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

惊悚片美国,德国2016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谢琳·伍德蕾,梅丽莎·里奥,扎克瑞·昆图,汤姆·威尔金森,瑞斯·伊凡斯,尼古拉斯·凯奇,爱德华·斯诺登,斯科特·伊斯特伍德,罗根·马歇尔-格林,蒂莫西·奥利芬特,本·施耐泽,勒凯斯·斯坦菲尔德,乔莉·理查德森,杰米斯·巴特勒,帕克·索耶,克里斯蒂安·孔特雷拉斯

导演:奥利佛·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斯诺登 剧照 NO.1斯诺登 剧照 NO.2斯诺登 剧照 NO.3斯诺登 剧照 NO.4斯诺登 剧照 NO.5斯诺登 剧照 NO.6斯诺登 剧照 NO.13斯诺登 剧照 NO.14斯诺登 剧照 NO.15斯诺登 剧照 NO.16斯诺登 剧照 NO.17斯诺登 剧照 NO.18斯诺登 剧照 NO.19斯诺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20:48

详细剧情

斯诺登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之后,他又进入国安局工作,并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于是泄露了大量机密文件。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

 长篇影评

 1 ) 电影一般,真事惊人。斯诺登精神应该被铭记。

斯诺登事件至今被人提起仍是惊人。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惧的真相:我们无时无刻无地的被置身在一双双眼睛下。无法想象!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镜像的世界里,在镜像外面一群人看着我们,我们浑然不知的进行着自以为安全隐秘的事情。 无论何人,想到这个真相都后怕,而斯诺登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相。
毫无疑问,斯诺登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勇士。

电影改编真人传记主要是真实为看点。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历史的真实呈现。基于这一点,《斯诺登》是及格的。但是看完电影,总有这样的感觉:全片平铺直叙,有点平淡。
这也是传记电影容易犯的通病。

来说一说本片。
本片以斯诺登在香港揭发棱镜门为切入点,通过人物采访、对话、回忆对斯诺登的军旅、爱情、情报工作进行插入式、倒叙式的讲述,主要集中斯诺登在棱镜门事件前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是什么让他下决心揭发的动因和揭发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在给人们还原这一事件的同时,塑造了果断,内向,敏感,勇敢的斯诺登形象,并让世界人们认识到真实的安全和自由需要被保护。

一,以揭发事件为切入点,插入式的倒叙叙事。流畅自然。

以斯诺登和记者的采访对话和他的回忆来倒叙插入叙事,将斯诺登的生平巧妙的连接,不突兀,不生硬。

二,影片高超的摄像技术,影像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香港酒店,莫名电话打来,斯诺登的紧张
斯诺登走出基地,决心揭发
走出基地。
第一张图使用镜像拍摄和长焦摄像,倾斜构图,镜像代表虚幻突出斯诺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虚化人物和倾斜构图突出紧张。

第二张图使用了正面打柔光的拍摄,估计是全片最温暖的人物照片啦。突出斯诺登离开这个监视世界的地方的愉快。

第三张是全片唯一的一处剪影拍摄。我觉得是呈现斯诺登对走出大门的未来的不安和不确定。

三,通过斯诺登的独白和视角呈现对监视的的危害进行深入的剖析。
四,新闻、采访、纪录片加真人客串的叙事形式,全面,客观的展现事件,表达思想。

五,影片对斯诺登人物的塑造也是客观真实的,通过他和女友生活方面的表现。
其中有一个关于上传邮件的两人的争吵很精彩,有小放大,延伸出人的生活的安全问题。

放囧夫图
本人

 2 ) 当你在看电影《斯诺登》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美国真的偏爱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相对于华语片来说,传记片确是他们擅长的一个电影类型。传记片相当于文学世界里面的报告文学,因为真实,自带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神奇效果。这样敏感的题材,普通导演姑勿论能否驾驭这样的题材,单单是有胆量和能耐敢于拍摄这样的题材并且能够通过审核,已经不是一般商业片导演能完成的。奥利弗·斯通就是这样一名能人所不能的导演,对于禁忌主题的开发,这名导演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魄力。看着这样一部自揭短处的美国电影,看着片中提到的那个国家“美国”,仿佛那只是一个虚构捏造的代号,否则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机会上映,并向它的子民陈述一个当局犯错的过程。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意义,即便当权者未必是真的民主、开明,甚至是反面,那里的公民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争取和维护意识,已经根植内心并蔚然成风。它像一颗颗种子在公民的心中深植发芽,即便面临当权者的荼毒和收割,荒芜之后,新芽重出,永无断根之日。当权者没得选,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有得选。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的记者将这样重大的国家甚至是国际机密公诸于世,一开始你会惊讶斯诺登的勇气,他就这样十足相信了这几个人,压上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到最后,我们发觉记者没有让斯诺登失望,没有让那些正在处于监视下的民众失望,他们真正实践了——发表“世界领先的自由派声音”。不禁感叹,这样无惧强权的记者真是令人赞服,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记者。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斯诺登在揭发美国当局监视计划布局时,才不至于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个国家。

       有些职业自带光环和使命感,像医生、记者、教师、律师、军人、政府官员、奥运冠军等等。他们除了跟普通人一样,要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整个社会对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饱含着期望和依赖感的。这样的期望具体来说,表现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记者应该追求真相、教师应该有教无类、律师应该维护法纪、军人应该保家卫国、政府官员应该廉洁为民、奥运冠军应该为国争光……与本片《卫报》的记者相比之下,近年来一些只为追求销量和热度的记者们玩弄着眼球经济的伎俩,把耍着颠倒黑白移花接木的手段,其行为之低劣使整个记者行业蒙羞,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伪记者”。唱衰纸媒的言论甚嚣尘上,都说纸媒会隐没在互联网的狂潮之下。但有一点,无论纸媒是否会消亡,可以肯定的是记者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传播真相的途径,用公众号发布、用推特发布、用网志发布……

      最感动点睛的一幕出现在影片末尾,斯诺登通过视讯软件在TED这个平台作直播,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与他作交流。他的目光清澈,面容皎洁,他的整个人发挥着光芒(使用柔光)。字幕交代他的女友林赛也搬去俄罗斯与他同住,片尾滚字幕的时候,展示了不少斯诺登与林赛真实的生活照片,不少网友发出感叹觉得他们真人比两名主演都要好看。是的,他们是美丽的,而我们的愿望都想保护这样美丽的人。


作者:cherie chik
文章编号:CF040
日期:2016年11月29日
影评公众号:wordshowu
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3 ) 世界怎么可能那么美好,只是你选择忽略那些恶

就像大多数人总是只能看到一个国家好的一面一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恶。

当你看新闻又说国家富强了,国家科技发展了。可是暗地里却有很多你看不到的恶,有些是和每个人相关的,有些是和一部分人相关的,但这些恶都需要你自己主动去了解和发现才能有所知晓。

有关部分又宣传给人民做了好事,实事。同时,又有另外的有关部门做了你不知道的恶,比如损害了人民的财产,侵犯了人民的权利等。只是这些事情影响范围小,整个信息流动不到你的视野或者世界中。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信息的传播是即使而又广泛的。而随着政府权力的介入,这个信息大网逐渐变得小了,信息流动范围也小了,流动速度也慢了。

在这个全球的大网中,部分国家和地区张开一张网,把他们的公民笼罩在这个网中不能外视。刚开始人民会有一些反抗的声音在,但渐渐在人民已经习惯了这张地区之网。

就像很多人选择性的忽视很多恶一样,他们或许知道权利机构做的一些坏事,只是选择视而不见,选择相信美好的东西。

看这部剧比较让人激动的是最后的部分,斯诺登被美国通缉,部分国家为他辟护,为了世界大众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发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这个世界不总是美好的,总有一部分像斯诺登这样的人在努力唤醒人民心中对基本人权的捍卫。世界怎么可能总是美好,但也请不要选择忽视那些恶。

 4 ) 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

看完《斯诺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是不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有一种天然的洁癖,有时候理想容不下一点瑕疵,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到处都存在着不和谐的阴暗面。这就是斯诺登苦恼的地方,也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或多或少纠结的所在。

电影里,斯诺登一心就像报效国家,军队训练的意外受伤,让他不得不转而在另一个战场继续着自己的理想,但这也同样是故事发生的开始。在那个黑客组成的组织里,斯诺登的才华得到释放,他的爱国理想也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美国政府对每个人实施监听的时候,他当初满腔的爱国热情突然开始动摇,开始质疑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日内瓦,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当技术人员的主管,结果只能是不被认可,由于做了本职工作而得了D级评级。他见到了不用授权就能查看所有搜索信息的系统,也见识了有些人在想方设法通过系统发现每个人的弱点然后加以利用来让自己升职。那一张张为了升官不惜一切代价的面孔让他感到厌恶。

在日本,他们暗地里备份系统,为了能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恐怖主义的踪迹。监视整个国家,控制基础设施,他们监视各国的领导人和工业大佬,掌握他们的把柄,为的是在国际会议的谈判上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国家抱有幻想,幻想国家可以保护民众的隐私。当开始监视民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人的时候,他自我欺骗自己是在监视恐怖主义,可以阻止炸弹袭击,可以拯救美国民众。“他们监视的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国家,也不是公司,而是你(每一个让人)”。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间,他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同时也因为不被女朋友所理解而遇到了迷茫与困惑。

在压力与困惑之下逐渐让他变得焦虑困惑,并且出现了癫痫的情况。面对这些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最后,当他在夏威夷发现曾经做的系统被用来当做杀人机器的时候,他仿佛知道该如何做了。他通过把存储卡放到魔方里偷偷地把资料带了出来,在香港通过报社公之于众。当他笑着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感觉到令人无与伦比的轻松,在他身上积压了多年的压抑与困惑终于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刻烟消云散。至此,斯诺登的爱国理想终于真正地变成了现实。

或许打击恐怖主义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来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或许自由和安全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这也仅仅是一个借口。但是这些确实在被一些人当做手段来加以利用。技术本来没有错,错的是不正当地使用技术。

或许斯诺登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揭露了一些敏感的黑暗面,为此也付出了远离家乡的代价。或许那些打着保卫祖国保护人民口号仅仅是一个幌子,来掩盖那些丑陋的事实。就像香港的那位律师说的一样“You are not alone!”,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黑暗,多一些光明。

一个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或许不太适合这个充斥着欺骗与黑暗的社会。有些人不敢把自己的理想当做自己职业或许也是因为不敢面对那些难以接受的现实。如何找到现实与理想的那个平衡点,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我离开夏威夷的时候,我失去了一切,但我开始我新的生活。”

最伟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5 ) 草稿

对这个事件很好奇,把《斯诺登》和《第四公民》看完了还怕有遗漏,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敢来写观后感。

1.《斯诺登》和《第四公民》的区别:

1.1叙事重点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斯诺登》作为现实题材的的改编电影,对斯诺登的成年、工作、恋爱生活进行了更艺术化的描写,大概介于3-8年的时间跨度内。能够展现更广阔是视角、更丰富的情感铺垫和容易被接受的行为动机,但是真实性相较而言就稍弱一些;

《第四公民》则以纪录片的方式,更真实的记录了泄密前的准备、过程中斯诺登与记者面对面的沟通、主动曝光个人信息后天翻地覆的生活,时间跨度大概在事发前的10天到事后的1-2年。电影基本以80%酒店小房间对话+10%黑白字幕+5%空镜头+5%事后群像构成,手持摄像机时常对不上焦、各种晃动,从观影体验上来说真的跟看盗版光盘似的,至少盗版光盘还会有电影配乐。。。但是如果关注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则此纪录片应该为最完美反映当下斯诺登本人的想法一个作品,甚至超过其他书籍。

建议先观看《斯诺登》,有个相对全面的感受,如果有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欲望可以再去看《第四公民》作为信息的补充。

1.2行为动机

《斯诺登》,为了照顾观众观影体验,同时让斯诺登更丰满,选择以爱情为叙事线,以患得患失为切入口,以“深爱的人被侵犯”为直接行为动机,最终用小爱之名推进了“大义”之事;

《第四公民》中斯诺登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主要为“公权和私权的对坑与平衡”思考后的结果,他认为NSA在使用这些技术能力的时候已经极大超过了“对抗恐怖主义的原本宗旨,出现了未经审核未经授权便可以开展对无公共安全威胁的群众进行监视监听的行为,出现用以打压他国竞争对手,获得政治及经济优势的行为。

让我惊叹的是他在面对时

斯诺登在《第四公民》里的展现了非常稀有的理想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他极力避免其英雄主义行为可能会对群众关于事件注意力的分散,反倒加深了其个人英雄主要)对普通观众来说似乎有点过于圣人化了,进而变得难以感同身受,所以《斯诺登》中的处理方式可能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2.斯诺登的行为结果

其实理性来看,只要人类可用的资源依然有限,且国家的概念存续,则国家间的竞争显然不可避免,

参考历史,集权(或者披上民主外衣的集权)显然有更大的政策延续性、国民动员能力

去创造竞争力更强的国家

3.斯诺登是否是英雄

忽略掉十分的单纯和过于理想主义,相信

假如斯诺登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圣人,但事实是

站在他的立场来看,最后一步可能会伤害其国家的利益

 6 ) 理想主义者

伟大的政治类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为我们揭示大洋彼岸这个国家的另一面,如同一只啄木鸟在不断寻找硕大树干里面的虫子,其实这位老爷子能够不断有新作品,对这个国家来讲也是一位奇迹,或者说这个国家包容了他的存在,起到一个政治“啄木鸟”的作用。

这部电影剧情设计中规中矩,节奏紧凑,让主角既讲故事,也演义了情感线,形象能够丰富。这部电影从艺术角度来点评的意义不大,主要还是表现了斯诺顿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他幻想着,也努力着能扼制住美国政府强大的权力,防止蔓延到每家每户的卧室内,但政府权力的野蛮生长己成方向,尤其是目前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工具的普遍运用。从其最后的归宿,他也是依靠了另一个更强势的政府来保护自己。 影片最后情节,还有一丝安慰,他的女朋友能够与他团聚,并共同生活。

 短评

毫无防备毫无防备毫无防备 囧瑟夫和Quinto就这么站台上了 世界首映棒哭 ZQ演的Glenn Greenwald发起飙来好担心下一秒就要用念力劈开我头颅 #斯诺登#

3分钟前
  • 眼花石头
  • 力荐

有条短评什么鬼,神他妈“POI就是建立在棱镜事件的灵感上拍”,POI是2011年播出的,棱镜事件2013年才曝光。明明是正儿八经的预言了棱镜事件的神剧,怎么就变成借鉴了:D 还喷别人智商exm???

6分钟前
  • 豪华肉酱面
  • 还行

3.5 可以看做是《第四公民》的前传,平铺直叙。作为故事发生没多久就拍出来的传记片,也只能是这种叙事和改动幅度了吧,斯通也没太多发挥余地,个人认为和纪录片重叠的那些就不必了,不如拍更多他在政治立场上的转变。没想到一切的起因是他发现女友被监视--有点意外但也让这个人瞬间鲜活起来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香港看这部片子感觉有点魔幻,经常去的美丽华就是国际间谍们的藏身之所。回过头来,日后香港政府不顾美国施压放走了斯诺登,也不枉他当初选择先到香港避难,香港终于没有辜负他。

12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15分钟前
  • null
  • 力荐

一个29岁单薄的苍白的身体 装着比所有超级英雄加起来都大的勇气

20分钟前
  • RITA
  • 推荐

资深爱国者、极客、害羞的男孩,斯诺登的每一个侧面说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但被电影用最土最了无生机的方式粗浅表现。可惜了囧瑟夫,在模仿口音和细节动作上花费的苦心有目共睹,但无奈整个电影就是一场落伍的灾难。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tiff首映 囧瑟夫口音学的还是很神似 强烈建议看前先补citizen four

22分钟前
  • 岚君
  • 力荐

本子烂,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活着的当代英雄,还帅,拍成这样。小囧已经很认真了但是演出来依然一脸弱智,女友也弱智!主要是全片没有剧情发展,除了跟女友的韩剧剧情,主线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人围观女友,一个不爽有一天拷了文件就逃了,完全没有内心戏的发展,而且他烤文件吧竟然不用command line!

24分钟前
  • lisa|离
  • 还行

【剧透】…………………………尾声时,采访后半段真身出现时,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成功绕过了安检,往外一步步走,阳光一点点照亮整张脸那里。

2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很感人,最后真人出现的时候,真的很想鼓掌!希望俄罗斯可以继续保护他~

30分钟前
  • Pukii
  • 力荐

hero。斯诺登真人真是比囧瑟夫还帅……

31分钟前
  • 十六
  • 推荐

真是对斯诺登肃然起敬,而且本人比小囧要帅!看完后我把笔记本的摄像头封住了……

33分钟前
  • 苏娃
  • 推荐

中国应该上映啊,才能体现资本主义的狡诈和黑暗嘛!

3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整部电影最震撼的地方就是 it's fucking real.

35分钟前
  • 阿谬君
  • 还行

作为电影本身并不出彩,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整个叙事结构很松散,从参军到CIA到NSA到最后揭发,想要面面俱到概括整个人生经历,却显得没有重点,看公映的首场,现场连线Snowden,感觉他本人还比囧囧要更出彩。多一星给电影最后的出镜。想要深入了解Snowden对这个事情的价值观念还是要去看Citizenfour!

39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在LA出差,赶上ArcLight放,这样的故事能在影院看到,滚屏完了后面还有40分钟采访,全体鼓掌10余次,整个3小时10分钟的观影体验特别嗨。囧瑟夫依旧会演,Arrialexa65拍摄,4k放也给观影体验增色不少。

44分钟前
  • 林克
  • 力荐

“我以为奥巴马会好些,我错了,都一样”“日本方面拒绝了我们监控他们的国民,说这是违法的,但我们还是监控了他们整个国家,一旦发现他们不再是盟友,马上可以让他们全国断电”为什么斯诺登曝出这么多,希拉里邮件曝出这么多,还是很多人觉得美国好呢,大概是宁吃屎味巧克力,不吃巧克力味屎。

4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和我们同辈的老导演奥利佛斯通(46年生),保持了他自《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高峰期创造的的一贯作派,尖锐、写实、批判、工整,看得过瘾啊!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71/100 这部电影长时间面临美国无人发行的境遇,但它终于还是大规模在本土上映,它的意义在于给了弱势的一方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至于被强大的权力一方完全吞噬。从电影本身角度来看,从导演到演员不是用力过猛就是心不在焉,制作仓促,权当有不能说的苦衷吧。

53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