥特艺术之所以在当世被高度提及和赞美,很大程度上它代表了我们人类的心路历程,也更能表现我们人性的复杂,因为光明只会闪耀成赞美,可黑暗却能带来无底的深渊。而恐惧,是比崇拜和爱都要强大太多的情感。悲剧变为喜剧,喜剧变为悲剧,爱恨交织,恐惧与希望共存,而这,才是人生。可这样的人生,也还要积极努力的过下去。所以,哥特艺术成为我们偶尔的精神出口,让我们把心里的小怪兽偶尔带出来放风。朋克,丧尸,摇滚,都是如此。 科学怪人创造了怪物,但爱却变成了恐惧,最后他们一起走向死亡。人类和其他所有物种一样,都将走向灭亡,而我们如今的努力,不过是让这场末世浩劫来得晚一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无论如何挣扎,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这样想一想,我也很想呐喊,很想画烟熏妆,抽烟,喝酒,竖中指呀。要是有个吸血鬼把我变成永生就好了。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无中有,逐渐衰变,走向虚无。悲从中来,却要笑对人生。 2020-12-03 22:57

一起狗带

 2 ) 笔记

基本都是按文学-建筑-绘画轮替介绍

第一集:仿古,政治宣言,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文学:霍勒斯沃波尔《奥特兰托城堡》,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廉贝克福特《瓦塞克》,安妮拉德克利夫,刘易斯《The monk》,

(有意思的是简奥斯丁大力反对哥特流派,在诺桑觉寺模仿哥特风格,进行嘲讽)

建筑:草莓坡,斯托庄园自由之庙,矫饰建筑(哈格里府邸没搜到),废墟狂热,方特希尔修道院

绘画:萨尔瓦托罗萨,亨利弗塞利《梦魇》,吉尔雷讽刺漫画

第二集:工业革命后,哥特复兴分为悲观派和乐天派,悲观派描述科学、城市、工业带来的恐惧,乐天派渴望回到理想化的过去,沉迷中世纪事物,幻想光明逃离现实

绘画:约瑟夫赖特《气泵里的鸟实验》。威廉布莱克,约翰马丁《他愤怒的大日子》

文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吸血鬼瓦涅爵士》《弹簧腿杰克》《死亡之舞》等等城市恐惧衍生但也缓解城市焦虑的文学,狄更斯《荒凉山庄》工业黑暗,(按这种演变雪莉杰克逊确实哥特)

/分隔线/

司各特《劫后英雄传》,皮金《反差》

建筑:国会大厦,圣吉尔斯大教堂,霍洛威疗养院(哥特风格精神病院😱)

第三集:现代哥特复兴运动,渗入书籍影视艺术方方面面,有点扯远但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到人文哲学的思考,斯托克在《德拉库拉》中暗示与恐慌的,现在没有什么不同,哥特不止表现在艺术方面,也许存在我们心中

文学:布莱姆斯托克《德拉库拉》,从吸血鬼cue到《资本论》笑死,不能更贴切,拉斯金《哥特的本质》(找不到),艾略特《荒原》,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叶芝

电影:吸血鬼电影,希区柯克房客、蝴蝶梦、惊魂记,哈默工作室

绘画:弗兰西斯培根

 3 ) 幻想生于现代性:重新理解哥特艺术

提及哥特艺术,我们很容易想到恐怖阴森的环境、变态的洛可可式华丽、魔法与巫术的幻想,这些要素共同构筑起一种距离感。BBC的这则纪录片通过艺术史-社会史的回顾充分揭示了“哥特无处不在”、怪诞的幻想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本质。

在近代化光辉叙事的另一面,哥特艺术反映了天主教意识形态统治权崩溃后的精神危机。宗教改革造成的思想混乱(西方式的道统崩塌)唤起了人们对巫术的恐惧,精英阶层通过中世纪式的哥特建筑来反抗启蒙运动的古典崇拜,并表现出对血腥革命的担忧。

在18-19世纪,哥特艺术更加明显地分化出暗黑与光明的两派。前者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彰显出对野蛮生长的科学和现代城市的恐惧,后者以假面舞会和骑马决斗为代表,彰显出人们通过文化复古来寻求安慰的心态。这两者都植根于工业革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的担忧,商业化生产的恐怖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普遍焦虑,另一方面也在满足着大众的猎奇心理并缓解焦虑。

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哥特式的修辞描述张牙舞爪的资本主义(这一风格也被列宁所沿袭),开启了哥特艺术与现代社会相伴的新篇章。永生的吸血鬼不仅代表着食利阶层,更隐喻着不分昼夜的工厂、麻木的工人和冰冷的机器,现代性的阴影吞噬着每个个体。在《德古拉》小说中,新型媒体被用于揭开真相、破除迷障,然而这些科技又披上了另一层外衣主导着人们。哥特的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手工制品来找回在大机器生产中丢失的精神,吊诡的是,昂贵手工品所服务的对象恰恰又不是贫穷的底层,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的反抗。

在对哥特艺术的再理解中,我们看到幻想与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商业化的幻想艺术提供了感受恐怖却不用置身危险的特殊体验,为人们提供了焦虑消解的空间。另一方面,幻想世界委婉地反映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切实担忧,个体价值的不确定、人的异化、精神世界的混乱与空虚、政治风浪的冲击,都使得哥特艺术成为一个有距离却又和现实紧密相连的空间。“哥特无处不在。”它是现代性的投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不同阶层和观念的代言,也将与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反叛长久共生。

 4 ) 钟风华的哥特式画风西游记

诡异的画风,阴暗的色调,打在人脸上的高光,跟哥特式画风如出一辙。

加上游戏的动感画风,前景中景的透视,色调的强烈对比。

片子里提到阴暗的场景,加上点缀的高光,就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人夜晚加班的景象。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现在这种风格的画风流行,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变革?996的画面色调?最后一集主持人拿出手机一番预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哥特风格适合西游记,又有什么风格适合其它名著呢?洛可可风的红楼梦?

 5 ) 哥特艺术复兴:写给自己的半成品碎碎念

这部纪录片准确来说不是讲哥特艺术的,是讲哥特艺术的复兴。“文艺复兴”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哥特艺术复兴”其实也是个蛮有意思的主题,虽然这个主题的回顾中大半篇幅是鬼故事回顾……或许因为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显性化: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等,而哥特艺术本就很向内,所以总觉得追寻哥特艺术复兴的足迹不像希腊艺术复兴那么清晰。这部纪录片三集从乔治王开始,一集一个世纪,带我们从建筑、绘画、文学、戏剧中去捕捉“哥特艺术复兴”的触角。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满足于表现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直在向历史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形式?为什么是这时候?为什么是英国?

18世纪:启蒙运动17世纪发迹于英国(虽然18世纪在法国走向辉煌),所以当时主流建筑是理性的、古典主义的,庄园也是古典神庙风格的,背后是古希腊的价值观、古罗马的权利。但慢慢兴起了哥特矫饰建筑,对人造废墟、自然荒野主题感兴趣。在绘画方面购买意大利100多年前的Salvator Rosa作品Joseph Wright的画表现了旧社会的信仰和神秘崩塌及新时代科学和理性兴起之间的矛盾。在戏剧方面举了莎士比亚作为穿越到中世纪的跳板的例子(但对莎士比亚作品了解的不够多,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种恐怖小说。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更是在英国加剧了血腥、恐怖的哥特艺术在绘画、小说等领域的表现。

19世纪:集中驱动因素为对科技进步的恐惧。Mary Shelley(诗人雪莱的老婆)等一批小说家以科学实验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灾难恐怖小说,画家约翰马丁1851年创作的《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超前程度完全可以PK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整个国家对科学和变革恐惧,“保守的幻想”渴望回归过去的秩序:那种中世纪城堡里的不变的、本分的、缓慢的时光,各种化妆舞会开始举办。Pugin作为这时候的哥特建筑师,修建了很多哥特风格的修道院、公共建筑、民居,包括重修的英国国会大厦(典型的哥特风格建筑,现在依然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维多利亚女王本身就非常推崇哥特文化,为丈夫守寡40多年,阿尔伯特纪念碑就是个非常典型的哥特建筑。

20世纪: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对消费者施以催眠书。Francis Bacon的画,Eliot的诗。爱尔兰是哥特艺术的核心地区。20世纪的这些例子是否牵强呢?

关于哥特乐观主义者和哥特悲观主义者的说法,还待今后再关注。

整个哥特风格了解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前时代大家的科技恐惧、变革恐惧、道德丢失恐惧,都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的恐惧从变革强度和冲击力上都不比我们少。而好莱坞对这些的表现力,可能真的还不如19世纪的小说家和画家……

最后很有趣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来了些感觉,于是脑子里盘旋着一个声音:Gothic的核心精髓到底是什么?就好像我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外围准备,现在终于要开始进入核心了,但显然剩下的东西靠纪录片这种载体形式是很难解决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图书。不过纪录片的外围工作,这部已经做的足够了。但愿看完手头在看的书,能让我找到关于哥特的答案。另,好像已经酝酿的差不多可以看《英国史》了~

 6 ) 随便写写

太好看啦TT信息量很大的艺术史纪录片。

三集看下来觉得哥特艺术的早期发展最吸引我,其本质还是浪漫主义风潮中的一个分支。写出第一部哥特小说的Walpole,其位于草莓山的私人住宅颠覆18世纪追求理性古典的建筑风格;辉格党成员Lord Cobham对于Stowe Garden的哥特式改造体现的是其政治宣言和自由理想,在贵族间引起矫饰建筑(follies,不是矫饰主义)的风尚。而中世纪废墟崇拜关联着自然崇拜,英国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或许也有哥特哲学的一份功劳。此间,Burke讨论美与崇高(beauty and sublime),如画派(picturesque)绘画风格诞生,Salvator Rosa被重新发现。同样被重新发现的还有莎士比亚。

第二集进入维多利亚时代,现代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普金的国会大厦,还有那间精神疗养院呈现出的矛盾非常深刻。

度过fin de siècle的颓废,第三集的主人公彻底变成neo technology(bushi,但也确实是)。小时候买的明信片好多都有威廉·莫里斯式的花纹,原来他是同时受到马克思与哥特艺术影响的社会主义者。

片尾joy division的atmosphere响起来的时候着实浑身战栗了TT

两个世纪以来对于中世纪的不断缅怀,或者为了逃避现实,或者为了改造现实。我总觉得,未来我们还会无数次回到过去。🧛‍♀️🥀以上主要是想梳理一些知识点来自己记忆,短评放不下啦。是为记。

 短评

It's all in our minds.反映了我们自古以来内心深处的焦虑。看了好多画,还知道了好几本经典书,有兴趣去继续看看。

6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啃的生肉,越到后面越深越吃力…emmm一定要再找熟肉好好欣赏一遍,发现以前我对哥特的定义太过狭窄了

9分钟前
  • 小渣渣本吒
  • 力荐

莎士比亚,狄更斯,培根,弗兰肯斯坦和德古拉的现代意义,很多知识点的串联

12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实际上讲的是“哥特的复兴和现代延展”。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从乔治王到维多利亚、从《奥特兰托堡》到《资本论》、从《弗兰肯斯坦》到科学的未来,哥特不仅是建筑、文学、绘画和电影艺术,更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焦虑。从“废墟崇拜”引申到对旧日荣光的怀旧,也提到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对哥特小说的抵制,更是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伟大的哥特小说,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批判率先将吸血鬼形象提升到现代社会的神话中并提出了对邪恶的新思考。哥特时代早已远去,但“时代中的哥特”一直在继续,它总能异化出新的面貌,潜移默化地和人类社会共生。

17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推荐

主持人说了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部哥特作品——资本家像吸血鬼,专门吸取劳动者的血液,那么消费者像什么?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是新教派的盲目信徒,而商品便是拜物,这就是巫术经济学。

18分钟前
  • 还行

对工业化的恐惧

23分钟前
  • zen
  • 推荐

讲的不是哥特的起源和历史,而是透过哥特艺术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讲18世纪后英国civilisation发展下的人性或者说是人的恐惧。政治、文学、艺术、社会生活都有涉及到,比较全面,其实可以当英国近现代(偏)史看了。最近看过稿子写最流畅的记录片。

24分钟前
  • MINIMI
  • 力荐

莎士比亚原来是哥特艺术哦~ 哈哈, 简直是谐典的鼻祖嘛~~

28分钟前
  • Notali64
  • 推荐

哥特不仅是我们心中的黑暗与恐惧,更是社会以及时代的不安的投射。最后一集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哥特以及德库拉联系在一起真的很新奇有趣。(片名叫艺术,其实文学占了不小的比重,另外比较英国中心,有些地方我还有点跟不上。)

31分钟前
  • 晓晓一
  • 推荐

巨大废弃的城堡和扭曲的中世纪宗教幻灭在真实与欲望中幽灵般被唤醒

34分钟前
  • 于鱼
  • 推荐

中二少年们的前世今生···主持人反复表达了哥特艺术家,作家或画家们伪造作品来源和作者身份这一现象的困惑,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二病啊,并不是觉得羞耻,反而是一种优越感,一种我非此世之人的优越幻觉······

35分钟前
  • CactusPlanter
  • 力荐

很特别。通过建筑风格,哥特式和罗马式对比,再讲到绘画风格,再到莎士比亚麦克白。纪录片建筑风格,画家,文学家的作品都有介绍。

39分钟前
  • 爱哲学
  • 推荐

霍里斯•沃波尔《奥特兰登城堡》Strawberry Hill HouseGloomth, Gothic folly, Ruin, Sublime, OrgyHenry Fuseli, The NightmareWilliam Beckford, Vathek歌德《浮士德》弥尔顿《失乐园》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Augustus Pugin ,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布拉姆•斯托克《德古拉》马克思《资本论》the commodity is a fetish.John Ruskin, The Nature of GothicT.S.艾略特《荒原》Francis Bacon, Three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42分钟前
  • 小也羊子
  • 推荐

比较个人化的叙述和观点

45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还行

只看了EP.1

5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我们都是矛盾的反叛者。哥特复兴派崛起于政党斗争、对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焦虑恐惧、对资本吸血的反抗,追求一种已逝往昔复兴的干玫瑰色遐想,期待更高的道德和更美好的生活,最终发现哥特的乐观面一点点被黑暗面侵蚀,并且永远矛盾。艺术比重其实不大,更多是哥特美学追求背后的历史、政治、社会资料。

53分钟前
  • 全息苔藓碎片
  • 推荐

很清晰的梳理,三集,分别18、19和20世纪。侧重挖掘具有“哥特性”的文学,绘画和建筑,而不仅仅局限在狭窄的哥特作为一个popular genre。

55分钟前
  • 林药
  • 推荐

Enticing.

58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力荐

建筑和绘画都好帅啊

1小时前
  • 黑眼圈那么重
  • 推荐

原来哥特是自由的先驱

1小时前
  • 小粉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