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乐之城

综艺大陆2018

主演:王菲,何炅,黄渤,易烊千玺,任素汐,雷佳,黄晓明,郑钧,大张伟,马思纯,贾乃亮,韩雪,张亚东,萧敬腾,周笔畅,尹正,王雷,容祖儿,宋茜,佟大为,窦靖童,俞灏明,娄艺潇,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袁姗姗,张智霖,陈翔,郑伊健,郭采洁,周一围,张天爱,岳云鹏,古巨基,杜淳,李沁

导演:安德胜,梁翘柏

 剧照

幻乐之城 剧照 NO.1幻乐之城 剧照 NO.2幻乐之城 剧照 NO.3幻乐之城 剧照 NO.4幻乐之城 剧照 NO.5幻乐之城 剧照 NO.6幻乐之城 剧照 NO.13幻乐之城 剧照 NO.14幻乐之城 剧照 NO.15幻乐之城 剧照 NO.16幻乐之城 剧照 NO.17幻乐之城 剧照 NO.18幻乐之城 剧照 NO.19幻乐之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8

详细剧情

  《幻乐之城》是湖南卫视和酷博特文化联合打造的全新原创综艺。  主持人是何炅,王菲为节目全季常驻嘉宾,节目制作团队由安德胜、梁翘柏主导,洪涛担任监制。  节目打造了沉浸式观演舞台,以戏剧、音乐表演作为主要形式,嘉宾提供灵感,专业人员集成创作。并且嘉宾将分别在观众现场舞台表演歌剧音乐剧进行投票比分。也会分别剪辑成不同的短片再进行比拼。  节目共12期,每 期5位嘉宾,有知名歌手或者演员等。

 长篇影评

 1 ) 三谈丑:从《丑》的人物线分析与观众关系

这篇我从《丑》的人物线入手,谈一谈身为演员的朱一龙,在这部作品里传达的、对“演员和观众”的想法吧。

以下仅是个人yy,写也好、读也好,时刻牢记不胡乱揣测、不艹人设。

1 前置结论

《丑》这部作品,是朱一龙先生送给粉丝的一件礼物。它在戏内戏外,对小笼包们的意义都是无可替代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把自己视角中看到的、朱一龙的创作状态拿出来分享,因此不愿涉及太多戏外的内容。朱一龙虽然把它作为一个回馈,但他于戏纯粹又执拗,不会把戏外的纷杂带到戏里面去。因此这篇文章只立足于作品,不牵扯场外因素

我决定从“表演者和观众”这个画风清奇的角度切入,谈论朱一龙在《丑》中的创作时,其实没什么底气。因为朱一龙的格局真的没这么小。《丑》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我的一个结论:“做自己的保护神”。我当前解读的内容,只是作品精神思想里很小的一部分,它不是主旨。我在此也仅仅提供一个解读的新角度。

在开始之前,我先将几个关于《丑》的前置结论列举如下,论证不作展开,有兴趣可戳《丑》的结构《丑》的思想内容

  1. 《丑》的主旨(个人观点)是“做自己的保护神”,寻求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平衡关系。
  2. 《丑》可以分离出人物线和叙事线,人物线完成“丑”形象的塑造和成长过程的塑造,叙事线包含冲突的出现、解决,情感升华(本文专注人物线)。前文只对人物线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这一篇文章会针对人物线的内容展开探讨。
  3. 朱一龙擅长在角色和剧本规定之外进行再创作,往往会添加自己的创作想法。相对于表现形式,他更注重表达内容。
  4. 《丑》的人物线是被朱一龙抓在手里的。情节线上遵循剧本,人物线上则增添了很多数于他的设计。包括细节,包括隐喻,包括叙事节奏和情感走向。

2 人物线的故事模型

2.1 独特的成长型角色

如果我们将人物类型简单粗暴地划分为“成长型角色”和“非成长型角色”,毫无疑问丑是前者。这截然不同于朱一龙的大多数作品。

zyl48中,大部分角色的成长曲线都不够清晰。也就是说,大部分角色更偏向于“非成长型角色”,有一套属于角色本身、不会被轻易动摇的价值体系。哪怕对于冯豆子、连城璧这种成长/堕落较明显的角色,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价值观内核。

而丑这个角色却不是这样。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角色的成长弧相辅相成,使得丑成为zyl48中非常独特的人物。

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出场自带的是软红十丈中随波逐流的麻木气质,是在后来的事件触发之下才完成了角色的成长(或者可以理解为“重塑”)。

2.2 人物线故事模型简单分析

我们去看丑这个角色,可以把他的成长曲线独立割裂出来。

刻画人物线一个较大助力是《让我留在你身边》,从结构上分离人物线,可以以此为参照。

丑的角色形象从开场到成长结束(钢琴段前后),遵循的其实是“压迫-觉醒-反抗”的传统模板。不过《丑》这部作品的亮点不在人物线上,所以不作标新立异是稳健的走法。

丑在剧团的境遇和生活状态,以及压抑逼仄的舞台效果,都为“压迫”提供刻画助力。“觉醒”则是以玫瑰花瓣为线索。女孩和女孩带来的欣赏、陪伴,是唤醒丑的重要因素。而“反抗”则体现在人物线大高潮:女孩遭受暴力之后,丑激愤难抑、怒而反抗;在此之后则是人物线的落幕(于情节线则是小高潮回落的叙事节奏调整)。

(这四个段落很工整,可以完美对应小说技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影视技法对应的术语是不是这样、有没有这些讲究,我就不清楚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3 “演艺生涯”的映射

我曾经提出人物线部分具备较大的创作空间,“玩得很嗨”。对于丑这个角色,从构思、成型到最终呈现,朱一龙拥有者绝对的话语权。因此我认为,可以借这个角色窥探朱一龙想表达的情感和感悟。朱一龙在这个老套模板里注入的灵魂,恰恰印合他这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方向

(不要妄加揣测,不要把戏内的元素往戏外事件上对号入座,这里只说职业生涯中抽象的感悟,不讨论戏外演员实际情况。离他的生活远一点。)

3.1 丑是一个演员

丑是一个演员。“从来不说话”,怕“没有人回答”的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一个演员曲高和寡的孤独。站在舞台上的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丑——甚至没有上台表演的机会。没有人看到他的表演,没有人为他喝彩,没有人深入地欣赏他、了解他。表演,是借助表情、肢体、语言,展现演员的内心想法,本质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只不过交流门槛更高、难度阈值更大。

回到丑。

丑爱表演吗?当然爱。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他在落幕之际抓紧机会、哪怕丑态百出也要表演;他感谢舞台、感谢他的“假想观众”(在发现女孩之前的谢幕,是对“假想观众”做出的。离开剧团的谢幕同样);他敬畏舞台、敬畏表演

但是。他没有观众

他不敢展现自己对表演热情和表演欲望,他害怕,怕他认真表演,却没有观众来欣赏。

他怕自说自话,他怕“没有人回答”,所以他“不说话”。

而女孩的鲜花和掌声,是打破他卑微怯懦的一缕亮光。

3.2 女孩是一个观众

我不愿从“温情”、“陪伴”的角度去理解《丑》,原因就在于此。

女孩和丑的关系,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互帮互助、互相依靠。我认为他们映射的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谊,是艺术层面的共鸣

丑的表演值得女孩的掌声,值得女孩的鲜花。

花瓣低廉、情义无价。花瓣代表的,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灵魂共振。这种共振无比珍贵——它越过物质,直击灵魂。这是超脱物质财富(麦穗)的精神财富。

3.3 演员和观众的交会

丑和女孩的关系,是以“演员”和“观众”的身份建立起来的。在“觉醒”段落的推进过程中,两人的关系虽然逐渐亲密,却始终维持着“花瓣”和“表演”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保持着演员和观众恰到好处的距离。

然而他们的身份,又不仅仅是演员和观众。

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丑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演员,而女孩,则是衣不蔽体的流浪儿。

在人物线中,丑和女孩的互动始终在“舞台”这个情境下完成,两个人都恪守演员和观众的本分。但事实上,两个人各自要面对的依旧是昏暗的生活。

矛盾冲突即在于此。

演员和观众,是不循常规的“朋友”之间的交流,而两个角色唯一的一次打破界限,就是在人物线的高潮。即“爆发”。这是唯一的一次交汇。

冲突的来源是“演员与观众”关系的打破。“演员”和“观众”精神上的契合遭遇了外界的阻碍,给两人的表演交流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丑看到遍体鳞伤的女孩,他又惊诧转为愤怒,最后爆发。

3.4 角色的重塑

生活的压力是沉重的,维系情谊的玫瑰花是鲜明的。

玫瑰花出现之前,他麻木、苟且(藏钱)、妥协(低三下四地认错),他向生活低头、违背了自己的本心(端酒向路人女媚笑,女人离开之后一秒变脸),当玫瑰花出现,当有人为他的表演喝彩,他忽然有了存在的意义。

从妥协转变为反抗的过程里,“演员”打破了生活的节奏、也打破了自我的认知。他为了这份高山流水的欣赏,在命运的压迫面前昂起了头颅。

在这截然相反的衬托之中,丑的角色完成了从“觉醒”到“爆发”的人物,完成了角色的重构。偃旗息鼓、一切回归平静,他坐在钢琴前,为观众弹奏心声。他也许“落空”、也许“普通”,也许在“庸庸碌碌的黑白世界”之中“不懂”,可是出现在他生命中不是尽头,而是路口,他会一直在她身边,陪她度过。她也一样。

丑依旧热爱演戏,但他在成长弧中,明白了演戏真正的意义——是抬头挺胸地向世界表达,是不执著于外在形式的呐喊,是遵循本心的自由抒发。

他离开了他眷恋的舞台,却明白了生活是他更应该珍惜的舞台。他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谢幕——与开头带有自嘲的谢幕不同,他这次是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感谢台下的“观众”。

在他的心里,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

舞台是现实的、具体的舞台,还是抽象的、以生活为基的舞台,已经不重要了。

丑在面带小丑妆、执着于小丑所代表的“演员”的身份表象时(屡次用填补唇妆来强调对“身份”的重视),他的视线是隐藏在刘海之后的。他不敢与生活对视,他掩饰起自己的目光,自欺欺人地避开生活的审视。但当他完成成长,决定离开表象的舞台,回归生活的舞台时,他梳起了头发、露出了眼睛。

他多次将头发捋至而后,他决定露出双眼,直视生活了。

4 回到题目

从这条人物线里,我们看到的是丑作为一个“演员”、在生活与梦想的冲突面前,突破自我的成长曲线。丑的成长历程包含了朱一龙对生活和演员之路的质疑、诘问、探索和开悟,以及渴望观众、收获观众,到与观众并肩前行的心路历程。

那么回到题目。

丑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反映了朱一龙怎样的创作无意识呢?

除去显而易见的互相欣赏、互相陪伴、互相珍惜、在生活压力前共同承担(舞台后躲避老板段)之外,他又用一个细节,维持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

我很喜欢的《丑》的一点,是它用“看似缺憾”的意料之外去拓展观众的思考空间。丑和女孩“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一般的遇见,和“相忘于江湖”的离别,从头至尾都有一道无形的边界隔绝着两人、保护着两人的关系。丑面对鼻青脸肿的女孩,悲愤之时仍不愿越过这道边界(鼻头前的悬而未触),恰恰印证了他对“演员、观众”这段关系的珍惜。

他不愿、也不能越界。

这是我们欣赏朱一龙的一点。这个情节的设计体现在创作者身上,并具现化到生活中来的,就是他对观众(粉丝)的“分寸感”。这一点老生常谈,我也不多做解释。他小心翼翼地、像丑一样抑制着打破边界的冲动。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这分尊重,并小心翼翼地维护起这个“界限”来。

或许我们就是那个狼狈不堪的女孩,小心地摘下一枚玫瑰花瓣,作为对他表演的馈赠。我们在台下鼓掌,我们为他喝彩,却最终要回到我们自己的轨道去。

他不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的保护神,始终都是我们自己。

5 做自己的保护神

在这条人物线里,我们看到了朱一龙对演员的思考和诘问,我们看到丑与生活和解、与舞台和解,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胖老板、新小丑、兔女郎、各位路人、玫瑰花、窗帘,这一切元素甚至都能精巧地与三次元一一对应。

但是,《丑》的主旨绝不是表达一个演员的怀才不遇和无病呻吟,它更高大、更宏伟、更形而上,它冲破了情节和角色的束缚,化作一道光亮,照进每一个观众的生命里。

朱一龙把《丑》作为一个回馈的礼物,他对他的观众说,“做自己的保护神”。

我很喜欢丑和女孩短暂的相遇,这场相遇文不对题地让我想起一首诗。 你我相遇在这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6 所以

感谢这场遇见。女孩和丑的,我们和朱一龙的,遇见。

最后修改 2018-11-23 13:08:43

 2 ) 《丑》——再渺小的生命,也值得被认真呵护

节目播出后,昨天一整天都在想着小丑,像被吸进了剧场的世界一样,小丑的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一遍遍不停地在我脑海里回放。

“他的状态让我无比惊喜”

直到今天,我强迫自己跳出这个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才发现小丑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夸张的妆容遮掉了原有的脸庞后,你就会忘记演员过去的技巧和生活中的特色,仅仅专注在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同时惊喜地发现,即使脸上的痕迹被遮盖,心情的转换依然能从眼神里看出来,冷漠的、讨好的,亦或是开心的、惊喜的,乃至后来报复的、愤恨的。这个角色,脸上虽是画着狰狞妆容的小丑,心里却保留着细嗅蔷薇的温柔。鲜活立体的人物让你无法把视线从小丑身上转移开。 再说说小女孩,同样出色的“眼技”:和小丑的互动、对小丑的崇拜(“我有人照”),自然的情感流露让她和小丑一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丑》就像是一场久旱逢甘雨的演出,转合自然的故事发展、两个渺小灵魂靠近和互相温暖的剧本设计、结尾带给观众的惊喜和感动,每一处都让我大饱眼福,睁大了眼睛仔细欣赏,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如果说《丑》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昨天待在梦境里不舍得出来的我会告诉你答案:再渺小的生命,也值得被细心呵护。

# 专注自己热爱事业的人,会发光。 ——这是这期节目,我所看到的朱一龙。

 3 ) 四谈《丑》:拉康、镜像理论和《丑》

在前三篇分析里,我从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人物成长曲线简要分析了《丑》。但这部简短却不简单的短剧,绝非三言两语可道尽。近来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故再次提笔,记录拙劣的学习心得。

1 拉康和镜像理论

拉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此不对此人生平做过多介绍,有兴趣可戳拉康_百度百科镜像

理论是拉康提出的重要理论,其主要点如引用。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简单总结:拉康认为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辨别“镜像”的过程,包括认知、识别和自我意识形成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不仅限于心理学,在文艺作品分析和批评的领域,拉康的镜像理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将从镜像理论切入,分析丑的成长过程。

以上涉及理论知识部分都是瞎瘠薄扯淡,如果对理论有兴趣建议阅读书籍文献,千万别信我信口胡说。

2 再讨论丑的人物线

我在“三谈丑”中简析过《丑》的人物线,因为探讨重点和切入视角不同,不作深度引用。在这偏文章中,我将从镜像理论入手,重新整理丑的人物线。 作为《丑》的主角,身上同时承担了叙事任务和塑造人物。本文只谈塑造任务。

在前期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丑遵循着压迫-觉醒-反抗的模板。故事的开始,丑以一个“边缘者”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之中,作为剧院中可有可无的一员,他一方面对舞台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抢戏、第一次谢幕,Fig2.1-2.3),另一方面又因行尸走肉的生活而麻木(藏钱Fig2.4、买醉Fig2.5)。

Fig2.1 向往

Fig2.2 抢戏

Fig2.3 谢幕

Fig2.4 藏钱

Fig2.5 买醉,其间夹杂着他和不同人的互动,很有意思

人物成长的契机是女孩的出现。

女孩带来了玫瑰花,在填补了丑空虚的精神世界,并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玫瑰花作为表演的“馈赠”,代表了一种符合丑内在价值观的肯定和精神支撑)。

丑在和女孩增进感情的过程中,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装满玻璃瓶的玫瑰花代表的是丑的精神世界的丰收。而外界的压力(剧院老板)则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Fig2.6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交接

作为真正唤醒丑自我认知的契机,殴打女孩的老板和受伤的女孩,唤醒了丑压抑已久的精神世界。他开始反抗,开始将精神需求投射到物质世界中,开始向现实宣战(维护女孩)。

人物线最终以丑的释然、成长和超脱告终,丑用钢琴回馈女孩的陪伴,并致敬重塑的自己,彻底完成了人物的成长。故事之后的部分,则不完全涉及人物成长,过多的是叙事和主旨升华,故不在此讨论。

3 丑的镜像以及丑和镜像

在剖析丑的人物线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丑的成长过程完美兼容镜像理论。丑的成长过程,是对镜中的自己从识别到认知最后到同化的完整过程。本节重点分析这个。

3.1 前镜像阶段、发现和投射

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的开端,是开始注意和认识“镜中人”。丑亦然。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像,是他在酒馆之外[Fig2.1]。

女孩一闪而逝的身影让他想起了谢幕后收获的玫瑰花和掌声。这是他第一次跳出冗杂沉重又苟且的现实,审视镜中的“人影”。女孩和玫瑰花共同触发了丑的审视。这一阶段里,丑识别到“人影”,并对其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与其说吸引丑的是女孩和玫瑰花,不如说是丑在生活压力下逐渐丢弃的自己。作为一个契机,女孩的出现,使得丑注意到了这个“镜像”。

FIg3.1 镜像的隐喻 a发现 b好奇 c吸引

作为意象,女孩和玫瑰花是丑精神需求的具体体现,是丑内心的投射——而这个阶段的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2镜像阶段:认知和移情

识别阶段的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镜像是自己。潜意识驱使他接近和认知镜像。丑在和女孩接触的过程里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反他麻木的初始状态。他开始为此踏出安全区,开始反抗,以及享受反抗[Fig2.2]。

Fig3.2 反抗和反抗的满足

丑是一个向往舞台而又无缘舞台的演员,他与舞台唯一的交集在短暂的收钱过程里。女孩的出现唤醒了他的精神需求,他开始审视镜像,也开始审视自己。镜像的出现让他真正开启了自我认知的过程。——他需要观众,他需要玫瑰花。

Fig3.3 精神财富的填充

他真正认知和认同这个镜像的契机,则是外界的压力。环境的急剧改变。老板这个意象代表的是毫不留情的现实,面对如此倾轧,丑终于认识到,镜子中那个需要“表演”,需要“认同”,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身影,其实就是自己。所以,当追求遭到侵犯的时候,他拿起了武器。

Fig3.4 理想与现实的交界

丑不是没有犹豫,但几相撕扯中,愤怒终于战胜了恐惧[Fig2.5]。

他触摸到了镜子中的人,这一次他坚信,那就是自己。他凝视的,他向往的,始终是他忽视的自己。

Fig3.5 a-c:犹豫、思考和决断

所以,他出手了。

3.3 后镜像阶段:同化和成长

从镜像的发现到识别,故事进入了人物线的小高潮,丑也完成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这一次,他凝视着女孩,或者说他凝视着自己,则不再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

Fig3.6 他向镜像伸出手

Fig3.7 这张图,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丑和镜像?

当丑开始认同镜像,或者说镜子中的丑自己时,他就完成了镜像的同化和自我的认知,他实现了角色的破而后立,他完善了人格,完成了成长[Fig3.8-3.9]。

Fig 3.8 独白是成长的宣告

Fig3.9 褪去妆容,成长完成

4 一个小问题:女孩和镜像的关系

在丑的成长过程里,女孩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女孩和镜像的关系是什么呢?

女孩是镜像,她是“镜像”在现实中的投射。她和丑关系的推进,象征着丑发现镜像、认知镜像和同化镜像的过程。

但女孩又不是镜像,她还承担着镜像之外的任务。她肩负着丑价值和意义,她也是给予丑指引和慰藉的独立角色。很多人认为,女孩是“丑”自己,女孩和丑的相遇,是梦境中跨越时间的会面。我倒认为这点合理与否无需探究,女孩本就同时担负着丑“自己”和“自己”之外的任务,角色的二重性将观众引向不同的解读角度和结论,这是非常正常的[Fig.4.1]。

Fig4.1 消失的伤痕,抽象和具体之间

5 小结

作为文艺作品分析方法的一种,镜像理论给出了一种《丑》的解读方式,也解释了很多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内容。“镜像”是丑自我认知过程的象征,也是丑完成人格成长的重要元素。

《丑》这个作品本身带有非常多的隐喻,同时掺杂了现实和抽象成分,具有解读的多样性,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6 致谢

特别感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饼老师和朱一龙学研究委员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鞠躬!

---

2019-5-13 08:12:06

 4 ) 浅谈《幻乐之城》首期开播

意外发现湖南卫视新综艺《幻乐之城》首期开播,虽然才刚刚开播,但从第一期来看,不管是唱演嘉宾、电影团队、还是配乐团队,都很专业。

唱演者需要实时唱演,不仅要唱得好,还要演的好。作品无后期剪辑,这对唱演者以及电影团队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也需要唱演者与团队默契配合。

《幻乐之城》作为湖南台原创综艺,带有鲜明的中国原创综艺特色,画面制作精良,舞台唯美,专业团队参与,台前幕后投入大。

期待更多唱演嘉宾能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

 5 ) 窦靖童完成了节目开播以来最高级的表演,三星改四星

看完窦靖童的表演后,我就来把三星改成了四星。

表演很意识流,舞台效果也很好,现实与梦境交错,很奇幻,甚至可以说迷幻。

王菲评价是最点题的一个作品。这点毫无疑问。

弹幕好多刷没看懂,现场的祖儿和娄艺潇也强行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

还是阅读理解题目做多了。

意识流不需要看懂,体会感受就够了,用眼睛和耳朵去欣赏美。

中心思想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

游戏一次次OVER后重启,是不是很带感?

从洗衣机的滚桶爬到另一个世界是不是很带感?

同一个人的二十多个不同状态站在同一个舞台当背景是不是也很带感?

有这么带感的画面效果还需要总结中心思想?千万不要总结,一总结就俗了。

最最重要的是,唱得很好听。非常好听。

表演也很酷,相当酷。

窦靖童天生自带舞台魅力。

恩,王菲,我要当你女儿的粉丝。

 6 ) 良心大大的有

对歌手而言的one take,对演员而言的一条过,对导演来说的长镜头调度,对导播来说的直播切换零失误,这是一个对很多工种极致业务追求的浓缩。从节目上讲,我觉得除了表演演唱真人秀之外,它还是个高级采访,精神高度集中+作品释放内心,然后直奔访谈区,这个人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伪装了。其实想给4星,因为从单纯的观影来说,有时候短时间的完整度很高的剧本,如果没有巧思,可能会落入俗套,让人分神。5星给最后没有让观众或者嘉宾投票选第一环节,不知道是不是纯原创模型,在保留那么多元素的基础上,还有一种莫名的超级变变变的奇幻感,我肯定还会看第二期。

 短评

任素汐一段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是感动到了。其实不用堆砌太多建筑,故事讲通了,转接做得好,歌手有情绪哪怕有些瑕疵也是能接受的。期待黄渤。

9分钟前
  • 冒号减一
  • 推荐

只有直接直播了,这节目才能硬气起来,否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万万没想到请了王菲居然只是来占沙发的,噱头挺足可惜我没控制住快进的手

14分钟前
  • 吃瓜少年
  • 还行

全场最没用的就是王菲,但是没有王菲这个节目更没啥用了。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就算只坐沙发王菲也比其他人亮眼。

24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1,请制作方不要再滥用沉浸式这个词了,最起码观众需要成为戏剧的元素之一才可称之为沉浸。2,这种一刀不剪一镜到底的模式比较像外国大型奖项的开场舞,老外用这个调动观众好奇心,开场有用不假,但场场都用是导演缺心眼吗。3,戏剧和追镜单镜头本就是相悖的,叠加只会不伦不类。4,剧本负分。

26分钟前
  • lulika3744
  • 还行

我是歌手糊掉之后,芒果台砸重金堆卡司做的音乐真人秀,现场演音乐剧确实挺高级,但娱乐效果就差一点,不知道广大观众能否get到这么西方的艺术形式,王菲不知道是个啥作用,大概是节目代言人加吉祥物。另外第一期最佳:王菲老师,我是你女儿的粉丝

29分钟前
  • 张腾森
  • 推荐

王菲完全是美丽灵动有趣少女啊!!!你菲才是梦中人本人吧!

30分钟前
  • 蓝色的椰子
  • 力荐

这不就是现场直憋mv拍摄吗?而且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还有,你能想象请王菲来的音乐节目竟然让她一整集坐在沙发上当个观众吗?这个节目只能说勇气可嘉,暴殄天物!

33分钟前
  • kee
  • 较差

任素汐牛逼了,8分钟情绪递进爆发收敛,层次感十足,演技爆炸。但不知道第二期会不会有这样的惊艳的人,卖点吸引力不强,坚持下来要看内容了。

34分钟前
  • 醉里挑灯看花
  • 推荐

我觉得找个ktv架个摄影机,让王菲高兴了唱两句,不想唱了喝喝啤酒吃吃果盘唠唠嗑会比这个视觉垃圾好看一万倍

39分钟前
  • 琏二
  • 很差

节目创意算是不错,但是执行比较平庸,完成度不太高,除了导演与歌手的拍摄过程,其他环节的节奏、剪辑都成问题,扣人心弦的氛围没出来,加之王菲又不是综艺咖,有时略尴尬和冷淡,陆陆续续看了几期,比起《我是歌手》前几季,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节目没有爆款,艺人也没有出现热门话题。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吹爆王菲女士!

49分钟前
  • 天造地设般难得
  • 力荐

非常无聊

50分钟前
  • tlmgt
  • 很差

国内综艺的开创者,纯原创支持。何老师真的精力充沛,而且你王菲真的还是你王菲。作品非常棒诶*罒▽罒* ,期待接下来的幻乐之作。

5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王菲,让我激动的直拍大腿!第一首就是梦中人,化身为《重庆森林》里蹦蹦跳跳的阿菲,第一次在屏幕里见着。有生之年系列。菲粉的胜利✌耶!7.27,也为思纯着迷。「戒指一直帮你保留着,快来娶我吧。」当她哽咽地唱“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像我这样为爱痴狂”时,眼泪早已为她流下。

58分钟前
  • 咏妖
  • 推荐

就是演一遍mv呗。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这档节目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情势之下,传统媒介(电视、电影和音乐)的抱团取暖,然而结果是,这种四不像的融合不但没有凸显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必要,反倒泯然了各自媒介的特性。直播的mv,或直播的音乐剧表演,其兴奋点只是创作者的自嗨,对观众而言,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看你的内容。很不幸的是,你的内容还是陈旧的煽情。真人秀走到极端就这样,把幕后的自我感动搬到镜头前来演,或者说是一种过度自恋的媒介反身(reflexivity),还没亮出真本事来就吹嘘自己多不容易,观众有什么义务为你的努力买单?

1小时前
  • 小田切梨
  • 较差

那些嫌弃综艺感不够的麻烦你去看跑男👌

1小时前
  • 北欧第一盒子精
  • 力荐

原来就是《爱乐之城》,对新形式和创意挑战点赞。王菲一如既往的可爱呆萌,有生之年,她出现已经很满足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